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工商管理考点汇总

工商管理考点汇总

前言

第1章企业战略与经营决策(变化较大,第一、二、三节变化较大,第四节无变化) 第2章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第一节全新内容,第二至六节无变化)

第3章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变化最大,整章内容与原教材完全不同) 第4章生产管理与控制(无变化)

第5章物流管理(变化较大,第一节,第二节,第四节有新增内容,其他没有变化) 第6章技术创新管理(变化很小,第二节有新增内容,其他无变化)

第7章人力资源规划与薪酬管理(变化较大,新增第二节:绩效考核和第四节:企业劳动合同管理与劳动争议处理) 第8章企业投融资决策及重组(无变化)

第一章 企业战略与经营决策

第一节 企业战略概述

1. 2. 3. 4.

企业战略的特征:全局性和复杂性、稳定性和动态性、收益性和风险性 战略的层次:企业总体战略、企业业务战略、企业职能战略

战略的制定:确定企业愿景、使命与战略目标->准备战略方案->评价和选择战略方案 战略的实施模式

 实施步骤:1、战略变化分析2、战略方案分解与实施3、战略实施的考核与激励  实施模式(常考点)

1) 指挥型:制定者宣布战略,强制实行(08年第5题)

2) 转化型:从指令型转变过来,增加了三种组织行为学的方法。缺点是过分强调组织体系结构,可能失去

战略的灵活性,适合环境确定性较大的企业。 3) 合作型:决策范围扩大到高层管理中

4) 文化型:决策范围扩大到企业的较低层次(07年第4题) 5) 增长型:战略从基层单位自下而上产生(09年第5题)

5. 战略控制的方法

 战略控制的原则(考点):(“一保三适”)确保目标的实现、适度性、实时性、适应性  战略控制的流程:定标准,量绩效,查结果,取措施  战略控制的方法(考点)

1) 杜邦分析法(财务) 2) 平衡计分卡(绩效):财务层面、顾客层面、内部经营流程方面、学习与成长层面 3) 利润计划轮盘(业绩):利润轮盘,现金轮盘,净资产收益率轮盘

第三节 企业战略类型与选择(常考点)

附表一:3个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差异化、集中战略

 类型(常考点)

按照时间分类: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按照重要性分类:总体决策、业务决策、职能决策

按照环境分类: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按照决策目标层次: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  企业经营决策要素

1、决策者:决策者是企业经营决策的主体,是决策最基本的要素 2、决策目标:指决策要达到的目的

3、决策备选方案:企业有可能有多种方案供领导者选择,构成了决策的备选方案。

4、决策条件:决策过程中面临的时空状态,即决策环境。包括资源的供给和限制,各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相互影响及制约,特别是时间的选择。

5、决策结果:决策实施后产生的效果和影响。  经营决策的流程 (一)确定目标阶段;(二)拟定方案阶段;(三)选定方案阶段;(四)方案实施和监督阶段;(五)评价阶段

第二章 公司法人治理

第一节 公司治理及其运行机制(新增内容)

一、公司治理的内涵 (一)道德风险

1、定义: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交易一方参与人不能观察另一方的行动或当观察监督的成本太高时,一方行为变化导致另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 2、产生原因:

①签订合约前对信息是了解的,但是对合约签订后将发生的事情预见是不完全的

②尽管可以通过签订合约来约束代理人,但是合约的谈判、签订、和合约的履行都要花费成本。 (二)现代企业治理的核心:控制权

控制权的内容:经营决策权、监督权、企业剩余索取权(合约中没有规定的那部分控制权)

(三)公司治理定义:公司管理层为履行股东的承诺、承担自己相应的职责,通过一系列的内部和外部机制对企业责、权、利的分配与协调。 二、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考点) (一)股东对董事会的控制和监督机制 1、主要机制:一股一票制。

2、补充机制:解决一股一票制的缺陷:①累加表决制 ②代理投票制 (二)股东对经理阶层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1、激励机制:高薪、奖金、配股(经理人员获得一定股权) 2、监督机制:工作绩效考核和评价、监事会的监督 (三)独立董事制度及其实施

独立董事是指与所服务企业既没有投资关系,也没有商业关系和亲情关系的外部董事。一般具有深厚的专业知

识背景和行业经验,对于科学决策能够起到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三、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多选题)

定义:通过企业外的规范化市场竞争机制,给企业经营带来压力,刺激企业经营者努力工作,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以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

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而且是唯一的所有者,股东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一)产品市场竞争(产品价格) (二)资本市场的竞争(股票价格)

(三)经理市场的竞争(职业经理人的工资) (四)政府法规和社会伦理的约束 四、公司治理的基本模式(考点)(股东控制型、经理控制型、主银行相机治理型、股东和员工共同控制型) (一)股东控制型治理机制

股东实质性的掌握企业的控制权,经理人员则只负责日常的经营活动。 1、主要特点:家族类企业或规模较小的企业,股东处于绝对控制地位 2、主要代表:韩国(如三星电子公司)和东南亚国家 (二)经理控制型治理机制

经理控制型机制是指公司经理人员掌握着企业的控制权,公司在治理上表现出来的明显的经理控制和强烈的市场导向特点。 1、主要特点:

(1)美国大公司一般不设立监事会,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利机构 (2)美国大公司的股权分散,大股东无心控制企业 (3)相关的法律制度鼓励股东的市场化行为。

(4)美国公司对经理的控制权主要通过证券市场的股票交易活动进行。 2、主要代表:美国(例如美国通用公司的前CEO杰克韦尔奇) (三)主银行相机治理机制

1、主银行定义:指与企业保持长期和稳定关系的特定银行。

2、主银行相机治理机制定义:在公司财务正常情况下,由经理人员掌握企业的控制权,主银行通过企业的资金支持支付结算和向企业派员等方式对企业实施监控。当公司出现严重的财务问题时,主银行就接管企业,掌握着企业的控制权。

3、主要特点:大股东一般是法人股东(企业或机构以法人财产投入企业而形成法人股权) 4、主要代表:日本(例如日本的三菱公司) (四)股东和员工共同控制型治理机制 1、定义:由股东和员工共同掌握企业的控制权,通过民主的方式参与企业决策,并对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监督,而专业的经理人员则负责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 2、主要特点:较好的解决了股东和员工的利益 3、主要代表:德国(例如德国的大众汽车公司)

德国的三大权利机构:股东会、监事会(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

第二节 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

一、公司所有者(考点)

所有权或产权:指经济主体对稀缺资源所拥有的一组权利的集合,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权利 (一)公司的原始所有权

1、定义:股东对投入资本的终极所有权,表现为股权。 2、股权的权限(多选题)

(1)对股票的所有权和处分权,包括馈赠、转让、抵押 (2)对公司的参与权,通过选举董事会间接参与公司管理

(3)对公司收益参与分配的权利:获得股息和红利的权利,以及公司清算后分得剩余财产的权利 (二)公司的法人财产权

在公司设立时出资者依法向公司注入的资本金及其增值和公司经营期间负责所形成的财产构成。 (三)公司财产权的两次分离 1、原始所有权与法人产权的分离

①原始所有权:公司出资者的所有权转化为原始所有权,失去了对公司财产的实际占有权和支配权 ②法人产权:公司作为法人对公司财产的排他性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转让权。(派生所有权,是所有权的经济行为)

③区别:原始所有权体现为财产最终归股东所有;法人产权体现为财产由法人占有、使用和处分 2、法人产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①经营权:对公司财产占有、使用、和依法处分的权利,是相对于所有权而言的。

②区别:经营权不包括收益权,而法人产权包括收益权;经营权的财产处分权受到限制,一般说经理无权自行处理公司财产;经营权要由董事会决定经理的职权 二、公司经营者

(一)公司经营者及其特征(考点)

1、经营者定义:是指在一个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企业中承担法人财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对法人财产拥有绝对经营权和管理权,全面负责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由企业经理人市场中聘任,以年薪、股权、期权等为获得报酬主要方式的经营人员。 2、特征:(职业化、沟通强、素养高、高级雇员、权利受限) ①经营者的职业化,形成企业家群体和企业家市场 ②具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 ③具有较高的经营管理素养

④是公司的高级雇员,受股东委托的企业经营代理人 ⑤权利受到董事会委托的范围限制

(二)经营者对现代企业的作用(4个有利于:资源、技术创新、团队合作、完善管理) 1、有利于企业获得关键性资源,包括信息、资金、技术、人才等 2、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 3、有利于企业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4、有利于完善公司管理制度

(三)经营者的素质要求(业务能力、个性品质、职业心态)

1、精湛的业务能力,尤其是决策能力、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最为重要 2、优秀的个性品质,理智感和道德观

3、健康的职业心态,自知和自信;意志和胆识;宽容和忍让;开放和追求 (四)经营者的选择方式

1、内部选拔:①减少了信息不对称;②有利于激励内部干部的进取精神和工作热情;③非市场的特征,不是企业家市场上的签约活动

2、市场招聘:①具有特定的思想体系;②选择范围广;③企业家人力资本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具有垄断性 (五)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

1、报酬激励:年薪制、薪金与奖金相结合,股票激励,股票期权

股票期权:以合同的方式授予经理人员在有效期内按照约定价格购买和出售一定数量公司股票的选择权利。 2、声誉激励:给予相应的社会地位

3、市场竞争机制: ①市场竞争机制具有信息显示功能。企业的经营状况可以通过各种指标显示出来,可以体现出企业家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②市场竞争机制中的优胜劣汰对企业家位置形成威胁。 三、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

(一)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①经营者的权利受到董事会限制,如有超越权限的决策或重大决策需要向董事会报请进行决策。

②经营人员有义务和责任依法经营好公司事务,董事会有权对经营人员进行监督和评价,并据此作出奖励和激励的决定,也可以给予解聘。

(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人员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

1、股东作为所有者,掌握着最终的控制权。可以决定董事会人选,并有推选或起诉某位董事的权利,但是一旦授权董事会后,股东就不能随意干涉董事会的决策了。

2、董事会拥有支配法人财产的权利和任命,指挥经营人员的权利,但是董事会对股东负责,股东大会是公司最高权力机构

3、经营人员受聘于董事会,经营业绩受到董事会的监督和判定。

第三节 股东机构

一、股东概述

(一)股东的含义:指持有公司资本的一定份额并享有法定权利的人。 (二)股东的分类和构成

1、发起人股东与非发起人股东

发起人股东:指参加公司设立活动并对公司设立承担责任的人。其特点有: ①对公司设立承担责任: ②股份转让受到一定限制:《公司法》规定,发起人持有的本公司股份的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 ③资格的取得受到限制:自然人具备完全行为能力;法人是法律上不受限制者;发起人的国籍和住所受一定限制,公司法规定,发起人中必须一半以上在中国有住所。 2、自然人股东与法人股东

①自然人股东:包括中国公民和具有外国国籍的人,作为发起人股东,具有完全行为能力,

②法人股东:通过出资设立公司或继受去的其他公司的出资、股份而成为公司股东。包括企业法人,社团法人以及各类投资基金组织和代表国家投资的机构。 (三)股东的法律地位

1、股东是公司的出资人;2、股东是公司经营的最大受益人和风险承担者;3、股东享有股东权:财产收益和参与公司管理;4、股东承担有限责任;5、股东平等

(四)股东的权利(见表———股东权利与董事权利区别) (五)股东的义务

1、缴纳出资:①缴纳出资义务的内容:出资形式、出资数额、出资期限、出资程序;②不履行出资义务要承担责任,情节严重者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③不得抽回出资义务。若有抽回,则处以抽逃出资额的5%——15%的罚款。

