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俄罗斯古建筑艺术

俄罗斯社会与文化

期末大作业

——俄罗斯古建筑艺术

文化课周三——唐璟瑶(运载)

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

运英1101

唐璟瑶201173027

俄罗斯古建筑时期简介

俄罗斯的建筑艺术是伟大的,它有着与生俱来的古朴风格。研究俄罗斯的建筑艺术要从它的古建筑着手,俄罗斯的建筑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俄罗斯古建筑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即基辅罗斯公国时期、莫斯科公国时期、彼得大帝开创的时期。前两个时期,形成了俄罗斯独特的建筑风格;第三个时期以后,俄罗斯的建筑逐渐与欧洲的建筑接轨、相融。 基辅罗斯公国时期(公元10-14世纪)

俄罗斯富有森林,盛产木材,石头较少,木材自然成为俄罗斯人最常使用的建筑材料。俄罗斯可称为木屋王国,曾经是遍布木屋,特别在北方。现在钢筋水泥砖石结构建筑物已经普遍,但在农村木屋仍不少,许多人还住在木屋里。这种房屋很有特色,全用木头盖成,用圆木叠成承重墙,圆木在墙角相互咬榫,一层或两层,一般带地下室,底层地板离地较高,屋顶为木板,有的用木瓦,两面坡或四面坡。为便于扫雪,屋顶很陡。

内部空间很简单,但保暖性能良好,有俄式炉灶,高而宽大的炉台上可以睡人。大门与正房之间有一穿堂。不但穷人,就是许多有钱人的住房革命前也是木头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最初是木宫,17世纪开始增建砖石结构,但沙皇米哈伊尔还是宁愿住在木宫里,他觉得这木宫里更暖和舒适。

他的儿子、沙皇阿列克塞·米哈伊洛维奇还在莫斯科近郊科罗缅斯科耶村建造了一座木结构皇宫,它有270个房间,3000多个各式各样的窗户,当时被人誉为“世界上第八个奇迹”。遗憾的是这座皇宫于18世纪被毁。确实,木屋比石屋暖和多了,适合于寒冷的俄罗斯。除了皇宫外,其他许多木屋也盖得颇为讲究,窗户和阳台栏杆上都有精美的刻花装饰。

两层的房屋,下层作为仓库、畜舍或停放车辆,上层住人。为了少占室内空间,楼梯设在户外,通过曲折的平台联系各个组成部分。在大厅中央往往有大柱子,柱下部设座椅,柱上部有格架摆放物品。复杂的组合体形,轻巧的户外楼梯和平台,经过匠师们的精心安排,显得活泼而又亲切。门窗扇、阳台栏杆、户外楼梯廊道的立柱与栏杆、房山等处都有木雕装饰,并漆上鲜艳的颜色,体现着俄罗斯人热烈的性格。

革命前在俄国,木材不仅用来盖房子,而且用来铺路、铺火车站月台,更不用说用来做饭取暖了。正因如此,俄罗斯曾饱受火灾之苦。穷人木屋常常有灶而无烟囱,发生火灾是司空见惯的事。一处失火,往往烧毁一大片。节日狂欢酣饮之后常常失火。1330至1453年间,莫斯科发生过17次巨大的火灾。1547年6月一次火灾,使莫斯科2.5万多所房屋被毁,1700人被烧死,8万多人无家可归,粮源断绝,疾病与饥俄笼罩全城,引起了人民起义。俄罗斯人称火灾为红公鸡,常常在墙上画着红公鸡,借以求得消灾免祸。

公元988年符拉基米尔大公在罗斯接受基督教,并将之定为国教。同时他还强行命令基辅居民跳入第聂伯河,接受希腊神父的洗礼,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罗斯受洗”。它标志着俄

罗斯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自罗斯受洗以后,神父们从拜占庭输入石建筑技术,开始在基辅大规模地修建东正教的祭祀场所,包括崇拜性建筑物,教堂和修道院。这对今后的古罗斯的石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拜占庭建筑

公元395年,以基督教为国教的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史呈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其统治延续到15世纪,1453年被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庭帝国以古罗马的贵族生活方式和文化为基础。由于贸易往来,使之融合了东方阿拉伯、伊斯兰的文化色彩,形成独自的拜占庭艺术。

