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语中的数字及其文化背景初探

论文题目 汉语中的数字及其文化背景初探

课程名称 汉语与古代文化

姓名学号 郭勇 3150104428

年级专业 大一 工科试验班(机械与能源)

指导老师 真大成

汉语中的数字及其文化背景初探

【摘要】在汉语中,有许多包含了数字的词语、成语、俗语、歇后语等等,其中的数字往往并非纯粹地表示数目,而是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独特的数字文化。本文就汉语中数字的文化背景展开,主要对其产生机制加以探究,同时对中国古代文化内涵加以分析,并阐明研究此课题的意义。

【关键词】汉语 数字 古代文化

一文化背景分类

(一)谐音

谐音,即是用同音或音近的字词来代替某一字词,从而达到一种修辞的效果。由于汉语音节少,同音字较多,而且中国文化是一种含蓄、深邃的文化,委婉雅洁的表达方式向来为人们所崇尚,谐音根植于中华文化大背景之中,所以汉语中谐音的语言现象数不胜数。如唐人刘禹锡的《竹枝词》中有“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晴”谐音“情”,以晴雨暗示感情,含蓄地表达了少女对唱歌男子的爱慕之意与心中的忐忑。而谐音手法用于数字也不鲜见,如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二四七三。上联缺一,即缺衣,下联少十,即少食,横批音近儿死妻散,由此可见,这幅对联之意便是缺衣少食,儿死妻散,是在借助数字反映生活之艰苦。再如二百五这一贬义词,它在今天的含义是指傻头傻脑,又十分倔强莽撞的人,而其产生的背景也是谐音。古代人们用“两”来作为钱币的计量单位,而每五百两取为一个整数,并用纸包好,称为“一封”,二百五十两就自然而然地被称作半封了,“半封”音同“半疯”,故二百五即有了半疯的含义,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今天的调侃语。

(二)佛教影响

佛教文化自汉朝传入中土以来,对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民族关系、文化艺术、生活习惯等方面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对汉语的影响,作为外来语言,其占据了汉语中外来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向汉语输送了大量的词汇和构词法。而佛教对汉语词汇中的数字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些成语上,大体都是来源于佛家典故。

如“三头六臂”一词,今指人神通广大,本领高强。而其本意乃是指佛的法相有三个头、六个臂。语出《法苑珠林·述意部》:“(修罗道者) 体貌粗鄙„„并出三头,重安八臂,跨山蹋海,把日擎云。”再如“三生有幸”一词中的“三生”,也是源于佛教的因果轮回学说,三生指前生、今生、后生。再如“三世轮回”、“六道轮回”、“四大皆空”“九九归一”等许多含有数字的词语、成语都是与佛教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汉语本身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真切详实地反映了汉民族文化的内涵,包括了汉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等各方面。而说到汉语中的数字,自然也有一定的承载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功能。换一种理解方式,即是汉语受汉民族文化影响是最为深远的,汉语中的数字自然也是如此。

个人认为,受汉民族文化影响的含数字的汉语大体可归类为以下几类。一是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这一方面可追溯到商周时期,如“万乘”一词,本是源出周朝的等级制度,按照周制,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而用“万乘”指天子。“三槐九棘”,语出《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

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后来便用其指代三公九卿之位。到后期,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像“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四书五经”等等,都是源于儒家文化,而由于儒家文化的极受推崇,此类词语也就广为流传。

其二是受周易的影响。《周易》一书作为中国成熟时期极早的思想体系,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有者重要的地位,其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更是不容小觑。南宋人郑樵曾指出,“易”有十六种学其中之一便是“数学”,周易共有六十四卦,每卦都有六个爻位,按规则分为初、二、三、四、五、上,所以说,周易和数字是分不开的。故汉语中与周易有联系的含数字的词汇也就屡见不鲜了。如“九五至尊”,则是源自《周易》第一卦乾卦中“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注曰:“数有九,五居正中,若峰,在其之巅,聚鼎盛之势,不偏不倚。”《易经》中把数字分为阴阳两类,而“九”是最大的阳数,有最尊贵的意思,而“五”在阳数中处于正中间,有调和的意思,两个数字相结合,便有了十分尊贵、吉利的含义,所以被用来象征帝王。再如“三品之功”、“王用三驱”“三阳开泰”等词,皆是源出于《周易》。

