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怀念母亲优秀教学设计(共8篇)

篇一:怀念母亲教学设计(1)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读写课文8个生字和“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

可见一斑、真挚”等六个词语。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

牵梦萦的句子。

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4、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

作用。

5、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

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

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在上课之前,我们一齐来安静地欣赏一首歌曲

2、歌曲就听到这里,老师有个小问题,这首歌在歌唱谁呐?

(对,歌唱的就是我们最伟大的“母亲”。板书:母亲)

3、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可以说每个母亲都是世界上

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可是,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

今天呢,我们一同带着沉重的心情,走进百岁老人:季羡林,同

他一起来,怀念母亲。(板书:怀念)

二、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1、全班同学自由朗读。

提出学习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

者对母亲的怀念。读完的同学就举起你们的小手来告诉老师。

2、具体分析文章中日记的形式。

三、感情朗读,深入品读

我们一起来看到第二自然段,老师想让一位同学站起来,有感情

地为大家朗诵一下,其他同学认真听。

1、看看这段文章当中有哪些词语你不懂的

2、看完这段文字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板书:弃养 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

深入讲解之后,请全班同学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该段落。

那母亲给了季羡林老先生那么多的爱和温暖,当季老留学德国

时,远在异国他乡,母亲自然而然地走进了他的梦里,然而,此时,

季老思念的仅仅是他的生身母亲吗?

(板书:祖国母亲)

一边读一边把文中描写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与真

挚的爱慕的词句,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来,反复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

体会,体会深刻的在空白处简单做做批注,如果有问题在旁边做出标

2、读完的同学快到小组里去,把你读中发现的问题在小组提出

来和他们一起研究一下,把体会深刻的地方跟他们交流。

四、集体汇报交流

(一)、体味对生母的情感

着重引导理解以下几个句子

1、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学生初读谈自己的理解,谈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读这句

话。

②问题设计:母亲去世,作者为什么会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

寝不安席?再读读这一段,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联系上文:“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只活了四十多岁。”体会作

者心中的伤心难过。

联系下文:“我真想随母亲与地下„„数十年如一日。”

问题设计:你知道作者有什么愿望吗?

补充资料:作者曾经暗下决心,一旦大学毕业找到工作,就立即

迎养母亲,以弥补长久离开母亲的遗憾,然而没等作者大学毕业,母

亲就离开了人世,作者的愿望永远无法实现了。

指导朗读:而今母亲去世了,即使他大学毕业,即使他找到了一

份好的工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吗?此时此刻,你觉得充溢

在作者心中的还仅仅是难过、伤心吗?是什么?(遗憾、悔恨、自责)

带着这样的体会,谁来给大家读读。

2、下文中还有你关注的句子吗?

“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理解后感情朗读“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

语调低沉;二、语速缓慢)

感情朗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还有比这

更让人痛苦与遗憾的事吗?让我们一起带着对母亲的爱慕,带着失去

母亲的痛苦,也带着永远无法实现愿望的遗憾再读读这部分。

(二)、体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

1、请同学们看看你们画出的描写对祖国母亲爱慕与敬意的词句

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他对祖国母亲的魂牵梦绕?指名读

①理解“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

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这句也出现了一个“频来入梦”你是怎么理解的?

问题设计:祖国母亲为什么也会一次又一次走进作者的梦中呢?

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日记。

②在日记里找到了哪些关键句,哪个小组接着来汇报。

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浓浓地糊在心头。

在这段的学习中,你们提出了什么问题吗?

预设:作者为什么而凄凉,为什么这凄凉又是甜蜜的,带着这个

问题再读读课文,看看你能解决吗?

师小结指导朗读:作者运用凄凉与甜蜜这一看似矛盾,实则并不

矛盾的词语巧妙的将自己远离家乡亲人的孤寂与想起亲人的甜蜜进

行了对比,将自己对祖国母亲的怀念表达的非常充分。因此读这句时

要注意前半句“酸酸的、有点凄凉”与“甜蜜的、浓浓的”语气上的区分。

指名读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不能忍耐。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情感?(思念)这种思念你能用

一个词、一句话或你积累的诗句来形容吗?

