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

陈兰兰 密度这节课是本章的重点课,密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

一、总的教学思路:

通过情景创设导入新课的学习,然后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的进行情景创设,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使学生认识到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定义、公式、单位的得出,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地思考探索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

二 、重难点的突破:

1、本节课重难点是学会应用比值法揭示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因此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我将学生分成12个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体积、质量及比值,要求每个小组通过探究就课本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有的实验小组只测出了一种物质的质量、体积及其比值,别的物质的质量、体积与比值必须与其它小组进行交流才能获得,测量结束后,课堂中的交流活动比较活跃,同时,不同的见解和观点在交流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高。实验结束后,学生得出了以下结论并进行了交流: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在实验中获得的数据是相近的,但是,由于测量中存在误差,所以其比值应该是相同的;否则就不能说明是相同物质这一前提。(由比值相近通过科学思维加工而得到比值是相同的,这是培养煅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素材)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表示了这方面的物质的特性,即密度。在建立密度概念的过程中,还注意了比较的方法,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等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与速度概念对比,加深对密度概念的理解。通过对比密度与速度概念的异同点,既可加深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比值定义的方法,知道它们在定义、公式、单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为以后学习其它比值定义法定义物理量打下坚实基础。

2、对于g/cm3 与kg/m3单位的换算过程没有作强调,否则难点集中,不利于学生的理解接受。本节课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区别二者的大小关系。

三、不足之处:

1、由于学生分组探究用时偏长,没有反馈练习,不能知道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2、通过本节学习,建立了密度的概念,但是应用密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还不熟练,需要安排一节习题课进行巩固拓展。

3、在本节习题课中,还需要补充体积单位换算知识,让学生熟练m3、dm3、 cm3的换算关系,还要明确l、ml的换算关系

陈兰兰

本节课是力学知识的开端,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学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涉及到的生活层面很广,虽然知识点都浅显易懂,但学生很难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加以精辟的解释,容易在层出不穷的知识点中把握不住重点,迷失方向.因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点拨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现象进而揭示其本质.理清一条思路,配以自然的过渡衔接,巧设小实验,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简单掌握真理.

一、投之以一石,溅出一池涟漪

学生的潜概念中,对力的认识还是有基础的.所以我在让同学们体验力的同时给他们看了一组生活中其他领域的产生力的场景,目的是激起学生有更进一步的学习欲望.从而为学习”力”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谈谈除了人类还有哪些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让学生明白世界上所有物体都是可以的.再配以几幅各物体产生力的图片,让学生总结得出“什么是力”.

二、辟之妙问,因势而利导

课堂教学中的过渡是指教学过程中某两个教学环节或某两个知识点的教学衔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上一个问题已经结束,而下一个问题尚未开始之际,情绪最易跌入低谷.如果不注意这其中的衔接,会使得物理课堂变得过于生硬.所以,稍带有悬念的过渡或富有艺术性的转折,就有利于学生振奋精神,以全新的姿态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中.

三、敢试牛刀,享受动手快意

初中物理课堂重视的是让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学过程中我多次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起,讲讲生活中哪些显现涉及到力的知识.同时也不忘让学生利用橡皮筋、气球等生活中的小物件时时体验一下力的存在.这些其实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可学生们未必都能用力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样多次的训练就能帮助他们找出规律.浅层次的接触无法让学生得出一系列的规律,所以必要的动手实验能够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使潜在的能量尽情的释放.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一节普普通通的物理课在简短的小实验中充满着活力与情趣.

四、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有些问题问的太大,比如叫学生使用扩胸器、握力器后,问学生有什么感觉,学生不知道从何回答,而在学生回答偏离主题时,没有及时作出引导.

2.学生在吹气球过程中将气球吹破的意外情况没有及时的去处理.其实这可以作为塑性形变的一个和好的例子.也能为下面讲到弹簧测力计原理时“在一定范围内”作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