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年常州市中考满分作文

2013 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 范文一: 不该错过的风景 微凉的秋风卷起散落一地的枯叶, 然后撒手而去, 任凭枯叶化作一只只残碟, 而后绝望地坠。 枝头那颤抖的枯叶,终是敌不过风的诱惑,挣脱开母亲的手投向了大地的怀抱。离开了的, 终是回不去了吧„„ 一个人静静地走在那早已萧条的小道上,耳边忽闻一串串清灵的笑声,转过头,望着池塘边 上那追逐嬉闹的身影, 残阳洒下的余晖为她们镀上了一层暖暖的橘黄, 犹如一张早已泛黄的 照片„„曾几何时,我们也曾那样肆意地奔跑过、大笑过。你说要带我爬遍每个山头,探险 一个个岩洞 ; 你说要带我去小溪捉鱼,带我去泛小舟 ; 你说要和我一起去看日出日落,你 说„„你说的我都记得,可你却不会再出现,不会再拉着我的手,温柔地对我微笑了„„ 还记得那天,太阳洒下的点点光辉也驱不走一丝丝冷意,你早早的来到我家,拉着我的手满 脸神秘地说: “走,我带你去个地方。 ”好奇心被勾起的我却没有发现你那双冰凉的手不再温 暖依旧。你拉着我在田间小路上奔跑着、笑闹着,风穿梭在你飞舞的发丝中。 淙淙的流水声,清澈见底的溪水下是奇形怪状的鹅卵石,鱼儿悠闲地在石间穿梭着,从山腰 倾倒而下的藤条犹如一条绿色的瀑布, 偶尔从山谷中传来一两声清脆的鸟鸣声。 你笑着对我 说: “怎么样,漂亮吧?”阳光下的你,脸上挂着暖暖的笑容,风扬起你的发丝,你的裙角, 竟会让我生出一种你下一刻将随风而去的错觉。心蓦然一紧。 那一天,我们在那个山谷呆了很久,你紧紧地牵着我的手在山谷中穿梭着,我们爬到树上看 刚出生的鸟儿,跑到溪里捉小鱼,在草地里找蟋蟀„„当太阳慢慢的下沉,只露出了半边脸 的时候,你忽然兴奋地说: “快看哪,好美的落日,明天我们就来这边看日落好不好?”我也 高兴地点头说好,那余晖下的你,竟没有让我发现,你那苍白的脸。 当天晚上,我无意中从妈妈那里听到你病发了,很严重,必须马上离开这里了,我听到后急 忙追着跑出去,在那条你经常拉着我奔跑的路上,看到的只是绝尘而去的车影„„ 约定好的,我来了,那落日真的很美很美,美得让我想哭,可是我不能,因为你说不喜欢我 哭。 寂静的山谷, 回荡着我们的笑声, 仿佛那只是昨天。 蔚蓝的天空中偶尔掠过一两只鸟儿, 在那洁白的云层上,你是否也在微笑的注视我。风滑过我的指尖,是你在牵着我的手吗? 春去秋来,我们之间究竟错过了多少风景„„ 范例二 不该错过的风景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 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是美丽的风景, 雄伟磅礴的海上日出是美

丽的风景, 辽阔无边的茫茫草原,也是美丽的风景。但你是否想过,夜晚窗外的一轮明月,路边几棵高 大挺拔的行道树,甚至草丛里的几朵小野花,都是一处风景。 国庆长假,家家户户都出门游玩,到各地旅游观光,欣赏美景。高速公路实在太拥堵,于是 我们决定只是到附近的公园散散步,不出远门。 嘈杂的大街上,到处是来来往往的人群和汽车烦躁的喇叭声,更让我觉得无聊。公园离家不 远,我却觉得这段路程特别漫长。我正想开口抱怨,耳边却传来一个稚嫩的嗓音: “妈妈, 快看,好漂亮的小花! ”我下意识地扭头一看,映入眼帘的便是几朵洁白的小花,星星点点 地散在路旁的草丛中,那样娇小,又那样洁白,仿佛从来不曾被这世间的喧嚣所污染,只是 静静地,静静地,绽放着。 我的眼睛仿佛被这耀眼的白刺了一下,而心中却无法平静。小小的花朵,竟能开出如此非凡 的气质,尽管是在这喧闹的路旁,尽管没有人注意。这条小学上学时的必经之路,这条我闭 着眼睛都能走过的再熟悉不过的街道, 此刻却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震撼。 过去我从来不曾发

1

现, 也从来不曾留意, 在这平凡的路边, 还有这样震撼人心的景色。 没有海上日出, 没有 “风 吹草低见牛羊” ,这不同样是一处绚丽的风景吗? 抬起头,天上淡淡的云朵点缀着蔚蓝的天空,仿佛是一幅风景画。过去的生活中,我们因为 眼前的小事,错过了多少这般美丽的风景,又忽略了多少默默绽放的美。也许我们都为了自 己的梦想,而加快了生活的脚步,甚至不愿停下来休息一会儿,但有时候,只要我们放慢一 些生活的节奏,用心去感受生活,便能看到美丽的风景。 去发现吧,找回那些我们曾经错过的风景。 范例三 不该错过的风景 春天,万物复苏,春风柔和地轻抚着大地,嫩芽儿从土地里偷偷地探出头来,百花齐放、竞 相争艳,将大地的绿毯点缀得五彩缤纷。夏天,太阳将大地照得火辣辣的,树上的蝉儿鸣叫 着给沉闷的世界带来一丝凉意。 秋天, 作物丰收, 树木的头发被染成金黄。冬天,雪花飞舞, 动物们惬意地冬眠,企鹅、北极熊也惬意极了。这是一幅多么融洽的自然风景图啊!但只可 惜,其中有多少不是曾经错过的风景呢? 如今的世界,更加繁荣昌盛, “条条大道通罗马” ,公路将世界各国连结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 整体,各种企业、工厂服务着人们、造福人类。可在这繁景背后,又有多少人看到了那条条 公路上飞驰的汽车后跟着的“一溜烟儿”和企业、工厂向蓝天中所排放的“黑色染料”与向 河流中所排放的“添加剂”呢?人们的生活是富裕安

