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协10提案办理情况汇报(产业低碳化)

关于对市政协八届五次会议委员第10号

代表提案答复的函

民革市委会:

贵委在市政协八届五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淮北市产业低碳化发展的建议》收悉,首先感谢您们对淮北经济发展的高度关注和理解,对我市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现答复如下:

一、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淮北转型

我市作为华东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煤炭供应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长期的煤炭资源超强度开采,加之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程度较低,给淮北带来了严重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比如:煤炭资源日趋枯竭、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接续替代产业发展乏力、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失业矿工和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地方财政负担加重等。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机遇,加快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

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彻底摒弃传统粗放型的生产、生活方式,着力推进以能源节约、新型能源推广应用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为主要标志的低碳发展模式,探索一条城市经济以低碳产业为主导、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蓝图,符合我市发展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

和城市化道路。推行低碳理念,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把低碳理念融入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之中,有助于带动产业升级,强化资源利用,控制环境恶化,缓解生态压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低碳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是实现淮北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

目前,全市各级、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也都逐步认识到建设低碳城市的重大意义,增强了资源意识、能源意识、环境意识和忧患意识,为我市产业低碳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优势

淮北市于2009年3月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我市获得中央(2008年—2011年)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11.89亿元,并且在国家开发银行专项贷款、国家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项目、国家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点工程项目等方面获得政策优惠支撑。

2012年,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部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审查论证情况的复函》,淮北市顺利通过审查论证,成功延续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今后五年将得到国家20多亿元资金支持,主要用于产业接替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

淮北市有良好资源综合利用的载体优势,承载重大项目的能力持续提升。特别是临涣工业园、淮北矿业集团、皖北

煤电集团和淮海实业集团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载体,其优势日渐突出。

安徽淮北临涣工业园2005年启动建设,2010年3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为省级工业园区,2012年3月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淮北临涣工业园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临涣煤化工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入驻园区的企业主要利用煤矸石、粉煤灰从事水泥、制砖、微晶玻璃、磁化肥、微珠、陶粒、建筑纤维等产业发展,通过这些企业的发展“吃干榨净”园区及周边煤电企业的煤矸石、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到2015年,临涣工业园将形成完整的循环经济链条,基本实现园区内部大循环和企业之间小循环。

淮北矿业集团现拥有资产330亿元,员工9万多人;生产矿井17对,在建和筹建矿井5对,核定年生产能力3149万吨;有炼焦煤洗选厂6座,年入洗能力2000万吨,年产冶炼精煤1200万吨,是华东最大的冶炼精煤生产基地;控股年产440万吨焦炭、联产40万吨甲醇焦化公司和4×300MW煤泥矸石电厂——中利发电公司。2009年中国企业500强名列第246位,全国煤炭工业100强第19位。50年来,企业共生产原煤6.3亿吨,实现利税135亿元,创汇6.4亿美元,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皖北煤电集团公司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要把循环经济当作重点产业来谋划和发展”的思路。在抓好煤炭生产的同时,正确处理经济、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关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认真做好了矿井产生的废渣、

废气、废水等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充分利用煤矿伴生资源,实施了资源综合利用,做到了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2006年,被安徽省列入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2007年,被国家列入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2008年荣获“中华环境友好企业”称号,连续五年获得“安徽省节能先进企业”称号。

安徽淮海实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12月,经安徽省国资委批准成立的省属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淮海实业集团现拥有安徽星辰实业有限公司、安徽机电装备公司、相山水泥公司、联创房地产公司、林星板业公司、勘探工程公司、淮矿钢绳公司、相王商贸旅游公司等控股、参股子公司12个。注册资本5.8亿元,资产总额42.15亿元,年销售收入近100亿元。近年来,淮海集团在资源和工业废渣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优益的成绩,下属水泥公司、林星板业公司以及仙珠、新宇、腾岭三座煤矸石砖厂,均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未来几年淮海实业集团还将投资建设一批建材企业,其中包括日产5000吨水泥熟料生产线余热发电项目、年产20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利用粉煤灰年产30万吨陶粒项目、年产8万m中密度纤维板项目和年产6亿块煤矸石制砖项目,形成年销售额达50亿元的资源综合利用规模。

(一)编制了淮北市低碳经济试点实施方案(初稿)。根据国家发改委有关要求,我们编制了淮北市低碳经济试点市实施方案(初稿),方案包括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目标、工作任务、重点工程、工作措施。

3

(二)编制了淮北市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积极申报国家级的示范基地。

(三)编制了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委托工程咨询院编制了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并顺利通过了专家评审。该规划所涉及的产业均是低碳产业和绿色产业。

(四)上报了一批低碳经济项目,获得国家资金支持。新宇砖厂、浩大淀粉、富发纸业等一批低碳经济项目,获得国家的支持,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五)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6月15日,我市在淮海路举办了有71个单位参加的第22个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