室内装饰上,最早的成就表现在基督教堂上,最初也是沿袭巴西利卡式的形制。但到5世纪时,他们创立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制,即集中式形制。这种形制的特点是把穹顶支撑在四个或更多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形式,并以帆拱作为中介连接。同时可以使成组的圆顶集合在一起,形成广阔而有变化的新型空间形象。与古罗马的拱顶相比,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俄罗斯古代早期建筑艺术除了继承斯拉夫人古代的传统外,还深受拜占庭建筑艺术的影响。东正教传入后,建筑了大批教堂,其中较重要的都有拜占庭人相助,使罗斯建筑水平大大提高。这些教堂大都有饱满浑圆、富于生气的葱头形穹顶。据说,基辅大公弗拉基米尔把东正教定为国教前派往拜占庭观光的使节团见那里的圣索菲亚教堂时都惊叹不已。

回国后向大公秉告说:“我们不知道自己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因为人间没有那样辉煌和美丽的景象。”于是弗拉基米尔公动了建造类似教堂的念头。他拿出国库收入的十分之一于989—996年间建造了罗斯第一座大型石结构建筑物——什一教堂,可惜它于1240年被蒙古入侵大军焚毁。

基辅罗斯石建筑中最具代表的是基辅的圣索非亚教堂,它是11世纪古罗马建筑艺术的一个高峰。建造于1017—1037年间,至今完整无恙。这个教堂是早期罗斯建筑艺术的典型,它是由来自君士坦丁堡的建筑师设计建造的。建筑技术的方法和建筑细部的处理上都带有拜占庭东正教堂建筑的特征,同时保有自己的建筑特色。建筑气势博大,十分壮观。教堂内部的墙壁镶嵌着壁画和马赛克,体现出当时的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水平。

莫斯科公国时期(公元15—16世纪)

13—15世纪,蒙古人的入侵破坏了俄罗斯的生产力,俄罗斯的建筑没有重要发展和成就。15世纪末,俄罗斯在莫斯科王公领导下开始统一,经济开始恢复,建筑艺术也取得发展。各大城市石砌大型建筑物猛增。在15至16世纪,俄罗斯民族自我意识高涨,建筑文化也得以复兴,俄罗斯建筑风格重新迅速崛起。这是摆脱鞑靼——蒙古枷锁、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王朝诞生的时期。在意大利建筑师的参与下,石头建筑在莫斯科崭露头角,堡垒、教堂、宫殿以及高大的城墙和塔楼开始出现。

建筑物墙壁主要用白石砌成,规模并不是很大。但这不是完全依照意大利风格的,莫斯科亦有自己的创新,有独特的俄罗斯艺术风格。它不尚华丽,而更注重实用性。它的建筑艺术和技术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无论从其规模还是从多样性、独特性来看,都集中体现了这个时期俄罗斯最优秀的建筑工艺水平。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莫斯科新克里姆林宫和波克洛夫大教堂(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

在俄罗斯古代建筑史中, 有意大利建筑师的许多贡献。1475年阿里斯陀捷里·弗奥罗凡基工程师最早从博洛尼亚到俄罗斯。他们设计并建成了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城墙和钟塔。 1475-1479年, 在克里姆林宫墙内, 阿里斯陀捷里· 费奥罗凡基建造了新圣母升天教堂。(音译为乌斯宾斯基大教堂Успенский собор),为王公加冕和历代主教安葬处,

为了标榜正统,它基本上照12世纪弗拉基米尔城的圣母安息教堂式样建造,里面有一排排圣像和天使像,宝石的光辉映照漆金柱子,顶上有5个俄罗斯式的葱形穹隆,结构较轻,空间较开阔。

还有更多的“ 意大利化” , 其中包括克里姆林宫的博拉果维什基斯教堂(Благовешенскийсобор 1484-1489年)和阿尔汗捷里基斯教堂(Архангельскийсобор 1505-1509年)上的古典细部。

克里姆林宫里的多棱宫(1487—1497)也是意大利人设计的,运用了一些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的手法和细部,显示出意大利的影响,但大厅中的大柱子却来自俄罗斯传统的木建筑。

16世纪时,俄罗斯人由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民族意识增强,重大建筑设计更多表现出俄罗斯传统木建筑的构思。农村小教堂是农民最重视的建筑,为了突出它,往往赋予它以墩式形体,上头立一个高高的八角形尖塔,叫做“帐篷顶”,象纪念碑。这样的小教堂成为16世纪俄罗斯大型砖石建筑的先声。帐篷形顶盖的教堂成了莫斯科建筑中最有表现力的一种。研究者指出, 石头的帐篷形顶盖, 在古代俄罗斯建筑中起的作用,并不小于佛罗伦萨教堂的圆顶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起的作用。

