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宣传出版视野中的左翼文学

学界对于左翼文学①的论述历来都陷入一种两难的困境中, 这与左翼文学本体的矛

盾有关。作为一种政治与文学交叉的文化现象, 左翼文学不能完全隶属于政治的范畴或文学的范畴, 因此审美、政治, 或是两者兼顾的角度都难以抵达左翼文学的本体, 无法获得对其全面客观的认知。

目前,很多论者将左翼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现象置于宣传及出版的范畴之内予以全新观照, 通过考察指出左翼与宣传之间内在的精神连接, 探讨左翼文学在宣传理念与原则制约下所呈现出的与传统意义的文学创作迥然不同的价值取向、生产机制和美学特点, 进一步指出左翼 文学作为宣传文学的概念归属, 从而获得抵达左翼文学本体的新思维。这

通过宣传学的观照, 我们可以理性地认同与接受宣传文学所呈现的独特的艺术体征, 虽然从文学独立的角度来看经过组织和规划的宣传文学, 被纯艺术论者看作是艺术的异化, 但是作为广泛艺术园地中的一个物种, 任何人都不能否认宣传文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历史已经证实了这种文学形态参与民族独立、革命实践所作出的杰出成就, 就像有学者指出的:“从文学本身的贡献和可能取得的文学成就而言, 后者(革命文学) 显然不能与前者(纯文学) 相比, 但他们的选择, 他们对于民族对于国家的奉献, 客观上也就是对于文学发展, 对于追求纯美的作家们的一种奉献。”

刘骋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指出:“左翼文学作为处于艺术边缘的特殊的文学形态, 是意识形态宣传的主要方式之一, 它的价值取向、书写方式、生产机制和独特的美学体征都使我们不能简单地从纯审美或者纯政治的视角予以考察, 只有在宣传的范畴内, 运用宣传原则对它进行评价和审视更能够接近其核心。”在他的博士毕业论文里,他首先界定了“宣传者”的概念,并对左翼知识分子的身份重新定位。其次对宣传媒介及宣传技巧的进行着重考察,阐明宣传理念和原则如何制约创作者艺术作品书写方式,“为理解左翼文学的系列艺术写作方式,生产机制背后的真实动机提供新的思维角度”,“揭示左翼文学被逐渐规划为政党宣传的轨迹。”21

„„„„„„宣传学视野中的左翼文学

而在《“文学是宣传”:左翼文学的本质界定与意识形态泛化》一文中,作者指出1928年以后,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中国文坛逐渐盛行起来。在这一过程中, 左翼文学界强调“文艺宣传论”, 基本上实现了对左翼文学本质的界定, 同时也促进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泛化。

并引用李初梨套用辛克莱(Upton Sinclair)在《拜金艺术(Mammonart)》中的话语的语式说“:一切的文学, 都是宣传。普遍地, 而且不可避免地是宣传; 有时无意识地, 然而常时故意地是宣传。”3[1](P5)这一定义标志着左翼文艺界对文学本质的重新界定、对文学宣传功能的强化和对文学承担社会使命意识的强调。

„„„„“文学是宣传”:左翼文学的本质界定与意识形态泛化

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简称“文总”) 是在党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委”) 的领导下,在所属各盟的支持下,从事左翼文化和左翼文艺运动的群众组织。三十年代的白色恐怖并没1

2宣传学视野中的左翼文学——以夏衍文化实践为个案 博士论文 刘骋 浙江大学 宣传学视野中的左翼文学——以夏衍文化实践为个案 博士论文 刘骋 浙江大学

3 李初梨. 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J].文化批判, 1928-2-15(2): 1-20.,转引自《“文学是宣传”:左翼文学的本质界定与意识形态泛化》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陈红旗,2006.01

有使这个组织夭折。相反,它粉碎了国民党的反革命文化“围剿”,建立文化界抗日救亡统一战线等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立下了光辉的业绩。文总出于指导所属各盟工作的需要,交流各盟斗争活动的情况,曾于一九三二年出版了机关刊物《文化月报》,但仅出一期即遭查禁。正如左联中心机关杂志征求直接订户中说:“自《拓_荒者》、《大众文艺》、《艺术》等杂志继续被封禁过后,经验告诉我们靠书店的合法营业路线,绝对不能出版代表我们斗争活动的杂志,同时本联盟活动的深人,迫切的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机关杂志”。①鉴于斗争的经验教训,文总内部出版了《文报》,油印,自已动手刻写,秘密印刷、发行。这才有十多期“代表斗争活动的杂志”问世。

