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民俗文化旅游价值及开发探讨

  [摘要]我国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其民俗文化具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休闲文化价值、科学文化价值。水族民俗文化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诸如民族工艺传承面临断层,水书继承人紧缺,原生态民族节日淡化等问题。三都县政府在对水族民俗文化保护过程中,一方面应加强宣传力度,增强民众意识;依托高校组织,加强人才培养;健全水族文化保护法制体系,另一方面,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当地旅游开发提供保障,增强水族魅力,引起世界的关注,从而使水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关键词]三都水族;民俗文化价值;文化传承危机;策略   [中图分类号]F640 [文献标识码]B   一、前言   水族是我国历史文化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既有本民族语言,又有本民族文字的21个民族之一。总人口仅40万左右,主要聚居在贵州都柳江、龙江上游的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创造了灿烂的水族文化,如:用以交流的民族语言――水语;被誉为“中国象形文字活化石”的水书;世界上历时最长的节日――端节、最浪漫的东方情人节――卯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绣等。   对水族民俗文化挖掘与开发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赵军(2006)认为三都水族著名的“卯节”融汇了水族的爱情文化,三都水族卯文化景区应以打造展现水族民俗风情为规划主题题;赖海鑫,王仕佐(2008)认为水族的酒文化还是丰富的高品位旅游资源,充分认识其娱乐、观赏、参与、食用等旅游功能,使其在贵州民族文化旅游业中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用。黄胜、顾晓艳、张东秀、王亚琼(2006)认为水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社会历史文化价值,在传承中要实施水族传统体育文化品牌战略。   对水族民俗文化存在的价值分析及如何发展等问题的探讨,可以充分发掘与合理利用历史文化价值、休闲文化价值、科学文化价值;改变人们对传承传统文化淡漠的态度,加强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挽救正逐渐消亡的水族文书,促进马尾绣等国家非物质遗产的传承,使水族民俗文化得以延续;挽救正逐渐消亡的水族民俗,让纯朴、古老的水族文化永远扎根在贵州三都,并使其更好的保存和发展。   二、水族民俗文化价值分析   (一)历史文化价值   水族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存在和发展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对水族的起源及迁徙在文献上并没有确切记载,因此水族的历史起源一直未形成权威性的定论。通过查阅各类文献,我们发现水族先民自秦代迁入黔桂边境以来,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共同地域及共同经济生活的前提下,有了相同的文化信仰,具备了形成一个民族的内在条件。长期的群居生活,又为水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外部基础,使得水族的节日文化、酒文化、马尾绣文化、水书文化、水族民歌及舞蹈等文化得以延续。研究水族民俗文化的价值,有助于对水族人民的形成和发展追本溯源。   (二)休闲文化价值   节日是人们休闲放松的较好体验形式,也是一个种族文化特色的突出表现。水族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活动众多,对水族民俗文化的研究有利于加深人们对水族民俗文化的认识和传播,从而强化民族认同感。现将其中较具影响力的两个节日展开说明。   1.端节。又称为“借端”(水语“吃端”之意),场面热闹隆重,类似于我国春节。它拥有美丽动人的传说及特殊的民族禁忌,以祭祀和赛马为其核心活动,历时从水历十二月至水历新年二月,即农历八月至十月,长达49天且在各地区分批进行,被称为世界上历时最长、批次最多的年节。主要流行于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都匀、独山、荔波等区域。   2.卯节。