首页

看散文读杨绛

  摘要:散文是“文品即人品”得到最好体现的文体,杨绛散文的持久魅力源于作家渐成绝响的人生境界和淡定从容的人格力量。   关键词:人生境界;写作姿态;淡定从容;人格力量      散文作为最为自由的文体,就是为了自由真实地抒写性灵。所谓性灵,是指作家个性在随意挥洒中所显示的生命的品性与灵气。它是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的高尚的文化和审美精神在作者心灵中的映射。这种常常闪耀着心灵的奇光异彩的美文,看似个人的,实际上却是民族的乃至人类共同渴望的高尚情趣的表达。这也许是散文永远属于高雅艺术,永远拥有很多读者的原因,这也许是众多作家都钟情于散文创作的原因。可以说,在各种文体中,散文是“文品即人品”得到最好体现的文体。散文的特质就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种“从自己胸臆流出”的东西,不外是表现作家主体的个性与情怀。所以当你试图了解一个作家时,不能光想着去翻阅有关他(她)的传记或介绍,而应该看看他(她)的散文。   杨绛先生是当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和作家。作为作家,她的创作涉足小说、剧本、文论和散文。杨先生创作最多且成就最大的当推她的散文作品。她的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自问世以来,多次重印,颇受读者的青睐。特别是2003年出版的《我们仨》和2007年出版的《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更是让广大读者津津乐道并肃然起敬。从整体的美学效果上来看,杨绛散文呈现出一种活淡、平和、睿智的风格。在艺术上,语言表达简洁、凝练、幽默,结构安排比较机智,开合自如,技巧运用娴熟,不着痕迹,处处“随心所欲”,又处处颇具匠心地洒脱与严谨。总是在冷静平实的叙述中,给读者以思考的余地。   读杨绛散文确实是种享受,读时不费劲,很容易一气呵成,不像钱钟书散文言下之意太深、语言太含蓄而颇费思量。杨先生的散文带有明显的自叙传的特点,叙事内容大多设定在个人亲历、亲闻的“琐事”,娓娓道来简单清晰。轻而易举地一气呵成读完之后又会让人念念不忘,忍不住一看再看。因为其散文弥漫在字里行间的温暖亲情牵动着读者,透过文字凝成的作者的人格和品质、人生姿态和大家风范感动着读者。通过她的文字,我们感受着杨先生辗转迁移风风雨雨的一生,感知着战火、疾病、乱离、政治风暴、生离死别等种种无常世事带给杨先生的痛苦和历练,感受着人生的无奈和生活的艰辛,更感动着她的温良宽厚、淡定从容、坚强执著的人格魅力。杨绛在《将饮茶・隐身衣》中说:“世态人情,比清风明月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杨绛笔下的世态人情绝非现实世界的世态人情,而是作家头脑中审美反应后的产物,所以杨绛散文所展现的艺术世界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而且是对作家人生境界和人格力量的反映。      一、渐成绝响的人生境界写作姿态      在文学史上,杨绛无疑是一个边缘性的作家,她的创作基本上是远离时代主流的。文革后一片唏嘘控诉声中,她从容平静写点小穿插,专注大时代中的小插曲;当今文坛吵闹不清,她若无其事在那里清理私货。《杨绛散文》(收录有《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卷首译19世纪英国诗人蓝德的诗:“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我们仨》的主要内容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这篇长文开头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此这般自娱自乐坚守文化家园,让人敬佩和感动。所以说杨绛散文完全摒弃功利性,她以文隐身,以文自娱,始终如一做一个精神贵族。人生境界决定了写作姿态,迄今所见的她的作品表明,她的写作姿态是一以贯之的。她在写作中并不确立一种“文化英雄”的姿态,而是一种走出了自我幻觉、选择了适情任性的自然、平凡人生的知识分子的姿态。这种写作姿态也就是她的人生姿态,使她漠视功利性,避免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只从一己的真实体验出发,着眼人生的一般状况,希望走近人生真相。这种知有不可为而不为的对自我力量有限性的把握,这份不肯随俗俯仰的矜持,贯穿着她70年的创作生涯,而且遍布体现在其几乎所有的作品中。