2、以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承担有限责任 3、遵守公司章程

4、忠诚义务:①禁止损害公司利益;②考虑其他股东利益;③谨慎负责的行使股东权利及其影响力 二、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会 (一)股东会的性质及其职权 1、性质:最高权力机构 2、职权:见总结表

(二)股东会的种类及召集

1、股东会种类:首次会议、定期会议、临时会议

2、首次会议的议程:①讨论并通过公司章程②选举董事会成员③选举公司监事会成员或监事

3、临时会议:①代表1/10以上表决权的股东提议召开临时会议;②1/3以上的董事或监事提议召开临时会议 (三)股东会决议

1、普通决议:1/2以上的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2、特别决议:绝对数通过,一般是2/3:①修改章程;②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③公司合并、分立、解散或变更公司形式的决议

三、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大会 (一)股东会的性质及其职权

1、股东大会是股份有限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由股东在公司中的地位决定的。 2、股东大会职权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大会的职权类似 (二)股东会的种类及召集 1、种类:年会和临时会议

①年会:公司法规定,股东大会应当每年召开一次年会。

②临时股东大会:董事会人数不足法律规定人数的2/3;公司未弥补的亏损达到实收股本总额1/3;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10%以上股份的股东请求时;董事会认为必要时;监事会临时提出召开;公司规定的其他章程。 2、股东大会会议的召开

3、临时提案的提出: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3%以上股份的股东可以在股东大会开10日前提出临时提案提交董事会。董事会两日后通知其他股东,将该提案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三)股东大会的决议方式

1、股东行使表决权的依据:一股一权

2、普通决议与特别决议的方式:普通决议:半数通过 特别决议:2/3以上

3、累积投票制:指股东大会选举董事或者临时监事时,每一股份拥有与应选董事或监事人数相同的表决权,股东拥有的表决权可以集中使用。作用:可以选出自己信任的董事或监事,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大小股东的利益, 四、国有独资公司的权利机构

国有独资公司只有一个股东,不设股东会,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行使股东会的职权。

公司的合并、分立、解散、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和发行公司债券,必须要有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决定。

一、董事会制度

(一)董事会的地位:股东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执行机构 (二)董事会的性质

1、代表股东对公司进行管理

2、公司的执行机构:①内部事务 ②外部事务

3、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①公司经营计划;②投资方案;③公司管理机构的设置;④高级管理人员的任用;⑤公司的重要规章制度

4、公司法人的对外代表机构 5、公司的法定常设机构 (三)董事会会议

1、形式:定期会议和临时会议:①定期会议:每年度至少召开2次;②临时会议:代表1/10表决权的股东,1/3以上的董事或监事提出,董事长应在10日内,召集和主持董事会会议 2、董事会议召集和主持——提前10日通知全体董事

3、董事会的决议方式:①一人一票原则(股东大会:一股一票);②多数通过原则(1/2以上) (四)董事会的职权

二、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会 三、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会  独立董事

1、任职资格:独立性和任职条件

以下人员不得担任独立董事:①公司任职人员及其直系亲属、主要社会关系的;②直接或间接持有上市公司1%以上的股份或上市公司前10名股东中的自然人股东及其直系亲属;③直接或间接持有上市公司5%以上的股份或上市公司前5名股东中的股东单位任职的人员及其直系亲属;④最近一年内曾经有前三项所列举情形的人员;⑤为上市公司或者其附属企业提供财务、法律、咨询等服务人员;⑥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人员;⑦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人员

任职条件:①具备上市公司董事的资格;②具有要求的独立性;③具备上市公司运作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④具有5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⑤公司规定的其他章程

2、独立董事的人数:要求是至少1/3,但是实际中应尊重公司与股东自治及市场的自由选择

3、独立董事的职权:①重大关联交易应由独立董事认可后,提交董事会讨论;②向董事会提议或解聘会计师事务所;③向董事会提请召开股东大会;④提议召开董事会;⑤独立聘请外部审计机构和咨询机构;⑥在股东大会召开前向股东征集投票权

此外还有以下权利:①提名任免董事;②聘任或解聘高级管理者;③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④发生总额高于300万元的事项或高于净资产的5%的借款或者其他资金来往;⑤独立董事认为可能损害中小股东的事项 ⑥公司规定的其他事项

4、独立董事的义务:诚信和勤勉 四、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会

一、经理机构的地位

(一)经理结构:辅助业务执行机构(董事会)执行业务;经理必须服从董事会,服从董事会的指挥和监督 (二)经理和董事会的关系:控制是第一性的,合作是第二性的。 二、有限责任公司与股份有限公司的经理机构

(一)经理机构的职权(见表六———与董事会职权相区别) (二)经理的义务与责任

义务:谨慎、忠诚、竞业禁止 (三)经理的选任与解聘

由董事会决定,对经理的任免及报酬决定权是董事会对经理实行的监控手段。 三、国有独资公司的经理机构 (一)经理机构由董事会决定 (二)经理的职权与义务

经国有独资监督管理机构的同意,董事会成员可以兼任经理 经理的职权与义务与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同

一、监事会制度 (一)监事会定义:

是公司的监督机关,是由股东会(职工)选举产生并向股东会负责,代表股东对公司经营(公司财务及董事、经理人员履行职责行为)进行监督的机关。 (二)监事会主要职能:

1、公司内部的专职监督机构

2、监督公司的一切经营活动,以董事会和总经理为主要监督对象

3、监督形式多种多样:会计监督和业务监督;事后监督和事前事中监督 4、业务监督:①通知经营管理机构停止违法行为;②随时调查公司的财务状况;③审核董事会编制的各种报表,并把审核意见向股东大会报告;④提议召开股东大会 二、有限公司的监督机构 三、股份有限公司的监督机构 四、国有独资公司的监督机构

第三章 市场营销概述(全新)

第一节 市场营销概述

一、市场营销的含义

(一)含义:企业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为满足顾客需要、实现企业目标的商务活动过程,包括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渠道选择、产品促销、产品储运和运输、产品销售、提供市场服务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企业经营活动。

(二)市场营销的五个阶段:

1、生产观念(Production Concept): 指导思想:“生产什么,就卖什么”

2、产品观念(Product Concept):指导思想:“好酒不怕巷子深、一招鲜吃遍天”

3、销售观念:(Selling Concept):指导思想:“卖什么,让人买什么”

4、市场营销观念(Marketing Concept):指导思想:“顾客至上、顾客是上帝、顾客永远是对的、顾客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

5、社会营销观念(Social Marketing Concept):指导思想: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与社会利益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二、市场营销的功能与作用

(一)功能:1、交换功能;2、物流功能;3、产品分类功能;4、融资功能 ;5、信息功能;6、承担风险功能

(二)作用:1、指导企业决策;2、开拓市场;3、满足消费者需要

三、市场营销的管理与任务

(一)市场营销的管理(4个环节)

1、发现和分析市场机会:发现市场机会是市场营销的首要任务

2、选择目标市场:企业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应把一个产品的总体市场划分成若干个具有不同需求特征的细分市场,并分别进行评价,结合企业目标、资源及优势等,选择某些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例如:童装市场、老年人服装市场、农村市场

3、制定营销战略(包括营销组合和营销预算)

4、实施与控制营销战略

一、环境分析

(一)市场营销的微观环境:1、企业 ;2、营销中介;3、顾客;4、竞争者;5、公众

(二)市场营销的宏观环境

1、人口环境:(主要动向: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龄化结构出现、家庭结构发生变化,世界流动人口增多)

2、经济环境:(主要因素:消费者收入变化、支出模式变化、储蓄和信贷情况、商品供求因素、商品价格因素)

3、自然环境:(主要问题:原材料短板,能源成本提高,环境污染严重,气候变化加剧,政府对环保干预加强)

4、科学技术环境:(关注问题:技术变革加快,科技创新带来无限商机,知识经济带来新挑战,研发投入不断加强,技术革新的法规增多)

5、政治法律环境:(主要趋势:经济立法增多,法律执行更严,公众利益团体的力量加强)

6、社会文化环境

①主体文化:凝聚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过程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文化,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

②亚文化:在主体文化中有所差异的文化,如种族、地域、移民、外侨、特殊阶层的文化等的文化习惯

二、市场细分

(一)市场细分概念:按照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把某一产品或服务的整体市场划分为不同的分类市场

(二)细分变量

1、地理变量:国家、地区、城市、农村

2、人口变量:年龄、性别、国籍、民族、收入、职业、宗教信仰

3、心理变量:生活方式、个性、购买动机、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家庭式女性服装、职场式女士服装,男子气质型女士服装)

4、行为变量:购买时机、使用频率、忠诚度、敏感度

(三)细分原则:1、可衡量性;2、可进入性;3、可盈利性;4、稳定性

三、目标市场

(一)目标市场定义:企业营销活动要满足的市场,企业为实现预期目标而需要进入的市场,即企业服务对象。

(一)定义

实质:本企业与其他企业严格区别开来,使顾客明显的感觉到差别,在顾客心目中占有特殊地位

(二)策略

1、避强定位战略:使自己的产品与强势竞争对手有明显差别

例如:霸王的防脱洗发水(中草药,防脱)------强劲的竞争对手宝洁(去屑、柔顺、营养),云南白药牙膏(云南白药保密配方)------------佳洁士、高露洁等名牌牙膏

2、迎头定位策略:为占据较佳的市场位置,不惜与市场、实力最强或较强的竞争对手发生正面竞争

例如:我国的雨洁洗发水“去头屑,用雨洁”与宝洁公司的海飞丝“去屑实力派”

3、重新定位策略:企业对销路少、市场反应差的产品进行二次定位。

例如:王老吉初次定位是一般饮料,二次定位是预防上火的凉茶“怕上火,喝王老吉”

第三节 市场营销策略(4P)

一、产品策略

(一)产品的含义及层次

产品是指供给市场、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物质产品和非物质形态的服务。

1、核心层:指能给顾客带来的基本利益和效用,即产品的使用价值。例如:汽车的使用价值是人们的代步工具

2、形式层:具体外观,是满足顾客的表现形式,含包装、品牌、质量、式样、特征五个要素。例如:大众公司的经济型轿车 高尔夫,polo;高端型轿车 奥迪A4 A6等

3、期望层:指顾客对某产品所希望和默认的属性与条件。例如:大众汽车的质量稳定可靠

4、延伸层:顾客购买产品时所获得的附加利益与服务,如安装、送货、保证、提供信贷,售后服务。例如:大众汽车的4S店的各种服务

5、潜在层:指与现有产品相关的未来可能发展的潜在属性

(二)产品组合

1、产品组合:指企业生产经营的各种不同类型产品之间的组合比例,由产品项目和产品线组成。

产品项目:每一个具体的产品;产品线:满足同类需求的功能相同而规格不同的一组产品。

产品组合广度:也叫宽度,指企业拥有的不同产品线的数目

产品组合深度:也叫长度,指每条产品线内不同规格的产品项目的数量

产品组合关联性:指各种产品线在最终用途、生产条件、分销渠道等方面的相关程度。

2、产品组合优化的策略:①扩大产品组合 ②缩减产品组合 ③延伸产品线

(三)产品的生命周期:任何产品都具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的时期。

3、成熟期的营销策略:①调整市场②调整产品③调整营销组合

4、衰退期的营销策略:①维持策略②集中策略③收缩策略④放弃战略

二、价格策略

(一)定价目标:企业通过制定一定水平的价格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

1、利润目标 ;2、销售额目标;3、市场占有率目标;4、价格竞争目标;5、价格稳定目标

(二)定价方法

1、成本导向定价法:以产品成本为基本依据,再加上预期利润来确定价格的成本导向定价法,最常见的是成本加成定价法,即按产品的单位成本加上一定比例的利润来定价。公式:单位产品价格=单位产品成本×(1+目标利润率)

