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范例4

《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范例

课程分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写与我们伟大的祖国刚刚结束“十年浩劫”的历史时期,诗中选取了生活中极具特征的意象,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倾吐了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强烈愿望,表达了那个时代青年的心声。这首诗歌先抑后扬,宛如一曲多声部的交响曲,呈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情感真挚,适合朗读。

学情分析:

高中生已经具备欣赏诗歌的能力,对于朗读方法方式也在学习中有了适当的了解。但是这首诗歌却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必须在了解了时代背景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进入诗歌,与诗人“心灵共振”,所以我课前布置学生查找关于作者舒婷的个人生平以及关于“十年浩劫”对祖国诗人的影响,并推荐他们阅读顾城、江河等人的诗歌,充分的背景资料为学生理解诵读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

设计思路:

新课改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的实质是诱导,学生是主体,学生的主体应体现在动手做、动眼看、动情读、动耳听、动口议、动笔写、动脑思七个方面。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自主、探究、合作”与其不谋而合。教读这首诗,要注重朗读,不仅要读出语气和停顿,而且读时要揣摩诗句意思,体会诗的内在旋律,通过对重要意象的分析,领会诗人移注到形象上的主观情感,在反复诵读中提高朗读技巧和诵读水平,从而能够个性诵读。

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欣赏歌曲《春天的故事》 (董文华)

一、 激情导入

一首经典老歌《春天的故事》表达了人民对改革开放的拥护和对邓小平同志的崇敬。1979年的春天,中国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年春天,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的青年诗人舒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她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二、明确学习目标:

1.真情朗读,感悟情感

2、解读意象,体会鉴赏

3、体会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真情朗读,感悟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经历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三、介绍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舒婷:我国当代著名的女诗人,1952年生于福建厦门,原名龚佩瑜,朦胧诗的代表人物,初中毕业以后曾去福建插队,后回城当工人。这首诗发表于1979年7月,据说成诗却早于1976年4月24日,写于“四五运动”发生后不久。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舒婷的诗既有鲜明的时代叛逆精神又有执着而深切的热爱之情,发自内心而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表达了一种希望光明的痛苦和挚情,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和挚爱。这是一首将爱心献给祖国的深情力作。

四、“朦胧诗”简介

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批年轻诗人以新颖独特的表达方式引起了诗坛的瞩目。他们大胆开拓诗歌领域,用非传统的新审美观念和表现手法来抒发感情。他们强调诗人主观的感觉世界,大量采用虚写法,追求诗的内在旋律,使诗由具体变为抽象;他们的一些诗作选择奇特的形象,打破时空秩序,捕捉瞬间感受,运用跳跃式结构,用象征手法和隐喻手法,使人们读起来不再像传统诗歌那样明晰。这种诗就被称为“朦胧诗”。

五、检查预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干瘪(biě)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迷惘(wǎng) .....

隧洞(suì) 绯红(fēi) 淤滩(yū) 纤绳(qiàn) ....

五、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诗是人类向未来所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一朝向理想的勇气,诗歌师抒情的载体,而诵读则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最佳方式。作者抒发了何种感情,师通过何种方式抒情的,她的痛苦从何而来,她的希冀于何方,这些都需要通过诵读加以体会。

1、首先听专家朗读(注意停顿、重音,体悟朗读中情感及语调的变化)

2 、请同学们模仿着专家自由的放声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并标画句子的节奏及重音,体会诗歌中酝酿的感情。)

3、学生个别读。 (先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让一生点评→点评后试读)

4、全班齐读(要求声音洪亮,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出情感 )

5、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由生分组合作解决)

 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 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 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祖国形象

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6、再读诗歌,解读意象

(我们要想把诗读好,我们必须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的情感。本诗舒婷为了抒发对祖国的深情,把祖国数百年的历史浓缩在四组意象群之中,请同学们边读边标画出诗中的意象。)

1、什么是意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所谓的“象”就是客观的事物,“意”就是作者的感情,意象: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它的特点是:以外部感觉为基础,使主体不可感的感情,变成可以用五官感知,变得看得见(如矿灯)、摸得着(如隧洞)、听得到(如疲惫的歌)。(由生分组讨论后解决,师补充)

2、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蕴涵和象征了哪些社会内容?

