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_张淑华

2012年第1期第36卷(总第169期)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Science Edition)

№1,2012Vol.36General, №169

【管理学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

张淑华1,刘芳2,李海莹2

(1. 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2.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具有农村户籍,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到城市务工的农村青年。身份认同是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就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对以往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并结合访谈得到的资料,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现状、情绪体验等问题进行初步考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情绪体验[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50(2012)01-0001-04

目前学术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现象层面,多探讨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而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自身身份的情绪体验以及身份认同对其社会行为及未来发展的影响的研究是少之又少。探索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特点将有助于揭示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依据。

一、新生代农民工及其特征(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含义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概念解释众说纷纭,最早对“新生代农民工”界定出于王春光2001年的研究,他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这一概念。认为新生代于农村流动人口有两层含义,一是年龄在25岁以下,上世纪90年代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二是他认为这一群体既不是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也不是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而是介于两代之间的过渡性的)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村流动人口。朱力(2010

指20世纪80年代在农村出生,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开始进入城市工作生活的青年农村流动人口。同时提出”第二代农民工”是指从小就在城市长大的农民工子女,并不等同于新生代农民工。这部分学者认为,定义新生代农民工需要把握两个时间标准,即出生时间和外出务工时间。之后也有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较第一代农民工有着显著的特点,

(2008)认为新生应该以其特点为界定的标准。潘冬宁

代农民工是指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有着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高、物质和精神享受高、工作耐力低这“三高一低”特征的群体。

目前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归纳起来,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都强调两个时间尺度和一个户籍标准,即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于90年代开始外出务工和具有农村户口的农村青年。

本文把新生代农民工定义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在农村,具有农村户口,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外出务工和经商的农村青年。他们具有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务农经验较少,距离市民化较近的特征。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有区别于老一代农民工的特征,所以才使得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有了重大意义,学者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特征也进行了大量(2001)通过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除的研究。王春光

了在年龄上有别于老一代农民工之外,受教育程度也较老一代农民工有所提高,初中及高中学历的比例明显提高;在务农经历方面,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没有务农经历,只有极少的人曾经在上学的间隙帮助家里干过农活;外出动机与第一代农民工也有明显的区别,他们外出的动机不再单纯的是为了挣钱,他们在注重经济之外,也重视生活的质量。何磊(2005)认为新生代

[收稿日期]2011-09-22

[作者简介]张淑华(1964-),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心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1·

农民工有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待值高,物质和精神“三高一低”的特征。全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的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课题组(2010)经调查研究得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四大特征,即时代性、发展性、双重性和边缘性。其中时代性是指新生代农民工较老一代农民工在需要层次上有所转变,由生存转变为发展。这一转变恰好符合新时代多元的价值观和新的思维方式。发展性则体现在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许多问题的认识尚存在不确定性,个人的发展也有比较大的空间。双重性就是我们所关注的重点,即身份问题。他们处农民和准市民在一个多重身份的过渡期,兼有工人、的身份。边缘性则更多的体现在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农村没有归属感,同时也无法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处于城乡的边缘位置。

二、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

身份认同在哲学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对价值和意义的确认。它的提出就源于个人对于自身状况和生(1982)认为身份认同就命意义的追问。早期的Stryker

是在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经过不断的发展,现在有很多哲学研究者认为,身份认同不只是与自我有关,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互动也是很重要的。例如Ankara, Turkey (1996)认为身份认同不单纯是自我在环境中自然获得的,它还是与社会中他人互动获得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方式。

社会学中所探讨的身份认同主要是主体对其身份的共识及对社会关系的影响。Linton (1936)认为,身份认同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个体所占据的位置。这种对身份认同的定义也得到广大社会学研究者的认同。

心理学上对身份认同的研究多关注人心理层面的身份归属。普遍认为身份认同就是要实现心理上的稳定。Rachel 完整统一,强调人格与心理品质的统一、(2002)通过研究发现,一个人的身份认同会对其Kaiser

社会行为产生影响。

本文从心理学角度把身份认同定义为个体对自伴随的情感体我身份的确认和对所归属群体的认知、

验及行为模式进行整合的心理历程。它回答了两个问题:我是谁;我归属于哪个阶层。同时也表征在身份认同结构的三个方面:认知、相伴随的情感、相应的行为表现。

(二)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研究视角1. 社会学视角

市民化该视角主要包括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现状、问题、城市融入问题以及社会保障问题。朱筱凯(2008)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认为新生代农民工较老一代农民工市民化可能性大,市民化意识和能力也比老一代农民工强,但是能否顺利完成市民化转换取决于新生代

农民工能否顺利完成角色转变。张铁军(2010)提出,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由于边缘身份的特殊性,游离在城乡之间,面临着诸多的困境。