康,可其代价却是牺牲环境,摧毁我们 赖以生存的家园。 依我所见,如果要发展就要破坏环境,还不如过着曾经平淡简朴的生活,至少这不会让我们 的家园受到伤害。现在,人们已通过高科仪器检测到地球受到的威胁。温室气体的排放,使 全球因温室效应而受到严重影响,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这时时刻刻都威胁着人类,地势 低洼而临海的国家,就像身边有着一颗随时都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为发展,人们无节制地 砍伐树木, 哪里还能听到鸟叫蝉鸣?严重的污染, 哪里还有红花绿草和金黄的作物?冰川溶化, 哪里还能看见憨态可掬的企鹅和北极熊? 人们啊!醒悟吧!拨开眼前利益的迷雾, 看看这个哺育我们收到的回报却是破坏的母亲吧!不要 再执迷不悟了,不要再在以后才发现眼前的风景变为了曾经错过的风景。珍惜眼前的世界, 好好地保护它,挽救它,将曾经错过的风景拾回,用心地保护、爱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范例四 不该错过的风景 在我们走过的这一路上,有多少错过的风景?让我们静下心来,仔细的想一想,其实往往我 们不经意间错过的,却刻骨铭心,永难忘却。 一只鸟在飞,它的母亲在某个目的地等待它的到达,它只知道母亲在远方等它,却不知道为 什么。他风雨兼程,想要迅速飞到它的母亲那里。当它找到母亲时,它向母亲炫耀: “妈妈, 在这三天里,我飞了几百里,我又饿又渴,羽毛也掉了一大半,我觉得我很坚强! ”它的母 亲摇了摇头说: “是,你是很坚强,我承认,可是在你找我的这三天里,飞遍了整个森林那 你知道这个森林里有几条河流和几个湖泊?”它迷茫地摇了摇头,它的母亲又说: “孩子, 太快的速度会让你错过许多美丽的风景! ” 在这篇故事里, 是否有些人会像这里的小鸟一样, 在我们已经走过的日子里, 由于速度太快, 错过了许多美丽的风景?又有多少让我们刻骨铭心, 永难忘却的风景一次又一次地被错过? 人们在与时间赛跑,不停地错过美丽的风景,错过了桃花送走了雪花,春风唤醒田蛙的春; 错过了浪花裂开心花,荷盖展开青霞的夏;错过了稻木沾满金露,树木寄走一封一封枯叶的 秋; 错过了白雪铺满山坡, 水面凝结银冰的冬。 人们应该在这样的季节, 这样的景色中踱步, 来细细观赏, 把我们的脚印停留在这里的时间在长久一点, 一路的风景, 我们应当走走停停。

2

如果说, 有一场精彩的比赛或演出, 请不要错过; 如果说, 有一次与家人或同学难得的团聚, 请不要错过;如果说,有一次可以展示或锤炼自己的绝好机会,请不要错过;如果说,有一 段珍贵的友谊,

请不要错过;如果说,有一次不会再来的机遇,请不要错过;如果说,„„ 在我们以后的人生路上,不要因为一时犹豫,一场误会,一次退缩,而错过美丽的风景。因 为在这路上有着美丽的风景,有的可以给予你很大的启发;有的可以陪着你走过千山万水; 有的可以承载你抵达彼岸;有的„„

2014 年常州市中考满分作文

【作文原题】

孩子与老人, 是岁月变迁的两个阶段, 维系情感的两个端点, 生命传承的两种状态, …… 这里会有感人的故事,纯厚的情意,深沉的思考。 请以‚孩子与老人‛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明:① 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② 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③ 不少于 600 字;④ 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命题思路】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细节,品味情感,注重阅读积淀,挖掘心灵感悟,是我们普遍 关注的问题。面对“孩子与老人”这样似曾相识的文题,考生们会怎样思考呢? 中考作文虽说“文体不限” ,但是多数考生选择写记叙文。这个题目写成“某一祖辈与 我”的记叙文,似乎把题目中的“孩子”缩小了,但却是最容易上手的一个思路,也是考场 上出现概率最高的一类。仅仅写祖孙间爱与不爱的问题,似乎过于简单,但是也切合题目的 基本要求。 对于语言驾驭能力强和理性思考比较深刻的同学而言, 这个题目也提供了较为广 阔的空间。题目中有个“与”字,因此要求文章体现出一定的理性的思考,学生要了解两种 人生状态及彼此关系,剖析尊老爱幼、代沟等社会问题,散文化的文章也许更便于操作。 相比较而言, 并列短语作文题的审题难度要大一些, 这种类型的作文题在高考中比较常 见,而中考试卷上却不多见,所以今年的考场作文中出现了一些“半离题”之作。并列式短 语作文该如何写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审清要点, 分清关系。 这类题目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语组成, 格式上通过“和”、 “与” 或“· ”“、”连接,相互间构成一定的关系。如“瞬间与永恒”、“成功和失败”、“树 林· 森林· 气候”。 写这种类型的作文时应该扣紧“关系”。 今年不少考生写自己和一位 祖辈的关系,如“我和外婆” ,多数把握得较好,但是,也有少数考生实际上是在单写某一 位老人,自己在文中只是充当一个线索性的人物,甚至仅仅是个可有可无的点缀,把文章写 成了“我的外婆” ,这实际上就是“半离题”的基本特征了。 研读提示,摆正关系。现在的中考命题作文往往有一段简单的提示语,对文题作直观、 形象的说明和引申,这是帮助考生理解文

题、拓展视野、激发思维的,因此,考生要高度重 视这几句简单的话。这道题目的提示语有这样的表述:“孩子与老人,是岁月变迁的两个阶 段,维系情感的两个端点,生命传承的两种状态,„„这里会有感人的故事,纯厚的情意, 深沉的思考。”显然,提示语对写作提出了具体的方向性建议,几乎是明确地告诉考生,可 以写“岁月变迁两个阶段”的“感人故事” ,也可以写“情感两个端点”的“纯厚情意” ,也 可以写“生命传承”的“深沉思考” 。这样,学生可以在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当中,根据 自己的特长和阅读积淀作出选择。今年的问题是,写议论文的考生可以用“罕见”来形容, 各展所长、显示写作个性的设计初衷没有得到充分显示。

