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做好民族帮扶工作努力加快XX发展

  我们马庄镇地处岱岳区西南部,西与肥城市为邻,南与宁阳 县隔大汶河相望。全镇辖4个管区,36个行政村,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1万人,总面积57.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4万亩。其中回族人口4923人,主要分布在后营、前营和西隅三个回族村,约占全镇总人口的10%。
近几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全镇工作的大局和中心工作,努力探索民族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路子,适时引导少数民族干部群众,抓住少数民族帮扶工程的机遇,把干部群众的意志、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加快建设“平安马庄”上来,使全镇上下呈现出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政通人和、人心思上、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民族工作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进而促进了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下面简要汇报一下我们的具体做法:
一、强化认识,树立正确的民族发展观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保证,民族工作尤其如此。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经济发展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而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则是维护民族团结的核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做好民族工作,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为此,镇党委、政府在充分认识到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的基础上,以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为切入点,始终坚持“民族工作无小事”的观念,把少数民族群众的冷暖、疾苦放在心头,真心实意为少数民族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办成事,为民族经济的发展带好头、当好家、服好务。
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不同形式的会议,正确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做好民族工作是维护最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内容,自觉从民族渊源和特点出发,带着对少数民族的深厚感情去做民族工作。全镇上下牢固树立了“汉族离不开回族,回族也离不开汉族”,发展汉族是发展马庄,发展回族同样也是发展马庄”的观念。不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真正做到各民族之间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提倡和鼓励各民族在发展经济与社会事业上相互学习和交流,实现和谐相处和共同进步。在机关干部中坚持了“两个明显,一项制度”,即“回族干部到汉民村调研要明显多于到回民村,汉族干部到回民村调研要明显多于到汉民村,并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为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扎实做好民族工作,繁荣民族经济,镇党委、政府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决定》和《少数民族帮扶工程实施方案》等鼓励发展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优惠扶持政策。在全镇形成了回汉之间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关系。
二、抓住机遇,积极做好民族帮扶工作,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近几年来,镇党委、政府努力探索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路子,改善和提高民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村用足用好上级对少数民族村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全市民族工作会议之后,我镇抓住市、区民族帮扶的机遇,以少数民族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中心,协调各方面关系,采取各种措施,使我镇民族经济的发展驶上了快车道。
(一)抢抓机遇,力促帮扶项目的落实
几年来,省市区加大了对少数民族村帮扶力度,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抢抓机遇,积极与上级对接,争取我镇民族帮扶项目的立项与落实。先后使西隅村道路建设列为市第二批少数民族帮扶项目,后营村道路建设和奶牛养殖小区建设列入区20XX年的帮扶项目,民族小学和前营道路建设列入市、区20XX年帮扶项目。这些项目的落地与实施,倾注了市、区各级领导的心血,拓宽了少数民族村对上对外联系的渠道,充分体现了各级领导对马庄特别是对少数民族的深情厚意。通过民族帮扶项目的落实,改变了少数干部群众的片面认识,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干劲,有效地促进了我镇少数民族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二)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
道路通,百业兴。我镇道路虽然建设早,但由于年久失修,行路难成为困扰马庄经济发展的一大问题。当时许多主干道柏油路面严重老化,坑洼不平。群众出门串乡成问题,外地客商一见更是只皱眉头。为进一步繁荣民族经济,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立足实际,经过反复研究论证,达成共识。先后修复、拓宽了7条道路,全长60余千米。其中西隅商业路和后营路的拓宽、修复、改造,为少数民族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尤其是西隅商业路,镇党委、政府引导和帮助西隅村积极对上争取,被列为市第二批少数民族帮扶项目。全长1500米,宽10米的西隅商业街总投资80余万元,村村通扶持35万元,市区扶持20万元,镇村投入25万元,经过区、镇、村四个月的艰苦奋战,工程顺利竣工,路两侧可建160户商业楼,营销、饮食一条线,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大发展。前营、后营两村相连,道路总长为3600多米,投资近90万元,通过两村积极努力,村村通扶持40万元,泰汶膏矿投入20万元,区公路局、房管局也给予了大力扶持,按标准要求已全面建成,进一步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两村的运输业、种植业以及奶牛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奔小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另外,投资600万元建成贯穿镇驻地南北的主干道-膏城大道。大道全长2545米,宽40米,分三块筹资,一是追加财政预算,二是结合村村通向上争取,三是走社会化筹资的路子。历时五个月建成使用,主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绿化带,彩灯、街灯、给排水设施一应俱全,该道路的建成使用繁荣了镇驻地商业经济,树立了镇党委、政府的良好形象。此外,还争取了市、区支持,投资1600万余元,历时六个月修复了大坡路,这条宽18米、长5500米的路,东西走向,是贯穿全镇的交通运输主动脉,修复之后,有力带动了全镇运输业的发展,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发展民族经济的康庄大道”。全镇运输车辆300余辆,仅回族群众就达200辆之多。广大回汉群众由衷地说“还是共产党好啊,我们一定要听党的话,坚决跟党走”。