其三,是与历史典故相关,典故有事典和语典之分,由此方面产生的含数字成语不计其数,下面就简析几例。如“才高八斗”一词,表示人富有才华,但为何不是才高九斗、才高千斗呢?那样不是显得更加才气超然吗?其实,这是一个语典。《南史·谢灵运传》载谢灵运语:“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表现了自我评价很高的谢灵运对曹植文才的极度推崇。后来人们便用“才高八斗”来比喻文才高超的人。再如“三思而行”,字面含义是表示做事前要先经过三次考虑,慎重行事。然而,为什么要是三思呢,两次或者四次就不可以吗?这里的原因也是语典。“三思而行”语出《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后来也就用来劝诫人不要冒失从事,也有时会用来说明人做事谨慎。再如“四体不勤”、“十年寒窗”“十室九空”等例皆是出于语典,下面再引一例事典。众所周知的“三月不知肉味”,即是出自孔子在齐地听韶乐听得十分入迷,三个月尝不出肉的滋味是典故,后人用此来表示专心致志,忘却外物。

其四,是我国传统习俗的熏陶。传统习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华民族独特的自然环境、政治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等因素影响着、塑造着,因而其也能反作用于中国文化,其对汉语言的作用更是显著。在古代,占绝大多数的还是平民百姓、劳苦大众,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一般接触不到类似《周易》、历史典故之类的文化因素,他们接触得最多的,是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民俗之事,因而,在语言之中,保留了大量的民俗的痕迹。其中不乏涉及到数字的。如“三茶六礼”,根据就是民间习俗,娶妻大多以茶作为聘礼,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六种必不可少的娶亲仪式。所以,人们便用三茶六礼来指代正式婚姻。像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就不再一一枚举了。

第五是来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这一类也与道教文化有极大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代的人们的生活及历史的过程,而且展现了古代人民的精神世界,不仅如此,神话传说还以其瑰丽奇妙给人们带来了艺术和美的享受。同时,“古代神话还是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源头,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丰富营养,无愧为文学艺术的肥沃土壤”,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八仙过海、龙

生九子、十日并出等等,此类中的数字基本都是实指,像八仙、九子等都是确有所指,而且在民间流传久远,对后世的语言发展也有着极大的影响。

(四)概指与虚指

在汉语中,许多数字仅仅是表达数量的多与少的概念,不表示某一确切的数,只是一种模糊的数的概念。像“百”、“千”、“万”这些数,通常用来表示数目的庞大,如千军万马形容军队兵马之多,千奇百怪形容奇怪的事物之多。一、二、三等通常用来表示数目之少,如一文不值,当然,一也有全部的意思,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有: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其中“一”便是完全、全部之意。而更多的是,像千百这些数常和一连用,以形成对比,起到夸张的修辞效果。如千钧一发、千篇一律等等。清人汪中《释三九》中讲到“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

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数也”。也就是说,三和九在古代汉语中,大多情况并非确指,如《史记管仲列传》“管仲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其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中三仕三见逐并非确指三次,而是指多次。《孙子兵法》“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中的“九”也是此理。汪中言“推之十百千万,固亦如此。故学古者通其语言,则不胶其文字矣。”,由此可见,数字的虚指与概指在古代已是很为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

二 补充说明

汉语中数字的文化背景并不是单一的,往往是多种元素交汇在一起,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文化内涵也会因此而越来越丰富。以上所列举的例子只是典型,所归结的也只是最为常见、对语言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实际中不乏更为复杂,所涉文化背景更深的语言现象。甚至有一些语言现象,其真正文化背景究竟如何,学界至今仍未有定论,所以对此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因为语言与文化,是厚重的,是鲜活的,既有既往历史的积淀,又有现今新的发展与演变,所以,对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的研究,应是无止境的。

三 思考与总结

汉语数字包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我们对其加以深入挖掘和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首先,数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是显见的,“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数字往往能折射出特定时代的社会、文化大背景,这对我们研究古代文化、古代社会情况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数字往往具有内涵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庄严的神秘色彩,对此方面的研究可以增加我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更好地传承、发扬中华文化。再者,数字中的文化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发展、变化,对这一现象的研究也应该不断跟进。这样,才能使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沟通更为方便,从而进一步促进社会、文化的大繁荣。

【参考文献】

[1]汪中《释三九》

[2]王学信《佛教文化与汉语传承》 海内与海外,2005年

[3]焦玉琴《道教文化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文化视野,2013年

[4]百度百科 儒家文化词条 谐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