3

明确了写作要求后,立意并不难,只要根据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补充出一个完整的判断, 就可以作为文章的主旨。从议论文角度来说,这个作文题有一定的难度,对考生的思辨要求 较高,要求考生站在孩子和老人两个角度思考问题,要事理蕴含在生动的叙述中。从人生的 角度来写,可以这样立意:孩子是人生的起点,老人是人生发展的终点,两者人生阅历的不 同,导致他们思维特点的不同。 这个考题的实际数据提醒我们要继续深度关注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系。 虽然大家对阅读 与写作过程的具体的联系方式已经争论多年, 但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 两者之间有着天然的 联系, 也就是说, 也就是说,在阅读和写作时,人脑功能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 人在写作时, 也就是在阅读。 作者以读者理解的方式阅读自己的文字; 而读者阅读时也是以作者的方式理 解文章,读者参与作者的思路,对作者在文章中的安排作出推测,所以,爱读书的学生普遍 写作较好。而读书少,尤其是思考浅表化的考生就表现欠佳,这需要我们加强阅读和写作实 践,让学到的语文知识发生深度迁移,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张春)

4

【满分作文点评】 孩子与老人(一)

不知不觉,眼前又浮现了我的阿婆。 我的童年,是在阿婆家度过的。那一段金色的时光,简直比新酿的蜜还要甜。 童年的影子,从自行车的后座上钻过。每到春和景明的日子,阿婆都会带我上山采茶。 我安静地坐在阿婆身后,看着她悠悠地踏过乡村稻田,滑过青山绿水。阳光下,一老一少的 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微风吹过我的脸庞,五月的阳光暖洋洋的,却未及阿婆口中吹的一首小曲,小山已然 出现在我的眼前。我陶醉在眼前这一片美景之中:一排排的茶田,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金色, 洁白的茶花舔着山间的小路。放眼望去,故乡

的阡陌已在脚下。 阿婆笑着将我抱下,我兴冲冲地直往茶田里钻。阿婆采茶,我也采茶。你看!她灵巧 的双手上下翻飞,直取那最嫩的茶尖,像蝴蝶一样采下碧绿的心曲。年幼的我小手不巧,总 是把大叶子也一并采下。阿婆只是笑笑,并不责怪。 玩累了,我坐了下来,眼望着阿婆或远或近的身影。美丽的山峰下,是一个小孩与一 位老人心灵的交流,默默的守候。 山依碧影,日上三竿,我在茶田里忙得不亦乐乎。捉一只蝴蝶,追一只蚂蚱,逗一只 蚂蚁。阿婆则已不知何时,竟消失在山的拐角处了。我急急地赶去,阿婆摸摸我的头,说回 家后要做好吃的给我吃。我又乐呵呵地坐下,等待着阿婆,阿婆笑了。 画面似乎凝固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一位慈祥和蔼的老人,在这个蓝天下相拥相 依,清澈小溪水,浓浓祖孙情。 我的阿婆,你还好吗?我手捧一簇家乡的茶叶,似乎能品到阿婆身上的清香。阳光下 一老一小的背影,仿佛愈加清晰起来了。 点评: 这样一篇文章为何能在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呢? 画面感强。好的文字应当是立体的,形象的,生动的,应当能将无形化为有形,并能在 读者的眼前或脑海里勾勒出一幅精美的画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内容简单,读着近 乎写意的文字,我们的脑海里却现出清晰而温馨的画面:一个孩子与一位老人在蓝天之下, 在翠峰阡陌之间,彼此相守相望,相拥相依。 情满行间。简洁的开头,是作者真情实感的自然流淌,这份自然或许是因为对阿婆情感 的长久贮蓄;文章主体部分,阿婆的笑,是一位慈祥的老人对孙子的无限疼爱;我的快乐, 是一个可爱的孩子对阿婆的无限依恋。 甚至那幽美的乡间景色, 亦是对这对祖孙浓浓亲情的 映衬。结尾处,对阿婆的深情进一步喷薄和升华。 用语灵动。作者善用传神的动词, “钻”过后座、 “踏”过乡村稻田、 “滑”过青山绿水, “捉”一只蝴蝶、 “追”一只蚂蚱、 “逗”一只蚂蚁等,丰富传神的动词,为文章增添了灵气。 再看文章中比喻的精妙,短句的灵活,都显示出表达的流畅、个性的独特,彰显了较强的文 字功力。 (常州市武进区前黄实验学校 疏大四)

孩子与老人(二)

冬日的夜色总在不知不觉间便揉作一壶墨汁灌满了天际, 张开舞爪地宣示着自己。 入夜 了,一切都丝毫不顾及我这个仍在归途的孩子。 行进在黯黑的夜色里并不若想象中的诗情画意, 却恰似在惶恐中穿梭, 在胆颤中举步维 艰。四起的风仿佛长出了獠牙,撕扯着我的衣角,它想让我迷失家的方向,就如布满我双眸 的漆黑般无情。

5

刚才还是暖霞遍地,晚

霞像是被碾平的晒谷洒了满地,照亮了游子归家的路,转眼却又 遗落下孤零零的我。 无助中我不禁想起家门前那一盏老桔灯。 它昏黄的橙色光芒柔柔地洒遍 了门前的地,为我驱赶黑夜,辟出一条彩虹般的路,正如母亲的眼神柔和而温润。它不正是 我的晚霞吗?每当它在夜色中亮起, 即便相隔千山万水也能准确无误地递来家乡的呼唤, 一 如儿时母亲如水的嗓音,饱含一位老者对孩儿的怜惜。 无边的寂寥,仿佛被一道橙黄的光穿过。如天上鸿,牵起了我的手,履行一个老者的责 任,告诉我家的方向。耳畔似是响起了低沉的软语: ‚走啊,别怕。 ‛ 走啊,别怕。 融在了灯光中盘旋的呢喃温暖,就这么顺着交替的身影融入了我的身体,给我力量。抬 起头,仿佛迎上了家中脉脉盼我归的目光。这一次我毫无畏惧地迈步,只因我坚信,门前老 旧的桔灯,系着桔灯的旧房,与房中待我归去的母亲皆会如个老者,带我到叫做家的地方。 暗沉的夜透出了昏黄的灯光,不觉中我已来到了家门前,眼前的桔灯一如以往地如老者 般安详。 ‚吱——‛ ,我推开家门,似乎是张开翅膀,扑入了母亲的怀中。孩子被纳入了老者 的港湾,吸吮着心安的味道,在老者的庇护下,不再惧怕愈加浓稠的夜。 点评: 这是一次“寻亲之旅” ,这是一首浓稠醇香的亲情曲。老人之于孩子,带来岁月沉淀后 的宁静,是让人心安的港湾。亲情之于我们,是生命中最可宝贵的东西。 “这个仍在归途的 孩子” “在惶恐中穿梭,在胆颤中举步维艰” ,能够给予他力量指引他方向的,是“家门前那 一盏老桔灯”——“柔和而温润”的“母亲的眼神” ,是“走啊,别怕”——耳畔响起的“老 者对孩儿的怜惜” 。如此温暖人心的孩子与老人的故事,多么希望有更多地孩子能用心感受 这一份亲情。 感谢小作者, 用一盏桔灯点亮了我们发现亲情的眼眸, 用一句细语温暖了我们渴望亲情 的心灵。细想生活,不就是那一个个司空见惯的“桔灯”给予了我们温暖与爱吗?请用更敏 锐的触角去体验生活吧,一句叮嘱、一件饰物、一张便签、一杯热茶„„亲情友情,美好精 彩,生活就是细节的交响乐。 不论是灌满了墨汁的冬日夜色, 还是獠牙森森撕扯衣角的西风; 不论是被碾了满地的晚 霞,还是辟出了归家彩虹路的橙色灯光,小作者的笔墨充满了神奇的想象,世界在他的笔下 一片生气。尽情展开我们的想象力吧,它将会让文字更加有味呢! 周涵 常州市正衡中学