„„„„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和《文报》

1930一1936年左联期间,发表左翼作家的作品的刊物数量众多。这些刊物大多受到读者的欢迎,在文坛拥有相当的影响力。在左联当事人的回忆录或左联研究资料的专集中,我们常常遇到“左联刊物”和“左翼刊物”的说法。马良春、张大明两位先生主编的《三十年代左翼文艺资料选编》一书整理出的“左翼文艺刊物”达数十种之多。事实上,这些刊物在历史背景、编辑成员、办刊方针、作者队伍、出版机构和发行渠道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一般性地把它们称为“左联刊物”或“左翼刊物”就难免给人一个错觉,似乎这些杂志都是在“左联”组织或者左翼作家强有力的控制之下,从而忽视它们在出版机构、发行渠 道、编辑取向以及作者阵营等方面的不同。倘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加以考察,发表左翼作品或与左联组织有关的刊物大致上可分为四类。

„„„„发表左翼作品的四类刊物

口左冀文化包括左冀期刊在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lb7并没有受到中国文化界的重 视,在为数不少的知识分子那里,好像扔掉一个“错误”一样扔掉了中国的左冀戈 化,而不是在对其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超越它所存在和发展的那个历史阶段口 „„„„左联期刊研究的价值和意义—评左文(非常传媒一左联期刊研究》

第三章 在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旗帜下的团体、刊物与理论、创作 ... 102

第一节 创造社:从《洪水》、《创造月刊》到《新思潮》.....103

第二节 太阳社、我们社和引擎社:从《太阳月刊》、《我们月刊》、

《引擎》到《拓荒者》...........................135

第三节 “左联”:从《萌芽》、《前哨》到《文学》..........163

第四节 “文学是宣传”:左翼文学的本质界定和意识形态泛化 292

结语...................................................... 306

„„„„„„„„中国左翼文学的发生 2005 博士

关于左翼文学的论述历来都陷入一种两难的困境中,作为一种政治与文学交叉的文化

现象,传统的审美、政治,或是两者兼顾的角度都难以对左翼文学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本 论文用宣传学视域对左翼文学这一特殊的政治文化现象予以全新观照。通过对夏衍的个案考 察,论述在宣传理念与原则指导下夏衍的文化实践所呈现出的价值取向、生产机制和美学特 点,并通过夏衍在建国前后文学写作方式的调整勾画其被政党宜传逐步规范的轨迹,以此折 射左翼文学与宣传之间内在的精神连接,进一步指出左翼文学作为宣传文学的概念归属,从 而获得抵达左翼文学本体的新思维。因此本论文可以看作是从宣传学角度考察文学,也可以 看作是从文学角度来考察宣传,论述无产阶级革命如何自我描绘和表达的双向互动,在这种 互动中夏衍作为桥梁。

笔者认为从宣传学这一意识形态和文化的交叉视角的选择不仅会使我们获得关照夏衍

以及左翼文学的实质性途径,可以最大限度的接近问题的核心; 而且可以使我们了解在现代 社会中知识信息的交流与宣传在权利结构、阶级关系与日常生活中起着怎样举足轻重的作 用。

本论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宣传者的界定。通过考察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借助大众 传媒获得实现自身价值的新途径,对比论述左翼知识分子的身份定位。并通过夏衍在不同历 史阶段自我身份定位的调整与指认,表明作为一名左翼知识分子,应当使自身成为党的有机 知识分子,为一定阶级的文化领导权服务,因此其身份的核心职能不仅是文化传播,而是意 识形态的宣传,政党就是要将传统知识分子改造为组织的宣传人。

第二部分是宣传媒介的考察,以夏衍对文体的选择为例,描述革命宣传对左翼文学文体 的渗入和改造,以及文学如何参与到革命宣传之中的。

第三部分为本论文的核心,是宣传技巧的考察,由三章组成. 主要论述夏衍为获得最大

化的宣传效果在文化实践中呈现的宣传技巧。通过对夏衍的个案解读,阐明宣传理念和原则 如何制约夏衍的艺术作品书写方式,为理解左翼文学的系列艺术写作方式,生产机制背后的 真实动机提供新的思维角度,并且通过夏衍宣传技巧在建国前后的变化与调试揭示左翼文学 被逐渐规划为政党宣传的轨迹。

论文的最后部分通过宣传文学于一般意义的文学的比照,以及对左翼知识分子以及其文 化实践进行历史性的反思,指出所有的得失并不仅仅属于这一个群体,而是现代化进程中所 有被收编的知识分子面临的共同问题; 并且通过对宣传的论述,试图阐释面对无所不在的意 识形态网络个人“主体性”的虚妄,这不仅包括宣传的受众,而且包括生产意识形态的所有 知识分子。

„„„„宣传学视野中的左翼文学.nh 博士

得失

论文的最后部分通过宣传文学于一般意义的文学的比照,以及对左翼知识分子以及其文 化实践进行历史性的反思,指出所有的得失并不仅仅属于这一个群体,而是现代化进程中所 有被收编的知识分子面临的共同问题; 并且通过对宣传的论述,试图阐释面对无所不在的意 识形态网络个人“主体性”的虚妄,这不仅包括宣传的受众,而且包括生产意识形态的所有 知识分子。

„„„„„„宣传学视野中的左翼文学——夏衍个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