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院感染知识手册

第一章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

1.什么是医院感染?

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2.医院感染的形式有几种:

有五种:交叉感染、环境感染、自身感染、医院性感染和垂直感染。

3.医院感染传播途径有那些?

(1)接触传染

(2)呼吸道传染

(3)消化道传染

(4)血液、体液传播

(5)垂直传播

4.预防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认真洗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

5.什么是医源性感染?

是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6.医院感染爆发的定义?

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

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7.医院感染爆发的可能途径有哪些?

医务人员携带特殊的耐药菌、公用呼吸机治疗、使用激素及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污染。

8.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包括哪些人群?

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婴幼儿及老年人、营养不良者、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及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者。

9.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1)滥用抗菌药物破坏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

(2)多次使用侵袭(xi)性操作。

(3)环境污染严重,包括医院中一切医疗用具、空气、医务人员的手,一切医疗器械的表面。

(4)易感人群:婴儿、老人、大手术后、危重病人、慢性基础病、原发病严重者、应用免疫抑制剂、放疗或化疗者。

10.最简单、最直接有效的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是什么?

清洁、消毒、灭菌和隔离技术。

11.输液反应有哪几种?哪种反应是属于医院感染?

输液反应有4种,发生静脉炎,发热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 细菌内毒素及其它耐热且可经超滤的多醣体致热源

所致热原反应;

(2) 过敏原所致过敏反应;

(3) 细菌所致的菌血症。

12.静脉注射机静脉导管感染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输注被污染的药液。

(2)输液装置系统及容器有破损;

(3)输液瓶塞反复被针头穿刺。

13.医务人员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应当遵循哪些基本要求?

(1)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进入手术时应当跟换手术室专用的工作衣、鞋、帽、口罩。

(3)若对物品的无菌性有怀疑,以及坠落在手术床边缘以下或者手术器械台平面以下的器械、物品应当视为污染,不得使用;

(4)不能在手术者背后传递器械、用物;

(5)手术刷手后只能触及无菌物品;

(6)穿好无菌手术衣后应限制在无菌区域活动;

(7)手术过程中手术间的门应当关闭减少人员的出入;

(8)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者其他传染性疾病时应限制进入手术室工作。

(9)手术结束后,医务人员脱下的手术衣、手套、口罩等物品应当放入规定的容器内;

(10)包布:新报布应先洗涤去浆后使用;使用后的包布

必须一用一洗,清晰干燥后再用;包布破损后立即更换。

第二章 消毒灭菌

1.何谓消毒、灭菌?

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清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灭菌:指杀灭或者清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合非致病微生物,也包阔细菌芽孢和真菌孢子。

2.消毒灭菌的原则是什么?

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灭菌。凡接触皮肤、黏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要求。

3.临床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前应做哪些检查?

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有无过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或霉变等。

4.无菌物品开包后,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多少时间? 24小时

5.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顺序如何安排?

应以次为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

6.抽出的药液、静脉输入液体及各种溶媒什么情况下不得使用?

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液体须注明启用日期、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

小时不得使用。

7.戊二醛使用浓度及消毒、灭菌时间如何规定?

戊二醛使用浓度为2%;医疗器械必须侵泡10小时以上才能达到灭菌效果;浸泡20—45分钟达到消毒效果。

8.使用化学消毒器侵泡物品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1)所有需浸泡消毒的物品必须先彻底清洁,并将水擦干,以免影响消毒剂浓度。

(2)有管强的物品要注意管腔内的清洁,浸泡时应让管强中注满消毒剂。

(3)消毒液应浸没物品;容器要加盖。

(4)浸泡过程中不要随时加泡物品,否则作用时间应最后泡入物品时算起。

(5)严格掌握消毒液的浓度与作用时间。

(6)浸泡后的物品应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才能使用(腹腔镜、胃镜等高位器械用无菌注射用水冲洗干净)。

(7)浸泡容器定期灭菌。定期进行消毒液浓度测试与细菌培养,不合格及时更换。

9.紫外线消毒的注意事项?

(1)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的清洁,一般每两周用酒精棉球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

(2)用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应保持清洁干

燥,减少尘埃和水雾,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3)用紫外线消毒物品表面时,应使照射表面受到紫外线的照射,且应到达足够的照射剂量。

(4)不得是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5)紫外线强度测试每半年测定一次。

10.一般诊疗用品如何消毒?