孩子与老人(三)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当我在外婆耳畔低吟起这首歌时,我看到外婆眼中泛 起的光

,还有映射出的,早已泪流满面的我。 那时的我还是个孩子,外婆也并不是一个老人。微微松弛的脸和悄悄爬上的细纹,丝毫 没有掩住美丽的容貌和医生特有的严谨干净。 我的每一天,都浸润在《外婆桥》的旋律中。外婆的声音很好听,被时光磨平了尖锐, 剩下的只有江南独有的柔美温婉。我时常爬上沙发,坐在外婆膝头, ‚外婆桥‛便抑扬顿挫 地拂过耳畔,柔软的吴语似清风抚摩着我的每一寸肌肤,挟走春的困乏,夏的燥热,秋的凉 意,冬的刺骨。 这时的我抬起头,看着外婆的脸,外婆微闭着眼,睫毛随着旋律微微晃动,嘴角因为歌 声而不自觉地上扬,漾开一朵花。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在外婆的脸上静静流淌,似乎抚平 了皱纹与风霜。不知是不是因为阳光,这时的外婆在稚嫩的我的眼中,好像在发光一样。 后来,我被大人牵着手走进了一个叫做小学的地方,从此踏上一段名曰‚学习‛的征程。 外婆和她的桥,在我的记忆中渐渐变得模糊。

6

当我再一次跨入外婆家的大门时,外婆已是一个因佝偻而变矮,因病痛而瘦削的老人, 但此刻的我,却不再是一个孩子。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外婆不愿出门,躲避阳光,身上穿的衣服也越来越多,语速原来越 慢,步子越来越缓,道别时的嘱咐越来越啰嗦……变老是一个悄然发生的过程吧,正如孩子 的长大。时过境迁,或许不变的,只有外婆的严谨干净,还有那座外婆桥。 我在外婆桥上奔跑着,向着成长的彼岸。外婆也在我的身后走着,却在走向衰老。某一 天, 我蓦然回首, 却发现外婆的步伐已蹒跚, 跟不上我向前的脚步, 只是静静地立在桥那头, 向我挥手——她的目光从未离开我。 孩子与老人,从各自的生命路过,留下重重的一笔,却又渐行渐远。他们向着同样的方 向走去,却始终走向两个时空。 ‚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当我在外婆耳畔低吟起这首歌时,我们都哭了。 点评: 本文像一条缓缓而流的小溪,清秀,流畅。作者非常善于观察生活,能敏锐地捕捉一个 个有意义的瞬间。文中,作者重点抓住人物的外貌、声音和动作展现人物的变化,从而在字 里行间传递出人物间深厚的感情。如“我时常爬上沙发,坐在外婆膝头, ‘外婆桥’便抑扬 顿挫地拂过耳畔,柔软的吴语似清风抚摩着我的每一寸肌肤,挟走春的困乏,夏的燥热,秋 的凉意,冬的刺骨。 ”在这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外婆细腻温柔的吴侬软语 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笔优美,感情真挚细腻。有了这“外婆桥” ,春的困乏,夏的燥 热,秋的凉意,冬的刺骨在我眼里都已经不算什

么了。同时, 文章构思巧妙, 人物形象丰满、 真实,富于生活气息。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外婆不愿出门,躲避阳光,身上穿的衣服也越 来越多,语速原来越慢,步子越来越缓,道别时的嘱咐越来越啰嗦„„变老是一个悄然发生 的过程吧,正如孩子的长大。 ”与前文对比,深化了主题;情节也颇具匠心,整个故事既出 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语言朴实无华,作者的爱包含在叙述之中,能让读者去体会, 去发现,继而去深思。这篇文章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是很高的,读后让人久久回味。 (常州市田家炳初级中学 荆波)

孩子与老人(四)

我的童年,快乐得就像在弥勒佛的肚皮上缓缓地度过。 那时的午后,没有繁杂的声音,那时的我,还是坐在藤条椅上看外公耕种的孩子。锄头 ‚嚓嚓‛作响,外公的手臂挥舞着下一个秋天的希望,汗水浸润了背心。那时的外公,仍旧 很年轻,手臂上凸起的肌肉象征着生命的张力。每到此景,我便快乐地在自家院前感受着惬 意与温馨。孩子与老人,都在收获着,孩子收获着快乐,老人收获着劳动的希望。 岁月,从不停留,孩子在一天天地长大,老人无法伸手挽留。他不懂一笔一画的字,于 是要让孩子去上学,那是去抓住孩子未来的希望。从此,老人每播下一粒种子,就许下一个 愿望,愿在学习的孩子多学些知识,愿孩子快乐成长,愿孩子不要忘了快乐……田间那个倔 强的老人年复一年地播种着, 孩子在他的许愿中渐渐长大, 戴着草帽的老人也深深刻印在他 的心中。 终于有一天,我回到了田边,当时那个只能望着柿子的孩子,现在已能轻轻采下一枚青 涩的果子了。 老人依旧在他最爱的田里执着地耕种,看见我,先是一愣,转瞬间,幸福的笑容在他的 脸上荡漾了开来。孩子长得这么大了,老人欣慰于自己每年坚持许下的愿,而孩子呢?早已 湿润了双眼,模糊了的视线里,隐约能看出老人的背有些佝偻起来。老人的腰没有从前那么 有力了,褶子相连的皮肤皱缩得不知能否再托起生命的重量。看着老人开心的笑,心中的酸 楚一瞬间再也挡不住,在心底最柔弱的地方激荡。泪,终于攻破防线。用手抹去泪痕,走到