这种姿态在当今物欲横流、见风使舵的市场大环境下难能可贵。所以无论是荒唐狂热的动乱年代,还是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市场时代,杨绛身上的文化品质、文人姿态始终如一,没有褪色,更没有消弭,她始终守望在“勿淡泊无以宁静,勿宁静无以致远”的写作空间,这是她的麦田。语气温婉、平静的讲述,表达着有深度的永恒的生活哲理,传达着生活中体验到的欣悦与隐痛。      二、淡定从容的人格力量      从杨绛散文的字里行间和整体风格,我们可以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面对生活,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都是愚昧、无能的,我们只有理性对待,勇敢面对。所以《干校六记》苦而不痛,《将饮茶》难而不怨,《我们仨》哀而不伤。从中我们见识了杨绛的知性理性、温良宽容、永不言弃等淡定从容的人格力量。杨绛散文浸透着浓郁的悲喜剧因素。具体地说,是充满了一种力图以喜剧精神压倒悲剧精神的努力。她尽量用喜剧语言冲淡残酷的岁月记忆,减弱沉重的精神压力。她喜欢用短句子,并像讲故事似地穿插一些轻松的评论和独白,还包括生活中的奇闻轶事、对话情态等,而对生活中存在的悲剧,却只是用淡淡的语调平实地讲述着,丝毫看不到抱怨和泄愤的企图。杨绛不希望读者随受她的痛苦,而读者却恰恰能从她的作品中读到无需言喻的生活体验。这里也许不免有智性的优越,但更多的是一种避重就轻的选择,一种对于命运的反嘲,一种对于人类永恒处境的小小的抗拒或掩饰,一种以退为进的解构性策略,也就是一种诙谐。唯其如此,才能在看到人生的无可奈何时,也如看到人们的滑稽可笑处一般,发出深明底里的微笑。这种冷静理智的笑,是“替沉闷的人生透一口气”,以“减少人生的严重性”;是于重重乌云里看见的辉煌的金边;是在看见人间悲哀的广大深沉之后,依然保持着一方心灵的蓝天。在不自由的处境中的这种无奈选择,强调了人类自我的生命力,也宣布了人类的权利,显示出人的从容气度。这些简洁轻快的散文滤去了许多历史的重量,善于喜剧性中表现人于逆境中的洒脱镇定。如《将饮茶》中描写怎样尽心尽力把厕所打扫干净,并将厕所视为自己奢侈的书房,怎样“精工巧制”自己要挂的牌,做好了还“各自挂在胸前,互相鉴赏”,怎样做假发以遮住阴阳头,感到自己沾了光是因为关在一起的都是当时颇有声名和影响的名家、大家,等等。当事者愈是若无其事,环境就愈显得荒诞可笑。这种不动声色地对环境的解构,体现着东方智慧的达观诙谐。淡定从容的观察和描述使她的文字安静而不古板,活泼而不浮动,静中有动,动还是静。沉静诙谐中有沉着老到、雍容优雅的气派,有不动声色的内敛锋芒,有静穆超然的中和之美。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杨绛洞察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所以生活不管是理性的喜剧还是感性的悲剧,她都能够从容面对,老人的文章和生活状态就是明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杨绛写作《走到人生边上》时已是96岁高龄,女早已亡,夫早已去,而老人依然思维清晰,求索人生真谛,“止于至善”。听人说,灵魂高贵者往往脆弱,而老人如此坚强达观,怎不让人敬佩感动?   有论者说:“杨绛的文字,如一方玉。外表朴素,不炫示,叫人望去油然生宁静心情;她还能准确,节制,不枝不蔓,叫人体会一种清洁之美;玉当然又绝不冷硬,她显出温和,淡淡却持久地散发;还有润泽,透露着内在丰富的生命律动。”杨绛的胸襟和气度、睿智和丰富是她的散文创作永不枯竭的源泉,人生境界决定了其散文的高度和深度,人格力量使其散文散发出持久的温情力量。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参考文献:   1、林筱芳.人在边缘――杨绛创作论[J].文学评论,1995(5).   2、牛运清.杨绛的散文艺术[J].文史哲,2004(4).   3、杨绛.杨绛散文[M].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4、杨绛.我们仨[M].北京三联书社,2003.   5、杨绛.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M].北京商务图书馆,2007.   6、顾祖钊.文学原理新释[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安徽林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