又称“东方情人节”,于水历十月(农历六月)进行,水族人民认为,若过节恰逢辛卯日,则来年必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当这时,青年男女都会到按照遗俗选定的地点――卯坡展开对唱,寻找多才多艺的姑娘作为自己的人生伴侣。同时,寨内都会敲起铜鼓等乐器,并准备丰盛的食物。该节日主要流行于不过端节的地区,如三都境内的九阡、水各、周覃等。   另外,水族还有敬霞节、苏宁喜节、铜鼓节等节日,这些构成了水族人民独特的民俗休闲文化,是我国56个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科学文化价值   水族文化是人类民族史中神秘色彩较浓烈的一门科学,尤其是其古老的水书文化、别具一格的马尾绣,都需要世人去解读和探索。对其展开调查分析,有助于水书的破译及马尾绣的传承。   1.古老的水书文化。“水书”产生于殷商时期,是水族先民为方便其生产生活而产生的文字体系,可分为白书和黑书两部分,各言吉凶。其内容经天纬地,综合记录了水族的民间知识,涉及天文、地理、伦理道德、营造、宗教信仰、工艺美术、历法预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实用性和操作性强,对水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影响巨大。在水族信仰中,“水书”只传男,不传女。其传统的传承方式主要有:祖传、口传心授的师徒传承和手抄传承。   2.水书价值。“水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水族人民的生活,特别是在农事丧葬、祭祀、营造、婚嫁、出行、节令、占卜等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水族人民的饮食起居、生产生活等都要在水书的制约之下循序进行,尤其在水族宗教祭祀方面作用巨大。研究“水书”,对我们研究水族文字史、哲学史、文化史、文明史等都具有极其深刻的历史、现实意义。“水书”涵括了从华夏至殷商的大量原始宗教资料,是人们研究水族文化及殷商文化哲学思想的珍贵典籍,是历史的民族宗教典籍;“水书”的结构和甲骨文相差甚小,可以说是近似于甲骨文的“化石”文字,是人们了解水族先民造字原理以及与甲骨文之间相关联系的宝贵文字资料,是悠久的民族文字“活化石”;“水书”涉及的天象、历法、气象、伦理道德等与水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对人们研究水族古今社会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是多样的民族文化宝典。   “水书”是水族语言的根基所在。而在水族人民的日常交流中并不是经常用到水书之中的一些特殊文字,这些文字的语音只能由水书先生世代口耳相传,才能保持其古老的原始特征。水书的存留则为人们研究水族先民与其相关的中原先民原始语音提供了必要依据。   3.马尾绣技艺。水族马尾绣,即是一种以马尾绣为重要原材料,经过繁杂的程序并根据固定的框架和模式,由水族妇女世代相传的特殊刺绣技艺。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族人民将其用于背带、绣花鞋及水族服饰的装饰等。该成品以精致华美、结实耐用的特性闻名世界。   马尾绣的奇特之处在于以铜片为装饰品,穿贴于马尾绣中,细小而精美。同时水族人民赋予其驱邪避凶的功能,较好的体现了水族先民的宗教信仰。   三、水族民俗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_一)民族服饰的现实危机   改革开放之前,水族服饰风格独特,水族人民沿袭着传统穿戴方式。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冲突也不断加剧。水族服饰作为水族最直观的外部标志,其传承和发展面临以下挑战:一是现在的水族青年男女在家乡经济落后的情况下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他们的思想观念逐渐被同化,不愿意再穿与公众环境相异的衣服;二是水族服装制作过程繁琐,许多水族人民为达方便而直接购买汉服;三是水族人民的子女自幼在学校求学,接受的是现代化的教育,学校对于服装并无明确规定或是整齐划一为校服;四是三都水族自治县内人们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水族女子的地位有所提升,她们不再拘于礼教而以着汉服为美。   根据本组成员的调研可知,目前只有在较封闭、较原始的少数水族村落才会看到纯朴的、典雅的水族服装。而随着“村村通公路”政策的推行,其消极的一面也会在水族村寨中凸显。多年以后,恐怕只能在民族表演舞台上或博物馆里才能找到水族服饰了。   ㈢民族工艺传承面临断层   马尾绣作为水族民族工艺品的代表,其工艺传承开始出现了严重断层。旧时精致的马尾绣被视为水族姑娘心灵手巧和家庭富有的象征,但现在大多数水族姑娘都不会绣,即使有会绣马尾绣的水族姑娘,绣出的衣服也都不再穿戴。