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包产到户的发源地考证

作者:王广峰

红广角 2014年06期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新时期包产到户发源于安徽凤阳小岗村,于光远就曾说过:小小凤阳县,一次是出了个朱元璋皇帝,大明朝统一全国;二次是小岗村十八户农民盖手印搞包产到户,不久家庭联产承包制也席卷全国。①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一、从地点来看

  目前,在媒体上可见的包产到户的发源地有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

  据记载,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农民包产到户,比小岗村要早3个月,而小岗村也只是包到组,没有小井庄来得彻底。②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于1979年5月21日和1979年12月31日两次来到小井庄,同群众座谈,并给予支持和鼓励。1997年10月10日万里同志在提到小井庄时说:“1978年夏秋,安徽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省委决定借地度荒,搞好秋种,诱发了农民对包产到户的积极性。肥西山南公社群众自发搞了包产到户,省委机关议论纷纷。1979年年初,我让省农委派工作组去考察,专门开常委会讨论,决定作为试点,不制止,不宣传,不登报。后来我又两次亲自去山南公社考察,表示支持。”③之后中央和国家机关20多个单位负责人,23个省市负责农业的领导,全国少数民族代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安徽日报等众多记者也多次前来小井庄参观、考察、调研,但都没有公开报道。

  小井庄成为发源地的根据之一在于得到邓小平的肯定。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中央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重要讲话时,特别提到:“农村政策放宽之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起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大。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④这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对发生在安徽省肥西县农村的一场伟大变革给予的最权威的肯定,也是邓小平首次在公开场合肯定包产到户。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2008年8月14日、15日中央电视台记者赴肥西县拍摄大型文献纪录片《伟大的历程》,再现当年肥西县包产到户的伟大创举。近年来,小井庄为发展旅游业,加强了舆论宣传,建立了包产到户纪念馆。

  (二)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

  伊克昭盟(后改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杭锦旗农村包产到户(后来规范叫生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比小岗村早半年。1979年的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周惠,闻讯实地考察后,明确表态:“对伊克昭盟的包产到户,我不习惯用“文革”的语言,今天也用一句,叫做‘革命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当时的盟委书记(即地委书记)千奋勇同志说:“这个简明的表态,使伊克昭盟的各族领导热泪盈眶,这是党委给我们吃的定心丸啊!要知道,在当时搞包产到户,地方领导坚持干,自治区领导支持干,要冒多大的风险!”⑤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公社书记马从发和社长菅光耀感到一个新时代来临了。菅光耀对记者说:“小岗村1978年年底签订分地协议,具体开始实施是在1979年春天。当时小岗村是18户社员搞集体耕地承包到户,大包干,而中滩公社是全公社都开始搞,范围比小岗村大得多,影响也比小岗村大。可以说,我们是和小岗村同步进行这一伟大改革的。”⑥

  (三)浙江的台州、山西运城

  台州皂树村,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首先搞起了分田到户大承包,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2008年,作家出版社郑重推出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全国劳动模范、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何建明历经三年调查采访获的一个重大历史发现——《农民革命风暴》。这本书所揭秘的比安徽小岗村更早、更广泛的中国农民分田到户大承包的真正发源地——浙江台州皂树村及周边几个乡村当年冒着极大政治风险进行分田到户搞承包的史实。⑦

  山西运城闻喜县南郭村孙炳新30年前发起包产到户改革,与农民签订“秘密合同”,领山西之先,比起安徽小岗村干得更早些。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这位可以称为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第一人”却不为太多人所知晓。记者问起孙炳新,怎么看待他当年的做法比小岗村早,却远没有后者的影响和名气,他十分淡然:“我就是一个生产队长,操心的事不过是怎么样才能让大家有饭吃,别的什么我都没想过。在农村,让农民吃饱饭,吃好饭,才是天大的事!”⑧

  (四)四川遂宁、凉山和重庆

  1976年9月,遂宁市蓬溪县群利公社九龙坡村的一和五两个生产队秘密将田边地角“包管到户、责任到劳”,并迅速在全公社的各个生产大队蔓延,从田边地角到三类田地,再到一二类田地。1978年,就在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在那个冰冷冬夜签订生死契约力行“包产到户”的时候,九龙坡村的1100多亩土地就已全部承包到户,比四川省全面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足足早了4年多,比小岗村也早了两年多。⑨在天府之国的四川,较之安徽凤阳小岗村更早推行包产到户的,却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个偏远、落后、贫困、名不见经传的小县——雷波县的南田公社青海二队。⑩

  早在1976年,重庆荣昌县清升镇楠木沟村就已包产到户,效果立竿见影,大集体时只能收八千多斤麦子的田土,包产到户时收了两万多斤。“我家五口人,少说也收了1500斤。”生产队长李万玉说,收小麦的时候,见到大家都买缸贮粮,是他部队转业回来最高兴的时候。(11)

  (五)广东湛江、韶关

  广东的农村改革比小岗村也要早一年。广东农村改革的第一把火,就是在湛江地委书记林若的坚决支持下点燃的。1977年,林若调任湛江地委书记,这一年的冬天在海康县(现雷州市)北和公社谭葛大队试点迈开包产到户的第一步。包产到户迅速改变了谭葛大队生产长期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局面。作为湛江地委书记,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林若还不能号召大家像谭葛村这样干。但是,林若坚决支持改革。消息传开,湛江不少地方也开始包产到户。(12)