(1)压舌板、舌钳、气管镜等采取高水平或中水平消毒。

(2)与正常皮肤、黏膜接触的诊疗服务器,如听诊器、听筒、血压计袖带、沙袋外包装袋,没明显污染时,一般只做清洁处理。有明显污染可对分枝杆菌、气性坏等特殊感染的病人污染时,用1000—2000mg/L有效率浸泡30—45分钟后清水冲洗,在常规去污清洗。

(3)体温计、呼吸机和麻醉机等部件在清洁的基础上,用有效氯500—1000mg/L浸泡30—60分钟,消毒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擦干备用。

11.病房空气如何消毒隔离?

病房内空气采用自然开窗通分,每天至少通分换气两次,每次30分钟,每周空气消毒一次。

12.什么事隔离技术?

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传染的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传

播给他人的一种措施;为了达到隔离预防的目的而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和操作统称为隔离技术。

13.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1)环境要清洁。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半小时,须停止清扫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动,防止尘埃飞扬。治疗室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两次。

(2)进行无菌操作时,衣帽穿戴要整洁。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手。

(3)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必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物品一经使用后,必须再经无菌处理后方可使用,从无菌容器中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4)无菌包应注明无菌名称,消毒灭菌日期,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放,以便取用,放在固定的地方。吴军宝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可保存7天,过期应重新灭菌。

(5)取无菌物品时,必修用无菌钳(镊)。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可触及无菌物或跨越无菌区。

(6)进行无菌操作时如器械、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更换或重新灭菌。

(7)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号使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第三章 手卫生、个人防护

1.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相关术语和定义

(1)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洗手:指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洗手也是切断接触传播的最简便即最有效的方法。

(3)卫生手消毒:指用速干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

(4)外科手消毒:外科医务人员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再用手消毒剂清除或杀灭手部暂居菌和减少常居菌的过程。使用的手消毒剂可具有持续抗菌活性。

(5)手消毒剂:指用于手部皮肤消毒,以减少手部皮肤细菌的消毒剂,如乙醇、洗必泰、碘伏。

(6)速干手消毒剂:指含有乙醇和护肤成分的消毒剂

(7)免冲洗手消毒剂:主要用于外科手消毒,消毒后不许用水冲洗的手消毒剂。

(8)常居菌:能从在部分人体皮肤上分离出来的微生物,使皮肤上持久的固有寄居菌,不易被机械的摩擦清楚。

(9)暂居菌:寄居在皮肤表层,常规洗手容易被清除的微生物。直接接触病人或者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可获得,可随时通过手传播,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

2.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液体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当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3.在什么情况下,医务人员应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洗手指针)

(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接触不同病人或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下敷料等之后;

(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4)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4.如何正确洗手?

(1)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浸湿。

(2)取适量的洗手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①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②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

③掌心相对,手指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

④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 ⑤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⑥指尖在另一掌心搓擦,交换进行;

⑦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4) 在流动水下彻底冲进双手,擦干。

注意:①以上步骤均需用洗手液;②每一步骤约需10秒钟时间;③清水冲净后年用一次性纸巾或个人擦手巾擦干;④手术前洗手要洗至肘上10cm,称外科洗手。

5.医务人员在哪些情况下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6.医务人员卫生手消毒方法?

(1)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正确洗手方法揉搓的步骤进行揉搓;

(3)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

7.外科手消毒应遵循哪些原则?

(1)先清洗:后消毒;

(2)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8.正确的外科手消毒方法?

(1)清洗:在外科洗手之前应当县摘除戒指、手表和手镯等手部饰物,并按要求修剪指甲;取适量的抗菌洗手液刷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清洁双手时,应注意清洁指甲下的污垢和手部皮肤处;在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用干手物品彻底擦干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2)消毒:①冲洗手消毒法:取适量的首消毒剂;将手消毒剂认真揉搓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尤其应注意指尖、指缝和拇指等容易遗漏的地方;一般揉搓2-6分钟,流动水冲净,无菌巾擦干。(必要时在戴手套前再用酒精消毒双手)②免冲洗手消毒法:取适量的免冲洗手消毒剂;将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认真揉搓直至消毒剂干燥。

9.外科手消毒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不应戴假指甲,保持指甲周围组织的清洁。

(2)在整个手消毒过程中应保持双手位于胸前并高于肘部,使水由手部流向肘部。

(3)洗手与消毒可是用绵、其他揉搓用品或双手相互揉搓。

(4)术后摘除外壳手套后,应用洗手液清洁双手。

(5)用后的清洁指甲用具、揉搓用品如海绵、手刷等,应放到指定的容器中,揉搓用品应每人使用后消毒或者一次性使用;清洁指甲用品应每日清洁与消毒。

10.手卫生的合格标准?

