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323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案

3.2.3直线的一般式方程教案

教材分析:(1)教材中求直线方程采取先特殊后一般的思路,特殊形式的方程几何特征明显,但局限性强;一般形式的方程无任何限制,但几何特征不明显.教学中各部分知识之间过渡要自然流畅,不生硬.

(2)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反映了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统一性,教学中应充分揭示直线方程本质属性,建立二元一次方程与直线的对应关系,为继续学习“曲线方程”打下基础.直线一般式方程都是字母系数,在揭示这一概念深刻内涵时,还需要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论证.教学中应重点分析思路,还应抓住这一有利时使学生学会严谨科学的分类讨论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系统、辩证、周密地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在强调几种形式互化时要向学生充分揭示各种形式的特点,它们的几何特征,参数的意义等,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转化,并加深对各种形式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掌握直线方程的一般式Ax+By+C=0的特征(A、B不同时为0)

⑵能将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进行转化,并明确各种形式中的一些几何量(斜率、截距等);

2、过程与方法:

⑴主动参与探究直线和二元一次方程关系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推理、探究获得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⑵学会分类讨论及掌握讨论的分界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发现和探索的历程,发展创新意识

重点:直线方程一般式Ax+By+C=0(A、B不同时为0)的理解

难点:⑴直线方程一般式Ax+By+C=0(A、B不同时为0)与二元一次方程关系的深入理解 ⑵直线方程一般式Ax+By+C=0(A、B不同时为0)的应用。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复习:写出前面学过的直线方程的各种不同形式,并指出其局限性:

2、 问题一:上述四种直线方程的表示形式都有其局限性,是否存在一种更为完美的代数形式可以表示平面中的所有直线?

提 示:上述四种形式的直线方程有何共同特征?能否整理成统一形式? (这些方程都是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

猜 测:直线和二元一次方程有着一定的关系。

二. 新课讲授:

1、 探究直线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问题二①: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是否都可以用形如Ax+By+C=0(A、B不同时为0)的方程来表示?

【板书:】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每一条直线在斜率k存在和k不存

在两种情况下,直线方程可分别写为ykxb和xx1两种形

式,它们又都可以变形为Ax+By+C=0(A、B不同时为0)的形式,

即:直线Ax+By+C=0(A、B不同时为0)

【结论:

Ax+By+C=0(A、B不同时为

0)来表示。

问题二②:方程Ax+By+C=0(A、B不同时为0)是否可以表示平面内任意一条直线?

三.知识的应用

例1

.直线方程AxByC0,A、B、C满足什么条件时,方程表示的直线

(1)平行于在x轴;

(2)平行于y轴;

(3)与x轴重合;

(4)与y轴重合;

(5)与x轴y轴都相交;

(6)直线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相等;

(7)直线过一、二、三象限。

例2.根据下列条件,写出直线的方程,并把它写成一般式

1;(2)经过点(3,2),(5,4); 2

3 (3)在x轴和y轴的截距分别为,3;(4)经过点(3,0),且与直线2xy50垂直; 2

例3.三角形三个顶点是A(4,0),B(6,7),C(0,3) (1)经过点(8,2),斜率为

(1)求BC边上高所在的直线的方程;(2)求BC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方程;

(3)求BC边的垂直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方程。

三.自我测试

1.已知直线经过点A(6,4),斜率为4,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一般式方程 3

2.把直线l的一般式方程x2y60化成斜截式,求出直线l的斜率以及它在x轴与y轴上的截距,并画出图形

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x20的倾斜角为( )

25(A) (B) (C) (D) 3663

14.直线yax的图象可能是( ) a

已知(A)直线 Ax(BBy) C(C) (D)

(1)当B0时,直线l的斜率是多少?当B0呢?

(2)系数A,B,C取什么值时,方程AxByC0表示过原点的直线?

5.直线0 yk(x4)必过定点________________;当ABC0时,直线AxByC0必通过定点____________。

6.一根弹簧,挂4 N的物体时,长为20 cm,在弹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重量每增加1 N,弹簧就伸长1.5 cm。则弹簧的长度l(cm)与所挂物体重量G(N)之间关系的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