三、我市发展低碳经济工作措施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受资源能源与环境约束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全社会对于低碳发展的热情不断高涨,低碳发展是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化发展的基础。低碳发展对我市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实现的。加快淮北低碳发展主要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发展低碳经济,培育低碳产业

1、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发展煤电、生物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优化电源配置,重点发展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的燃煤机组,提高电力装备水平。大力开展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稳步发展太阳能利用产业。积极引导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在生产、生活领域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

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2、培育低碳产业。以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产业为核心,进一步完善高效节电、新型储能、输变电和电力自动化等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具有一定规模的低碳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低碳高产出生物质能源产业,全力打造汽车物流业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低碳科技服务业、低碳旅游业等优势服务业。规划建设低碳教育展示场所。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业,提高绿色农业比重。

3、开发低碳技术。推进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等节能领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加强排放监控技术和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积极开发工矿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技术。组织实施生物质能源等重大科技专项以及与建筑一体化的光伏屋顶等重大科技示范项目。依托我市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低碳实验室,引导其面向应用、面向企业,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低碳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4、发展静脉产业。积极建设具有一定示范意义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重点项目。加快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使用最新技术、具有一定规模的废旧汽车加工回收、废旧金属加工回收、废旧塑料加工回收等重点静脉产业园区。积极推进城乡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行“收集—转运—集中处置—资源化”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模式。

5、推行清洁生产。完善清洁生产政策法规和标准,优化

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所有企业都要持续实施清洁生产,培育一批二氧化碳“零排放”企业,对超标排放和排放总量较大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结合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引导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在农业、服务业、能源等行业建设清洁生产示范项目。到2020年,清洁生产先进工艺、技术在一、二、三产业中得到全面推广。

(二)树立低碳意识,建设低碳社会

1、全面贯彻低碳思想。政府要开展创建低碳型机关活动,低碳行动要渗透到各个方面。教育部门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低碳城市建设内容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节约、环保和低碳意识。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低碳宣传,广泛宣传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性、紧迫性。开展低碳(绿色)机关、社区、学校、医院、饭店、家庭等创建活动。选择一批先进机关、企业、商厦、社区等,建设低碳宣传教育基地,面向社会开放。

2、形成低碳生活习惯。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生活模式向低碳生活模式转变,尽量减少能源消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或以步代车。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尽量减少“面子消费、奢侈消费”。引导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倡导消费地产产品。健康生活已成潮流的今天,“低碳生活”不再只是一种理想,更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

生活习惯。

3、建设低碳城市。首先坚持用低碳理念指导城市规划编制,加强土地的节约集约化利用,推行“紧凑型”城市规划和建设模式;其次坚持用低碳理念指导建筑设计,在城市建筑设计中推广应用绿色节能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设计与太阳能光电产品的结合。再次坚持植树造林,建设园林化城市,捕捉城市建设、生活消费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城市碳汇。最后要加快低碳化社区示范工程建设。

(三)推进节能减排,实现低碳发展

1、抓好农村节能。做好秸秆综合利用,鼓励秸秆还田,支持开发秸秆固化、气化技术,稳步推进秸秆发电试点工作。推广省柴节煤灶,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畜禽舍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加强沼气服务体系建设。到2020年,主城区和卫星城周边农村沼气用户普及率争取达到50%以上。鼓励农村垃圾通过堆肥等方式进行资源利用,加快淘汰和更新高能耗落后生产农业机械,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降低农村生产、生活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

2、推进工业节能减排。一是强化对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监管。推动企业加大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节能管理水平,着力培养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低碳企业。对达不到排放标准的企业一律实行限期治理、整改。二是加快对传统产业实施低碳化改造,继续加大关停“六小企业”工作力度,逐步淘汰不符合低碳发展理念、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产业、技

术和产能。加快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平台建设,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三是积极开展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培育合同能源管理市场,推进中介机构参与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四是在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

3、落实建筑节能。把建筑节能监管工作纳入工程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对达不到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新建建筑,不得办理开工和竣工备案手续,不准销售使用。强化节能设计。鼓励新建居住建筑应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并与建筑一体化设计、施工。组织实施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扩大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加快节能改造。研究政策措施,对非节能居住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党政机关办公楼,进行节能改造。组织实施一批低能耗、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利用的示范工程。

4、强化城市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主干道开辟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专用或优先行驶通道,大力提高公交服务质量,努力使公共交通成为群众出行的主要方式。加强汽车尾气排放监督和治理。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控制高耗油、高污染机动车发展,到2020年城市公交车尾气排放全部达到欧Ⅲ标准。鼓励使用节能环保型车辆和新能源汽车、电动汽车。积极推行公交车、出租车“油改气”工作,最大限度降低城市交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

5、推广商贸流通业节能减排。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在餐饮住宿行业逐步减少、最终取消使用一次性用品,积极开展争创“绿色饭店”活动。在家电销售场所推行节能标识制度。在流通领域抑制商品过度包装。在经营性服务场所广泛推广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型产品和技术,严格执行室内空调温度设置等相关规定,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降低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