据初步分析,水族马尾绣工艺绝活濒临消亡的主要原因有:水族地区过去多以村寨中技艺高超的老年妇女传授马尾绣刺绣工艺,且世代相传。但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技艺高超的老艺人没有传下手艺就辞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工业化生产、审美观念的冲击,使得年轻女子极少愿意学习马尾绣工艺和使用马尾绣工艺品。她们认为不符合时尚,既费时费事且利润较低。   马尾绣的另一些民俗功能,如以铜辟邪,更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失去了神秘性,其结果可能导致人们在今后制作马尾绣中放弃铜饰。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人们为了追求数量,使得马尾绣的质量下降。更有一些地方的个别经销商,用其他代用品做出质量低劣的马尾绣,冒充三都水族自治县马尾绣的牌子在外大肆促销,严重影响了马尾绣的声誉。   (三)原生态民族节日淡化   水族最具特色的重大节日是端节和卯节,但现在很难看到原生态的节日场面,表现在:   1.端节、卯节祭祖仪式简单化。目前大多数水族人都在外务工,与民族节日的联系渐渐减弱,少数留在村中的水族人民更无暇顾及于此,他们在节日当天才会稍微抽出些时间进行祭祀等活动,使得民族节日失去了原有的隆重场面。   2.水族铜鼓量减少。端节、卯节庆祝的方式之一就是通宵达旦的敲鼓起舞,而如今有的水族人民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加上民族意识淡薄,便将祖传铜鼓当作古董卖掉,以至于现在铜鼓声声的佳节文化特色几乎绝迹。   3.水族歌舞传承人锐减。卯节,被喻为“东方情人节”,是水族青年男女自由婚配的契机,但是目前,会唱水歌的人不断减少,卯坡上对歌的热闹场面变成了商业演出,如村里或政府在举行重大节日时请职业水歌手对唱等现象,以至于水族人民失去了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和真实向往。   (四)水书继承人短缺   “水书”传承两个必不可缺的条件为:水书文献典籍和“水书师”。目前,就水族地区而言,这两个基础条件都相对薄弱:一是水书文献典籍的破译难度较高,二是资深水书师年龄偏大(多为70岁以上)。   “水书师”是指能够识读水书,熟练运用水书知识为水族人民择吉避凶等法事活动的人。主观上来说,三都水族自治县隶属黔南地区,经济状况落后,与此相对应的水族人民小农意识较强,“水书师”向其门徒传授知识时不会倾其心血、和盘托出,以至于新生代的“水书师”知识浅薄,对“水书”的破译困难重重。客观上来说,一是历史和政治原因。20世纪70年代,“水书”及“水书师”的传承遭遇了一种瓶颈,两者被盲目的加以批判,使“水书”及“水书师”的传承面临消亡;二是发达地区对贫困地区的开放程度加大,高收入工作对水族青年的诱惑日益渐增。相比“水书师”为水族人民进行法事活动而取得的“利司”(即报酬,一般为实物),他们更愿意远离家乡,投身于现代化建设。   根据本组成员对三都水族自治县的调查:县内18岁以下的水族子女已无人能识读“水书”,部分中青年求学者对其略知皮毛。由此可见,水族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水书先生”老龄化,传承人源严重断层等问题。   四、水族民俗文化保护策略   (一)水族民俗文化保护原则   1.原真性原则。原真性是要保护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文化信息。水族民俗文化开发必须在改革过程中坚持原真性原则,施以正确的保护理念和实践,从而提高人们对水族民俗文化的休闲文化价值、科学文化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认识,使水族民俗得到更好传承。   2.整体性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性保护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保护文化遗产项目所拥有的全部内容和形式,这是从文化遗产项目的完整性角度而言,它是整体性原则的内容观;二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遗产项目所处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相关的制度、习俗等内容联系起来,这个整体是从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而言的,它是整体性原则的环境观。在对水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中,也应坚持整体性保护的原则,将水族的祭祀活动、民风民俗、地方语言和自然环境的保护都纳入其中,保持水族人民特有的民族风貌,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水族民俗的完整保护。   