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建构青少年道德自我认同感的思考_李梅

第38卷第6期2012年11月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f Xuzhou Normal Uni.(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38,No.6

2012Nov.,

关于建构青少年道德自我认同感的思考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关键词]青少年; 道德自我认同感; 影响因素; 现状; 建构; 方法[摘

要]道德自我认同感是一种关于个体如何思考自身以及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道德自我概念,

“我是什么人以及我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关系到个体对的思考与定位。青少年道德自我认同感的建构是道德主体通过内化、社会交往和对话活动,把外部的道德意识转化为内部的主体观念的一种主动过程。因此,青少年道德认同感的形成要受到个体认知水平、人格特征和自我价值观,以及家庭、学校等因素的共同制约。当前,我国青少年道德现状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行与知的分离,这使得处于人格发展重要阶段的青少年面临着严重的道德认同危机。因此,培养青少年的道德自我认同感首先要提高个体的自我认同感,大力提倡主流道德文化与价值取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有效地促进青少年道德自我认同感的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6425(2012) 06-0131-04文章编号]1007-

道德行知分离已成为当前我国道德现状的一

个显著特点。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他们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不统一现象日期,

趋明显,其道德自我认同感危机表现尤为突出。因此,如何使青少年的道德人格健康发展已成为道德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

传统的道德教育以灌输为主要方法,要求青少年不加思考地接受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标准,而不给他们反思现实的道德自我的机会和时间。在这种情况下,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主要来源于社会的价值规范和要求。青少年期被埃里克森称为

即允许他们利用这一段心理社会的合法延缓期,

时间触及各种道德价值观,经过尝试、选择和反

思,形成自我同一性,并进而形成健康的道德,这是继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之后人类健康的又一表现。虽然道德人格形成与自我发展同步,但正如埃里克森所强调的,每个青少年在青春期都面临

[1]

着因自我同一性的混乱所产生的心理危机。因此,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同一性就应把道德置于青少年自我的中心,并帮助他们以道德的方式适应社会,并进而使其产生相应的道德价值感和崇高感。青少年作为社会的群体,其成长阶段的特性决定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健康发展,是其人格健康的基石,将惠及其一生。道德自我在青少年道德人格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道德人格发展的中介因素。对青少年而言,其道德生活始终处于由理想的态度与现实的行为、过去的道德自我与现实的道德自我、真实的道德自我与理想的道德自我相互交织的矛盾与

一、关于青少年道德认同危机的思考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社会原有的道德价值体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再加上西方

外来价值观的侵蚀,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日益消融,影响力也岌岌可危。社会的进步和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们道德认同水准的高低。道德认同是康复社会肌体的一剂良药,现代社会文明的缺失,迫切需要它来修复和提升。道德认同以是社会价值与个体自我尊重社会和他人为前提,

价值之间协调发展的结果。青少年自我发展的核心是自我意识的发展。道德自我认同作为自我意

关涉到道德在自我感中的地位、涉识的人格特征,

“我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及到的问题。在当今中

西方社会变革与转型、新旧价值观的冲突、个性与尊严疏离的年代,青少年的道德自我认同面临着更大的危机与挑战。

[收稿日期]2012-05-28[作者简介]李梅,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冲突之中,这种矛盾与冲突很容易引发道德自我认同的危机感。只有克服这种危机感,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心理结构及道德行为模式,最终实现道德人格的健康发展。

在传统的道德理论中,道德研究被限制在人与人之间的公平与正义等内容上;道德被认为是一种普遍的规则而与个体本身无关;道德发展也是按照从个体目标到社会习俗的过程发展的;至于道德推理,也只是人们根据有关情境按照已有的认知结构自动运用的过程。

布拉西是最先把道德自我认同感作为一个特别研究方向的人,也是第一个对科尔伯格道德阶段理论提出质疑和综合性评论的人。他把道德统一性作为道德行为产生的动机,道德动机通过结合自我同一性来理解,就成为道德自我认同了,这填补了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研究之间的空隙。布拉西的研究是建立在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基础上的,但更多地是受卢文格自我发展理论的影响,开始了寻找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之间衔接

[2]

的可能性。

年的道德同一性。

四是道德榜样,西方道德心理学家科尔比等考察了榜样人物与非榜样人物的差异,认为自我对道德利益的关注和他们的道德目标是一致的,道德和自我的融合在榜样人物身上具有更大的统合性。哈特等对15对青少年榜样人物以及对照组的自我概念进行了半结构性访谈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榜样人物比对照组的人更经常使用道德品质和道德目标来描述他们自己。赖默使用了计算机对复杂的语义作了分析,发现榜样人物与对照组的人相比,拥有更多的积极、道德、关爱的人格特征。道德自我认同和榜样关系极大,年轻人通过接纳他们的价值观来建构他们的道德自我认同感,而这些榜样在生活中极少。

三、青少年道德自我认同感的建构

(一)道德自我认同感的个体建构观道德内化是个体道德自我认同感建构的必经之路。内化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中有着不同的含义,但一般是指将外部客体的事物或意识转化为