(1)卫生手消毒,检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

(2)外科手消毒,检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

11.标准预防定义?

标准预防是指认定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2.标准预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传播;(2)强调双方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3)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13.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

(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

(2)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

(3)一旦接触了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应当立即洗手;

(4)医务人员的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到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或者面罩,穿隔离衣或围裙;

(5)小心处理针头及利器,防止被刺伤,切勿回套已使用过的针头;

(6)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局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

第四章 职业暴露

1.什么是职业暴露?

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被病人血液、体液污染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血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感染的情况。

2.职业暴露的主要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

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3.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由近心端向远端挤压),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针刺伤或发生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暴露后的局部处理措施同上。

4.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的预防性用药方案

预防性用药方案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 基本用药程序为两种逆转录酶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强化用药程序是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抵制剂,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i24小时,也应当适时预防性用药。

5.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接触后预防措施

(1)乙型肝炎病毒

接触后预防措施与接种疫苗的状态紧密相关

① 未接种疫苗者,应当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

② 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有保护性抗体者,应采取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同时进行乙肝病毒血清检测,根据结果确认是否接种第2、3针乙肝疫苗。

(2)丙型肝炎病毒 不推荐采用接触后预防措施。

6.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接触后随访与咨询

(1)乙型肝炎病毒接触:

对接种乙肝肝炎疫苗的接触者开展跟踪检测:

① 在最后一剂疫苗接种1个月—2个月之后进行病毒

抗体追踪检测。

②  ̄如果3个月—4个月前注射过乙肝免疫球蛋白,则抗原抗体反应不能确定未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反应。

(2)丙型肝炎病毒接触

①接触4个月—6个月之后进行丙型肝炎抗体和丙氨酸转氨酶基线检测和追踪检测。

②如想早期诊断HCV感染,应在接触4周—6周后检测HCV.

③ 通过补充检测,反复确认HCV抗体酶免疫水平。

第五章

1. 何谓医疗废物?

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

2. 医疗废物可分为几类?

医疗废物可分为5类:(1)感染性废物(2)病理性废物

(3)损伤性废物(4)药理性废物(5)化学性废物

3. 在日常医疗活动过程中的医疗垃圾如何收集?

(1) 产生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少量药物性废物应当投入黄颜色垃圾袋中。 医疗废物

(2) 使用过一次性帽子、口罩、一次性防护服、谢涛等应投入黄色的垃圾袋中

(3) 用过的医用针、缝合针、备用刀、手术刀等锐气应投入黄色标志容器合内(利器盒)。

(4) 在换药,护理操作及其它诊疗活动中产生的敷料,一次性弯盆、棉球、棉签、纱布、绷带等应投入黄色垃圾袋中。

4. 产妇分娩的胎盘应如何处理?

胎盘归产妇所有,当产妇放弃或捐献胎盘时可以由医疗机构处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买卖胎盘。有传染性的胎盘应告知产妇并按医疗废物处置。

5. 传染病及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处理原则: 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袋,并及时密封。

6. 医疗废物的封装、存放有何要求?

(1)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 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2)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3)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污染处理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

(4)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当系中文标签,中文标签的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

(5)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废物暂时贮存设施、设备,不得露天存放医疗废物;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2天。

7.医疗废物的登记有何要求?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应当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7. 医疗废物应如何处理?

禁止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转让、买卖医疗废物。禁止在非收集、非暂时贮存地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禁止将医疗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内。

第六章 多重耐药菌的预防与控制

1.何为多重耐药菌?

指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

2.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有哪些?

(1)对甲氧西林和苯唑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2)对青霉素耐药的肺炎链球菌和其他链球菌。

(3)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

(4)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5)发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

(6)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的克雷伯菌属。

(7)对青霉素耐药的耐瑟菌(竞争性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和产生β—内酰胺酶)。

3.多重耐药菌的预防措施

(1)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

医务人员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和侵入性操作前,接触患者使用的物品或处理其分泌物、排泄物后,必须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

(2)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医务人员应当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特别是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留置导管、放置引流管等操作时,应当避免污染,减少感染的危险因素。

(3)做好病房的环境卫生

病区要按规定进行环境的卫生清洁,保持病房空气流通,定时通分,每次30分钟。通分时要避免风直吹病人,并注意保暖。在进行高位操作时可用“动态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重症监护病房要制定保护性隔离措施,特别注意限制探视及陪护人数。