2、需求导向定价法:①认知价值定价法;②需求差异定价法。例如:海南香蕉的价格和北京香蕉的价格的差异

3、竞争导向定价法:①随行就市法②差别竞争定价法③密封投标定价法

(三)定价策略

1、心理定价策略:企业利用顾客心理,有意识的将产品几个定的高些或低些,以扩大销售。包括尾数定价、整数定价、声望定价、招徕定价、习惯定价。例如:9.99元、100万

2、折扣定价策略:企业在交易过程中,把一部分价格让利于购买者一促进销售。包括数量折扣、现金折扣、交易折扣、季节折扣、回扣和津贴等。例如:买100返20

3、地区定价策略:企业对卖给不同地区的产品,制定不同价格或相同价格。如原产地定价、统一交货定价、区域运送定价等

4、促销定价策略:企业为促进产品销售,采取有吸引力的定价方法来刺激顾客更早、更多的购买。如降价、现金折扣、低息贷款、免费服务。

5、新产品定价策略:①撇脂定价:高价格投入市场,在短期内赚取高额利润。例如:新款的电脑及其电子产品、高科技产品;②渗透定价:低价格投入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随份额的提高而调整价格。例如:国外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价格战略;③适中定价:价格居中

三、渠道策略

(一)营销渠道:指配合起来生产、分销和消费某种产品和服务的所有企业和个人,包括产销过程中的供应商、生产者、商人中间商、代理中间商、辅助商及最终用户。

(二)分销渠道:指某种产品和服务在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过程中,取得产品和服务的所有权或帮助所有权转移的所有企业和个人,包括商人中间商(取得所有权)和代理中间商(帮助转移所有权),也包括生产者和最终消费者,但不包括供应商和辅助商。

(三)营销渠道的类型

1、按照是否使用中间商: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

2、按照企业使用中间商数目的多少:宽渠道和窄渠道

3、按照分销过程中经历中间环节的多少:长渠道和短渠道

(四)营销渠道的新发展

1、垂直分销系统:由生产企业、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组成的一种统一联合体

2、水平分销系统:两个或两个以上互无关联的企业自愿联合,共同开拓新的市场营销机会

3、多渠道分销系统:一个企业建立两条或更多的营销渠道以达到更多的市场效果

(五)建立营销渠道的步骤

1、明确渠道目标;2、确定交替方案;3、评估渠道方案

四、促销策略

(一)促销与促销组合的含义

1、促销:指通过人员推销或非人员推销的方式传播商品信息,帮助和促进消费者了解某种商品或服务,促使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产生好感和信任,并最终采取购买行动的一种市场营销活动。

2、促销组合:指企业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对人员推销、广告、营业推广(各类活动)和公共关系等促销手段的综合运用。

(二)促销策略

1、推动策略: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把产品推销给批发商,批发商再把产品推销给零售商,零售商再把产品推销给消费者。①示范推销法 ②走访销售法 ③网络销售法 ④服务销售法

2、拉动策略:针对消费者开展促销攻势,使消费者产生需求,进而向零售商要求购买产品,零售商向批发商要求购买产品,批发商最后向企业要求购买该产品。①会议促销法 ②广告促销法 ③代销、试销法 ④信誉销售法

第四节 品牌与品牌战略概述

一、品牌的内涵

(一)品牌的概念(6层意义)

1、概念:指企业及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综合标识,包括名称、属性、商标、包装、价格、历史、广告等多种因素,蕴含企业及其商品或服务的品质和声誉。

2、蕴含的意义:①属性 ②利益 ③价值 ④文化 ⑤个性 ⑥使用者

(二)品牌的特征:(6个特征)1、识别性2、象征性3、排他性4、风险性5、工具性6、价值性

(三)品牌的分类(10种分类方式)

1、按照辐射区域分类:区域品牌、国内品牌、国际品牌

2、按照市场地位分类:领导型品牌、挑战型品牌、追随型品牌和补缺品牌

3、按生命周期分类:新品牌、上升品牌、成熟品牌、衰退品牌

4、按价值指向分类:功能价值品牌、精神价值品牌

5、按使用主体分类:制造商品牌和中间商品牌

6、按不同用途分类:生产资料品牌和生活资料品牌

7、按价格定位分类:普通品牌(大众品牌)、高档品牌、奢侈品牌

8、按不同属性分类: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组织品牌

9、按知名度分类: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优质产品、合格产品、不合格产品

10、按所处行业分类:汽车行业、电器行业、餐饮行业等

二、品牌的作用

(一)品牌对企业的作用:1、存储功能2、维权功能3、增值功能4、塑造形象功能5、降低成本功能

(二)品牌对消费者的作用:1、识别功能2、导购功能3、降低购买风险功能4、契约功能5、个性展现功能

三、名牌效应

聚合效应;磁场效应;衍生效应;内敛效应;宣传效应;带动效应;稳定效应

负面效应:引来众多的仿冒者,给企业造成很大的麻烦;受关注度较高,形象维护难度加大,一旦维护不当,出现负面评价,对企业品牌的信誉产生不良影响。

四、品牌战略

(一)品牌战略的内容

品牌战略就是企业着力塑造品牌,将品牌作为核心竞争力,用品牌带动企业的经营战略。

1、品牌化决策。即品牌属性的问题,是选择制造商品牌还是经销商品牌,是自创品牌还是加盟品牌

2、品牌模式选择。即品牌结构问题,是选择综合性的单一品牌还是多元化的品牌,是联合品牌还是主副品牌

3、品牌识别界定。即品牌的内涵问题,包括理念识别、行为识别、符号识别。

4、品牌延伸规划。即对品牌未来发展领域的清晰界定,明确未来品牌适合在哪些领域行业发展和延伸。

5、品牌管理规划。从组织机构与管理体制上为品牌建设保驾护航。

6、品牌远景设立。明确品牌发展各阶段的目标与衡量指标。

(二)品牌战略的优势

1、使企业明确竞争的焦点 ;2、使企业创新更加具有价值 ;3、使营销宣传更加有效

第五节 品牌战略的实施

一、品牌打造

(一)品牌名称创意的原则(6个):1、易记性;2、易懂性;3、相关性;4、个性化;5、适应性;6、合法性

(二)打造品牌的方法

1、扩展法。产品线的扩展,品牌的延伸,多样的定价

2、收缩法。强大的品牌设计是从收缩品牌开始的

3、公关法。品牌的诞生,要由公关达成

4、广告法。注重广告宣传,例如金立手机、步步高手机、OPPO手机、脑白金和脑黄金的广告

5、词汇法。独特的词汇,力争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有一个地位。

6、信誉法。有诉求点,并是可信的。

7、质量法。提高质量来创建品牌

8、类目法。一个品牌能代表一类产品 例如,茅台白酒,茅台葡萄酒,茅台啤酒,茅台白金酒

9、命名法。一个简短、易记的名字让顾客长久的记忆

10、通用法。给一个品牌起一个通用名称

11、自名法。用公司的名称命名产品品牌

12、副品牌法。以一个成功品牌为主品牌,涵盖企业的系列产品,同时给其他产品起一个富有魅力的名字作为副品牌。例如:海尔--小王子冰箱

13、同族法。推出第二品牌,需要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例如,霸王洗发水成功后,推出追风去屑洗发水

14、外形法。品牌的标志符号眼睛的视觉感受 例如,中国联通的“中国结”标志

15、颜色法。使用与主要竞争者不同的颜色。例如:百事可乐的主打色是蓝色,可口可乐的主打色是红色。

16、连贯法。要建设一个长久的品牌

17、变化法。当品牌弱化时,需要调整

18、单一法。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单一性。

二、品牌战略的类型(单一品牌、主副品牌、多品牌)

(一)单一品牌战略:指企业生产经营的所有产品都用一个品牌。

①产品线单一品牌战略:产品扩张时,使用单一品牌对企业同一产品线上的产品进行扩张。海尔C系列的手机

②跨产品线单一品牌战略:企业对具有相同质量和能力的不同产品类别使用单一品牌。海尔不同类别的冰箱 ③伞形品牌战略:不同质量和能力的不同产品类别使用单一品牌战略。海尔的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机 优势:①集中力量塑造一个品牌形象,让一个成功的品牌附带若干产品;②节约品牌设计、品牌推广费用,减少开支;③有助于降低导入一个新产品的成本和风险;④集中优势资源,集中建设一个品牌;⑤集中体现企业的意志

风险——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实施条件:①不同产品具有相似性或关联性;②产品的质量水平要大致相同;③产品的目标客户群大致相同

(二)主副品牌战略:是以一个成功品牌做为主品牌,涵盖企业的系列产品,同时又给不同产品起一个富有魅力的名字作为副品牌,以突出产品的个性形象。例如:联想公司电脑主品牌是Lenovo,副品牌比如有ideapad系列的电脑。

(三)多品牌战略:一个企业同时经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独立、彼此没有联系的品牌,就是多品牌战略,又称为独立品牌战略。例如:宝洁公司的飘柔、海飞丝、潘婷、伊卡璐、沙宣等品牌

优点:①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市场不断扩大,并且不断被细分。②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市场是广阔的,多品牌就是灵活有效的应对手段;③能充分适应市场的差异性。消费者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④提高市场占有率。吸引不同偏好的消费者;⑤分散风险。避免某种商品出现问题而危及其他产品。

缺点:①容易增加营销成本费用;②容易造成企业人力资源、原有品牌资源和资金方面的浪费;③容易相互分流客户,造成内部多品牌的相克;④增加品牌管理的负责度

三、品牌维护

(一)品牌保护:1、法律保护 2、政策支持 3、企业维护

(二)品牌完善

1、质量管理。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道,品牌是企业的效益之源

2、品牌CI导入。(CI=MI+VI+BI)

CI即企业识别系统(Corporate Identity),指企业有意识、有计划的向社会主动的展示于传播自己的特征,使公众在市场环境中对企业有一个标准化、差别化的印象和认识,以便更好的识别并留下良好的印象。主要内容: ①MI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企业思想系统),指企业思想的整合化。通过企业价值准则、文化理念、经营目标等,向大众传达企业独特的思想。例如:耐克公司的标准广告语:JUST DO IT

②VI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品牌视觉系统),是品牌的视觉化。标准字和标准色及标识组合

③BI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行为规范系统),是企业行为化文本。例如:沃尔玛公司的员工微笑的“标准八颗牙齿”

3、品牌诚信:产品质量信用是品牌诚信的基本要求,广告真诚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4、品牌管理:①品牌经理制 ②品牌管理委员会