:“儿童能够内内部主体的东西。科尔伯格认为

化其父母以及其文化背景的道德价值观,而且只有当他逐渐把这些价值观与他理解的社会秩序以

及他作为一个社会自我目标联系起来时,儿童才能将上述道德价值观内化为他自己的一部

[3]”关于内化的机制,不同学派的观点各不相分。

道德品质是通过不断的同。社会学习理论认为,社会学习而形成的,道德的内化是对规则的认同习得和对道德榜样的模仿,因此社会和教育要为儿童提供道德准则和道德榜样;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内化的机制是自居作用,是一种模仿或适应。为了避免惩罚或者想要得到赞赏,儿童就会顺从并吸收父母的价值和道德标准;而认知理论则主张道德发展过程是认知整体的一部分,和智力的首先需要个发展并重。要加强个体道德的内化,

体对道德的理解进而促使道德敏感性的提升。道德理解就是对所获得的一些关于道德的信息等进行认知上的加工并表现出一定的态度。正是因为有了态度,我们才可以做出相应的道德有了理解,

选择,这是主体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道德认同是指个体不断地在原有的道德图式的基础上添加新的道德规范,同时也在发展自身的道德结构以顺应社会的道德发展的要求,其本质就是道德图式同化和顺应的过程。道德认同是道德内化的关键,道德接受过程的中间环节,也是

二、影响青少年道德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因素

一般来说,影响青少年道德自我认同感形成

的因素主要有:

一是个体因素,包括认知发展、人格、态度和

以及更广泛意义上的自我认同发展都会价值观,

认知水平影响道德认同感的发展。有研究证实,

和自我认同都很高,则道德自我认同感也较高;道德价值观也会促进他们道德对自我认同的整合。

二是外部因素,主要是指影响人格形成的社会机构方面的因素,包括邻里、学校、家庭和一些其他机构,诸如宗教、青少年社区组织。一个充满爱心的家庭环境有助于促进道德和自我认同的发展,更容易把二者整合进自我认同感中。同时,宗教和青少年组织机构不仅能提供道德信仰系统而且对这些信仰提供实践检验的机会。

三是城乡因素,道德自我认同感问题在城市地区和贫困乡村地区普遍比较严重,政府部门的城市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干预是失败的。因此,

犯罪率比城郊地区要高。研究还指出,父母的责任感和社会生态环境是影响青少年道德自我认同感的重要方面。青少年儿童的家庭结构与周边环境,诸如父母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职业身份对青少年道德自我认同感的影响很大。贫困会削弱青少年服务社会的意识,同伴数量也会影响青少

132

个体道德行为建立的开始。道德认同是对道德价

“知”“行”值的肯定,是道德从到这种可能性的认识过程。在个体了解认识道德规范的基础上,通——用自己已有的道德图式去过复杂的认知过程—

比对、反思,权衡其对社会和个人的价值,甚至与

原有的道德图式去斗争,进而舍弃、选择,然后才能成为自身的道德认同。道德认同可以分为道德

[4]

价值认同和道德榜样认同。由于道德认同是主体在掌握道德规范的基础上,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而建构的,因此道德认同可以被认为是主体与社会的互动,是社会对主体的道德渗透和主体与社会的道德交流,所以道德主体、社会环境和道德本身是道德自我认同实现的三个必要条件,而其中道德主体起着关键作用,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图式则是核心中的核心。至于道德本身,因其对应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两种不同的取向,因而是个体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因素。

(二)道德自我认同感的社会建构观在人类对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对道德的继承和超越永不止息,对于道德自我的追求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在社会建构

,论看来,自我是“关系的自我”是在不同的情境中与他人互动关系的产物,是通过社会建构而形

成的,所以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产物。社会建构的本身包含着自我本体的建构和所

二者统一互补、不可分割。道处社会环境的建构,

青少年的每德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种行为里面都有着道德的踪影。作为道德自我认同感的客体,道德规范本身包含着两个成分:符合他人的道德和符合社会的道德。以后现代的观点看来,道德的发展源于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通过特定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的。道德的建构离不开社会,而社会的建构是取决于一定的文化背景的。个体在所处的环境中,通过与在互动中掌握社会文化的各他人的对话和交流,种成分,理解符号的意义和关系。其中作为文化——诸如学背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机构—校、社会公共组织、社区、家庭等,为文化建构提供了交流平台。因为这个平台的本身就包含着社会的文化体系和人生观,其本身的发展演变史可能还有其特殊的文化和信仰,因此是一个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存且相互影响的地方。

(三)道德自我认同感的话语建构

话语和话语权是后现代的重要概念,是自我存在的本质,体现着建构性和工具性的价值。话

语是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的,话语的内容取决于

对话的情境和对话者之间的关系。道德自我认同感的发展也离不开话语和对话,要提高青少年的

就要使他们参与到对话中来,从道德自我认同感,话语的客体转为主体。

后现代的话语观中体现了道德的中心和主体

存在于人们的对话中。人们的话语中明显地体现出道德判断和推理,自我认同感也在对话中得以构建。不难发现,当代青少年的很多关于道德的——比如自我、看法—责任和义务、权利、幸福等,都来自于日常生活里和他人的对话关系之中,特别是在日常话语之中,这对青少年儿童理解道德知识的暗示作用是相当有效的。因为我们对道德问题的理解离不开生活的情境和话语,通过各种对话交往,儿童开始理解道德概念和社会习俗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四、青少年道德自我认同感建构

