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粤教版政治七年级上册3.1我和父母(训练题含答案)

七年级政治上:第一单元3.1《我和父母》训练题(粤教)

一、基础知识题

1、“我和父母”是最重要的一种_____关系,也是一种基本的____关系。

2、父母赋予我们____,父母____我们成长。

3、与父母产生某种冲突是____的现象,但与父母产生某种冲突有_____作用,所以要_____与父母对立的不良情绪。

4、在家庭生活中要学会____,理解父母的____,多于父母____、____。

二、能力提高题

1、不管岁月如何变迁,时光如何转换,_____是我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并且他们之间的爱永远不变。

A.同学关系 B.师生关系 C.亲子关系 D.朋友关系

2、小丽的妈妈为了了解小丽的心思,偷偷的看了让小丽的日记本。小丽知道后很生气,她的最好做法是

A.把母亲告上法庭,告他侵犯隐私权 B.和母亲大吵大闹,得理不让人

C.让母亲赔礼道歉,否则离家出走 D. 克制自己,主动与母亲沟通

3、父母为抚养儿女付出辛勤的劳动,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应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如

A.父母要我干什么就干什么 B.父母做了错事帮他们隐瞒

C.辍学到外面打工,挣些钱给父母 D.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4、把我们带到这个美好的世界,给我们衣食和爱抚,使我们健康成长的是

A.父母 B.教师 C.好友 D.同事

5、“爱的冲突”的出现是

A.是反常的 B.是幼稚的表现 C.是不孝敬父母的表现 D.是正常的、自然的

6、对父母及其他长辈的忧虑和烦恼,我要

A.诚心体谅 B.跟着忧虑与烦恼 C.大人的事与我无关 D.嫌父母烦

7、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要

A.心安理得的接受 B.唯有以爱和孝敬来回报

C.多给父母说点好听的即可 D.多给他们做家务就可以

8、下列不属于孝敬父母的行为是

A.顺应父母的教诲与期待 B.与父母保持一段距离

C.关注父母的健康和心情 D.体谅父母的忧虑和烦恼

9、小华知道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华的做法和想法中正确的是

A.妈妈已经是成年人了,不需要过生日

B.我自己不挣钱,没办法买礼物给她,所以就当不知道吧

C.精心制作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准备给妈妈一个惊喜

D.应该是爸爸给她过生日,不关我的事

10、如果与父母发生了矛盾或争吵,你不应该

A.争吵到底、决出谁是谁非 B.真诚地表示歉意和内疚

C.主动宣告“停战”,暂时回避冲突 D.笑一笑百事了,不计较小事

11、如果父母错怪你的时候,你不应该

A.弄清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B.顶撞反驳,改变父母

C.相信父母是通情达理的 D.耐心向你父母解释

12、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我们应该用爱和孝敬来回报。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做到

A.现在应该自己养活自己,不再依靠父母

B.关心父母身体健康,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减轻父母的负担

C.提高自立能力,任何事自己做主,不让家长操心

D.父母经常唠唠叨叨,很烦人,因此我们不必听父母的话

13、随着我们渐渐长大,越来越渴望独立做人,但生活中父母却管教严格,严重约束我们,久而久之形成了“爱的冲突”,对此,我们应该学会

A.掌握理解与沟通的技巧,积极主动地消除与父母对立的不良情绪

B.我行我素,如果认为自己的做法正确,不必理会父母的意见

C.父母经常小题大做,侵犯隐私,“专制独裁”„„我们应该学会拒绝

D.在家里听从父母教诲,在外面要坚持独立自主,发展自己的个性

14、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唯有以爱和孝敬来回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孝敬父母要在生活上帮助父母 ②孝敬父母要理解父母

③孝敬父母要在精神上支持父母 ④孝敬父母是长大以后的事情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5、快过年了,婷婷帮妈妈打扫房间卫生,她让妈妈多休息一会儿;郑浩经常帮妈妈做饭,还夸夸妈妈的烧菜手艺;李钢的爸爸是个清洁工人,他帮爸爸打扫卫生,让爸爸早点回家;年夜饭家里做了大虾,吃饭时董雷先夹给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吃。上述事例说明

A.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 B.孝敬父母就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

C.只要学习好,就是孝敬父母 D.明白孝敬父母的道理,就是孝敬父母

16、有人说父爱如山,母爱如灯。山在远处巍峨,灯在近处温暖。山在远处巍峨是指

A.父亲对子女不抚养 B.父亲对子女不教育

C.父亲对子女没有爱 D.父亲辛勤劳作,总是无怨无悔

17、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A.幼儿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我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

B.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是传统美德的发扬,又是当今我国道德和法律的要求

C.孝敬父母就是一切都听父母的

D.孝敬父母是成年人的事,与青少年无关

18、学琴六年了,李丽恨透了所有的乐器。她对父母时常提醒自己“别忘了练琴”之类的话尤为反感。以致听到他们提醒“快起床”“早些休息”之类的话都心生厌恶,更不用提父母过问她的学习成绩了。总之,李丽反感父母说过的每一句话。如果李丽的做法继续下去,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无法吸纳有益的建议 B.影响与父母沟通

