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XX市破解就业难题经验交流材料

完善六大体系破解就业难题
中共XXX市委书记、市人大主任 XXX

  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体系,促进城乡广大劳动者比较充分就业,是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念,立足市域产业实际,确立了“产业发展为基础,搭建平台为载体,完善机制为关键,促进就业为目标,致富群众为根本”的就业工作思路,提出了三年建成充分就业市的奋斗目标,制定了《关于促进城乡充分就业的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着力破解就业难题。今年1-10月,全市规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5186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18.5%;全市农村从事二、三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法定劳动力达15万人,占全市农村法定劳动力的55.6%;失地农民实现就业13704人,就业率达84.4%;今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22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比上年同期降低0.7个百分点,城乡充分就业正扎实推进。
  一、构建两大网络,完善就业市场体系
  人力资源市场是实现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主体和关键。市委、市政府从搭建城乡统筹的就业组织和信息网络入手,积极发展各类劳动力市场服务机构,扩大和延伸人力资源市场网络、服务功能和服务方式,逐步形成了覆盖到每一个乡镇(社区)、村组的就业服务网络。
  一是建立起四级劳动保障和就业组织网络。在全市19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所(站),在212个村(社区)设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协办员297人,在农村设立了信息员2138人。同时,对劳动保障专(兼)职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形成了规范的市、镇、村(社区)、组四级劳动保障组织网络和专业队伍,保证了劳动力就业工作有序、深入开展。如蒲阳、向峨等乡镇和城郊村(社区)的16名专职劳动保障协办员对农民集中居住新区住户统一进行失业登记,集中办理失业证和再就业优惠证,定期开展“送岗位、送培训、送政策”的三送活动,鼓励和扶持了自主创业、再就业、再创业人员200多人,有效缓解了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
  二是建立了城乡统筹就业信息网络。市委、市政府把搭建公平、公正、公开竞争,城乡就业同工同酬的就业市场作为城乡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城区,依托劳动保障部门设立了人力资源市场;在农村,依据劳动力区域分布特点,分别设立了蒲阳、青城山人力资源分场,及时发布用工求职信息,实现供需双方零距离接触。今年,市上还把人力资源的现场招聘会开到了村组,在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的蒲阳镇、聚源镇、青城山镇召开了三次劳动力招聘会,60多个用人单位和5000余名求职者面对面交流,当场达成用工协议1250个,做到了用人单位放心、求职农民满意。
  二、创新三项举措,完善就业制度体系
  就业工作难,难就难在它是一个“就业-失业-再就业”的动态循环链,如果没有促进充分就业制度体系做保证,就难以形成充分就业的长效机制。市委、市政府针对就业工作的难点,有的放矢地创新三项举措,进一步完善就业制度体系,从源头上消除阻碍充分就业的障碍。
  一是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立促进就业配套规划制度。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社区公共服务、有利于劳动就业机会的增加作为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选址的前提条件。奎光小区、江安小区、观风小区、青城人家、滨河小区等农民集中居住区都是选择在经济和商业环境最好的地段,大大增加了集中居家农民就业机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建材、商业、休闲旅游一条街,解决了集中居住农民的就业问题。玉府新区、康桥小区等农民集中居住新区内还兴建了就业培训场地,配齐了就业培训设施,为失地农民创造了良好的就业培训环境,为集中居住区的劳动者搭建了创业就业的平台。
  二是建立了就业协作制度。在大力提倡和鼓励灵活就业、家庭创业的同时,在乡镇和社区定期召开相关单位就业联席会,及时协调解决就业问题。龙潭社区定期邀请民政、公安、工商、税务、劳动社保等部门和社区内机关、单位召开联席会,相互通报劳动力供求信息,及时开展就业服务,有效化解矛盾。建立就业协作制度以来,该社区劳资纠纷、安全问题降低了50%,就业率增加了20%。