的途径与方法

(一)提高青少年的自我认同感

道德作为代代传承的文化,一种高度自觉、自为的准则,早已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早已和人们的生活具有了同一性。但是,如果一个人不了解遵守道德规范的原因,而要求他来遵守道德规范,对他而言就是一种负担。

当代青少年生长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环境

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遭遇了很多迷失和困之中,

惑,而这段时期,本应是其探索与发现自我的时期,本该是他们努力找寻人生真谛的时期。许多?”“人为什么能影响自我形成的问题,如“我是谁

?”“我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别人会怎么活着

看我?”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道德教育必须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自我认同感入手。教师可以通过特定的话题或情境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说出或写出自己的成长过程和经历,以此了解自己的自我意识和心理特征,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自我概念,使其增强自我认同感。同时,通过他人对自我的态度与行为的分析与评价,以“镜我”的方式加深对自己的认识,重视他人的正确态度和合理评价在自我认同感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加强自我认同感的统合。鉴于自我形象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识现实的基础上,提升理想自我的位置,找寻从理想自我通往现实自我的途径,确定自己的前进方向和发展水平。在实践中可以采取心理剧、角

133

色扮演、自我形象设计等方式进行交流。

(二)倡导主流的道德文化与价值取向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传统主流价值观念

多元的价值理念层出不穷。道德影响力的式微,

价值教育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观念下建

立合理的价值核心。社会主流文化对此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提供一系列明晰、一致、稳定的价值行为体系和标准,以此来共同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自我认同感。社会应倡导符合社会需要的价值和标准,并与青少年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将青少年引导向基本的道德价值观。

同时,还应加强价值取向教育。如果缺乏对价值理念的定向,就会导致个体的价值混淆,使其对自己和社会产生怀疑,迷失自我,无法确定其生活意义。如果把一种价值看作个体自我认同的必须,青少年就会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可以通过让学生自我观察(自省)来实现自我认同的整合;让学生通过分析自己的行为来实现自我认同的整合,同时,还要通过对他人评价的认识来实现自我认同。

(三)为青少年树立道德榜样

青少年对自己未来的自我形象并不仅仅是靠想象和虚构来建构的,在他们的心目中都有一个效仿的对象目标,现实生活中也会有对应的原型。就像社会中那些被炒得火热的明星一样,对于青

[参

6期。

[2]RobertL.Campbell.Today ,moral identity :tomorrow ,self -es-Is-teem.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Volume26,

少年的道德教育,我们为什么不能也树立一个道

德榜样呢?以此作为青少年学习效仿的目标对象。在青少年成长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

由于缺乏榜样的引导,影响种各样的冲突或困惑,

了青少年道德自我认同的健康发展。

(四)针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加强道德信仰的教育

当前的道德自我认同危机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道德自我信仰危机。道德自我信仰是青少年对道德自我的一种坚信不疑的态度和信念,与此相应,道德信仰教育就应该与一般的知识或技能教

[5]育有所区别,如果在道德教育中偏重言传而缺乏身教,或教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那么,道德信

仰教育就会产生零效或负效,整个社会也将因此而陷入道德危机。道德信仰危机虽然在德育上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如何在德育中融入道德信仰教育还有待继续努力。

青少年学生很容易受同伴及社会的影响,他们迫切希望得到同伴的肯定、父母师长的赞扬和认同。由于此时他们主要是以社会认可的需要为基础而建立其相应的道德判断标准,因此很容易与教师、父母产生冲突和对抗。教育者应耐心引导,学校也应适当组织一些活动,让他们在与同辈群体的交往活动中来体验道德信仰。

考文献]

sue2,March.April 2005,Pages235-240。

[1]马向真:《道德人格与自我同一性》,《学术论坛》,2004年第

[3][4][5]万增奎:《道德统一性的心理发展与建构》,南京师范大

2008年版,147、156页。学出版社,第144、

A Consideration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Adolescents ’Moral Self-identity

LI Mei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Key Words :adolescents ;moral self-identity ;influencial factors ;present situation ;construction ;methods

Abstract :The moral self-identity is the self moral concept about how the individual thinks about himself and what he wants to be ,which evolving the individual's thinking and orientation of " who am I and what I want to be" .Through internalization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dialogue course ,adolescents ,the subject of moral ,turn the external moral consciousness into the internal sense ,which is so called the construction of moral self-identity.Therefore ,the formation of adolescents'moral self-identity is commonly conditioned by individuals 'cognition level ,personality characters and self-values ,and other aspects of family and school.At present ,the separation of action from percep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problems in current situation ,which makes the adolescents confronted with serious moral identification crisis during their significant personality stage.There-fore ,for the cultivation and better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s'moral self-identity ,we should improve individuals'self identity ,promote the major moral culture and valve orientation ,and create a better social environment.

[责任编辑:贾林祥]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