指导朗读:艾青曾有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想借用一

下来表达我此时的感受:“为什么我的眼里满是泪水,因为我对这片

土地爱得深沉。”同学们,这种深沉、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怎样通

过读传达出来呢?练习读一读

指名读

我仰躺在沙发上听风路过窗外„„

③通过刚才学习,联系上文和下文,你能回答为什么祖国母亲也会

频来入梦吗?

2、引读

师:《永久的悔》

当我从北京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

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

地下,我后悔,我真不该,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

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

身边。

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真挚的爱慕

生身母亲 = 祖国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

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重点研读句子: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3)感情朗读。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2)感情朗读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①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④感情朗读。

篇二:《怀念母亲》公开课教案

6《怀念母亲》 优秀教案

六年级:陈冰

一、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 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准确认读课文中生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意思,一部分词语能运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

的重点句,段品析,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 4、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

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三、教学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四、教学准备: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五、教学方法:

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六、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 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 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 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 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 慕。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 母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1、“我痛哭了几天 ,食 不 下咽,寝不安席。

1. 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 不 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2、“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 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 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 天之恨” 交流

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 )自责、愧疚之情。

3、再读第二自然段。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1、听写词语。

2、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国母亲”感受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1、、“??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 ”梦。

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1]、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 )中。

[2]感情朗读。

2、“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 ”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 (因为在远离家乡的

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2]感情朗读。

3.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4.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3]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4]感情朗读。

(三)、感受文章写法,课外拓展

1、引读: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 读 文章 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2、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 3、摘抄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4、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部分背下来。

2、完成配套练习册。

九、附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生身母亲=祖国母亲

篇三:新《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北关小学 刘晓丽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揣摩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品读课文,体味思想感情。

2、品析课文,探究重点语句。

3、链接歌曲,深入领会主旨。

4、教师总结,引导学会珍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母亲的情怀。

教学时数:第二课时

教学方法:

以朗读为基础,揣摩关键语句,来深入理解主题。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见到大家老师非常高兴,这不给你们带来了一份小礼物——照片。请同学们欣赏一下,这是——季羡林,对,他就是同学们上节课透过文字了解到的国学大师季羡林,他

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神财富,的确是一位伟人。然而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走进“凡人”季羡林的心里,体会他的内心情感。(师板书:6、怀念母亲)

二、回顾旧知,链接新知。

1、回想上节课学习内容,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

2、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生答,师板书:亲生母亲,祖国母亲:崇敬、爱慕)

三、品析课文,重点探究。

(一)、体味对亲生母亲的感情。

师引导: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2页,自读第2自然段,从中感悟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随后在班内交流。

1、学生自读感悟。

2、学生交流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学法:先初步感悟,再揣句品味。

(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体会:母亲的去世,令作者无比伤心,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读时

应该语速缓慢,语调低沉。)

问题预设:面对母亲的离去?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痛苦不堪?(作者六岁就离开母亲,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压力,心里很内疚,母亲临终前未见上自己一面,很痛苦。)

(2)、“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问题预设:作者的愿望会是什么呢?师出示资料,生读。

师语:在这一刻,他才真正知道什么叫撕心裂肺,从此失去了叫妈妈的权利,怎能不恨,不痛呢?师出示资料,生读。

师引导:你觉得充溢在作者心中的还仅仅是伤心难过?

生答:还有遗憾、悔恨、自责。

师:请带着这样的体会,谁来给大家再读读这句,读出悔恨。

(3)??

