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浅谈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浅谈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目 录

摘要 . ........................................................ 0 关键词 . ..................................................... 0

1 前言 . ...................................................... 1

1.1城市流动人口的含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城市流动人口的分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现状 ..................................... 1

2.1流动人口现状 .................................................... 1

2.2流动人口的突出特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城市流动人口的影响及管理 ................................... 2

3.1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 2

3.1.1正面效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2负面效应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城市流动人口管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结论 ...................................................... 2

参考文献 . .................................................... 4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改善生活环境的强烈愿望与对城市生活的美好向往成为人口流动强大的力量源泉。本文从流动人口的含义出发,分析了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现状和特征,剖析了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的影响,并从多个角度对城市流动人口管理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管理 影响

1儒家“仁爱”内涵

仁爱包涵三层涵义:亲亲之爱、忠恕之道和恻隐之心。

1.1等级差别之爱

儒家主张孝悌、一个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将这种爱扩展开,对君就是忠,对朋友就是义,而这种爱也是相互的,父慈子孝、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种相互交织的爱,无限放大,就会让天下都充满爱。这就是仁爱的第一层涵义:亲亲之爱--爱自己亲人的爱,并将爱扩展开。正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2忠恕之道

孔子在一次上课时说:吾道一以贯之,其他人都没听懂,唯独曾子明白了,其他弟子下课后赶紧问曾子这道究竟是什么?曾子如是回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指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恕指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刚好对应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而孔子更看重于恕道。自己不希望做的,就不要强加在别人头上,这种仁爱显得更有力量。

1.3恻隐之心

但由于儒家提倡的仁爱,是有差别的爱,爱自己的亲人的爱必将比疏远一些的人的爱要多一些,以至于对陌生人剩下的爱就不多了。怎样补充?孟子提出了人要有恻隐之心。所谓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之心,看见别人的悲伤,自己也会悲伤,以至于不想让别人悲伤。佛家所讲的慈悲,也是类似的涵义,人人皆有恻隐之心,当你怜悯别人,甚至是怜悯一个小动物,这份慈悲就会让你变得充满善良,充满仁爱。 2墨家“兼爱”内涵

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 也就是对待别人要如同对待自己,爱护别人如同爱护自己,彼此之间相亲相爱,不受等级地位、家族地域的限制。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互利相联系,表现出对功利的重视。墨子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攻等主张均以兼爱为出发点 ,他希望通过提倡兼爱解决社会矛盾。

3“仁爱”与“兼爱”比较

3.1关于爱的天道根源

儒家认为,人的仁爱之心来自于天地之心,即秉承天地之间的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天地之心”并不是讲天地中有一个实体的“心”,而是讲天地流行变化所显透出来的生命精神,是天地之大德:“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天地间存在着“生生”之生命精神,万物才得以化生,造就大千世界。

墨家认为,兼爱来自于“天志”,上天要求人与人之间“相爱相利”,并且“天欲义,恶不义。”(《墨子·天志》)因为,天的本性是:“天之行广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墨子·法仪》)墨子将天鬼神作为维护兼爱的权威力量,将践行兼爱作为天意,如果顺从天意而行兼爱之道,则上天会奖赏他;如果违背天意而放弃兼爱之道,则上天会惩罚他。依此原理,君主推行兼爱之道的方式便是赏罚:“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墨子·兼爱下》)

所以,儒家的仁爱论与墨家的兼爱论都具有天道的根源,不同的是,儒家的仁爱是来自天道的赋予,使仁爱成为人的善良天性,从而,就为儒家的道德观建立了内在的根基;而墨家的兼爱,则是来自于人对上天的敬畏,并用外在的赏罚力量来维护人的道德观。

3.2关于爱的内在根源

儒家认为,爱的内在根源,就是人具有仁性。仁是爱的根本,爱是仁的发用: “以仁为爱体,爱为仁用”。“仁”作为内在的善本质,要通过“觉”的作用而在心灵生命中显发为“爱”。而这种“觉”, 乃是心的作用,是生命主体的意识。仁是内涵,借“心”“觉”而显发。如果没有“觉”,就没有心灵上的不忍与恻隐,“仁”就无法显现,就变成“麻木不仁”。通过“觉”,才能使自己的心灵生命同外物、他人的生命精神互相感通。“觉” 还表现为人的主观努力,仁作为爱的根基,存在于爱显现之前,有此根基,爱才有不竭之源泉,若长河源源流长。这样的爱才是永恒的、无条件的,这样的爱才具有伦理价值。