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其它译名:波克洛夫大教堂、瓦西里·布拉仁教堂、瓦西里·勃拉仁内教堂、圣母大教堂、华西里·勃拉仁内大教堂、圣瓦西里教堂。)

1555—1560年间,莫斯科红场南端兴建了瓦西里升天大教堂,它是为纪念1552年伊凡雷帝攻陷喀山汗国首府而建的,凝结着俄罗斯人被蒙古人压迫200多年后攻占蒙古人领土的欢愉激动心清。

建筑师是俄罗斯人。风格独特,由9个墩式教堂组成,宽展的大平台把它们联成整体,中央一个墩子是主塔,冠戴着帐篷项,高47米,周围是较小的墩子,排成方形,大小不一,高高举起8个形状、色彩和装饰各不相同的葱头式穹顶,高低错落,装饰华丽、色彩强烈;穹顶以金色和绿色为主,夹杂黄色红色;教堂用红砖砌造,细部用白色石头,鼓座上有花瓣形。形似一团烈焰腾空,欢乐地旋转跳跃。它是世界建筑中的不朽珍品之一。

16世纪时,教堂地下室曾经被用作国库。传说有两个贵族知道后,决定于1595年抢劫这里的财宝。他们密谋在城市周围放火,以调开警卫。但不幸的是他们的阴谋失败了,两人最终被处死。

1912年,教堂因其破旧不堪而被俄罗斯文物保护协会视为危旧房。十月革命后,政府开始修复工作。1918年始修复大圆顶和西塔大门,20年代末30年代初陆续修缮其他部分;沿保留下来的白色石基座复原了门前台阶;内部在30年代中斯被修复,1956~1965 年间中心教堂的壁画由艺术家仿16世纪原貌重新画过。

1967~1969年,教堂圆顶表面的铁板由政府出资改为铜板,同时顶部十字架和镂花檐板重新镀金。这项工程繁复浩大,仅为覆盖几个圆顶就耗费一毫米厚的铜板约30吨。1980年正门和外部回廊得以复原。瓦西里升天教堂历史上仅有很少时间使用过,现为俄罗斯国立历史博物馆分馆,作为建筑文物供人参观。

彼得大帝开创的时期( 公元17—18世纪)

16世纪末至17世纪上半叶,俄国政局混乱,经济衰落,建造的大型建筑物不多。17世纪中叶,政局稍稳,经济逐步恢复,工商业者增多,市民文化兴起,西欧文明也开始传入俄国。俄国的大型建筑增多,建筑风格也发生变化。西欧巴洛克式的宏大豪华、着力夸张、富于动势的建筑风格对俄国发生影响,广泛使用红砖、带轴的陶砖,用白石作装饰细部,立面上有色彩艳丽的绘画。西欧建筑常用的壁柱、山花、檐部、线脚等也被采用。

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 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这时期俄国出现一种叫莫斯科巴洛克式的建筑,因皇后纳雷什金家族用此样式盖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庄园,所以人们又把这样式叫做纳雷什金样式。

建筑的装饰性体现在:大量采用各种各样色彩鲜艳的饰物,成型砖头,建筑物内外都用彩色瓷砖。此种富丽堂皇的建筑风格被称之为“莫斯科的巴洛克”或“纳雷什金风格”。流派特点为:结构清晰,对称,多层,细部考究,装饰性的白石雕刻。正面的彩色花纹,彩色瓷砖和建筑物明显的向上动感等等。

17世纪末建造的集中式多层教堂融合了俄罗斯传统和巴罗克风格特点,莫斯科郊区的圣母安息大教堂(1698—1699)是最大的一座这样的建筑,外观四层,其实二、三、四层的空间只是一个,总高40多米,穹顶金色,墙为红砖,白石做的细部是巴罗克式的,显得端庄大方。

18世纪对俄罗斯建筑来说是很艰难的时期。经过了7个世纪对东正教的热爱之后, 俄罗斯转向了西方。一切都好象是从沙皇的游戏中开始的。彼得喜欢国外的版画, 而后又穿着西方的衣服来消遣, 并很快组建了一支供他娱乐用的“西方军队”。后来他把政权交给他的姐姐索菲亚, 诞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激情。