(三)加快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实力。
一是协调上级有关部门在项目建设上向民族村倾斜,千方百计增加少数民族群众收入。西隅村与山东农业大学,区农业局积极合作,繁育小麦优良品种,成为市、区、镇农业部门的良种繁育基地。二是抓住蒙牛集团落户泰安的机遇,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的养殖优势,在区委苏书记与白区长的亲自过问和帮助下,后营村与西隅村联合规划和建设了一处占地300亩,预计总投资1800万元,存栏规模为1000头的奶牛养殖园区,计划分期建设,现已形成雏形,并初步形成了规模经济效益。三是针对回族村人口聚居密度大,人多地少的现状,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投资两亿元的泰汶石膏矿落户我镇。矿址涉及西隅、前营、后营三个村。泰汶石膏矿项目的落地,为少数民族村今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是占地补偿为村集体经济夯实了基础,增强了后劲。在此基础上,这三个村都开展了以打井、治水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并为群众安装了自来水,提高了生活质量。二是以此为依托,发展了膏粉加工业:后营村三户村民合资八十万元兴建了兴隆膏粉厂,已投产使用,年产量2万多吨,年利润50万元以上。西隅村采用村级出地的形式与平阴石膏矿达成协议,由矿方投资一百多万元建成西隅膏粉厂,现在厂房已完工,地面正在硬化,建成后年产膏粉达5万吨以上,年利润一百多万元。三是带动了周边地区二、三产业的发展,为运输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前营村针对全镇蔬菜丰产不丰收,增产不增效的现状,规划投资建设390万元的蔬菜加工基地,计划争取市农业局和市民宗局的帮助,镇、村、个人各投入一部分,建成后将进一步扩大蔬菜种植面积,优化蔬菜种植结构,形成多品种种植,初步实现龙头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格局,实现规模效益,壮大村集体经济。
(四)积极对上协调,着力于民族教育水平的提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重视教育,提升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优秀人才,是一个民族腾飞的基础。马庄少数民族群众由于以前具有重经商、轻教育的特点,致使部分群众文化素质偏低,影响了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针对这种状况,镇党委、政府果断决策,决心从“治本扶智”入手,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提高民族综合素质。从我镇实际出发,适时启动泰安银马民族文苑的建设,文苑的建设,得到了市、区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该项目通过走对上争取、政府投入、启动民资、村级出地四条路子,共投资500余万元,建成了集实用性、民族性、景观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民族小学。初步形成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为一体的集中教育小区。通过对上努力争取,如今民族小学已建成使用,昔日阴暗潮湿的几间平房,变成了宽敞明亮、挺拔的现代化教育园地。民族小学与民族中学内部设施配备已达到省定一类的标准,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也上升至区上游水平,无论是硬件、软件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目前银马之星幼儿园正在筹建之中。文苑的建设促进了马庄教育的发展,是马庄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其中渗透了党和组织对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关怀,使回汉群众备感温暖,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厚爱,从而促进了民族团结,营造了和谐和的社会氛围。
(五)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开展民族团结活动
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骨干力量。做好培养、选拔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善做民族工作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特别是基层干部队伍,对于落实民族政策,繁荣当地经济,加快马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继续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进一步增强班子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使党支部成为维护农村稳定、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坚强领导核心。同时通过开展机关干部联系困难户、回汉族村结对子等活动,密切干群鱼水关系,增深民族之间感情,实现了回汉两族的共同发展,把群众的思想与行为真正统一到发展经济上来。
三、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促使民族工作再上新台阶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稳定了现在不等于把握了未来,必须立足现在,着眼未来,不断加强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和投入,特别是致力于民族经济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将民族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紧紧围绕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探索实践做好民族工作的长效机制。二是进一步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依托现有的商业街、奶牛养殖园区、石膏矿区、集贸市场、交通运输等,努力发展、培育、壮大镇、村经济,尽快形成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富民、富村、富财政的目的,推动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三是继续搞好项目的争取与落实,在争取上级帮扶资金的同时,广泛启动民间资本,在建好民族小学与银马之星幼儿园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民族小学内部设施和校园美、绿化及其他场地建设。四是抓好法制教育和民族政策的宣传落实,增强大民族意识,增强法律意识,全面提高民族素质,营造稳定环境,使群众普遍对“稳定是福,动乱是祸”有更深的理解,形成人人关心民族团结,人人维护民族团结的浓厚氛围。同时把市区各级领导对少数民族群众的关怀和支持,实实在在的宣传、落实到群众中去,促使群众致力发展经济,建设美好家园,以实际行动回报市、区各级领导对我们的大力支持和帮扶。
尽管我们的民族工作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镇发展的新路子,初步促成了我镇团结、稳定、和谐发展的局面,但离上级领导的要求还有差距,我们决心一如既往,努力开拓创新,继续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民族帮扶工作,以点连线,以线带面,全力实现我们“工业立镇、农业强镇、三产活镇、科教兴镇”的目标,为全区开展好民族工作和经济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