七、美读诗歌,感受情感

通过对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感情丰沛的抒情诗,本诗作者采用先抑后仰的手法,体现了一种由舒缓到急促,有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那么我们怎样朗读才能表现出诗人由悲哀愁苦到欣喜亢奋的感情变化?(由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第一节诗要读出深沉悲痛的感情,语调应舒缓、低沉。

第二节诗要读出痛苦与希望的感情,语调应该舒缓。

第三节诗要读出希望与欣喜的感情,语调应该高昂。

第四节是诗的高潮部分,情感激越高昂。

师提示朗读时注意的问题:

1、语速要适中;根据诗的内容,注意音调或低沉或高昂。

2、修饰语、中心词注意要重读,语速放慢。比如“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

3、朗读时要注意节拍和停顿,读每一小节最后一句“祖国呵”前要稍微停顿,酝酿感情,因为每一节诗表达的感情不一样,每一节诗之间需要转换感情,朗读时要注意。

4、朗读时态度要放开,感情要投入

针对第一节作者深沉悲痛的情感。老师制作了一个“朗读脚本”。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朗读指导:①重读对象:修饰语、中心词。② 注意感情:深沉 、悲痛

③语气:舒缓 低沉 ④注意节拍、停顿

⑤态度要放开,感情要投入

1、教师范读朗读脚本

2、学生分组合作,仿照着老师的这个方法,从另外的三节中选出自己喜欢的一节创作一个“朗读脚本”并试着朗读。(师选同学试读自己制作的“脚本”——其他生评价——评价后试读)

八、拓展训练

诗的第四节把作者的感情推到了高潮,诗人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清春和热血以自己的血肉,具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请全班同学齐读第四节,再次感受作者欣喜亢奋的感情。最后一节诗人使用了一个意象:伤痕累累的乳房。把祖国比为母亲,诗人借此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既然诗人把祖国比为母亲,那么,我们就做个小练习,“仿写第四节,写一首小诗,直接写给母亲,来歌颂母爱”。

(要求:语意贯通,具有文采,富有感染力。)

1、学生试仿写并展示

2、教师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有感情的朗读

我是你的三个孩子中的一个

是你 此生精神寄托的全部

你以甘甜的乳汁,

喂养了

稚嫩的我 、狂妄的我 、成熟的我 ;

那就让我拿我的全部

去回报

你的泪水、你的白发、你的不再挺拔的身躯 ;

——母亲呵,

我亲爱的母亲!

九、 课堂总结(教师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内容 情感 语调

一:苦难、顽强—深沉、悲哀—低沉

二:痛苦、追求—悲怆、祈愿—舒缓

三:新生、希望—欣喜、亢奋—高亢

四:养育、奉献—深情、自豪—激昂

十、结束语

有一首歌唱得好: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这一切都是因为你啊,我亲爱的祖国母亲,最后让我们满含激情,共同朗诵这首诗!让我们再次体会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之情。 十一、最后,师以一副“对联”赠给我们伟大的祖国: 上联:虎啸青山改革春雷惊大地 下联:龙吟玉宇振兴巨浪拍长天

横批: 祖国 (对祖国的挚爱及历史责任感)

“龙腾虎跃” 让我们共同祝愿我们的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希望同学们能勤奋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祖国母亲。下面我们来欣赏屠洪纲一首经典歌曲《精忠报国》。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诗人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十二、 作业:

1、课下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课后欣赏舒婷的另一朦诗《致橡树》这堂课最

课后反思:

本教案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个性,鲜明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感情真挚著称,它抒发了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在教学中,首先,我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整个课堂上,我都力在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通过合作性学习,形成学习共同体,整个课堂上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注重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组织一堂课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是把学生带进文本构建学习的起点。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分层面,争取让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所收获。同时注意阅读方式的多样性,如自渎、互读、范读等,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次,注重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并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但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解读过程中没有充分放开,教师的点拨补充没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争论表达感悟,生生互动没有到位。同时感到我驾驭课堂和因势利导的能力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强提升。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节课只是我对诱思探究教学的一个尝试,如何在构建探究性学习方式,实现教师由“教”到“诱”,学生由“学”到“思”的转变,最大限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