7

田地里,孩子接过了锄头,种下一粒种子,许下愿望:愿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老人老去。 孩子长大了,就必定会看到老人慢慢老去,只是希望,快乐还依旧珍藏在心里,时光, 再慢些啊。 如今,我依旧是外公疼爱的孩子,这一次,我为外公许下一个深深的心愿。 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生命的长河,我与你一起。 点评: 写自己熟悉的东西才能有真情,才能

感人。不熟悉的东西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又怎么可 以感动别人呢?本文成功的一个原因就是选择了写自己的生活,写祖孙间的故事。这篇文章 是一篇饱含挚情的考场作文。作者从真挚的情感出发,抒真情,写实境,极力渲染“我”与 “外公”间的那份深情。文章正是通过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叙述、描写中流露出外公对“我” 的疼爱, “我”对外公的敬爱之情,打动了读者,使之产生了共鸣。文中一个突出的闪光之 处就是对外公耕种许愿的描写。这里,播种不仅是外公劳动的体现,勤劳的见证,更是外公 对“我”深爱的写照。 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向来就是动人情思的。但光有细节还不行,细节也有好坏之分, 能否在细微之处见真情是关键。这篇作文中,童年时期,我眼中“外公手臂上凸起的肌肉” 那是“生命张力”的象征,而如今依旧在田间劳作的外公“褶子相连的皮肤” ,让我不禁担 心“能否再托起生命的重量” 。这种细微之处的前后对比,不仅让“我”心酸,更让读者感 叹唏嘘。于是此时“我”的播种, “我”许下的“愿时光慢些吧”的愿望,就显得情真意切, 没有丝毫的夸饰和矫情。文章结尾处作者动情的写下“生命的长河,我与你一起”的承诺则 于朴实无华间,让这份真情很有感染力。 ( 点评者:常州市第四中学 许艳)

孩子与老人(五)

陪伴着爷爷漫步在少有人迹的山坳,意外邂逅另一对特殊的‚孩子‛与‚老人‛ ,生命 的神奇令人惊叹不已。 我搀着爷爷的手, 步履缓慢, 一次次地从山重水复走到峰回路转。 幼时, 他曾携我上学; 如今,轮到我扶他上山。 漫山绿意,格外葱茏。生命在叶缝间呢喃细语。蓦地,我屏住了呼吸。 前方几步,就是一处断崖,大着胆子走近一望,遥遥的一片乱石浅滩。然而,就在那刀 劈斧凿的断崖之间,竟有一棵参天大树拔地而起,仿佛离人只有咫尺之遥。 是的,在这样一座山中,长着这样一棵树也不足为怪,可那并不仅仅是一棵树。 山风席卷起细碎的泥块,敲打在它的身上。经日晒雨淋,树干上已覆盖了厚厚的一层沙 土,俨然融进了它的身躯。在那深褐色的泥土之上,赫然焕发出惊人的生机!小小的灌木蔓 延在大树的躯干上,犹如初生的婴儿憩睡在母亲的臂弯里,白花点点,郁郁青青,神奇而曼 妙。 我还想再近一步,却被爷爷唤住。我静静地凝望着——树上长树,树上缠藤,犹如母子 一家。然而,大树终将老去,当大树像爷爷这样苍老时,等待这些寄生植物的将是什么? 听了我的问题,爷爷沉吟了半晌,引我转向来时路上的另一棵大树,默然不语。 那是截然不同的情

形:那树已奄奄一息,憔悴得仅剩蜷曲的枝干,树纹皱缩,枯叶在风 中辗转飘零,俨然已油尽灯枯。枯树身上的灌木之间,藤蔓缠生,生机勃勃,又一轮新的生 命郁郁葱葱。所谓‚落红不是无情物‛ ,树木不亦如此?若无老树的尸骸,这漫山葱茏从何 而来? 抬眸,却对上爷爷昏花的双眼,以及嵌入额头的深深皱纹。低头,那双染成土色的大手 映入我的眼帘!大树,爷爷,渐渐重叠,我赶紧转身,不让他看见我泛红的眼眶。 我执起爷爷的手,紧紧地,紧紧地。我怕他会摔倒,一如他曾经的忧虑。

8

老人和小孩,相携步入深林,步入新生树叶的呢喃细语中。 点评: 文章题为《孩子与老人》 ,看似简单却值得深思。文题既指自己与爷爷,亦指小树与大 树,更激起读者对两者关系的思考。作者正是借眼中景“大树以身育小树”来引发对生命的 思索。一辈又一辈老人的无私付出,才孕育了生生不息的新生命,这是生命的传承。 文章看似平淡却立意深刻, 不落窠臼。 尤其两处景中有递进之意, 由 “以身孕生” 至 “以 命育生” ,意更深,情更切。由彼及己,由树及人,老树为爷爷,幼树乃自己,生命的延续 一脉相承。 “老树”无私, “幼树”应感恩, “泛红的眼眶”是小作者的理解与感恩,是爷爷 的欣慰,更是新时代我们的欣慰。 小作者文笔清新,文采飞扬。写景如身临其境,可见小作者生活体验丰富;绘物栩栩如 生,各式修辞似信手拈来,足见小作者功底深厚。 (常州市新北区泰山小学 钱伟芬)

孩子与老人(六)

粉墙黛瓦之间,幽幽深巷之后,总有一个穿着藏青色大褂的老人,坐在一把摇摇晃晃 的竹椅上,背靠着斑驳的石灰墙,脚踩在微微润湿的青石板上,对巷口深深地凝望,眸光里 闪现着期待。 看到我们走来,太婆拄着拐杖颤巍巍地站起,饱经岁月洗礼而显得沧桑的脸上此刻溢 满了喜悦。太婆今年九十多岁了,身体还算康健,她一生有许多儿女,却只有在周末才能与 子孙一同团聚,吃一顿午饭。 每当我到太婆家吃饭,太婆总是要硬塞给我一盒牛奶,大人们也总是笑她的孩子气, 我也总推脱着不愿接受。这时外婆总会憋着嘴,将牛奶放到我身前,说: ‚拿去! ‛当我拿着 牛奶时,太婆又会笑着咧开嘴,条条深深的皱纹汇聚在一起,似绽开了一朵花。 大家坐在一起吃饭时,太婆永远闲不住,一会儿给他夹菜,一会儿给我递肉,大人们 也总是劝她不要忙,自己吃。可是外婆的牙几乎都掉光了,菜蔬之类的也要鼓着腮帮子无力 地嚼动,外婆那几颗松动的牙也这样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有一次我问太婆,大家都不是孩子