师语:“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世上还有比这更让人痛苦与遗憾的事吗?让我们一起带着对母亲的敬意,带着失去母亲的痛苦,也带着永远无法实现的遗憾再齐读这部分。(师出示图片,生深情朗读。)

师过渡:读到这,老师不由得想到了王维的两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远在异国他乡,季老怀念的还仅仅怀念的是自己的生母吗?还有谁——祖国母亲。

(二)、体味对“祖国母亲”的情感。

师语:文章那句话表达了他对祖国母亲的魂牵梦萦?指名读。

生读:“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师问:祖国母亲为什么也频来如梦?让我们走进作者的日记,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自由读16日、18日、20日、28日的日记(四选一)。

(1)、学生读、感悟。

(2)、生交流,师点拨。

1)“我想到故乡,故乡的老朋友?在心头。”

( 师出示图片,生回答:句子中哪两个词看起来比较矛盾:凄凉——甜蜜) a生谈谈自己的理解。

b师出示练习,帮助理解。

因为季老---------------所以觉得--------------。

他想到----------------------,仿佛觉得---------------,所以觉得这凄凉是甜蜜的。

c感情朗读。

2)“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不能忍耐。”

3)??

4)生比较20日的日记与其他日记开头有什么不同?

生即兴口头补叙。

3、引读。

4、师问:同学们,通过刚才分析体味日记内容,现在能说说为什么祖国母亲也会频频入梦吗?生自由答:

(三)、体会《寻梦》,抒发情感。

师过渡:为了更好的表达对两位母亲的敬意与爱慕,作者除了引用日记外,还引用了他的散文《寻梦》的开篇,结尾。让我们来读读这两段文字,用心去体会。

师出示图片,学生读。

师问: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四、拓展升华。

同学们,此时此刻,我们一定被这位国学大师的爱国情怀深深地折服了,让我们用动情的歌曲把季老的心声唱出来,把我们对季老的无限敬仰之情唱出来。(生欣赏:我的中国心) 师总结:同学们,谁能不爱自己的母亲,祖国呢?也许今天大家还体会不深,但请每一位同学都珍惜与自己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在一起的日子。因为血浓于水,落叶归根!最后送同学们一句话与老师共勉:学会珍惜,学会珍藏。

五、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小练笔:妈妈我想对你说。

附: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

亲生母亲 祖国母亲

崇敬 爱慕 怀念

《怀念母亲》说课稿

北关小学 刘晓丽

一、说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怀念母亲》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第二篇讲读课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描述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和思念,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和崇敬。

1、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揣摩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母亲的情怀。

二、探教法,落实教学目标: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品析课文,探究重点语句,体会情感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开始我就引导学生直奔中心,让学生通过读作者对亲生母亲感情的段落。(第二自然段)揣摩品析关键词句的意思,从中体会作者因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并和课外资料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交流、想象,从中体会作者对祖国母亲的魂牵梦萦以及祖国母亲频频入梦的原因。同时,借助句子练习,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句意。

三、说学法,体会学生的主体。

素质教育目标教学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本节课我主要指导学生通过读、思、说、想象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1、抓住重点语句读,直奔中心,学生通过第一课时初读感知、了解课文内容,本节课,让学生先找出作者对生身母亲情感的句子,通过自己的朗读,学生间的交流,结合教师的适时点拨,体会作者对生身母亲深沉的爱,深切的怀念。

2、抓住难点词多思,体会中心。在教学生体味作者对祖国母亲情感的语段时,作者将“凄凉”与“甜蜜”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学生不易理解,先让学生理解“凄凉”的含义,把常人的“凄凉”与季老先生的“凄凉”进行比较,并结合句子练习,从中体会“凄凉”中的“甜蜜”的深刻内涵。

3、抓住资料想象,深悟中心。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爱之情不仅体现在他的日记中,还出现在他的散文《寻梦》中。学生通过读资料,放飞想象的翅膀,在读中,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通过读、写、多种形式,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既加深理解,又升华主题。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照片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对“亲身母亲”浓浓的爱,以及因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第三步:把课外资料和文中日记结合起来,通过读、思、议、想象体会作者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第四步:放飞想象,抒发情感。

第五步:欣赏歌曲,升华主题。

五、说板书:

本课我为了能突出文章内容和主题而设计板书的。

附板书:

6、怀念母亲

亲生母亲 祖国母亲

崇敬 爱慕 怀念

篇四:《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小学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人教课标实验版)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红楼小学 李小峰

教材分析:

《怀念母亲》是人教课标实验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祖国在我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的深深眷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能抓住“频来入梦”一个词语展开对课文的学习。