C.经常受到消极情绪的困扰 D.能培养她的独立性

19、下列关于孝敬父母的表述,错误的有

①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孝敬父母是我们做人的本分③孝敬父母是成年人的事④初中生没有经济来源,要孝敬父母很难做好

A. 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三、拓展创新题

1、中学生晓瑾是独生子,平时父母非常宠爱他。近日来,父母发现晓瑾的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神情恍惚,经常有不明的书信和电话来往。晓瑾的父母非常担心,不知怎么办才好。晓瑾父母的朋友替他们出主意,要他们偷偷拆看晓瑾的信件和偷听他的电话,看看晓瑾最近到底在干什么,以便对症下药。父母偷听了电话和偷拆了晓瑾的信后被晓瑾发现了。从此,晓瑾不再理睬父母,和父母闹起了情绪。

请回答:

(1)晓瑾和父母之间发生了什么冲突?这种冲突在我们成长过程中正常吗?

(2)如果你是晓瑾的朋友,你将和晓瑾谈些什么话呢?请列出你的谈话要点。

(3)你做了晓瑾的思想工作后,他认识到不该和父母闹情绪,想起父母平时对自己的关怀和照顾,觉得自己对不起父母,晓瑾决定以后以自己的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与爱。请你帮他策划一次爱心活动。(提示:①要有明确的行动的目的;②说清楚怎么做。)

2、材料:父母把无私、博大、永恒的爱洒向我们生命的整个旅程,在这个世界上,为我们付出最多的就是父母。

请问:(1)我们应如何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2)我们应如何化解“冲突”呢? (至少三点)

3、辽宁省大连市14岁的中学生王某来到中山区检察院申诉科,要求更换父母。王对未来的父母提出了三项要求:一要有文化有修养;二要有同情心;三不要下岗的。王某的学习成绩很差,他自己认为是由于基础太差。当问他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时,王某说:“换一个家庭环境,没有别的办法了。”

类似王某这样不尊重父母或对父母不理解的孩子不是个别的。如一位初中生对母亲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我们学校学生的家长层次都比较高,有许多教师和干部,你是个工人,文化水平低,又长得难看,别上我们学校去!而这个孩子的母亲生他时差点丧命,是一位非常热心的朴实的母亲。还有不少学生有过离家出走,甚至轻生的经历。

假如你是王某的同学,你将怎样结合所学知识及个人认识,对王某提供帮助?

4、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在家庭生活方面存在诸多烦恼,有调查结果如下:

独生子女反感父母太关心。

93.8%的上海青少年对自己的家庭生活感到满意,与父母的关系较为融洽。而在对家庭生活不满意的青少年中,独生子女不满的比例要高于非独生子女,其中17.7%的不满意者反感于“父母过度关心”。值得注意的是,在对青少年与父母发生冲突时的解决办法中,有1/4的青少年采取了“阳奉阴违”的态度,这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养成极为不利。

(1)你能够举出“父母过度关心”自己的事例吗?(至少两件)这种反感其实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什么心理?

(2)结合所学知识谈谈青少年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为什么对青少年的健康人格的养成极为不利?

(3)面对父母的“过度关心”你认为怎么做才是恰当的?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亲情 人际 2、生命 关爱 3、正常 不良 积极消除 4、换位思考 难处 谈心 沟通

二、能力提高题

1.C 2.D 3.D 4.A 5.D 6.A 7.B 8.B 9.C 10.A 11.B 12.B 13.A 14.D 15.A 16.D 17.B 18.D 19.D

三、拓展创新题

1、(1)“爱的冲突”,很正常。

(2)言之有理即可。

(3)符合实际即可。

2、(1)回答课本有关知识。

(2)回答课本有关知识。

3、(1)王某要换父母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因为,父母子女关系的确立,绝大多数基于血缘关系。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这种关系不可选择、无法改变。我们与父母的感情,是天然生成的最自然的一种亲情。

(2)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王某应该认识到: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家庭,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父母。

第一,自己的家境可能不富裕,但是,家贫也会出孝子,清贫也能育英才。

第二,自己的家长可能很普通,但是,人是平等的,普通未必不伟大。

第三,自己的家长可能有生理缺陷,这只是他们不同于别人的特点,而不是我们看不起家长的理由,明理者不嫌父母丑。

(3)爱父母、爱家人是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

4、(1)事例符合实际即可。逆反心理。

(2) ①不利于我们与父母的沟通;②不利于我们正确分析情况、处理问题;③不利于我们诚实守信道德品质的养成。

(3)尊重父母,控制情绪,敞开心扉,耐心解释,换位思考,求同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