5、品牌创新:①技术创新 ②管理创新 ③文化创新

四、品牌拓展

(一)品牌延伸

1、定义:指企业在研制和开发新产品或退出原产品类别的新产品时,仍采用已经在市场上定位成功的知名品牌名称,以期通过品牌繁殖,发挥已有品牌的效应。

2、类型:水平延伸和垂直延伸

水平延伸:在不同的品牌范围内进行品牌线或产品线的延伸,母品牌或企业扩展到不同的行业,覆盖不同的品类。例如:联想公司生产电脑,后来又生产联想手机

垂直延伸:指品牌在既有品牌范围内扩充品牌线,在本行业上下延伸。例如:三星电子公司生产液晶显示屏,然后又生产三星电脑

3、优点:①利用品牌优势,拓展业务领域;②借助品牌忠诚,减少新品成本;③借助品牌优势,扩大企业规模;④利用品牌延伸,增强企业竞争力

4、缺点:如果延伸不当,会连累企业,损害企业形象

(二)差异化竞争:品牌是建立产品差异化竞争的手段。通过品牌差异化,争夺消费者资源。

(三)磁场效应和光环效应

1、磁场效应:好的品牌就像磁石一样吸引消费者,使之形成品牌忠诚,反复购买使用,其他产品的使用者也会被吸引过来,可能同样成为忠实消费者。

2、光环效应:作为行业代表的品牌如同一个光环,品牌的名气声誉对公众产生一种亲和力、吸引力及认同感。

在品牌光环的笼罩下,企业可以通过资本运营,聚合社会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

(四)导入新产品:把成功品牌的名字用在新产品上,会让消费者有种亲切感。减少了投入,降低了风险。

(五)决胜未来

1、成功品牌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2、品牌竞争是国家实力的竞争。

第四章 生产管理与控制

第一节 生产计划

一、生产能力

(一)生产能力概念

狭义: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全部生产性固定资产所能生产某种产品的最大数量或所能加工处理某种原材料的最大数量。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1、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按照直接参加生产的固定资产来计算的

2、生产能力必须和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相联系

3、生产能力反应的是一年内的实物量。

(二)生产能力的种类

1、设计生产能力(企业长期计划):指企业在搞基本建设时,在设计任务书和技术文件中所写明的生产能力。

2、查定生产能力(企业长期计划):指企业没有设计生产能力资料或设计生产能力资料可靠性低情况下,根据企业现有的生产组织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而重新审查核定的生产能力。

3、计划生产能力(企业年度计划、季度计划):也称现实生产能力,是企业在计划期内根据现有的生产组织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所能够实现的生产能力。直接决定了近期所做生产计划。

(三)影响企业生产能力的因素

1、固定资产的数量;2、固定资产的工作时间;3、固定资产的生产效率

(四)生产能力核算

时间定额,即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下,工人或班组生产一定产品或完成一定的作业量所需要消耗的劳动时间。

例题5:某企业生产甲乙丙丁四种产品,各种产品在铣床组的台时定额分别为40台时、60台时、80台时、160台时;铣床组共有铣床12台,两班制生产,每班工作8小时,年节假日为59天(一年365天),设备停修率为

10%,计划甲乙丙丁四种产品产量为100台、200台、300台和50台。试求铣床组的生产能力。

解:Md=F·S/Td =(365-59)×8×2×(1﹣10%)×12/80≈660(台)

相关计算如下表

设备组负荷系数η=600/660=0.909,因为η﹤1,即铣床组生产能力大于计划产量

有16台钻床,每台钻床的有效工作时间为4400小时,试用假定产品计算钻床组的生产能力

(一)生产计划的概念

1、概念:关于企业生产运作系统总体方面的计划,是企业在计划期应达到的产品品种、质量、产量和产值等生产任务的计划和对产品生产进度的安排。

2、优化的生产计划的三个特征:①有利于充分利用销售机会,满足市场需求;②有利于充分利用盈利机会,实现生产成本最低化;③有利于充分利用生产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生产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3、类型

①中长期生产计划:企业生产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期一般是三年或五年,或更长

②年度生产计划:企业年度经营的核心,计划期为一年。

③生产作业计划:企业年度生产计划的具体化,分配给车间、工段直至每个人。

(二)生产计划指标

1、产品品种指标;2、产品质量指标;3、产品产量指标:主要采取盈亏平衡分析法和线性规划法。

4、产品产值指标(①工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②工业商品产值: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预定发到企业外的工业产品总价值,是企业可以获得的货币收入。③工业增加值: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区别:工业总产值以企业最终成果为计算依据;工业增加值以社会最终成果为依据。

三、生产计划的编制

1调查研究;2统筹安排,初步提出生产计划指标;3综合平衡,编制计划草案;4生产计划大纲定稿与报批

四、产品生产进度的安排

(一)大量大批生产企业:1、各期产量年平均分配法;2、各期产量均匀增长分配法;3、各期产量抛物线形增长分配法

(二)成批生产企业:各批的数量大小不一,产品种类也比较多。

1、将产量较大的产品,用“细水长流”方式分配到各季、月生产;2、产品较少的产品,用集中生产方式;3、安排老产品,要考虑新老产品的逐渐交替;4、精密产品和一般产品、高档产品、低档产品也要很好的搭配。

(三)单件小批生产企业:产品品种多,产量少,同一种产品很少重复生产。

1、优先安排延期罚款多的订单;2、优先安排国家重点项目的订货;3、优先安排生产周期长、工序多的订货;

4、优先安排原材料价值和产值高的订货;5、优先安排交货期紧的订货

第二节 生产作业计划

一、生产作业计划的概念:是生产计划工作的继续,是企业年度生产计划的具体执行计划,使年度生产计划落实到每个生产单位、每个具体时期。

(一)主要内容:1、编制企业各个层次的作业计划;2、编制生产准备计划;3、计算负荷率,进行生产任务和生产能力之间的平衡;4、日常生产的派工、生产、调度、执行情况的统计分析与控制。

(二)生产作业计划的特点:1、计划期短;2、计划内容具体;3、计划单位小

(一)在制品定额法——适合大批大量类型的企业

根据大批大量生产的特点,用在制品定额作为调节生产任务数量的标准,以保证车间之间的衔接。运用预先制定的在制品定额,按照工艺反顺序计算方法,调整车间的投入和出产数量,顺序确定各车间的生产任务。 公式一:本车间出产量=后续车间投入量+本车间半成品外售量+(车间之间半成品占用定额-期初预计半成品库存量)

公式二:本车间投入量=本车间出产量+本车间计划允许废品数+(本车间期末在制品定额-本车间期初在制

累计编号:指从年初或从开始生产这种产品起,依成品出产的先后顺序,为每一单位产品编上一个累计号码。 在同一时间上,产品在某一生产环节上的累计号数,同成品出产累计号数相比,相差的号数就叫提前量。 例题9 某企业运用提前期法来确定各车间的生产任务,六月份装配车间(最后车间)应生产到500号,产品的平均日产量为6台,该产品在机械加工车间的出产提前期为50天,生产周期为50天,则机械加工车间6月份出产和投入的累计号计划。

解:机械加工车间出产累计号数=装配车间出产累计号+机械加工车间的出产提前期×装配车间平均日产量=500+50×6=800号

机械加工车间投入提前期=机械加工车间出产提前期+机械加工车间生产周期=50+50=100天

机械加工车间投入累计号数=装配车间出产累计号+机械加工车间投入提前期×装配车间平均日产量=500+100×6=1100号

(三)生产周期法

适用于单价小批生产类型企业的生产作业计划编制。根据合同规定的交货期限,为每一批订货编制出产品生产周期进度表,然后根据各种产品的生产周期进度表,确定各生产车间在计划月份应该投入和出产的订货项目,以及各项订货在车间投入和出产的时间。

第三节 生产控制

一、生产控制的概念:指为保证生产计划目标的实现,按照生产计划的要求,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全过程的检查、监督、分析偏差和合理调节的系列活动。

二、生产控制的基本程序:1、测量比较 2、控制决策 3、实施执行

三、生产控制的方式

(一)事后控制方式

(二)事中控制方式:1、优点:“实时控制”,保准本期计划如期完成;2、缺点:控制费用高

(三)事前控制方式

第四节 生产作业控制

一、生产进度控制

(一)概述

生产进度控制是生产控制的基本方面,其任务是按照已经制定出的作用计划,检查各零件的投入和产出时间、数量以及产品和生产过程配套性,保证生产过程平衡进行并准时产出。目标是准时生产,即在需要的时间,按需要的品种生产需要的数量,既要保证交货期,又要保持和调整生产进度。

(二)生产进度控制的目的:依据生产作业计划,检查零部件的投入和产出数量、出产时间和配套性,保证产品能准时装配出厂。

(三)生产进度控制的内容:1、投入进度控制;2、工序进度控制;3、出产进度控制

二、在制品控制

(一)在制品概念:

指从原材料、外构件等投入生产起到经检验合格入库前,存在于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零部件和产品。

(二)在制品控制

在制品的作用:有利于缩短生产周期,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一定数量的在制品储备,是保证生产连续进行的必要条件

(三)在制品控制的工作内容

1、合理确定在制品管理任务和组织分工;2、认真确定在制品定额,加强在制品控制,做好统计与检查工作;3、建立、健全在制品的收发与领用制度;4、合理存放和妥善保管在制品。

(四)在制品定额

指在一定条件下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各生产环节为了保证数量上的衔接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在制品储备量。

1、大量流水线生产条件下在制品定额的制定:①流水线内部在制品定额制定;②流水线之间在制品定额的制定

2、成批生产条件在制品定额的制定

①车间内部在制品,指在定期成批轮番生产的情况下,根据产品的生产周期、生产间隔和批量来计算。 ②车间之间的半成品。指车间间的中间仓库中的在制品,由周转半成品和保险半成品组成。

三、库存控制

(一)库存控制的概念

1、广义:指一切暂时闲置但可用于未来的资源储备,包括人、财、物、信息等;狭义:指用于保证生产顺利进行或满足顾客需求的物料储备。

2、作用:使库存量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适时适量的提出订货,避免超储或缺货;减少库存空间占用,降低库存费用;控制库存资金占用,降低库存总费用;控制库存占用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

(二)库存的合理控制:库存控制落实到库存管理上就是降低库存成本。

1、库存管理成本

①仓储成本:指维持库存物料本身所需花费;②订货成本:指每次订货物料所需联系、谈判、运输、检验等费用; ③机会成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由于库存不够带来的缺货损失,二是物料本身占用一定资金,企业失去了将这些资金该做他用的机会,由此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2、降低库存措施

①降低周转库存,基本做法是减少库存批量;②降低在途库存,主要策略是缩短生产,配送周期;③降低调节库

存,基本策略是尽量使生产和需求吻合;④降低安全库存,使订货时间、订货量接近需求时间和需求量

(三)库存控制基本方法

1、定量控制法,又称订货点法。

连续不断的监视库存余量的变化,当库存量达到某一预定数值(订货点)时,即向供货商发出固定批量的订货要求,经过一定时间(固定提前期)后货物到达,补充库存。

2、定期控制法,又称订货间隔期法。 每隔一个固定的间隔周期去订货,每次订货量不固定,订货量由当时库存情况确定,以达到目标库存量为限度。

3、ABC分类法,又称帕累托法。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统计社会财富分配时发现,大约占20%的人占有财富的80%的规律。概括为:分清主次、

(一)生产调度的概念:组织执行生产进度计划的工作,对生产计划的监督、检查和控制,发现偏差及时调整的过程。

(二)生产调度工作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三)生产调度系统的组织

一般大中型企业分为厂级、车间、工段三级调度;中小企业一般则只设厂部、车间二级调度。

(四)调度制度与方法

1、调度工作制度;2、实行值班制度;3、调度会议制度;4、健全现场调度制度;5、坚持班前班后小组会制度

第五节 现代生产管理与控制的方法

一、MRP MRPⅡ和ERP

(一)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 ,简称MRP)