2.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二、过程与方法

1. 利用字理识记会意字“频”,并理解其意思,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掌握借助重点词语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

2. 借助课外资料以及反复引读的方法,创设情境,在音乐的渲染下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在读中感悟母亲对季老的爱,进而体会季老对母亲的爱。

3. 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子,进行默读、朗读等训练,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读、轮读等方法,唤起学生对父母的尊重,。

2.利用音频、课外补白材料,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习者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素养,比如:他们可以很好地去读一篇以前没有学习过的课文,并且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对于语文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而且,因为学生即将进入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因此课堂上的注意力比较集中。但是,因为学生对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悔以及对祖国母亲的爱感悟不够,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多方面调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生之中,进一步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从而把握课文的情感,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1.作者对两位母亲所怀着的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2.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会。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了解有关自然灾害的概况。并能选取自然灾害中的一种,做较为深入的资料搜集。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板书设计:

敬意爱慕 频来入梦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觉自己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到位: 一、能抓住课文主线进行教学:

本篇课文因为引用了作者的日记、散文等,所以文章内容相对较散,但如果细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频来入梦”是本文的一个关键词,抓住了这个词语,就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母亲去世后,季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直到许多年后,母亲还常常出现在梦中;留学德国,故国母亲的一草一木也会浮上心头。请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个意思的几句话。学生很快便找到了,然后引导学生将一段话读成一个词,进行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意思的训练。同时又让学生将这个词语读成几句话,潜移默化地指导学生掌握抓主线学习文章的方法以及将文章读薄、读厚的方法。同时,“频”是一个会意字,也是本课的一个生字,适时地进行了字理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识字能力,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厚度。

二、适时地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指导:

11月18日的日记,是作者在看到房东太太的举动时触景生情,引起联想,产生了思念母亲的感情,发出了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感叹,教育学生学习这样一种写作方法,为自己的人生积累财富,同时在作业中布置了仿写,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奠定了基础。

三、体现了读中感悟、以读促情的课程设计理念:

纵观每一课的教学设计,我们都能看到这样一个教学目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且新课标指出: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因此,在细读本文的时候,我也在力求寻找本文的朗读点。最后,我把目光定格在了文章的第二自然段,让学生在我的引读下,在音乐的渲染下入情入境地读,

设身处地的想,与作者情感共鸣,体会作者失母后那无尽的悔,感受作者的失母之痛,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

教学本身就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这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在读写结合的训练上还是有点欠缺,尽管进行了写作方法的指导,也让学生揣摩了作者的表达方法,但是如果课堂上能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并将好的感悟与大家分享的话,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一些。

教师个人简介:

篇五: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篇六:怀念母亲的教学设计

《怀念母亲》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大社学校 张志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本课的生字。2.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 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母亲的情感。

2. 借助课外资料以及反复引读的方法,

3、创设情境,在音乐的渲染下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在读中感悟母亲对季羡林的爱和季羡林对母亲的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2.利用音频、课外补白材料,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进行母爱的感恩教育。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母亲)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可以说每个母亲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无论何时,无论身在何处,我们都忘不了母亲那深沉的爱。

今天我们就和季羡林大师一起怀念母亲!(板书:怀念)生齐读课题,怀着深深地思念之情再读一遍。

2.季羡林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学过有关他的文章是什么呢?

《小苗和大树》《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3.出示资料(指名读):简单介绍季羡林的生平 :季羡林1911年出生,1935年到德国哥廷根留学,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被称为“国学大师”。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初读课文思考:

①.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哪两位母亲?

②作者对这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

(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国母亲,作者对着两个母亲有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2.结合第一段,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深刻体会对母亲的情感。(齐读、范读、再齐读)

三、抓住重点语句,品读怀念“生身母亲”

合作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作者对母亲那深沉的爱?找一个句子就行,并画出来。)

2、从作者写的几篇日记和散文《寻梦》中找出能体会作者对母亲那深沉的爱的句子,并画下来,说说自己的感受

小组回报

第一个问题

1.(指名学生说)

2.预设句子①“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理解:如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 (这是一个穷的不能再穷的家庭,年幼的作者经常和劳累的母亲形影不离,对母亲的操劳体会最深。

(指名读—语调低沉、语速缓慢)那是什么事使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呢? (失去了母亲„„)

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就这样离去了,作者的内心是多么的痛苦啊!所以整天以泪洗脸啊!这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3、请同学们再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还有什么原因会如此伤心呢?