(4)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认真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的有关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基本原则,切实落实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正确合理的实施个体化抗菌药物给药方案,根据临床微生物检测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严格执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的有关规定,避免因抗菌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细菌耐药的发生。

4.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的隔离控制措施

各科室发现有多重耐药菌患者时应进行交班,设立醒目的隔离标识,通报全科医务人员,以防止耐药的交叉传播,严格落实各项管理措施。

(1) 病人的安置

1. 首选单间隔离,也可以将同类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或者定植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2. 不能将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或者定植的患者与气管插管、深静脉留置导管,有开放伤口或者免疫功能抑制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3. 暂无条件单间隔离这,必须立即实行床边隔离,床边要有接触隔离标识牌,并尽早转入隔离病房。

4. 病人尽可能不转科,必须专科要按耐药菌管理要求(如耐药菌名称、发现部位及时间)向接受科室进行交接班。

5. 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或者定植患者应谢绝探视,

陪护人员要进行相关知识培训。

(2) 操作中隔离

1. 实施诊疗护理操作中,有可能接触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伤口、溃烂面、黏膜、血液和体液,引流液、分泌物、痰液、粪便时,应当使用手套,必要时使用隔离衣,可能有血液和体液喷溅2要戴护目镜。

2. 完成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或者定植患者的诊疗护理操作后,必须及时脱去手套和隔离衣。

3. 病人到其他科室检查或治疗也应按此执行。

(3) 物品与消毒

1. 与患者直接接触的相关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要专人专用,并及时消毒处理。

2. 轮椅、担架、床旁心电图机等不能专人专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要在每次使用后擦拭消毒。

3. 出现或者疑似有多重耐药菌感染聚集性发病时,应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

4. 物体表面消毒可根据致病菌特点选择高效消毒剂,必要时可更换科内长期使用的消毒剂。

(4) 隔离解除

患者标本连续三次(每次间隔﹥24小时)均末培养出

多重耐药菌,或感染已痊愈并无标本可送,方可解除隔离。

(5) 终末消毒

1病人转出或出院或死后室内所有物品要进行彻底的终末消毒。

2.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或者定植患者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按照医疗废物有关规定进行处置和管理。

第七章 常用消毒剂配置比例和使用方法

1.常用含氯消毒剂用于无标消毒的有效浓度是多少? 对细菌繁殖题的物品消毒:有效氯含量为250mg—有效氯含量为500mg/L

对肝炎病毒或结核杆菌污染:有效氯含量为2000mg/L 对芽孢污染:有效氯含量为2000mg—3000mg/L 对霍乱、炭疽等污染:有效氯含量为1000mg—2000mg/L

2.如何配置含氯消毒剂?

用量筒配置消毒剂,每1000ml水中加入每片有效氯含量为500mg的消毒片1片,充分搅拌均匀使消毒片充分溶解,其有效氯的浓度500mg/L

3.使用含氯消毒剂有哪些要求?

① 每日监测含氯消毒剂的浓度,有记录。

② 每日的测试记录内容:测试日期、时间、测试结果及测试人签名。

③ 浸泡消毒时,浸泡容器表面要标识消毒液名称、有效氯浓度、更换时间、浸泡时间、执行人姓名,被浸泡的物品不得浮于水面。

4. 如何测试含氯消毒液的有效浓度?

用含氯消毒剂专用试纸条放入配制好的消毒剂中,

取出试纸条,在自然光下与标准色板比较,读出溶液所含有效氯的浓度值。不得将测试卡投入消毒液内。

5. 使用测试条的注意事项:

① 需用干燥的手去拿测试卡,以防测试卡受潮变色失效。

② 测试前需检查有效期,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 ③ 比对时,沾湿的测试条不得解除测试卡。

6.2%戊二醛的使用方法

(1)选用大小合适的防腐蚀(shi)、带盖容器盛装戊二醛。应将盛装戊二醛的容器清洗干净擦干,更换记录应登记在戊二醛更换测试记录本上。

(2)盛装戊二醛容器表面应标识灭菌剂名称、浓度: 更换戊二醛时,应标识更换日期、时间、取出时间、执行人签名。

(3)戊二醛液的选择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按使用说

明书配制,放于通风良好处。2%戊二醛一经配制,不管是否使用,使用期限按说明书执行。使用过程中应加强戊二醛浓度检测。使用前用戊二醛专用测试卡测试戊二醛浓度,达标后方可使用并有记录,不得稀释使用。在检测戊二醛浓度前需先检查戊二醛专用测试卡是否在有效期内,超过有效期不得使用。