1696年彼得大帝从国外归来之后, “ 西化”成了头等大事。彼得想改变人们的面貌, 马车、家具、房屋、城市、要塞, 通过立法, 这一切很快都发生了变化。国家和文化变成了另一个样子。新的首都成了西方意念的源头, 这里的建筑几乎包括所有民族的风格。

18世纪上半叶彼得一世改革后,俄国兴起学习西欧古典主义建筑的风气。这种建筑轴线对称,主次分明,外形端庄稳重,气派恢宏,室内则金碧辉煌。同时,巴罗克式建筑的影响也加强了。1703年始建立的新都彼得堡大型建筑差不多都是按这两种风格建造的。彼得堡是俄国第一座按计划建造的城市。为了表现俄国需要出海口的心情并给海上来客造成强烈印象,在瓦西里岛前涅瓦河分叉处建造了城市中心。

彼得堡罗要塞(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аяКрепостъ)

彼得堡罗要塞(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аяКрепостъ)坐落在圣彼得堡市中心涅瓦河右岸,是圣彼得堡著名的古建筑。该要塞1703年5月27日(旧俄历16日)由彼得大帝在兔子岛上奠基,它与圣彼得堡同龄。彼得堡罗要塞(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аяКрепостъ)的建设使役了大量的瑞典俘虏及农奴,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耗时约半年才完成了木造要塞的工程。至1906年,为使要塞得到进一步加固,开始修筑石墙。

圣彼得堡是在要塞的保护下诞生和发展的,彼得堡罗要塞(ПетропавловскаяКрепостъ)是作为俄国同瑞典进行北方战争的前哨阵地创造的。彼得大帝亲自为它选择了一处易于防御的地点,亲自监督建造工作。后几经扩建,建成这座六棱体的古堡。古堡的墙高12米,厚

2.4-4米,沿涅瓦河一面长700米。但是作为要塞它并未取得实际效果,反而成为收监政治犯的监狱,可以说它是背负着俄罗斯沉重历史阴影的一个要塞。

荷兰的工程师, 德国人安德列阿丝· 什留捷尔和伊奥干, 意大利人马利奥多美尼科· 方塔那法国人让· 巴基斯特· 列博龙, 瑞士人多米尼科· 特列因尼, 这些人带来了不同的风格和各种建筑工艺, 巴洛克在彼得大帝在世时成为彼得堡建筑的统治风格。 意大利人巴尔陀罗灭奥· 拉斯特列里在18世纪中期彼得堡城市形象的塑造中起了主要作用。在俄罗斯北部的首都, 斯莫尔尼宫、冬宫、夏宫成了受到高度评价的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斯莫尔尼宫

斯莫尔尼宫位于圣彼得堡市中心整体色彩和皇村的叶卡捷琳娜宫的色彩一样,也是清爽干净的蓝白相间,是巴洛克风格和俄罗斯风格的融合,在圣彼得堡的教堂里,相当具有代表性。 斯莫尔尼宫正面长300米,主体建筑的两翼伸出,每翼各长40米,组成宫中的主要庭院。20世纪60年代又在正门增建8根壮丽的圆柱和7个拱形门廊,和其右侧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的斯莫尔尼修道院浑为一体,合称斯莫尔尼建筑群。

1806~1808年由意大利建筑师克瓦伦吉设计建成。

冬宫

冬宫是昔日沙皇皇宫,现为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该宫由意大利著名建筑师拉斯特雷利设计,是18世纪中叶俄国巴洛克式建筑的杰出典范。初建于1754-1762年,1837年被大火焚毁,1838-1839年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遭到破坏,战后修复。

这是一座三层楼房,长约230米,宽140米,高22米,呈封闭式长方形,占地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4.6万平方米。最初冬宫共有1050个房间,117个阶梯,1886扇门,1945个窗户,飞檐总长近2公里。冬宫的四面各具特色,但内部设计和装饰风格则严格统一。 艾尔米塔什与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一起,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该馆最早是叶卡特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馆。1764年,叶卡特琳娜二世从柏林购进伦伯朗、鲁本斯等人的250幅绘画,存放在冬宫的艾尔米塔什(法语,意为“隐宫”),该馆由此而得名。