  “安徽有小岗,广东有寨岗”,1971年,广东省原韶关地区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公社迴龙大队第二生产队社员、共产党员张裕古缘于当时生存艰难,穷则思变,带头提出了包产到户的想法。张裕古1971年提出的“包产到户”雏形,与1978年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把原本属于集体的土地承包到个人本质上一致,注定要在中国农村改革历史上留下一笔。但探索者张裕古受到错误批判,开除党籍并被判刑,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得到平反。(13)

  二、从时间来看

  包产到户并不是到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新生事物,改革开放前,包产到户经历了三起三落,在三大改造后第一次出现。1956年随着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高级社的组建提高了公有化的程度,在管理和分配上出现了很多问题,社员对生产上的干活“一窝蜂”,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严重不满,由于合作社内部统一核算,穷队、富队扯平,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个问题,多个地方实行了包产包工为主要内容的生产责任制。例如,四川江津等地实行“包产到户,地跟人走”的政策,可以说“江津地区是全国最早实行包产到户的地区之一,虽然当时没有包产到户的概念”。(14)与此同时,1956年,永嘉县燎原社(现为瓯海区郭溪镇任桥、曹埭、凰桥三村)悄悄开始包产到户实验,成为新中国农村改革的源头之一,但因当时的历史原因,永嘉包产到户改革持续仅10个月。(15)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中,包产到户被认为走资本主义道路,地方领导受到批判,包产到户没有下文。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导致的后果1959年开始出现,为了克服困难,包产到户第二次出现,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支持对包产到户进行试点,并将包产到户的方法和优缺点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答复说:“你们试验嘛!搞坏了检讨就是了,如果搞好了,能增产十亿斤粮食,那就是一件大事。”(16)但毛泽东是在肯定三面红旗的前提下,把包产到户看作克服国民经济危机的权宜之计,1959年8月庐山会议上,毛泽东认为现在成绩不小、问题不少、前途光明,当彭德怀提出意见时,会议由纠“左”转为反右,会后将“包产到户”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进行批判。

  “反右倾”导致国民经济更加恶化,八届九中全会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包产到户第三次出现。此时毛泽东为了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对人民公社的分配制度进行了调整,最后确认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而包产到户突破了这个底线,因此受到毛泽东的批判。1962年8月,毛泽东在北戴河会议上称包产到户为“单干风”,并指出:“一搞包产到户,一搞单干,半年的时间就看出农村阶级分化很厉害。有的人很穷,没法生活。卖地的,有买地的,有放高利贷的,有娶小老婆的”。(17)八届十中全会上由邓子恢担任部长的中央农村工作部被指责为“十年没有办成一件好事”而撤销,包产到户的改革实验再一次被压下去。

  综上所述,从地点和时间来看,小岗村都不是包产到户的发源地,包产到户是多点开花,并没有唯一的发源地。小岗村被称为发源地,是宣传报道的结果,1979年6月万里到凤阳考察,对地方的探索充分肯定,万里回省后,派出农委副主任周曰礼等会同滁县地委办公室主任陆子修等人,来到凤阳总结经验,整理材料。在省、地有关领导的帮助下,凤阳“大包干”的政策,冲破禁区和枷锁,逐步条理化和理论化。1979年8月8日,《安徽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了《凤阳县在农村实行“大包干”》,(18)凤阳的名声大振。1980年5月31日,邓小平在中央发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重要讲话时,特别提到:“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⑦一时新闻界、文艺界和理论界的专家、学者云集凤阳,参观访问,进而把凤阳小岗村定位为包产到户的发源地。

  ①《农村改革逸事:包产到户政策是怎样推行的?》,《中国改革》2010年12月9日。

  ②《见证光明包产到户发源地肥西小井庄的电故事》,http://www.ah.xinhuanet.com/hfnews/2008-04/18/content_13019684.htm。

  ③张广友、韩钢铁:《万里谈农村改革是怎么搞起来的》,《百年潮》1998年第3期。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5页。

  ⑤《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包产到户和畜草双承包的回顾》,http://www.nmg.xinhuanet.com/nmgwq/2009-02/16/content_15699753.htm。

  ⑥《托县中滩公社与小岗村同步在全国搞起包产到户》,http://ztpd.nmgnews.com.cn/system/2008/10/20/010126827_01.shtml。

  ⑦《〈农民革命风暴〉揭秘比小岗村更早的包产到户》,http://book.ifeng.com/psl/xskd/200811/1107_3586_867592.shtml。

  ⑧《中国包产到户第一人孙炳新:比安徽小岗村更早》,http://news.sina.com.cn/c/2008-11-17/[1**********]9.shtml。

  ⑨《遂宁包产到户第一村》,《华西都市报》2008年12月10日。

  ⑩《雷波青海二队比小岗村更早推行包产到户的原因探析》,http://lbxld.1sz.gov.cn/show.aspx?id=2065&cid=32。

  (11)《荣昌县档案揭秘:楠木沟包产到户早于小岗村》,http://www.cq.xinhuanet.com/2005-05/13/content_4221505.htm。

  (12)《湛江谭葛大队包产到户比小岗村早一年》,http://epaper.nfncb.cn/nfnc/content/20121009/Artice103002FM.htm。

  (13)《广东“包产到户第一案”始末》,《南方日报》2009年7月31日。

  (14)陆学艺:《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页。

  (15)《参加“全省网媒看瓯海” 异地采风有感》,http://ttnews.zjol.com.cn/ttxw/system/2009/11/09/011559718.shtml.

  (16)徐勇:《包产到户沉浮录》,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17)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1087页。

  (18)张广友、丁嘉龙:《万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页。

  (1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5页。

作者介绍:王广峰,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 30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