了,为什么还要太婆帮着来夹菜。太婆笑了,即使 你们都长大成人了,在我眼里,你们永远都是需要我牵挂的孩子。太婆皱纹里积攒的,是对 子孙浓浓的牵挂与爱啊。我悄悄地背过身去,不愿让太婆看到我眼里的泪珠闪现。 离开家,沿着那条来时的路慢慢地踱回去,不知怎的,我下意识地转过身,看到太婆 的那件宽大的藏青色衣袍在风中抖动。 太婆瘦极了,那宽大的衣袖里该藏了多少岁月啊! 孩子与老人,是岁月变迁的两个阶段,是爱与被爱的情感载体。太婆那对子孙深深的 无尽的爱,伴随着我步入人生的战场。 掩卷沉思, 我仿佛还能看到老人在深巷对孩子的凝视, 绵延成了凝重的化不开的守望, 与爱。 点评: 这道作文题目体现着理性的思考, 具有哲理的味道, 要求学生了解两种人生状态及彼此 的关系。从人生的角度来思考,孩子是人生的起点,老人是人生的终点,许多思想和情感在 生命的轮回中达到共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进而体现人类对美好思想和情感的传承。如 果只是简单地将孩子等同于“我” ,将老人等同于“某一长辈” ,写成“我与爷爷(奶奶) ” 或“我与外公(外婆) ”之类的文章,就会影响思想的厚度。 这篇考场作文审题立意准确,较好地体现出这种哲理思辨,而且语言优美,文笔流畅, 构思精巧,思想深刻,看得出小作者是一个关心生活、关心社会、有思想、善思考、爱写作

9

的人。 本文可圈可点之处较多,略谈几点。 一是语言优美,简洁流畅,节奏明快,不拖泥带水。如: “粉墙黛瓦之间,幽幽深巷之 后” 、 “斑驳的石灰墙,润湿的青石板”等语言都带有对偶的色彩,显示出作者遣词造句、驾 驭文字的能力。 二是文章内容丰富,虽然篇幅有限,但作者巧妙地剪辑生活场景,运用蒙太奇手法,造 成极强的艺术审美效果。 三是具有散文味儿,善用细节描写,刻画入微,真实细腻。如“坐在一把摇摇晃晃的竹 椅上,背靠着斑驳的石灰墙,脚踩在微微润湿的青石板上,对巷口深深地凝望,眸光里闪现 着期待” 、 “太婆拄着拐杖颤巍巍地站起”这些细节写出了太婆质朴、慈祥、苍老的特点。此 外,文中对心理活动描写也很细致入微,情感真挚。 四是线索清晰,结构完整。文章明写一顿饭中“太婆”对我的照顾,暗写“老人”对“孩 子”一生的关爱;明写“老人”对“孩子”的疼爱,暗写“孩子”对“老人”的理解和敬爱。 首尾自然巧妙的呼应,行文过程中有意而又自然的点题,虚实相生,亦真亦幻,都令文章小 巧精致而又活泼灵动,思想深刻,韵味无穷。 (常州市新北区安家中学

张玲)

孩子与老人(七)

岁月荏苒,亘古即须臾,时光风化不了那不需言语的情意,爱渐渐成了永恒。 许多记忆已渐渐模糊,恍若被时光撒下一层粉末,而那片邈远澄澈的天穹和旧瓦房上 几只小憩的野雀,却在记忆之海幻化为几束火焰,不时跳跃、闪动。 在我还是孩子,小得不会说话的时候,她就在那里,青布的斜襟大袄,掖一块浅灰的 手绢, 用小勺在嫩黄的鸡蛋羹上划几下, 把软滑的小方块喂到我嘴里。 雨在檐下轻轻顿一下, 拉长一点,落下来,落在青砖地上一个细的小涡,小水滴四溅。 粗粝瓦房在童年的记忆里伫立着,孩子到了奔跑的年纪,老人本来就不笔挺的背脊渐 渐佝偻起来。那时最快乐的事儿便是寻一块被太阳烘得滚烫的瓦片,浇上一壶清水,听‚咝 咝咝‛ 的迸溅声。 累了, 就奔向总在不远处轻唤的人儿怀里,在瓦房下睡去,蜷缩在她怀里, 风拂面,从她手中轻摇的蒲扇吹来。 孩子渐渐大了,帮已老的奶奶梳头,我总是先拿一把小梳子别住她的头发,用小银剪 把长的几绺剪掉,仍记得她脖子后面有一个很深的窝儿,要用手按住,说: ‚别动,别动。 ‛ 一根根剪掉。 孩子有一年病得很重,奶奶每日喂她吃药,床头总放一碗水,手里一粒话梅糖,她总 先喂我吃药, ‚一口,一口咽下去。 ‛再喂我喝水,一粒话梅糖最后放在嘴里,一下午,摸摸 我的腮帮子,硬硬的还在,吃药时,她总顶着我的额头,说为我的脖子长一点劲。 又过了许多年,孩子随父母远走,老人缄默地,站在瓦房投下的阴影里的画面一直都 在她心中。等我再回去时,她已在病床上。我喂她吃药,床头一碗水,手里有一粒话梅糖。 ‚一口,一口下去‛ ,她冰凉的纹路印在我的额头…… 孩子的生命里有她的衰老,老人的生命里却是她的成长,那些须臾终成不朽,在两段 交织的生命里构筑起亘古不变的爱。 点评: 本文像一首精致的散文诗。事例选取真实典型,感情真挚朴实。祖孙之间的亲情如画卷 一样展开, 孩子的成长和奶奶的逐渐衰老的生命构成了行文的时间线索。 作者选取了在很多 人生命中都异常熟悉的生活片段,呈现祖孙一起生活的画面:奶奶喂幼小的我吃鸡蛋,呼唤 顽皮孩子的归来,我帮奶奶梳头,奶奶给我喂药,长大后的离别,我对奶奶的关爱等。细细