(4)内镜器械灭菌应浸泡于2%戊二醛液面以下,充分

打开各关节,拆御至最小单位,加盖。浸泡10小时。

(5)灭菌后器械,无菌取出后,用无菌水冲洗干净,用

灭菌纱布擦干后使用,切忌用生理盐水或其它含盐成分的水冲洗。

(6)戊二醛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接触戊二醛溶液时

应戴橡胶手套和防护镜,防止溅入眼内或吸入体内,如不慎(shen)接触,应立即用流动清水充分冲洗10分钟以上。

7.使用2%戊二醛的注意事项:

(1)戊二醛对手术刀片等碳钢制品有腐蚀性,使用前应先加入0.5%亚硝酸钠防锈。

(2)使用过程中应加强戊二醛浓度检测。

(3)戊二醛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接触戊二醛溶液时应戴橡胶手套,防止溅入眼内或吸入体内。

(4)消毒灭菌后的物品必修无菌操作取出,用无菌

水冲洗干净,并用无菌巾擦干后使用。(切忌用生理盐水或其它含盐成分的水冲洗)

(5)盛装戊二醛消毒液的容器应加盖,放于通风良好处。

(6)根据卫生部对产品卫生许可证件批件的要求,在有效期内使用。

第八章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1.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手术前

1.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充分控制糖尿病手术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避免术前高血糖。

3.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4.若无禁忌证,术前应使用抗菌或皂液洗液。

5.避免不必要备皮,确需备皮应术前即刻或在手术室进行,尽量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或脱毛。

6.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天分次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即可。

7.有明显皮肤感染的工作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 手术中

1. 有预防用要指征者,应切皮前30分钟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

期的2倍以上,或失血量>1500ml,术中应追加一剂。

2. 严格遵循《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3. 手套穿孔率较高的手术,如部分骨科手术,应戴双层手套。

4. 术前皮肤消毒。

5. 术中应主动加温,保持患者正常体温。

6. 手术野冲洗应使用(37℃)的无菌生理盐水。

7. 需引流的切口,首选闭式引流,应远离切口部位戳(chuo)孔引流,位置适当确保充分引流。

手术后

1. 接触切口以及切口敷料前后均必须进行手卫生。

2. 换药操作应严格遵守无尽操作原则。

3. 除非必要,尽早拔出引流管。

2.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医院内肺炎【HAP】是我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是其中的重要类型,预后较差。

1. 对存在HAP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0.2%的氯已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小时一次。

2.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约30度到45度。

3. 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是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4. 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

痰液引流。

5. 提倡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80-110m/dl(7.0mmo1/L)。

6. 不应常规则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SDD)来预防HAP(VAP)。

7. 对于使用呼吸机的患者,还应考虑以下几点。

(1)严格掌握器官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2)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的气管插管。

(3)有建议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0cmH20以上;

(4)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手卫生;

(5)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水应及时倾倒,不可时冷水流向患者气道;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6)每日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8.应对医务人员包括护工,定期进行有关预防措施的教育培训。

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一、置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开股静脉。

3.宜采用2%氯已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

4.宜选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5.患者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位置与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

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的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入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小时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

1.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措施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定期公布到关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1.常规对拔出的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

2.在穿刺部位局部涂含抗菌药物的药膏。

3.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来预防CR—BSI.

4.全省用抗菌药物预防CR—BSI.

5.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6.为他预防感染而常规通过导丝更换非隧道式导管。

7.常规在中心静脉导管内放置过滤器预防CR—BSI。

4.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

(1)、插管前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症,应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尿道管口径、类型。成年男性宜选16F,女性宜选14F 。

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2)插管时

1.使用0.05%—0.1%聚维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粘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程序如下。

(1)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

(2)女性:先清洗外阴,其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小阴唇,最后肛门。

2.插管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闹到口黏膜损伤。

(3)、插管后

1.悬垂集尿袋,不应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去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菌学检查。

4.不应常规使用含氯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旁观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

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6.保持尿道口清洁,日常用肥皂水和水保持清洁即可,但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

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反导管浸入水中。

8.导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时,应更换导尿管。

9. .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建议更换频率可为导尿管2周1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11.应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4)其他预防措施

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宣教。

2.定期公布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