3.可持续原则。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系统、长远的工程,对其开发应以可持续保护为指导,确定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使民风民俗可持续、民族整体文化可持续,从而增强三都水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带动当地旅游业起飞。   (二)水族民俗文化保护措施   1.加强宣传力度,增强民众意识。据调查,三都县境内人民对该水族文化的认识较浅薄,除了基本的节日之外大多认为经济发展比文化传承更为重要,这充分反映了民族危机的迫切性。要使公民认识到这一问题,应从当地教育机构及政府部门等方面加大宣传。通过学校的教育,对三都水族孩子灌输民族原始生命力,让本土文化得到充分肯定,并形成持续影响。同时政府部门应定期举行水族文化的知识讲解,组织人们到独具水族人民特色的地方了解情况并组织策划宣传手册,发至店铺商人及过往居民手中,加深他们对水族文化的整体印象。   2.依托高校组织,加强人才培养。一个地区的生命力仅有本地区原来的资源力量远远不能长盛久安,跟身体器官一样,事物都具备新陈代谢的过程。根据国家旅游局的分析,无论是从需求层面还是从供给层面看,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从业人才的要求日益增高,而旅游教育却呈现出以下问题:一是旅游教育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导致旅游人才无法适应变幻的市场形势;二是旅游教育缺乏针对性,导致旅游人才供给失衡;三是旅游教育模式过于传统,导致旅游人才整体素质偏低。因此,三都水族民俗文化的保护,要积极与高等院校加强合作,面向市场,突出重点的去培育具体人才,而不能坐以待毙,到毕业之际才去大海捞针。可利用县政府的力量,与高校达成互赢协议,保证三都县的水族文化传承与保护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3.健全水族文化保护法制体系。政府调控在经济运行中能保证优化配置,合理利用资源,与市场管理相结合,使经济得到有序良好发展。同理,文化的保护也需要政府强制措施与民间行动互补,通过制定一系列强硬措施弥补民间抢救的不足。比如:政府应有针对于过节意识淡化、传承文化意识淡薄、民族服饰危机、水书传承断层等问题的法制措施,能够站在群众的立场维护他们的利益,同时使文化得到有效传承。法制措施一旦制定,必须加以实行并持续监督,找出仍存在或新出现的问题对该措施进行完善,使文化保护这一环节有章可循,有理可依。   4.扩大对外影响,实施旅游开发。据了解,外界人士对水族文化知之甚少,谈及民俗风情旅游,更多的选择是耳熟能详的云南丽江、西藏拉萨、贵州西江等布依族、藏族、苗族聚居地。由此可见,众人对于三都这个地方的感知还处于陌生阶段。水族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度与特色性相比其它民族旅游资源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浪漫的东方情人节、高深神秘的水书、艺术与实用价值极高的马尾绣等都是水族的文化精髓。同时,三都县境内每30年自动脱落石蛋的姑鲁产蛋崖景区、拥有430多钟珍树灵草和37类稀罕野生动物的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资源与水族人文相得益彰,具备旅游开发的基本条件。三都县政府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当地旅游开发提供保障,增强水族魅力,引起世界的关注,从而使水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赵军.依托民族节日,打造民俗景区――以贵州三都水族卯文化景区规划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6,5(4):24-27   [2]赖海鑫,王仕佐.水族酒文化及旅游功能[J].酿酒,2008(3):35-38   [3]黄胜,顾晓艳,张东秀,王亚琼.水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及其传承策略初探[J].铜仁学院学报,2006,5(8):25-29   [4]潘朝霖.“水书习俗”的文化价值[J].贵州社会科学,2008(3):20   [5]吴正彪.论水族服饰在现代社会中的文化调适与价值取向[C].水家学研究(四)论文集,2004(6)   [6]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75-125   [责任编辑:潘洪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