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作业题目(三):选择自己或他人的一堂地理教学实验课,简单描述课程过程,运用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聚落的形成”学法建议

人类的居住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起点,也是人类文明成果的体现。了解聚落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就“聚落的形成”一节知识的重难点进行举例、分析、归纳,并提出一些学习建议。

“人们居住在不同的聚落里”、图 4.17 “乡村与城市的景观差异”帮助学生建立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给予一些提示,如让学生从人口规模、道路、建筑、劳动生产方式等方面,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所见到的景观,要求通过对比描述其景观的差异,这样帮助学生初步建立乡村和城市聚落的表象,并能说出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差异。

用图 4.18 “不同地方的村落景观”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同一种聚落,内部会有差异吗?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同一种聚落的内部也会因自然条件或经济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建议设置这样的问题:

第一,哪个村落景观表现出原始状态?

第二,哪个村落景观中房屋较为密集?

第三,哪个村落景观中房屋又较为分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第四,若以上三幅村落景观图分别表示的是亚洲,非洲,欧洲的乡村聚落,你会做出初步的判断吗?并能进一步说出判断依据。读图 4.18 的目的就是要引起学生思考,同为乡村聚落,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景观差别?让学生清楚,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决定了乡村景观的不同。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好奇,聚落的形成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对于基础好的学生,用图 4.19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可以直接设置问题,从地形,气候,资源,交通等因素去思考聚落的形成与发展。指导其他学生读该框架图,学生就会一目了然: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有利于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差异很大,聚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各地的自然环境,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也就是说,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好的适应性和协调性。从而完成地理课程标准中“能针对具体的聚落(提供图片或说明材料)实例,初步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的要求。所以建议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聚落建筑的形式推断当地的自然环境状况。教材中选用了多幅景观图来说明聚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因此在聚落的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地理景观图,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

教材中有多达 13 幅的景观图,教师如果一一带领学生去分析,教学效果和教学时间都很难保证,教师可以选取学生最熟悉的对比明显的聚落建筑入手,比如可以选择黄土高原的窑洞和傣家竹楼,给学生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提出思考方向。

问题一:房屋屋顶的形状有什么区别 ?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问题二 : 房屋墙体的厚度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问题三:建筑材料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问题四:这样的建筑应该大致分布在中国什么地区,能否互换?

通过这样一组问题,引导学生从建筑景观的哪些方面看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会分析建筑景观和环境的相关性——房屋屋顶的形状与当地的降水有关,

墙体的厚度与当地的气温有关,从而形成地理学习能力,建立地理思维。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分析其他聚落建筑和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