1、概述:把企业产品中的各种所需物料分为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并按照时间确定不同时期的物料需求,产出了解决库存物料订货的新方法,即物料需求计划法。

2、原理:①遵循以最终产品的计划导出所需相关物料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②根据各相关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订货)周期确定该物料开始生产(订货)时间

3、物料需求计划的结构

①MRP的主要依据:主生产计划、物料清单、库存处理信息

主生产计划:又叫产品出产计划,是最重要的输入,表明企业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数量,它由顾客订单和市场预测决定

物料清单:又称产品结构文件,反应了产品的组成结构层次及每一层次下组成部分本身的需求量。

库存处理信息:又称库存状态文件,它记载着产品及所有组成部分的存在状况依据。

输出报告:分为主报告和辅助报告。

②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

独立需求:由市场决定其产量;相关需求:由独立需求决定其产量。例如:圆珠笔的数量为独立需求;圆珠笔的笔杆和笔芯为相关需求

(二)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简称MRPⅡ)

1、制造资源计划概述

主要包括人工、物料、设备、能源、资金、空间和时间,而这些资源以信息的形式加以表示,通过信息的有效集成对企业内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充分利用,以形成最有效的生产能力。

2、制造资源计划的结构:包括三部分:计划和控制的流程系统、基础数据系统、财务系统

3、制造资源计划的应用:①前期工程②决策工作③实施

(三)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简称ERP)

1、概述:指建立在信息技术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以实现最合理的配置资源、满足市场需求,为企业决策层和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

主要包括生产控制功能模块(核心)、物流管理模块、财务管理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

3、企业资源计划的运行:①前期工作阶段,主要实行ERP的调研和分析;②实施准备阶段,成立项目小组;③试验运行及实用化阶段,ERP的关键阶段;④更新和升级阶段

二、丰田生产方式和看板管理

(一)丰田生产方式概述

最基本的理念:从顾客的需求出发,杜绝浪费任何一点材料、人力、时间、空间、能量和运输等资源。具体的思想和手段包括准时化和自动化,是贯穿丰田方式的两大支柱。

1、准时化;2、自动化;3、标准化;4、多技能操作人员;5、看板管理;6、全员参加的现场改善活动;7、全面质量管理

(二)看板管理

1、概念:看板管理,是对生产过程中工序生产活动进行控制的信息系统。

丰田生产方式以“逆向拉动式”方式控制着整个生产过程,即从生产终点的总装配线开始,依次由后道工序“在必要的时刻领取必要数量的必要零部件”,而前道工序则“在必要的时刻生产必要数量的必要零部件”,以补充被后道工序领取走的零部件。

2、功能:①生产以及运送的工作指令。看板中记载着生产量、时间、方法、顺序及运送量、运送时间、运送目的地、放置场所及搬运工具等信息。②防止过量生产和过量运送。“没有看板,就不能运送”③进行“目视管理”的工具。“看板必须在实物上存放,前工序按照看板取下的顺序进行生产”④改善的工具。“不能把不良品送往后工序”

3、看板的种类:通常,看板是一张在透明塑料袋内的卡片,分为取料看板和生产看板。取料看板表明了后道工序应领取的物料的数量信息,生产看板显示着前道工序应生产的物品的数量信息

4、看板的使用规则:①不合格不交后道工序;②后工序来取件;③只生产后道工序领取的工件数量;④均衡化生产;⑤利用减少看板数量来提高管理水平

第五章 物流管理

第一节 企业物流管理概述

一、物流、企业物流的基本概念

(一)物流的概念: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在流通过程中创造价值,满足顾客及社会性需求,也就是说物流的本质是服务。

(二)企业物流的概念(新增内容)

企业在生产运作过程中,物品从供应、生产、销售以及废弃物的回收及再利用所发生的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处理等多项基本活动。

二、企业物流的内容、分类和作业目标

(一)企业物流的内容(7个)

1、运输

2、仓储:在物流系统中起着缓冲、调节和平衡的作用,是物流的另一个中心环节。①储存和保管功能②调节供需的功能③调节货物运输能力的功能④配送和流通加工的功能

3、装卸搬运

4、包装:包装被称为生产的终点,同时也是社会物流的起点。

5、流通加工

6、物流信息:物流信息系统包括三个层次:管理层、控制层、作业层。物流信息贯穿运输、仓储、搬运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各个环节。

7、配送:按客户的订货要求,在物流据点进行分货、配货工作,并将配好的货物送交收货人的物流活动。配送活动以配送中心为始点,而配送中心本身具备储存功能。

(二)企业物流的分类

1、按企业性质不同分类

(1)生产物流企业:以购进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设备为始点,经过劳动加工,形成新的产品,然后供应给社会

需要部门为止的全过程。

(2)流通企业物流:指从事商品流通的企业和专门从事实物流通的企业的物流。①批发企业的物流 ②零售企业的物流 ③仓储企业的物流 ④配送中心的物流 ⑤“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物流。第三方物流也称契约物流或物流联盟

2、按照物流活动的主体分类

(1)企业自营物流 例如:海尔的物流系统

(2)专业子公司物流 例如:中国邮政的EMS业务

(3)第三方物流 例如:圆通公司、申通公司、宅急送等

(三)企业物流的作业目标

1、快速反应:把作业的重点从预测转移到以装运和供应方式对顾客的要求做出反应上来。

2、最小变异:使变异(破坏物流系统的任何想象不到的事件)减小到最低程度

3、最低库存:把存货配置减少到与顾客服务目标一致的最低水平,以实现最低的物流总成本。

4、物流质量:零缺陷的物流质量的高要求

5、整合运输与配送:运输费用是物流成本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第三方利润源泉”的主要组成部分。

6、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物流目标

 产品研制阶段:高度的产品可得性与物流的灵活性,物流费用较高

 产品成长阶段:平衡的服务与成本绩效

 产品成熟阶段:增加了物流活动的复杂性和作用要求的灵活性

 产品衰退阶段:继续相应的运送活动,也要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流风险。

第二节 企业采购与供应物流管理

一、企业采购管理

(一)含义及特征

1、含义:指为保障企业物资供应而对企业采购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管理活动。

2、特征:①企业采购管理是从市场获取资源的过程;②企业采购管理是信息流、商流和物流相结合的过程。;③企业采购管理是一种经济活动。为了采购资源付出成本,同时也要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企业采购的功能

1、生产成本控制的功能。控制了采购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成本

2、生产供应控制的功能。稳定的供应才有稳定的生产。

3、产品质量控制功能。采购的物料不只是价格问题,还有质量问题

4、促进产品开发功能。没有采购支持的产品开发方案成功率大打折扣。

(三)企业采购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1、企业采购管理的目标:总目标:以最低的总成本提供满足企业需要的物料和服务

2、企业采购管理的原则:①适当的数量②适当的品质③适当的时间④适当的价格⑤适当的地点

(四)企业采购管理的业务流程:

指有制造需求的厂家选择和购买生产所需的各种原材料、零部件等物料的全过程。

(一)企业供应物流管理的概念:指企业生产所需要的一切物料在供应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流动的一系列物流及其管理活动。

(二)企业供应物流的基本任务及其作用

1、基本任务:保证适时、适量、适价,以及齐备成套、经济合理的供应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并且通过供应物流活动的科学组织与管理和运用现代物流技术,促进物料的合理利用,加速资金周转,降低产品成本,使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基本过程及其作用:①获取资源。获得资源是完成所有供应活动的前提条件;②组织到厂物流。主要工作是运输,企业需要确定运输的方式;③组织厂内物流。重点在于对物料进行厂内的库存管理和搬运。

第三节 企业生产物流管理

一、企业生产物流概述

(一)含义:伴随企业内部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活动,即在企业现有的生产布局条件下,根据企业生产系统的要求,实现原材料、零部件等物料在供应库、生产现场、成品库之间流转的物流活动。

(二)企业生产物流管理的目标:1、效率性目标 2、经济性目标 3、适应性目标

(三)企业生产物流的流程

(二)不同生产模式下的企业生产物流管理

1、作坊式手工生产:特点:经验管理,个人的经验智慧和技术水平决定了企业生产物流管理水平

2、大批量生产模式:特点:建立在科学管理的体系上,事先必须制定物料消耗定额,然后编制各级生产进度计划对生产物流进行控制,并对采购和分配过程进行调节

3、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也称精益生产模式,有两种模型:推进式和拉动式

①推进式模式:以MRP技术为核心的企业生产物流管理模式

②拉动式模式:由客户订单来触发产品需求,该需求将需要的生产物料在整个生产系统中牵引。

第四节 企业仓储与库存管理(新增内容)

一、企业仓储管理概述

(一)仓储管理的概念

指对仓储设施布局和设计以及仓储作业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仓储式物流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既有调节生产和供求的作用,也有创值与增效的功能。

(二)仓储管理的功能

1、供需调节功能;2、价格调节功能;3、调节货物运输能力的功能;4、配送和流通加工的功能

(三)企业仓储管理的内容和主要任务

1、企业仓储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对仓库和仓库中的物资进行管理。①仓库的选址与建筑问题;②仓库的机械作业的选择与配置问题;③仓库的业务管理问题;④仓库的库存管理问题

2、企业仓储管理的主要任务:①仓储设施规划和利用;②保管仓库物资;③合理储备材料;④降低物料成本;⑤重视员工培训,提高员工业务水平;⑥确保仓储物资的安全

二、企业仓储管理的主要业务(入库、保管、出库)

指从商品入库到商品发送的整个仓储管理过程。

(一)入库业务:1、货物入库前的准备;2、货物的接运;3、货物的验收;4、货物的入库;5、办理入库手续

(二)保管业务:1、货物的储存规划;2、货物的堆码与垫盖;3、货物的检查、盘点与保管损耗

(三)出库业务:①审核仓单 ②核对登帐 ③配货备货 ④复核查对 ⑤点付交接 ⑥填单销账

三、企业库存管理与控制

(一)库存的含义与分类:库存指作为今后按预定的目的使用而处于闲置或非生产状态的物品

1、按经济用途分类:商品库存、制造业库存、和其他库存

2、按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分类:原材料库存、零部件库存、半成品库存和成品库存

3、按照库存目的分类:

①经常库存:指企业在正常的情况下为满足日常的需要而建立的库存

②安全库存:指为了防止由于不确定因素(如大量突发性订货、交货期突然延期)而准备的缓冲库存

③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的库存:零部件、半成品或制成品;处于运输状态的物品

④季节性库存:为了满足特定季节中出现的特定需要而建立的库存,或指季节性出产的原材料(如大米、棉花、水果等)在出产的季节大量收购所建立的库存。

4、按存放地点分类:库存存货、在途库存、委托加工库存、委托代销库存

(二)库存管理的概念和意义

1、概念:对库存物料的数量管理,主要内容就是保持一定的数量。

库存管理的使命:保证物料的质量,尽力满足用户的需求,采取适当措施,节约管理费用,以便降低成本 2、意义:①有利于资金周转;②既有利于进行运输管理,也有助于有效的开展仓库管理工作