2. 心理学视角

心心理学视角多集中于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现状、理健康模式的探讨以及价值观的变迁。刘闻佳(2010)在分析“富士康事件”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现状,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存在危机;有较强的焦虑感,心理压力大;渴望公平公正的待遇。冉曼曼,文雯(2010)提出新生代农民工由于自身的需要与现实生活存在落差,使得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着心理上的不满足感,应该构建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模式。宋阳,闫宏微(2011)认为新生代农民工在政治观、生活观、婚恋观、消费观、从业观和交往观方面都有明显的特殊性。

3. 经济学视角

这一视角主要是从新生代农民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如何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培训,从而适应经济的发展。娄玉花(2010)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培训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尤为重要的,这样才能打破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本和发展的恶性循环。

在众多研究中,尤其是社会学及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中,都提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问题已经成为众多学科关注的焦点问题。

三、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

身份归属情绪体验、身份本文从身份认同现状、

认同带来的困惑和身份认同对个体未来影响四个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索。研究采用访谈法,对14名年龄在20至28岁之间,学历从初中到本科,女性男性各占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访谈。访谈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

)您认为自己是农村人还是城市人?对自己身(1

份界定清晰吗?你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更接近于农民还是市民?你能举些例子来说明吗?

)您的户籍身份是什么?(2

(3)您对自己所属群体有什么看法?喜欢还是不喜欢?为什么?

)与农民相处和与城里人相处时,你觉得自己(4

的心里有什么不同感受吗?能具体谈谈吗?

(5)在城市工作生活的经历中,您是否遇到过由于个人身份带来的困惑?能举个例子吗?

)如果有同等的发展机会,您希望留在城市生(6

活还是选择回农村?为什么?

(7)您认为您跟城市居民有差别吗?您想成为真正的市民吗?为什么?

(8)您的理想和未来的打算是什么?实现的可能

·2·

性怎么样?您的身份会影响您未来的发展吗?

我们对访谈信息进行整理,得出如下几个结论:(一)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身份没有清晰的界定价值观和新生代农民工主观上认为自己的思想、行为方式更接近于市民,但是无法否定自身的户籍身份。导致在问到他们能否清晰界定自己身份的时候,回答往往比较模糊。

从回答的倾向看,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其实已经把自己的很多行为归为城市人,并认为自己跟城市人没什么区别。他已经弱化自己的农民身份,但是却又无法摆脱户籍制度所带给他的农民身份。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也有相同或者相似的结果。许传新(2007)认为,目前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自己的身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没有一种身份认同处于主导地位,对于身份的认同比较模糊。他们不认同农民身份,但是又无法认同自己是“城市人”,陷入矛盾困惑的境地。邹英(2007)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发现,他们希望按照目前的职生活领域等来重新认定自己的身份,但是制度的业、

规定和很多市民的固有看法,让他们很难摆脱农民的身份。在面对不同群体的时候,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自己身份的认同会有所不同。当面对依旧在农村生活务农的同乡时,他们更认同自己的市民身份或者工人身份,但是当面对城市居民的时候,他们这种认同感就会很少。

造成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困惑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总结以往的研究,主要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归因为制度因素,另一方面则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工作过程中的社会交往和自身心理状态。殷娟,姚兆余(2009)对长沙市农民工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与市民交往有限且不对称。新生代农民工很少参与社区的活动,与市民有密切的交往并且关系融洽的只是少数。他们平时还是选择老乡或者是工友作为交往的对象。邹英(2007)在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时提到在城市生活中经历的相对剥夺感会促使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农民工”这一特殊身份。

大量的学者在对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进行研究时,也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解决办法,这些解决办法主要是从政策、自身和社会环境三方面出发的。比如说邹英(2007)认为取消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生活可以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素遇。在改善社会环境的同时,

质也需要不断的提高,以适应城市的工作需要,同时也能正确的面对目前的环境。

(二)新生代农民工对身份归属的情绪存在矛盾性新生代农民工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多的是

接触身边的农民工群体或者老乡,他们喜欢自己所处的群体。但当问及是否想留在城市发展或者成为真正的市民时,他们又会表现出渴求。在对农民与市民进行比较时,体现出倾向于市民的情感。

调查还发现,作为在城市生活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向往城市的生活,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城里人。但是在现实的生活中,他们所接触的绝大多数还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或者老乡,她对于这个特殊的群体既喜欢又想要脱离。说明她在对身份归属的情绪上,存在着矛盾性。

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但是由于一些客观的现实因素,导致他们更多的只能徘徊在城市的边缘。刘闻佳(2010)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强烈的融入社会的愿望,但是真正地实现身份的转变很难。他们渴望成为城市人,却还是城市边缘人,这种身份认同上的危机很容易导致心理冲突。

