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九义教材 人教版

平南县同和镇平塘小学 黄 芬

内容摘要:新课程下要求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多的是一个交流者、帮助者、合作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朋友、伙伴。本文浅谈了在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活动”的过程;叙述了通过创设情境让课堂“活”起来,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课堂“动”起来,通过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让课堂让课堂效果“好”起来。 关健词:新课改 数学教学 活动过程 互动教学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所以,新数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数学。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上好数学课呢?

一 数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环境、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和反思等互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使数学教学真正成为一个师生互动、相互促进、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只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数学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是学生的引导着,是学生发展的领路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经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有关的数学结论,积极主动的掌握数学知识、

技能,发展能力,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的发展,因此,教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当学生把一个物体、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看做“单位1”,并以此来解决一些分数问题时,这实际就是数学化过程。

数学教学更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活动。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是学生在学数学,学生是主动探索知识的“构建者”,是学生自己吸收、消化、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是学生与教材、教师等资源产生交互作用,形成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思维品质。教师则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重在引导学生构建数学知识,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构建数学知识的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结构。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演示试验、操作观察和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推导出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已经建构了自己新的知识结构,有效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二、教与学的互动过程

(一)情境教学,让数学课“活”起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触动学生求知的兴奋点,为创新教育铺设基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我在教学二年级下册《观察物体》一课时,因为学校条件有限,教材中的恐龙玩具找不到,备课时,我琢磨了几天时间,恰好家里有一只大熊猫玩具,上课时,我出示大熊猫玩具,让学生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出熊猫玩具的不同部位(头、尾巴、身子等),学生兴趣高涨,从快乐中、玩中获得新知识。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通过教学要

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让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求真实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例如,我在教学《克与千克》时,先让学生到超市去了解物品价格的质量,让学生走进生活。课一开始,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又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内容中“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一课时,我故意搬进一只破凳子,放在显眼处。学生顿时纳闷不已,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这样不需任何语言,学生已兴趣盎然。这时我故作坐下状,学生立刻喊住林老师“不能坐”。见时机成熟,我便问:“老师给你们一根木条和一些钉子,你们能把这破凳子修好吗?”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破凳子人坐下去要摔跤的事实,使每位学生都有一种新奇的感觉,当我提出能把这破凳子修好吗?学生们议论纷纷,每位学生都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达到了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兴趣的目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激起小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应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学生更多的操作、思考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例如,教学二年级下册“平移的特征”中,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平移图形,并问“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对应线段,对应角有什么关系?平移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是否发生变化?”让学生探究、观察、交流并找出结论,学生个个都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思维显得非常活跃,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在学习中有了不少收获。过去的教学中,则直接告诉学生怎样画,学生学起来非常困难。只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让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相互探究、合作、积极讨论、发掘个人的潜能、这种集体合作精神,使学生学会与人交流、学会尊重、学会理解。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内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在“学习计算周长”这一环节中,我

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计算周长的方法。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学生找出了多种计算方法。这时,我引导学生将各种方法进行整理归类,使他们很快地租界出了三种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1)长+宽+长+宽(2)长×2+宽×2 (3)(长+宽)×2。最后让学生讨论在多种算法中,最优化的方法是如何计算的。整个过程,我既没有按部就班,固守全班一律的数学步骤,也没有局限于书本内容的讲解,而是把数学知识规律的习得,溶于适合学生实际的探究活动,使他们在开放的时间与空间里主动探索、发现、总结数学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动脑分析,计算等数学素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实践探究中感悟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学上,要更新传统的学生观,树立科学的学生观,不能把学生只看成是教育的对象,是被动的客体,要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发展教学的内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展教学的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学生是教学发展的客体,也是教学发展的主体。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会落空。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思索、自己动手、独立学习。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中角的画法时,我不是直接教他们怎样画,而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让他们经过体验得出结论,老师再与他们交流、讨论。 学生是数学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的结果,更要关注课堂教学的过程。

(四)教师的主导作用

过去人们长期受到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把教师的主导作用误解为课堂上教师滔滔讲说,向学生灌输知识。于是教学过程变成了“灌——装”的过程。其实,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在于引导启迪,而教师引导启迪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因此,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一方面体现在教师的教应着重引导学生

学的主动性。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由不爱学到爱学,并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另一方面,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体现在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财富、智慧才能和思想品德,使他们由不会学到会学。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统计》时,我准备四种小动物纸片,让学生自己选出喜爱的一种后,再让学生进行统计,最后引导学生说出用画“正”字的方法后,我就放手让全班同学在小组内进行统计,我只当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连差生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教育是今天播种,明天开花结果的事业,一个社会公民通常都要接受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育,教育为未来服务是人们的共识。就一节课而言,也必须把准教育改革的方向,着眼于未来。对课堂教学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思考,要积极倡导超前意识,转变课堂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中所反映的教学思想能站在时代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