(三)经济订货批量模型 通过平衡采购进货成本和库存持有成本,确定一个最佳的订货数量来实现最低总库存成本的方法。

1、基本经济订货批量模型

假设条件:Q—在每个订购点所需要的数量;c0—单次订货费; D—货物的年需求量;c1 —单位货物单位时间的

保管费;P—货物单价; H—单位保管费率,即单位物料单位时间保管费与单位购买价格的比率;n —年工作日; T—提前订货期

单位货物单位时间的保管费c1=PH

年订货成本=D×c0/Q;年储存成本=Q× c1/2=QPH/2;年购买成本=PD

年总成本(TC)是由年订货成本、年储存成本、年购买成本构成的:年总成本TC=(D×c0/Q)+(Q× c1/2)+PD=(D×c0/Q)+(QPH/2)+PD

订货点的库存储备量=DT/n

例题1 假设某一包装企业每年需要消耗铝箔800吨,每吨铝箔的价格是2000每吨铝箔的保管率为1%,单次订货成本为800元,订货提前期为10天,该企业每年的工作日为300天。试求经济订货批量、每年订货的次数、两次订货之间的时间间隔、年储存成本、年订货成本、年总成本、订货点的库存储备量。

根据假设条件可知:D=800吨/年,P=20000元/吨,H=0.01

,c0=800元,T=10天,n

=300天

经济订货批量EOQ

80吨;每年订货次数 =10

两次订货之间的时间间隔=300/10=30天

年订货成本=D×c0/EOQ=800×800/80=8000元

年储存成本=EOQ×PH/2=80÷2×20000×0.01=8000元

年总成本=(D×c0/EOQ)+(EOQ×PH/2)+PD=8000+8000+20000×800=16016000元

订货点的库存储备量=DT/n=800×10/300≈26.67(吨)

2、数量折扣下的经济订货批量

如果客户购买的数量较大,供应商会提供较低的价格,即数量折扣。存在数量

扣的情况下,客户的目标是追求总成本最小的订货量

第五节 企业销售物流管理

一、企业销售物流概述

(一)概念:企业在销售过程中,将产品的所有权转移给用户的物流活动,是产品从生产地到用户的空间转移。

(二)特征和意义

1、特征:①具有一体化的特征。包括订货处理、产成品库存、发货运输、销售配送等。②具有服务性强的特征。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销售和售后服务

2、意义:①连接生产企业和需求终端的桥梁;②企业获取利润的源泉。

二、企业销售物流的组织(新增内容)

(一)企业销售物流的组织结构形式(以什么为主,什么字眼就在图中出现最多)

1、职能式组织结构形式;2、产品式组织结构形式;3、市场式组织结构形式;4、地区式组织结构形式

(二)企业销售物流的组织内容

1、产品包装:包装可视为生产物流系统的起点,也是销售物流系统的起点。具有防护功能、仓储功能、运输功能、销售功能和使用功能

2、成品储存:保持产品的合理库存水平,及时满足客户需求,是产品储存最重要的内容

3、销售渠道选择

①生产者——消费者,销售渠道最短(如钢材、木材等)

②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销售渠道最长(日用百货,小五金)

③生产者——批发商或零售商——消费者,介于两者之间(日用百货,小五金)

4、产品发送:运输方式的选择需要参考产成品的批量、运送距离和地理条件等

5、信息处理

三、企业销售物流管理

(一)企业销售物流管理的目标及原则

1、目标:①在适当的交货期,准确的向顾客发送商品;②对于客户的订单,尽量减少和避免缺货;③合理设置仓库和配送中心,保持合理的商品库存;④使运输、装卸、保管和包装等操作省力;⑤维持合理的物流费用;⑥使订单到发货的情报流动畅通无阻;⑦将销售额情报,迅速提供给采购部门、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

2、原则:①根据客户的服务特性划分客户群;②根据客户需求和企业可获利情况设计企业的物流网络;③倾听市场的需求信息,及时发现需求变化的早期警报;④实施延迟策略;⑤与渠道成员建立双赢的合作策略;⑥在

整个分销渠道领域构筑高效的信息平台;⑦建立整个销售物流的绩效考核准则

(二)销售物流系统的合理化及其实现

1、销售物流系统的合理化的形式

①大量化 通过控制客户的订货,增加运输量,使发货大量化

②计划化 按照规律制定发货计划,对其实施管理

③商务分离化 将订单活动与配送活动相互分离

④差别化 把仓储地点和配送方式区别开来

⑤标准化 销售批量规定订单的最低量

2、销售物流系统的合理化实现

①销售物流的综合成本控制;②直销方案的综合物流费用分析;③销售物流的统一管理

(三)企业销售物流管理的评价

1、效率评价:投入产出比

2、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指产品空间位移(包括静止)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资源的货币表现,是物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发生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①物流成本的局部控制 ②物流成本的综合控制

3、企业销售物流的综合评价

①原则 :整体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②指标:成本指标;效率评价指标;风险评价指标;客户满意度指标

第六章 技术创新管理

第一节 技术创新含义、类型与过程

一、技术创新的含义

指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盈利机会,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重组生产条件和要素,不断研制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以获得市场认同的一个综合性过程。

主要特点:(一)技术创新是经济行为;(二)技术创新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三)技术创新时间的差异性;(四)外部性(由于技术的非自愿扩散,促进了周围的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的现象,如对于创新成果的无偿模仿等。)(五)一体化与国际化

二、技术创新的类型

(一)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根据技术创新的对象分,可以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1、产品创新:建立在产品整体概念上以市场为基础导向的系统工程,是功能创新、形式创新、服务创新多维交织的组合创新。分为:重大(全新)产品的创新和渐进(改进)的产品创新

2、工艺创新:也称过程创新,是产品的生产技术变革,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组织管理方式。分为:重大工艺创新和渐进工艺创新

1、原始创新:主要集中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主体是科研机构。

2、集成创新:集成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所应用的技术都是已经存在的

3、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最常见、最基本的创新形式,核心概念是利用各种引进的技术资源,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完成重大创新。

4、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是自主创新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必然发展的过程。

三、技术创新的过程

(一)技术推动型的创新过程:研究开发时创新构思的主要来源,也称为技术推动或发现推动

(二)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指明市场需求信息是技术创新的活动的出发点。

(三)创新过程的交互作用模型:技术创新是技术和市场交互作用共同引发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的相对重要性在产业及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可能有着显著的不同

(四)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型:强调创新模型各要素应该具有平行且整合发展的特性。主要特点有:

1、在过程中联合供应商及公司内部的横向合作,广泛进行交流与沟通

2、实行全球战略,联合供应商及用户,整合及协调不同部门在项目中的工作

要与企业以外的其他公司建立良好的网络关系,达到成本的最低化。

(六)国家创新体系:指由公共机构和私有机构组成的网络系统,强调系统中各运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及相互作用。主要功能是优化创新资源,协调国家的创新活动。

(一)内企业家

指企业为了鼓励创新,允许自己的员工在一定限度的时间内离开本岗位工作,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创新活动,并且可以利用企业的现有条件,如资金设备等。内企业家与企业家是有差别的,根本不同在于,内企业家的活动局限在企业内部,其行动受到企业的规定、政策和制度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

(二)技术创新小组

指为完成某一创新项目临时从各部门抽调若干专业人员而成立的一种创新组织。①组织成员少,但工作效率高;②组织成员完成一定任务后,就随之解散;③是一个开放性小组,随着项目的需要增加或减少成员;④创新小组自主决定工作方式;⑤组织形式是典型的简单的矩阵式结构;⑥工作中的协作与合作关系,多为扁平式

(三)新事业发展部:企业单独设立的组织形式,是独立于现有企业运行体系之外的分权组织。

(四)企业技术中心

也称技术研发中心或企业科技中心,是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实施高度集中管理的科技开发组织,在本企业的科技开发活动中,起着主导和牵头的作用,具有权威性,处于核心和中心地位。

三、企业外部的技术创新组织模式:产学研联盟、企业政府模式、企业联盟

(一)产、学、研联盟

1、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把科技成果(包括联合开发的成果)有偿转让给企业。工程承包、技术生产联合体

2、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和企业组建共担风险的技术经济组织(最主要形式)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

3、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自办企业或将两个以上产学研单位重组为一个规模更大、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加全面的法人单位。例如:北大方正电脑、清华同方

(二)企业政府模式

1、政府承担大部分技术所需的资金,企业组织人才,技术创新成果归政府所有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公路、水库、核电站等

2、政府投资,企业组织人才,进行技术开发,开发出来的先进技术转卖给企业

3、政府帮助企业技术创新融资

(三)企业联盟:星形模式、平行模式、联邦模式

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等经济实体,为了共同的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协议而结成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要素水平式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体。主要形式是技术联盟。主要特点:1、目标产品性2、优势性3、动

(一)R&D管理战略:R&D由过程管理转变为战略管理,必须与企业发展战略联系在一起,必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保持高度的一致。

(二)R&D人员的选择与激励

1、主要人员:创新思想家、技术看门人、市场看门人、项目拥护人、项目管理者和项目协调者。

2、绩效评估:计划完成进度、项目完成质量、出勤率和团队协作精神

3、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以及奖励股权、股权出售、技术折让等

(三)R&D项目管理:对研究开发实行项目管理,是目前的一种通行做法,有利于资源的优化与筛选,有利于研发项目在更高的水准上进行。

1、概念阶段;2、开发阶段;3、实施阶段,是项目生命周期中时间最长、完成的工作量最大,资源消耗最多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管理重点是指导、监督、预测和控制;4、结束阶段

(四)绩效管理:绩效指标涵盖效率、质量、柔性、创新。

第三节 技术转移与技术贸易

一、技术转移概述

(一)技术转移的含义与特征

1、技术含义与特征:狭义:指制造一种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的系统的知识;特征:无形性、系统性、商品属性

2、技术转移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技术在国家、地区、行业内部或之间以及技术自身系统内输出和输入的活动过程,包括技术成果、信息、能力的转让、移植、引进、交流和推广普及。①是一种知识的传播与扩散,主要形式是有偿转移;②跨越技术、经贸、政策和国际合作诸领域,是个复杂的过程,具有综合性;③具有产业特征;④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决定知识流动的关键网络机制,兼有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重特点。

(二)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技术转让、技术引进的关系

1、技术转移与技术扩散

技术转让指拥有技术的一方通过某种方式将其技术出让给另一方使用的行为。是技术转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技术转移活动,是有偿的技术转移活动,又称为技术贸易或许可证贸易。

技术转移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包括有偿的和无偿的,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

技术引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引入国外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所必须附带的设备、仪器和器材,用以发展本国 1、技术许可证:以许可证转让方式所进行的技术转移,是目前技术转移中最受关注和最为重要的方式,称之为“技术转让”,是一种有偿的技术转移。

2、产、学、研联盟:技术转移中效果较好和最有前景的途径之一,包括合作研究、合作开发、合资生产等形式。

3、设备和软件购置:优点:最快的获取现有技术,风险小;缺点:成本较高,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技术能力

4、信息传播:优点:成本低、见效快、简单易行;缺点:无法获取完整的、系统的技术知识

5、技术帮助:优点:关键时刻满足企业需要,可减少成本,促进技术交流;缺点:难以找到合适的专家参与,管理较为困难,政府要给予支持

6、技术交流和人员流动:优点:问题较容易得到解决,成功率较大,成本不高;缺点:干扰企业内部正在进行的活动,关键人员的流出可能造成纠纷

7、创办新企业:由成果拥有单位或由科技人员自己创办企业,是技术转移最为直接的方式。优点:转化速度快,容易成功,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收益;缺点:风险大,难以获得风险投资,不易形成规模经济

8、技术并购:指一个大公司为了获得R&D资源,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支付手段,将另一创新公司的整个资产或足以行驶经营控制权的股份买下来,但对小企业难以实施。