新生代农民工不愿意接受户籍制度所赋予他们的农民身份,却又无法完全摆脱这一身份;希望成为城里人,却又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同,在身份诉求和身导致他份建构方面矛盾重重。对于身份的不确定性,们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焦虑感和缺乏归属感。他们对于自身所属的农民工群体既喜欢又想要脱离,由于无法完成自身统一的身份建构,导致他们对自身身份的归属情绪上存在着矛盾性。秦海霞(2010)在对沈阳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研究分析之后提出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比老一代农民工对自己工人身份的认同感高了十个百分点,但是他们仍然渴望城市工人的认同。很大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他们的工人身份,但是他们始终摆脱不了自己身份无法合法化的问题,致使他们对自己的身份依旧有模糊化的情况。同时她还提出在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建构中,制度和文化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而这种建构方式往往将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工人类型化,缺少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这就造成了他们相互不认同。同时影响着新生代农民工在行动上亲近主体社会,他们对于城市向往的诉求依旧停留在思想上。

(三)身份问题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生活困扰程度与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时间和成就有关

新生代农民工有着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的明显特征,他们比老一代农民工更愿意接受城市化,更积极的融入城市。他们进城务工的原因也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他们不但需要经济上的满足,更需要生活和我们精神上的满足。在对本次访谈进行分析的时候,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自己身份的困惑会影响到其工作生活的正常进行。尤以刚进入城市打工的新生代农民工为甚,他们在面对完全不同于他们之前的价值

·3·

观和生活方式的时候,需要一个适应的时间。而在城市生活工作时间三年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则表示这种困惑很少,或者没有困惑。

由于职业和成就逐渐变化,身份问题带来的困扰不再如初到城市时那么多了。在城市工作生活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弱化自己的农民身份,用成就等来定义自己的身份,所以对于身份问题所带来的困惑也就逐渐降低甚至消失。

在对近期发生的几起突发社会事件的研究中,很多学者透过这些事件探究深层次的原因时发现,在众多原因中,由于身份问题带来的困惑是影响新生代农(2010)认民工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李宏梅为,新生代农民工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无法真正融入,强烈的城市化要求和无法摆脱的户籍制度,使得他们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刘闻佳(2010)认为新生代农民工有着强烈的融入社会的愿望,但是真正地实现身份的转变很难。他们渴望成为城市人,却还是城市边缘人,这种身份认同上的危机很容易导致心理冲突。新生代农民工在价值观、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受到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而在城市工作生活的时间和经历的不同,又导致在面对冲突时不同的应对方式和不同的接受程度。

(四)身份认同问题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未来发展的影响不明显

在访谈的14位新生代农民工中,他们表现出虽然对于自己身份的认同并不清晰,呈现模糊的状态,但是他们对于未来的规划都比较清晰,并对实现自己的目标比较有信心。同时表示能力和机会是对于未来发展影响比较大的因素。身份问题不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

在本次的调查中,14位新生代农民工在回答“您这一问题时,有13的身份会影响您未来发展吗?”

位都认为身份问题不会影响他们对未来的规划和发展,他们普遍认为对未来发展来说,更重要的是机会和能力。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有着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的特点,他们期待在城市生活,有着自己的追求。邹英(2007)提出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将来能够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因为他们认为这一身份带给他们很多的不公平。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外出务工的目标明确,希望能够留在城市生活,改变自己农民的身份。

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问题的研究远远不够,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形成机制及其对社会行为所带来的影响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何磊. 冰山出水—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来了[N].中国青年报,2005—07—11(7).

[2]刘闻佳. 从“富士康事件”看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现状及对策[J].长江论坛,2010(4).

[3]娄玉花. 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15).

[4]李洪梅. 从“富士康事件”看新生代农民工被边缘化—兼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紧迫性[J].集体经济,2010(8). [5]潘冬宁. 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态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

[6]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 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J].江苏纺织,2010.

[7]秦海霞. 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诉求与身份建构[J].黑龙江社2010(3). 会科学,

[8]冉曼曼,文雯.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模式探讨[J].技术与市场,2010(7).

闫宏微.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与价值观变迁研究[9]宋阳,

述评[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1(6).

[10]王春光.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外出动因与行为选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7):30.

[11]王春光.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2001(3). 系[J].社会学研究,

姚兆余.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及影响因素分析—[12]殷娟,

基于长沙市农民工的抽样调查[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13]朱力,赵璐璐,邬金刚. “半主动性适应”与建构型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模型[J].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4). [14]朱筱凯. 城市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基于对杭2008. 州及周边地区的调查[D].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15]张铁军.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困境与解决路径[J].珠2010(3). 海市行政学院学报,

[16]邹英. 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困境的社会学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7.

[17]Ankara,T.Philosophical conceptions of identity and culture[J].1996(15):25-26.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

[18]Rachel Kaiser Fixing Identity by Denying Uniqueness:An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M edicine [J].Journalof 2002,23(2):95-105. M edical Humanities ,

[19]Ralph linton.The study of man [M].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36.

[20]Stryker,S. &Serpe, R.Commitment, identity salience, and role behavior:Theory and research example [M].InW. Ickes &E. S. Knowles (Eds.),Personality, roles, and social behavior ,1982:199-218.

【责任编辑赵伟】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