(如: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好地帮助母亲分担家务;作者的愿望没能实现。)

4.预设句子②“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你知道作者的愿望是什么吗?

出示课外资料:我暗暗下定了决心,立下誓言: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赡养母亲。然而没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永远远地走了。

5、预设句子③“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灵魂是不健全的。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理解: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慕,失去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黑暗,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快乐。

6. (出示季羡林的《永久的悔》片段)指名学生朗读: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是啊!作者的愿望是赡养母亲,可是世事难料啊!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时,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感到难过、遗憾、悔恨呢?想到这作者经常会泪流满面,数十年如一日啊!是多么的痛苦啊!带着这份失去母亲的痛苦之情读课文第二自然。 第二个问题

1、预设一“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理解:触景生情,对母亲的怀念依然会容易涌上心头

2、预设二“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理解:怅望天空指惆怅的望着天空。由于作者长期在外留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必然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更多的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虽然不清晰,还会努力的去想、去怀念。

3母亲是走了,可是作者的眼前仿佛时时刻刻都出现母亲的身影,作者会想到什么呢? 4(指名说)你的母亲为你做了哪些呢?

比如:小时候吃饭、学走路。比如:你生病了。。。比如:母亲为了家如何辛勤劳作? 你会怎样报答自己的母亲?

四 拓展练习

. ①写一写季老先生的母亲焦急等待儿子回家的画面。

②写一写你自己的父母是如何爱你的。

选择其中的一项写一段话。

五引入下一课,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板书设计:

六.怀念母亲

母 生身母亲→同——崇高的敬意

亲 祖国母亲→样——真挚的爱慕

篇七: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人教版第十册

安化县梅城完小 陈立平

教材分析:

《怀念母亲》是季羡林先生所写得一篇散文。在这篇散文里,没有大段的抒情,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多变的修辞,作者近乎用一种平淡如水的文字写着自己对生母、对祖国的怀念,同时还在中间插入了日记,就在这种朴实地书写中,我们又分明感受到了他情感的真挚与浓烈。

设计理念:

教学目的:

1.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意思。

2.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难点: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有关母亲主题的配乐图画,揭示课题。

1、欣赏配乐图画(配乐《母亲》)。这些画面,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生答:母亲)。两个了不起的字眼,古今中外,有许多画家、诗人等名人,都用手中的笔尽情描绘它,赞颂它。让我们怀着祟敬齐声把它呼喊出来。(板书:母亲)

2、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上节课所学内容,说一说作者怀念的是哪两位母亲? ( 板书 : 生母 祖国)

二、品读句子,感悟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

(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表达对两位母亲思念之情的句子画记出来,并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表达对亲身母亲怀念之情的句子用上横线,表达对祖国母亲怀念之情的句子

用上波浪线。)

(二)汇报交流。品读句子,体会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怀念之情。

1、随机出示句子,交流对亲身母亲的怀念之情。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① 如果老师让你们把这厚厚的一段文字读成一个字,再读读,

看看哪个字,跳到你眼前。(悔、痛、泪、恨)

② 作者为什么如此伤心痛苦,联系上下文并借助资料,深入理解作者的失母之痛。 作者几岁离开母亲的?(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

资料补充:

资料一: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

资料二:我回到家里,看到的只是一个黑棺材,母亲的面容再也看不到了。 ——季羡林《寸草心——我的母亲》

此刻,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懂这一段更为痛苦的文字:

课件出示《赋得永久的悔》片段:“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此时,剩下了什么?一个是母亲的——等待,一个是自己无尽的——(悔和恨),让我们走进季羡林的心中,走进这对母子的心中。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 我看了她的神情,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① 资料补充: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