(四)技术转移规律

1、技术转移的梯度最小率:双方的技术水平要接近,转移速度最快

2、技术转移的信息传递规律:技术的权利有所变化,是技术转移的根本性特点。技术转移的过程就是信息传递的过程。

3、技术转移的人才载体规律:人才的转移是知识、技术最有效的转移

4、技术转移的适用规律:技术转移的成功要受技术状况、市场状况和其他周边环境的影响

5、技术转移的引力最大规律:新的知识与技术对于潜在的接受方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只有吸引力超过排斥力,才有技术转移。

6、技术转移的创新发展规律:适合环境,适合科技发展的要求

7、技术转移的风险规律:主要是受让方所承受的风险

8、技术转移的保密与传播矛盾规律:通过专利技术解决了这个矛盾。

9、技术转移的加速律:技术转移的速度随时间变化按加速度规律进行转移。

二、技术交易

(一)技术交易的含义与特点

1、含义:技术交易指技术供需双方。

2、主要特点:①技术买卖的标的不是有形的商品,而是无形的技术知识;②技术贸易转让的是技术的使用权,而不能转让技术的所有权;③直接目的是向市场销售产品;④技术贸易比一般商品贸易都要复杂

(二)技术交易的方式:直接交易;中介方交易;采取招标、投标、拍卖等方式

(一)含义:指不同国家的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之间,按照一般商业条件,向对方出售或从对方购买软件技术使用权的一种国际贸易行为。

(二)内容(专利、商标、工业产权、专有技术)

1、专利:三层含义:一是专利证书这种文件;二是具有法律地位的发明专利或专利技术;三是发明人对专利发明的独占权利,包括专有权、实施权、许可使用权、销售进口权和放弃权

2、商标:指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了使自己的商品同他人的商品相区别而在其商品上所加的一种具有显著特征的标记。分为三类:制造商商标、商业商标、服务商标

3、工业产权:指法律赋予产业活动中的知识产品所有人对其创造性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一种专利权。专利权和商标权均属于工业产权,工业产权和版权合称知识产权。

4、专有技术:在实践中已使用过了的没有专门的法律保护的具有秘密性质的技术知识、经验技巧。

(三)国家技术贸易的基本方式(许可贸易、特许经营、技术服务与咨询、合作生产、含有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的设备买卖)

1、许可贸易

①定义:指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的所有人作为许可方,通过与被许可方签订许可合同,将其所拥有的技术授予许可方,允许被许可方按照合同约定的条件使用该项技术,制造或销售合同产品,并由被许可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技术使用费的技术交易行为。

②按标的内容分类:专利许可、商标许可、计算机软件许可和专有技术许可

③按授权程度大小:独占许可、排他许可、普通许可、可转让许可、互换许可

2、特许经营

指由一家已经取得成功经验的企业,将其商标、商号名称、服务标志、专利、专有技术已及经营管理的方式或经验等全盘的转让给另一家企业使用,由被特许人向特许人支付一定金额的特许费的技术贸易行为。 被特许方与特许方都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

3、技术服务与咨询

指独立的专家或专家小组或咨询机构作为服务方应委托方的要求,就某一个具体的技术课题向委托方提高知识性服务,并由委托方支付一定数额的技术服务费的活动。

4、合作生产

指分属不同国家的企业根据他们签订的合同,由一方提供有关生产技术或各方提供不同的有关生产技术,共同生产某种合同产品,并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国际技术转让的一种经济合作方式。

5、含有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转让的设备买卖

不含有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许可的设备的买卖,属于普通商品贸易。其标的内容:一是硬件技术即设备本身;二是软件技术,设备中所含有的或与设备有关的技术知识(一部分属于一般的技术知识,另一部分属于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

第四节 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

一、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

(一)知识产权的含义与特征

1、含义:指人们对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民事权利

2、具有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其他相关知识产权 3、特征:①专有性②地域性③时间性④知识产权的获得需要特定法律程序⑤知识产权具有财产和人身双重权利

(二)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关系

1、技术创新对知识产权的作用:技术创新促成了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技术创新也推动了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

2、知识产权对技术创新的作用:①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激励企业技术创新;②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法律保护;③知识产权制度加速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④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使企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公开和交流

(三)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策略

1、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选择策略

主要法律:《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合同法》

①考虑取得技术权利的排他性程度,企业选择法律的优先顺序:《专利法》、《技术秘密保护》、《版权法》、《合同法》、《物理技术保护》、《商标法》

②考虑知识产权费用的因素,企业选择法律的优先顺序《版权法》、《技术秘密保护》、《合同法》、《物理技术保护》、《专利法》、《商标法》

③考虑知识产权的保护年限:根据《商标法》规定,发明专利保护期限是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保护期限为10年。注册商标的有效期限是10年,但期满前可以续展10年,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作品的使用权、发表权、获得报酬的权利为作者终身及死后50年。

④考虑知识产权的风险因素:选择的顺序是:《专利法》、《技术秘密保护》《版权法》、《商标法》《物理技术保护》、

2、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的阶段策略

①创意的形成阶段,不可获得《专利法》的保护,但可获得《版权法》的保护

②开发中试阶段。一是技术开发,二是应用开发,可能有专利性、版权性、技术秘密性

③应用开发与市场化,可以注册商标

二、技术合同的类型(技术开发合同、技术转让合同、技术咨询合同、技术服务合同)

(一)合同准备阶段:1、做好对方的资信调查;2、做好所有权的审核;3、要对对方的产品、技术、设备的质量、性能、品种、规格进行调查;4、了解法规政策

(二)合同签订过程管理

1、签订合同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2、签订技术合同,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对技术的要求

3、还要符合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三)合同履行阶段的管理:根据约定,对合同的变更、评估、验收和质量管理做好工作。

第七章 人力资源规划与薪酬管理

第一节 人力资源规划

(一)人力资源规划的含义

指企业根据发展战略、目标、任务的要求,科学的预测与分析企业在不断的环境中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状况,结构等方面保持动态平衡的过程。

(二)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

1、分类:

按照规划时间的长短:短期规划(1年或1年以内)、中期规划(1~5年)、长期规划(5年或5年以上) 按照规划的性质,可以分为:总体规划和具体计划

(一)收集信息,分析企业经营战略对人力资源的要求。1、企业内部信息:企业发展战略、经营计划、人力资源状况(员工构成数量、员工使用情况、教育培训情况、离职率和流动性等);2、企业外部信息:宏观经济形势、行业经济形势、技术发展趋势、产品竞争状况、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人口和社会发展趋势及政府管制等

(二)进行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预测。1、内部供给预测:根据现有人力资源及其未来变动情况,确定未来所能提供的人员数量和质量;2、外部供给预测:确定未来可能的各类人员供给状况

(三)制定人力资源总体规划和各项具体计划。1、人力资源数量规划;2、人力资源素质规划;3、人力资源结构规划

(四)人力资源规划实施与效果评价: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检查和控制

三、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预测

(一)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管理人员判断法、德尔菲法、转换比例分析法、一元回归分析法

指企业的战略目标和工作任务为出发点,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对企业未来某个时期人力资源需求的数量、质量和结构进行估计的活动。

1、影响因素:

①管理人员判断法:由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根据自己工作经验和对企业未来业务量增减情况的直觉考虑,自下而上的确定未来所需人员的方法。

②德尔菲法:由有经验的专家依赖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对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进行直觉判断与预测。具体步骤:首先,选择20人左右熟悉人力资源问题的专家组成一个预测小组,并为他们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其次,提出一系列有关人力资源预测的具体问题,以匿名问卷的形式请专家们以专家以书面形式回答;再次,进行第一轮预测,将各位专家的预测意见集中归纳,反馈给各位专家,请他们修改并提出修改意见。如此进行三、四次的重复;最后,汇总专家的意见,经过数据处理,得出最终结果

③转换比率分析法:根据历史数据,把企业未来的业务活动量转化为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方法。

④一元回归分析法:根据数学中的回归原理对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进行预测。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水平通常总是和某个或某几个因素具有高度确定的关系,这样就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定量的把这种关系表示出来,从而得到一个回归方程,并用此方程预测人力资源需求量。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a+bx。X代表销售额,Y代表销售人员数,回归系数a和b会给出。用销售额求人数。

(二)人力资源供给预测:人员核查法、管理人员接续计划法、马尔可夫模型法

1、人员核查法

通过对现有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数量、质量、结构和在各职位上的分布状况进行核查,确切掌握人力资源拥有量及其利用潜力,在此基础上评价当前不同种类员工的供应情况,确定晋升和岗位轮换的人选,确定员工特定的培训和发展项目的需求,帮助员工确定职业开发计划与职业设计。

2、管理人员接续计划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对某一职务可能的人员流入量和流出量进行估计。主要适用于对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供给预测。其模型如图:

其中:B=

内部人力资源供给= A+E+C-D-F-H-3、马尔可夫模型法

表A

70%留在企业内,20%离职

表B

力资源的净供给量。

4、影响人力资源外部供给的因素(外部因素)

①本地区的人口总量与人力资源供给率;②本地区的人力资源的总体构成;③宏观经济形势和失业率预期;④本地区劳动力市场供给的供求状况;⑤行业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⑥职业市场状况

第二节 绩效考核(新增内容)

一、绩效与绩效考核的含义

(一)绩效的含义

1、概念:指员工个人从事其本职工作后所产生的成果和成绩。可分为企业绩效、部门绩效和员工个人绩效

2、绩效的特点:①多因性②多维性③变动性

(二)绩效考核的含义与功能

1、绩效考核的含义:指组织根据既定的员工绩效目标,收集与员工绩效相关的各种信息,借助一定的方法,定期对员工完成绩效目标的情况进行考察、评价和反馈,从而促进员工绩效目标的实现,并促进组织整体绩效目标的实现的管理活动。

2、绩效考核功能:①管理功能;②激励功能;③学习和导向功能;④沟通功能;⑤监控功能;⑥增进绩效功能

二、绩效考核的内容和标准

(一)绩效考核的内容:具体包括绩效考核项目和绩效考核指标

1、绩效考核项目

2、 绩效考核指标:指绩效考核项目的具体内容,是对绩效考核项目的细化和分解。具体细化为分析判断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决策行动能力。

(二)绩效考核标准:1、要尽量使用量化标准;2、必须适度;3、必须具有可变性

三、绩效考核的步骤和方法

(一)步骤

1、绩效考核的准备阶段

2、绩效考核的实施阶段:①绩效沟通②绩效考核评价

绩效考核的评价主体:上级、同事、下级、本人和客户。(360度考核)

3、绩效考核结果的反馈

4、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主要任务是将考核信息运用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工作中

员工绩效考核流程图

(二)绩效考核的方法(民主评议、书面鉴定、关键事件法、比较法、量表法)

1、民主评议法:在听取考核对象个人的述职报告的基础上,由上级主管、同事、下级以及有关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评价 。优点:民主性强,操作简单,容易控制;缺点:人为因素导致的评价偏差

2、书面鉴定法:指考核者以书面文字的形式对考核对象作出评价的方法。优点:方法灵活,反馈简洁。缺点:缺乏精确的维度和衡量标准,只有定性分析没有量化的数据

3、关键事件法:通过观察用描述性的文字记录下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发生的直接影响工作绩效的重大和关键性的事件和行为。所谓关键事件,首先必须是具体的事件和行为,而非某种品质和能力的评价判断。优点:以事实为依据,说服力强;缺点:缺少唯一的考核标准,难以进行横向比较