为了彰显权势,叶卡特琳娜二世在位的34年间(1762-1796),不断大量的收购拥藏各种类别的艺术品,包括1万6000枚的硬币与纪念章。她在位的头十年便购置了约2000幅画。 她的图书馆里的3万8000册书籍则反映了她严肃的阅读生涯——她读伏尔泰,也读卢梭作品,并与伏尔泰保持通信多年,一直到后者于1778年逝世为止。凯特琳过后将他7000册的藏书买下来。

随着收藏品的增多,从1764至1789年先后建造了小艾尔米塔什和大艾尔米塔什。现在博物馆占有5座大楼,有从古到今世界文化的270万件艺术品,包括1.5万幅绘画、1.2万件雕塑、60万幅线条画、100多万枚硬币、奖章和纪念章以及22.4万件实用艺术品。

今天看到的冬宫是1837年以后修复的。在1837年12月17-19日发生大火。后来用了6000名工人,耗时15个月才使冬宫恢复了原貌。1917年十月革命后,列宁政府为了解决财政危机,一直到1934年共拍卖了大量的收藏品,造成了收藏品的大量流失,但并没有使财政问题得以解决.

(见证:在1997年冬宫举行的展销会上,发现了一幅有美国提供的本属于冬宫的名画《报喜日》)。 900天围城时,冬宫作为重点的攻击目标,大量的收藏品转移到别处。1945年10月后,把转移出去的收藏品送回了冬宫,并迅速的展开了维修,但由于破坏的太严重,维修工作长达数年。

夏宫

俄罗斯夏宫,又称彼德宫,坐落在芬兰湾南岸的森林中,距离市区29公里。始建于1714年,建筑豪华壮丽,被誉为“俄罗斯的凡尔赛”。

夏宫是圣彼得堡的早期建筑。18世纪初,俄国沙皇彼得大帝下令兴建夏宫,其外貌简朴庄重,内部装饰华贵。

当时的许多大型舞会、宫廷庆典等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彼得大帝生前每年必来此度夏。1934年以后,夏宫辟为民俗史博物馆。

夏宫的主要代表性建筑是一座双层楼的宫殿,当年彼得大帝住在一楼,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一世(彼得大帝的第二个妻子)住在二楼,楼上装饰极为华丽,舞厅的圆柱之间,都以威尼斯的镜子作装饰。

夏宫分为上花园和下花园,大宫殿在上花园。内外装饰极其华丽,两翼均有镀金穹顶,宫内有庆典厅堂。礼宴厅堂和皇家宫室。大宫殿前是被称作大瀑布的喷泉群。这里有37座金色雕像,29座潜浮雕,150个小雕像,64个喷泉及两座梯形瀑布。

你在此课上的收获是什么?

俄罗斯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它从南到北跨越了多个时区。因此俄罗斯不论是自然资源还是人文知识都是多种多样的。我当初选择这门科目就是因为喜欢异域的文化氛围,想通过这样的一门选修课来是自己更加了解那些不同于我们东方文化的东西。通过这十周的学习,我不仅对俄罗斯的自然,人文环境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还对它的政治,社会层面上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这使我对俄罗斯那种跨越东西两国的文化氛围有了更为浓厚的兴趣。并且,我们在学习俄罗斯社会与文化知识的同时,老师也交给了我们一些俄罗斯日常生活的简单用语。虽然俄语的发音很难,但是说起来还是很好听的。总而言之,我在这门课上可谓是收获颇丰。

你对老师的课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我对老师的建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当我在了解一个国家的时候最期待的无非是两个方面:美食、旅游

一、美食

我其实很期待老师能更多地将一些有关于俄罗斯的饮食文化,毕竟吃是大家都喜欢的一种活动。到一个新的地方我们首先是寻找当地的特色美食。所以我希望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讲一些当地的特色美食。

二、旅游

老师在课上已经讲了很多关于俄罗斯著名的景点,建筑等等。这使我很期待能够去俄罗斯观光旅游。所以我期待老师在讲美丽的景色、景点的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一些关于到俄罗斯旅游的建议。毕竟老师您曾经去过俄罗斯,对那里的事物、生活都比我们了解得多,如果能得到老师的旅游攻略,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如果我去俄罗斯旅游的话一定会更加的方便的

以上是我为本门课程提供的一点点建议,仅供老师参考,如果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还请老师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