的! ’”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 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 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② 小练笔。出示: 联系上下文分组开展小练笔,两组写一写母亲着急的盼望儿子归家的画面,写一个情景。另两组写一写季羡林此时心中的想法。

③ 汇报交流。

④ 教师小结并引读句子。(读吧,幕幕触景生情,思念如水,一次次漫过作者苦楚的心怀-----)

2、随机出示句子,交流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之情。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① 介绍背景资料,了解作者当时的情况。(作者24岁那年,离开了祖国,

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求学,然而遥远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 ② 想想哪个词体现了作者非常怀念母亲?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频

来入梦”是什么意思?

③ 作者除了时常梦见母亲,还经常梦见谁?你能说说祖国母亲

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④ 那谁能用你的朗读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呢?指名朗读。 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

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① 请大家在小组里自由地读这段话,讨论以下问题: 作者为什么感觉这凄凉是甜蜜的? 教师小结:是啊,当我们因寂寞、孤独而倍感凄凉时,想起曾经的欢乐、曾经的美好,凄凉的感觉就会慢慢消失,变得格外甜蜜。

② 理解“糊”字。

师引:是的,点点滴滴那些有关故乡的往事,不断地索绕在季老心头。这些深切的思念,纷至沓来,酸酸的,甜甜的,浓浓的,说不出味道的,终凝成了一个字——生答:糊! 请同学们找一个字代替“糊”。(粘、包裹、涂)是的,粘着,包裹着,涂着,最后都“糊”在一起,魂牵梦绕,频频入梦啊。回扣: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个母亲也频频入梦吗?(因为爱国,因为强烈的思念。)

③齐读句子,读出怀念之情。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① 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当作者惆怅地望着天空,在泪光里,出现了什么幻觉? ②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会是怎样的?

③ 作者仅仅是在寻找、怀念亲生母亲吗?其实他还在寻找怀念什么?

(更有浓浓的怀念祖国之心)

三、总结升华、呼应开头:

1、一个是亲生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作者对两位母亲怀着怎样的感情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自然段,你们发现这两段有什么联系?强调了什么感情?

2、男女学生有感情地赛读这两段。

四、拓展延伸

1、作者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他度过了在欧洲的十一年,他仿佛在向我们深情述说他的中国心。下面请大家欣赏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让我们在《我的中国心》的歌声中体会常年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心声吧!

2、再过几天就是祖国母亲的生日了,此时此刻你最想送给祖国妈妈几句什么温馨祝福的话语呢?小组讨论,指名说说。制作生日贺卡送给祖国妈妈。

3、推荐阅读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赋得永久的悔》等文章。

五、板书设计:

6、怀念母亲生母——怀念——祖国 ∣ 频来入梦 ∣

崇高的敬意 真挚的爱慕

篇八:人教版六年级《怀念母亲》教学设计和反思

六年级语文《怀念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生字新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能够正确地、流利地朗读课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脉。

3.初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怀念之情。

重点难点:流利地朗读课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脉。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走进季羡林。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走近一位国宝级的大师,他的名字叫季羡林,对于季老,大家应该不陌生。我们曾经学过关于他的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同时出示季老的图片和简介。退去这些耀眼的光环,今天他是以一个儿子的身份出现的,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去品味他平凡而真挚的情怀——怀念母亲。(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整体把握,轻叩文本。

1、生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由词入篇,感知文本。

(1)识记生词,入文理解。

①出示生词,自由认读。

弃养 朦胧 凄凉

寝不安席 食不下咽 灵魂不全

终天之恨 频来入梦

② 指名读词,相应理解。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内容什么?

(1) 汇报主要内容

(2)练习说一说

4、浏览课文,理一理文章的写作顺序。

(1)师生交流,确定文章的写作顺序。

(2)练习说一说。

三、总结本课学习内容

四、检测

教学反思:

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上完这节课,同学们都被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深深地感动了,有的同学甚至热泪盈眶,这也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解读”,更应该引导学生“创读”,以读促讲,以读悟情,以读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