4、比较法:将一名员工的工作绩效与其他员工进行比较,进而确定其绩效水平的考核方法。

①直接排序法。将考核对象从绩效最高者到绩效最低者排出顺序来。例如:1、2、3、4、5、6„„

②交替顺序法。先选出最好和最差的两名,然后在余下的人员中再选出最好和最差的两名,以此类推,直至全部人员的顺序排定。例如(1,2,3,-2,-1)

③一一对比法。将每个被考核者一一与其他被考核者结对进行比较,并分出每次比较中的绩效水平较高者和绩效水平较低者。0表示两者绩效水平一致,+表示比对象绩效水平高,-表示比对象绩效水平低

5、量表法:把绩效考核的指标和标准制作成量表,根据量表对考核对象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的方法。

①评级量表法:指在量表中列出需要考核的绩效项目和绩效指标,然后将每个指标的评价尺度分为若干等级,还要确定等级分数标准。例如:评为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差5个等级。如优秀为90分以上,良好为80~90分,合格为70~80,基本合格60~70分,差为60分以下。

一、薪酬的概念、构成与功能

(一)薪酬的概念与构成

1、概念:指员工从事企业所需要的劳动而得到的各种形式的经济收入、福利、服务和待遇。

1、薪酬对员工的功能:①保障功能②激励功能③调节功能

2、薪酬对企业的功能

①增值功能。薪酬是企业购买劳动力的成本,它能够给企业带来大于成本的预期收益。

②改善用人活动功效的功能。薪酬影响到他们的工作效率、出勤率、归属感和忠诚度,从而之间影响到企业的生产能力和效率。

③协调企业内部关系和塑造企业文化的功能。

④促进企业变革和发展的功能。

3、薪酬对社会的影响:薪酬水平直接影响国民经济运行,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也调节人们就业和择业的流向。

二、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原则和流程

(一)企业薪酬制度设计的原则

1、公平原则,包括外部公平、内部公平和员工个人公平;2、竞争原则,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同种职位;3、激励原则,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4、量力而行原则。避免考虑自身的经济实力;5、合法原则。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二)影响企业薪酬制度的因素

1、外在因素:①劳动力和人才市场;②地区及行业的特点和惯例;③企业所在地区的生活水平;④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法规

2、内在因素:①企业的业务性质与内容;②企业的经营状况与财力;③企业的管理哲学与企业文化;④企业员工自身的差别

(三)薪酬设计的流程(记住大概顺序)

1、明确现状和需求;2、确定员工薪酬策略;3、工作分析;4、职位评价;5、等级划分;6、建立健全配套制

一、企业劳动合同管理

(一)企业劳动合同的概念和种类

1、劳动合同的概念:企业劳动者和企业之间确立、变更和终止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1、订立的原则:合法原则;公平原则;协商一致原则;诚实信用原则

2、订立的程序:提议;协商;签约

(三)企业劳动合同的内容和条款

1、企业劳动合同的内容

(1)劳动者的主要义务:①劳动者必须按照合同约定的时间、地点亲自提供劳动,有权拒绝做约定范围之外的工作;②忠诚的义务。对企业、工作忠诚负责;③随附的义务。由于劳动者怠工或个人责任,使劳动合同义务不能履行或不能完全履行时,应负赔偿责任

(2)企业的主要义务:①劳动报酬给付的义务;②照料的义务,提供福利等;③提供劳动条件的义务,提供生产、生活的工作条件和劳动保护

2、企业劳动合同的条款:分为法定条款和约定条款

(1)法定条款:①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②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及其有效证件;③劳动合同期限;④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⑤工作时间;⑥劳动报酬;⑦社会保险;⑧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⑨法律法规规定的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2)约定条款:①试用期;②培训;③保守商业秘密和竞业限制条款;④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⑤其他事项

(四)企业劳动合同的形式:书面劳动合同和口头协议

(五)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与处理

1、无效劳动合同的确认:①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或者变更的劳动合同;②企业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订立的劳动合同;③违反法律法规的劳动合同

2、无效劳动合同的处理:①确认全部无效还是部分无效;②分清造成无效劳动合同的责任

(六)企业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1、企业劳动合同的履行

2、劳动合同的变更:实质是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变更

(七)企业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1、劳动合同的解除:分为法定解除和协商解除

(1)双方协商解除:如果劳动者提出解除,企业一般不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果企业提出解除,企业一般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2)劳动者单方解除合同

①一般情形下提前30天通知解除合同;②试用期内提前3天解除合同;③企业违法,劳动者可以解除合同。④非常情况下,劳动者无需提前通知。用人单位以暴力、胁迫的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者的或者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危及劳动者人身安全的。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合同。第一,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第二,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第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的;第四,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第五,用人单位采取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第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3)企业单方解除劳动合同

①劳动者有过失,企业可以解除:第一,在试用期间内证明不合格的;第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第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严重影响的;第五,采取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第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②劳动者无过失,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企业提前30天书面通知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1个月工资:第一,劳动者因工负伤,在规定的期限内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企业另行安排的;第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第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 ③裁员。

(4)企业不得解除合同的情形:①患有职业病或者疑似有职业病的;②因工负伤并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③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的;④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⑤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的,且距法定年龄不足5年;⑥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5)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①提前书面通知;②征求工会意见;③经济补偿

2、劳动合同的终止

(1)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①劳动合同期满的;②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养老保险待遇;③劳动者死亡或被人民法院宣告失踪、死亡的;④企业被依法宣告破产的;⑤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用人单位提前解散的;⑥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2)企业劳动合同终止的程序:①提前通知;②终止合同应该支付经济补偿金;③终止合同应办理相关手续

3、企业劳动合同的续订:①患职业病或者疑似有职业病的;②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的;③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④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的,且距法定年龄不足5年;⑤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企业劳动争议处理:内部调节-> 仲裁-> 诉讼

(一)企业劳动争议概述

1、概念:指企业劳动关系当事人之间因劳动权利与义务发生的争执。

2、种类:劳动者与企业;工会与企业

3、处理原则:着重调节,及时处理;依法处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二)劳动争议处理的自主协商和调解

1、企业内部调解

2、内部调解机构:职工代表;企业代表;企业工会代表

3、劳动争议调解原则:自愿原则和民主原则

4、调解的程序和期限:调解准备、调解开始、实施调解、调解终止。

30日内提出申请,调解委员会于3日内通知申请人。调解委员会应该自当事人申请调解30日内结束。如果调解不成,则当事人于劳动争议60日内向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

(三)企业劳动争议的仲裁

1、概念:指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在查明是非、明确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依法做出裁决的活动。

2、仲裁机构:仲裁委员会、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和仲裁庭

3、企业劳动仲裁的当事人和参加人:劳动者和企业当事人和相关第三人

4、企业劳动仲裁案件的管辖:地域管辖;级别管辖

5、企业劳动仲裁的回避制度:①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近亲属;②与本案有利害关系;③与本案当事人、代理人有他关系;④私自会见当事人、代理人,或者接受当事人、代理人的请客送礼的

6、企业劳动仲裁的时效规定:当事人被害之日起60天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7、企业劳动仲裁仲裁调解

8、企业劳动仲裁的效力: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可以上诉。

9、企业劳动仲裁的程序和期限

①程序:立案,裁决,结案

②期限:仲裁庭外处理企业劳动争议,应当自组成仲裁庭之日起60日内结束。需要延期的,但延长的期限不得超过30日。

(四)企业劳动争议的诉讼

1、概念:指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程序,依法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审理的活动。

2、人民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范围:①劳动者与企业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②劳动者与企业之间没有订立劳动合同的;③与企业发生养老金、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待遇和其他社会保险发生的纠纷;④企业和劳动者因劳动关系的解除或终止,经过劳动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后当事人依法提起诉讼的;⑤劳动者与企业的劳动合同金、保证金、抵押金及人事档案和社会保险产生争议的,经过劳动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后当事人依法提起诉讼的;⑥劳动者因为工伤、职业病,请求企业依法承担给予工伤保险待遇的争议,经过劳动仲裁委员会的仲裁后当事人依法提起诉讼的

3、劳动争议诉讼案件的管辖:指各级法院之间以及同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劳动争议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4、劳动争议诉讼案件的当事人:企业、劳动者、有关的第三者

5、企业劳动争议诉讼的时效: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6、企业劳动争议诉讼案件的证据:①举证责任。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对自己的主张加以证明,并在自己的主张最终不能得到证明时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的责任。②举证时限制度。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案情举证期限,举证期限不得少于30日。③证据交换制度。④界定了非法取证的范围。侵犯了他人隐私权、侵犯了国家秘密,企业商业秘密等⑤被告的答辩义务。

7、企业劳动争议诉讼案件的审理

8、企业劳动争议诉讼案件的执行:当事人对发生效力的调解书和裁决书,应当按照规定的期限履行。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裁定不予执行:①裁决的事项不属于劳动争议仲裁范围的或者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②适用法律有错误的;③仲裁员仲裁该案时,有徇私舞弊的、枉法裁决行为的;④人民法院认定执行该劳动争议仲裁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

(五)企业劳动集体争议处理制度

指在履行集体协议过程中当事人双方就如何将协议条款付诸实践实现所发生的争执,其标的是实现协议中已经设定并表现为权利义务的劳动者权益。

自身特点:1、不适用基层调解;2、适用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中有关集体争议仲裁的特别规定

第八章 企业投融资决策及重组

第一节 筹资决策

一、资本成本

(一)概念:资本成本是企业筹资和使用资本而承付的代价。

(二)内容

1、用资费用(如贷款利息)

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和对外投资活动中因使用资本而承付的费用。是资本成本的主要内容,属于变动性资本成本

2、筹资费用。指企业在筹资活动中为获得资本而付出的费用。属于固定性的资本成本

(三)属性

资本成本既包括货币的时间价值又包括投资的风险价值。

(四)资本成本率的计算

:是某一项筹资的用资费用与净筹资额的比率,测算公式:K=P−f,K=DD

P(1−F)

K—资本成本率;D—用资费用额;P—筹资额;F—筹资费用率,即筹资费用与筹资额的比率;f—筹资费用额

本率进行加权平均测算。

①决定综合资本成本率的因素:企业综合成本率的高低是由个别资本成本率和资本结构所决定的。

②综合资本成本率的测算方法,测算公式为Kw=KWj

j1nj(式中:Wj1nj1)

Kw —综合资本成本率;Kj—第j种资本成本率;Wj—第j种资本比例

(五)资本成本的作用

1、资本成本是选择筹资方式、进行资本结构决策和选择追加筹资方式的依据。①个别资本筹资率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依据;②综合资本筹资率是企业进行资本结构和追加筹资决策的依据。

2、资本成本是评价投资项目,比较投资方案和进行决策的经济标准

3、资本成本可以作为评价企业整个经营业绩的基准。

二、杠杆理论

财务中的“杠杆”:由于特定费用(如固定成本或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而导致的当某一财务变量以小的幅度变动时,另一相关财务变量以较大幅度变动。

(一)营业杠杆:指在某一固定成本比重的作用下,销售量变动对息税前利润产生的作用。

1、营业杠杆利益:指扩大销售额(营业额)的条件下,由于单位经营成本中固定成本相对降低,所带来的增长程度更大的息税前利润。

2、营业风险:也称经营风险,指与企业经营相关的风险,尤其是指利用营业杠杆而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的风险。 影响因素:产品需求的变动、产品售价的变动、单位产品变动成本的变动、营业杠杆变动(最为重要)

3、营业杠杆系数:也称营业杠杆程度,是息税前利润的变动率相当于销售额(营业额)变动率的倍数 DOL=∆EBIT/EB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