10

读来, 作者审题非常准确, 能够分别站在的老人和孩子的角度诉说, 既有老人对孩子的关爱, 亦有孩子对老人的照顾和感恩,孩子和奶奶生命的每一阶段都彼此烫上了深深的爱的烙印。 特别值得称赞的是, 作者观察相当仔细, 例如写雨滴落下 “雨在檐下轻轻顿一下

, 拉长一点, 落下来,落在青砖地上一个细的小涡,小水滴四溅。 ”真实形象。环境描写中作者精心选取 了“邈远澄澈的天穹” “旧瓦房” “小憩的野雀”等意象和作者小时候的生活贴近关联,又自 然而然成为那遥远而又清晰记忆的触发点。 全文节奏舒缓,结构完整,浑然一体。题记中“亘古即须臾„„爱成永恒”与结尾“那 些须臾终成不朽, 在两段交织的生命里构筑起亘古不变的爱” 前后照应, 点明主题; 文中 “奶 奶喂我吃药”和“我喂奶奶吃药” 呼应, 体现了爱在彼此两段交织的生命中延续,构思精巧。 全文叙述主语从“孩子和老人”和“我和奶奶”中流转,将祖孙情从“个体”延伸为“群体” , 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追思。 在考场上, 小作者能凭借敏捷的文思、 深厚的语言功底和驾驭文字的能力, 我手写我心, 写的委婉细腻,我心诉我情,诉的真挚感人,实属不易。 (常州市延陵中学 李蕴)

孩子与老人(八)

东方鱼肚白。 白云拥着耀眼灼目的太阳揭下璀璨的星幕。 日出的光芒洒落在乡间清新的 万物上,鸡鸣声声,宛若新生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有位慈眉善目的老人携着我的右手走在闪烁阳光的石子路上。 她两鬓花白, 脸上却洋溢 着灿烂的神采,那双饱含了岁月和柔情的眸子像极了天上闪烁的星星。 天真烂漫的孩子扎着俏丽的小辫,年幼的我紧随至爱的老人,露出比初夏盛开的花朵 还要绚烂的笑靥。 你看,树上轻吟的雀鸟,跳动扑打着翅膀;你看,丛间躲闪的兔鼠,扭动灵巧的身子; 你看,叶上轻盈的露珠,反射着太阳的光耀。平凡的日常,美丽的日常,属于幼小的我和轻 快慈祥的外婆的日常。老人与孩子,共享着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快乐日常。 蒲扇轻摇,田间的黄狗吐着红舌,外婆的皱纹像轻盈的水波荡漾开来。笑容像是能够 融进我的眼底。棉絮般的白云映衬着祖孙俩欢愉的面庞,像诗,又像一首田间小曲。我踏着 草叶的节奏快乐地呼喊,放下城市的喧嚣,尽心享受来自老人与孩子之间的美妙爱意。 自我有记忆,脑海中浮现最多的便是外婆那张温柔的脸。爸爸常说,我和外婆在一起, 就像裹了一层金色的光,让人脑海里产生‚天伦之乐‛等词语。我不禁怀念起来。如今的我 已经十六岁了,不再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孩子,但外婆仍是那个慈眉善目,善解人意又不乏童 心的老人。我怀念,怀念葱茏的菩提树下,她紧握竹竿,轻唱小曲,教我寻找高歌的鸣蝉; 我怀念,怀念潺潺流淌的小溪边,她挽起袖子展示她精湛的捉鱼技巧;我怀念,怀念萤火虫 飞舞的夜晚, 她在我耳边轻语, 月亮比玉盘还圆,

牛郎和织女约会相见; 我怀念, 怀念她…… ‚嘿,孩子,我们该分别啦! ‛我听见她这样对我说。那是我们最后一次的分别,我们 在阳光的小道上遥遥走了一天,从日出到日落,我从一个小女孩,走着走着,成了怀揣梦想 的青年。 年轻人,常拿年龄来说事,代沟,分歧,似乎都是年龄的错。但是呐,孩子与老人, 一个年幼无知,一个看透红尘,他们才是心灵最贴近的人。 夕阳灼出片片火烧云,日暮将至,美得令人窒息,我和外婆相携,走在路上。 点评: 这是一篇清新的散文。作为考场作文,亮点很多,很能体现考生写作的语言功底和立 意深度。首先,这篇文章结构清晰,作者用一条闪烁着阳光的乡村石子路将祖孙俩紧紧地牵 在一起, 并借由对乡村独特而质朴的景物的描写, 真切地抒写了作者与外婆漫步田间时温暖

11

的感觉和深切的亲情。第二,语言形象生动,极富感染力,借用了多种修辞,尤其是通过新 奇的比喻来推动情节,铺排生活点滴,点染祖孙深情。第三,本文的主旨鲜明,小作者用这 条石子路喻指成长历程, “我从一个小女孩,走着走着,成了怀揣梦想的青年。 ”此外,文章 开头的“东方的鱼肚白”和结尾处的“夕阳灼出片片火烧云”首尾呼应,还照应了文中所交 代的“我们在阳光的小道上遥遥走了一天” ,最妙的是作者将有外婆陪伴的十几年生活点滴 浓缩到这一天的散步过程中,巧妙地将时间跨度拉大,拓宽了文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结尾 处还提出年轻人和老人相处的“代沟”问题,表达了自己独特而理性的见解,更能引起读者 的情感共鸣。 (常州市市北实验初中 方希文)

孩子与老人(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在清明时分吟咏这样一句古诗,更难解我心头 的思念。 杨花落了,还会再开;燕子飞了,还会再来,但奶奶,你与我玩的迷藏真的太久,我 翻过千山万水,踏遍五湖四海却始终没有寻到您的影子。 您是一位老人,我是一个孩子,您快出来吧,我认输了。 那天,您把我叫到床前,说要与我玩个迷藏,如果我找到了您,您就出来,我从此踏 上了寻觅之路。 那是一片属于老人与孩子的山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个孩子手里握着长长的风 筝线,撒开两脚跑着,一个老人满头芦花也跟着奔着跳着。风筝扶摇直上,孩子的手也越抓 越紧。孩子是弱小的,敌不过风筝想离去的强劲,被挣脱了手。风筝宛如脱缰的野马,疯狂 地向前冲去。孩子追不上就轻轻地抽泣起来,老人忙来安慰,孩子依偎在老人的怀里,望着 风筝飞跃地平线。 孩子是我,老人是奶奶。奶奶,您不知道