墨家的兼爱论如果缺乏内在动力,人的修养就丧失人性的根据,无从谈起。墨子从人性上去寻找兼爱的动力,将人追求功名之心作为道德修养的内在动力,他说:“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又说,“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反之身者也。”兼爱是一种道德要求,然而,一个人行兼爱之道,究竟是为了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墨子只能从功利这一角度进行分析。他认为,自己在行兼爱之道之时,会引发他人的道德行为,

从而使自己受益。

3.3关于爱的对象

“仁”向外产生“润物”的作用,根源是在内的,方向是指向外的。爱之发用,由近至远,必依一定理路,此理路便是血缘或地缘。这决不意味着,仁爱并不仅仅是爱自己的亲人,把其他人都排斥在仁爱的对象之外。孔子是把爱亲作为仁爱扩大的基础,他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孔孟并不是叫人们完全停留在爱亲上,如果仁爱被限定于此,就摧折了仁爱。仁爱的本质就决定了仁爱必然要得到无限的扩大,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最终达到的境界是:“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 ,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若将仁爱停留于血缘或地缘亲情上,则又会陷入小集体的自私当中。故又有“忠恕”之道,将此爱心推向全人类,推向宇宙万象万物,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墨子所倡导的爱,是不论亲疏、贵贱,不分阶级、职业的平等之爱,可是,这种崇高的理想在中国的血缘宗族社会中,是很难行得通的。在等级制度的束缚之下,要让不同等级的人相敬相爱,是非常困难的。墨子的此番言论,无视血缘亲情这一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无视爱的感情因关系远近而有所不同的事实。儒家的仁爱之论,是以血缘亲情为基础,由近及远,推向众人,推向人类,推向宇宙万物,因此,儒家的仁爱之论更有实践的基础。

4两种理论的现代价值

第一,儒家“仁”的思想,在家庭中强调“孝悌”、“敬长”道德观,要求人们遵守人类社会五伦秩序,即父子有情,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亲缘关系中讲究亲情、互尊互爱、父慈子孝的人性和仁爱之心。“敬其所尊,爱其所亲”这正是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中最为缺失的精神。

第二,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人际交往关系高度契约化的现代社会,金钱崇拜和享乐主义使人们道德沦丧,情感疏离,产生与日俱增的孤独感和空虚感。从而使得,人被置于对自身的物化及其造物的依赖之中, 如海德格尔所说:现代社会对人最大的威胁不是原子弹, 而是人的生存意义的丧失, 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儒学为我们的存在找到了意义,为我们如何去生活,指明了方向。“仁”对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对自己要自立、自达;另一方面还要立人、达人,即要有助人共进的胸怀。这就要求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帮助,改变人与人之间那种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关系,实现社会自律性的秩序,恢复社会应有的良心底线,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没有人类友爱,世界的和平几乎是无法实现的。而全世界各个民族如此的不同,要想达到人类的友爱和平,就必须培养人类的同类感,提倡人类友爱的这一普世价值。可见,儒家的“仁爱”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源泉。

第四,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一种整体性的大生命观,与当代的生态学完全一致,表现出热爱生命、泛爱万物的强烈情感。在当今在全球变暖,中国生态环境整体也在继续恶化的情况下,依照儒家天人一体的思想,吸取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起一种实用性强的生态哲学,是我们能够走出现今的发展困境,走向生态发展之路的优秀思想资源。

第五,墨家“兼相爱,交相利” 的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或多或少的对调和社会矛盾,缓解冲突具有其积极意义。墨子“兼爱”中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理想境界,为现代人们的交往树立了典范;而今天人际关系的脆弱,社会信用的缺失也急切需要墨子“兼爱”这种具有平民空想色彩思想的调和。“兼爱”不仅对当代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和谐社会的创建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优秀文化的融合不可避免出现各种冲突,墨子“兼爱”思想在调和各国文化之间互相学习,相互借鉴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宗桂. 中国文化导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2]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M].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出版社,2009

[3] 易中天.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