,我对您的留恋像那根风筝线,再给我一次 机会,我一定紧紧握住。可是,现在,山坡上毫无你的身影,你到底躲哪儿去了? 那是一块属于老人与孩子的田地。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您的生活如所有的老 人一样融入到最质朴、最温暖的泥土里。踏一抹春光,架一柄木犁,荷一把锄头,再牵上小 小的我,下地干活,便是您最幸福的时光。锄一起一落,泥土一翻一合,汗水一滴一落,岁 月便悄悄地溜走。我望见风灌进您的身体,充斥您瘦削的身体,您就这样老了,当我还没有 真正贴近您时,您就老了!现在,当我狂奔到那块田地时,只有那绿油油的麦苗在默默地对 望,当风吹过这一季,你又在哪里呢? 我想起了一张张油光光的大饼,一个个白软软的馒头,一只只香喷喷的粽子;想起了 您讲的嫦娥奔月,夸父逐日,大禹治水……这些无不是您留给我的最好的财富,奶奶,您是 这样一位老人,把辛劳埋在这头,把希望藏在那头。 我依然在不断地寻找,我知道,老人无论如何都不会丢下孩子的。当我仰望星空,迷蒙 中看见您幻化成一颗闪闪发光的明星, 在夜空中窥探着我的成长。 让我这样一个孩子在今后 的日子里,凭借心中的动力去撷取无尽的硕果。 【点评】 读完这篇考场佳作,深深为考生不俗的才情与细腻的情思所打动。 文章构思巧妙, 主题突出。 小作者在一路 “寻找” 奶奶的过程中回忆了儿时的快乐生活, 主要写了奶奶和“我”一起在山坡放风筝、奶奶带着“我”到田地干活、奶奶为“我”做糕 点、讲故事的生活经历,满含陶渊明式的田园风味,画面感极强。一老一少两个人的形象, 真切可感,跃然纸上。从一些极其寻常的小事中凸显老人对孩子的关爱,表达了孩子对老人

12

深切的思念,以小见大,主题突出,立意深刻。 文章感情真挚,自然流露。开篇就定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读着本文,你会自然而然地 被小作者的深情所感染, 所打动, 你会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孩子想要寻找到老人的急切与渴盼, 伤心与失落,如“奶奶,你与我玩的迷藏真的太久, ” “您是一位老人,我是一个孩子,您快 出来吧,我认输了。 ” “可是,现在,山坡上毫无你的身影,你到底躲哪儿去了?”小作者没 有忸怩作态,一切都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读来让人感动。 文章语言质朴真诚,柔婉灵动。尤其是排比句的运用,更使文章增色不少。比如“踏一 抹春光,架一柄木犁,荷一把锄头” , “锄尖一起一落,泥土一翻一合,汗水一滴一落” ,这 些排比句简洁凝练,富有动感,极具韵味,颇见小作者写作的功底。 (常州市花园

中学 张译文)

孩子与老人(十)

清清湖水映着杨柳依依。一盘棋,一个孩子,一个老人。 我站着,爷爷坐着。 我下棋一向心急火燎,未等爷爷一步棋落定便完成了下一步,爷爷却不急不躁,轻捻白 须,斟酌半天才动子。我总是不耐烦地催促: ‚爷爷,你快点儿! ‛爷爷总是笑吟吟地念道: ‚不急,不急。 ‛ 爷爷下了四十多年棋,是远近闻名的‚棋王‛ ,我也想当‚棋王‛ ,便经常与爷爷切磋。 一天,我挑战‚棋王‛时,爷爷问我: ‚一盘棋中,你最喜欢哪枚子啊?‛ ‚当然是‘车’ 啦! ‛爷爷似乎早就料到了我的回答,笑眯眯地问: ‚为什么呢?‛ ‚至少两点原因:第一,它进攻迅猛,长驱直入,攻无不克,直捣黄龙,一切障碍都不 在它的眼里,是整副象棋当之无愧的主力大将。第二,它作战灵活,左右逢源,进可攻,退 可守,也是整副象棋最机动的战将。 ‛我滔滔不绝,洋洋自得。 爷爷始终微笑,呷了一口清茶,说: ‚我最喜欢的,是‘兵’ 。 ‛ 我一脸诧异: ‚是‘兵’?‛ ‚对。也许它不能所向披靡,也做不到能进能退,但它也有自己的优点。它从不横冲直 撞,坚持稳打稳扎,步步为营。战场上,沉着与稳重是最重要的。其次,它勇往直前,从不 后退,用生命去保护自己重要的东西。这难道不值得尊敬吗?‛ 我沉默了。 望着爷爷慈祥而深邃的眼神, 我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屡战屡败的原因: 我还是太年轻了…… 良久,爷爷又发话了: ‚当然,激情澎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味保守同样毫无胜算。我这 把老骨头,是再也回不到那个青春的岁月喽……‛ 孩子与老人,两个生命的端点,激情与冷静,需要相互学习。 我恍然: ‚只有同时拥有激情与冷静,才能战无不胜。 ‛ 爷爷笑了,连胡须都在抖动,他提议: ‚再来一局?‛ 我说: ‚好。 ‛ 依然是清清湖水与依依杨柳,依然是一盘棋,端坐两旁的是一个睿智的老人,一个成长 的孩子…… 【点评】 这篇文章构思巧妙,作者选取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借“一盘棋中,最喜欢哪枚子”的 交流,塑造出老人冷静睿智、孩子激情上进的形象,展现“只有同时拥有激情与冷静,才能 战无不胜”的主题。结构上前文铺叙,结尾点题,首尾呼应,如此构思,令人叫好。在考场 中短时间内能有如此表现,实属不易。 高尔基认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该文能被推进高分行列的另一原因,当是其语

13

言的优美、文采的飞扬。全篇语言运用娴熟,关于下棋的成语信手拈来,行文自然流畅。首 尾的环境描写,颇具画感,寥寥数语,意蕴丰厚,咀嚼有味,很是耐读。

全文语言冲破浮华 与矫情,再见朴实真情,于细微处牵动读者的心,足见作者观察之细致,积累之丰富。 (常州市第四中学 蒋艳)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