  三是建立了项目服务“三进”工作制度。按照“哪里有项目哪里就有劳动保障服务”的工作思路,建立了“三进”工作制度,鼓励和支持本市企业吸纳和招用本地劳动力。在项目引进时“跟进”。如引进灌口镇灵岩山温泉开发项目之初,就与业主达成了“项目首期落成解决300个本地劳动力就业,中期解决800个劳动力,远期解决1000个劳动力”的就业协议;在项目开工时“贴近”。双良集团恒创特种纤维、锡成纸业、硬硼硅玻璃等项目开工建设之初,劳动保障部门就深入企业掌握用工信息,按照企业用工要求,对口培训劳动力,培训结束后现场招聘。双良集团用工达500多人,锡成纸业吸纳下岗工人320多人就业。在项目竣工时“亲近”。鑫威光电项目竣工试运行之时,劳动保障部门就主动配合业主组织培训了1100多名本地农民工进厂就业,并指导和支持企业周边有条件的农民兴办了10余家餐饮零售店为企业提供服务。1-10月,各类企业就提供就业岗位2451个,吸纳农村劳动力1869人,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
  三、落实四项政策,完善资金管理体系
  资金是劳动就业工作深入持续推进的动力源。市委、市政府深入落实四项政策,完善资金管理体系,为推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提供财力保障。
  一是落实就业优惠扶持政策。今年,市财政划拨再就业匹配资金171万元,主要用于农村劳动力培训、再就业和SyB创业培训补贴109万元;发放职业介绍服务补贴、青年职业见习补贴、就业困难人员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52万元。同时,实行自主创业贷款优惠政策、灵活就业优惠政策和促进再就业重点企业扶持优惠政策,共推荐小额贷款担保25人,贷款额达40万元,创办个体私营企业25个,吸纳从业人员121人;支持自谋职业人员兴办社区服务实体80余家,安置就业人员650多名;支持促进再就业重点企业26家,安置城乡从业人员630名;推荐灵活就业人员享受社保103户。
  二是设立城乡劳动力培训和技能鉴定专项资金。建立以财政专项补助为主的城乡劳动力培训和技能鉴定专项补贴制度,落实农村劳动力培训补贴资金200万元,技能鉴定补贴资金45万元。1-10月,全市共免费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引导性培训28981人,实用技术培训31780人次,为考取技能鉴定书的4300人实行考证费用补贴。
  三是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引导性培训、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资金等均由市劳动就业部门负责审核并签署意见后由市财政局统一核拨,保证了劳动培训资金安全正确使用。
  四是建立了就业援助公益性专户。通过社会捐助,筹集资金2万余元,对年龄较大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以及“零就业”家庭未就业人员、残疾人员等给予就业前生活补助和医疗补助。
  四、抓实五个环节,完善就业培训体系
  就业培训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前提和基础。我市抓实就业培训的每一个环节,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就业培训体系,打牢了劳动就业工作基础。
  一是完善培训基地。今年共投入资金109万元建立了劳动力就业培训中心。整合大专院校、职业高中、成人学校、工厂技校、乡镇农民学校等教育资源,建立了34个劳动力就业培训学校,实现了城乡教育资源整合与充分利用。目前,正在积极争取建立团中央在四川的青年创业点,以进一步提升基地就业培训水平。
  二是健全培训网络。构建了市、乡镇、学校、企业4级培训网络:组建了由300多名在校教师、拔尖人才、专业人员组成的城乡劳动力培训师资库和专门的教学管理人员;依托成人学校、乡镇党校在各乡镇建立了劳动力就业培训点;在市域大专院校、职业高中开设了旅游饭店管理、猕猴桃种植、水产品饲养等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专业;在宁江集团、双良集团、银河都机集团、紫坪铺公司等企业举办了计算机操作、纺织、数控机床操作等多层次、多形式的技能培训班,形成了镇校联动、厂镇联动、校企联动的“三方联动”培训格局,提高了就业人员劳动技能和就业择业能力。
  三是创新培训方式。采取培训与素质教育、市场需求、区域经济特色相结合的方式,开办了短训班、夜校班。实行企业“订单”、制定培训“菜单”、失地农民自己“点单”、实行培训“免单”的“四单”服务,提高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人员就业率达70%以上。
  四是丰富培训内容。结合产业特点,侧重旅游、建筑、花卉、果木种植及其相关产业技能培训,形成了技能培训与产业发展、充分就业三方良性互动。目前,全市从事以旅游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就达7.6万人,从事花卉苗木、猕猴桃、中药材、食用竹、茶叶、养殖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技能型劳动者达4万余人。同时,结合劳动力输出,大力开展定单培训,着力打造XXX劳务输出品牌。青岛天禄大酒店320个职工中280人来自XXX,广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中心首批聘用180名员工中有160人来自XXX。结合机械制造、软件、食品、环保型材料等主导优势产业,增加了钳工、车工、计算机操作等技能培训内容,促进了一般劳动力向专业型、复合型人才转变,提高了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五是注重培训效果。把更新就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作为培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训就业率不断提高。今年,全市完成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6320人,获取职业资格证的3500人中实现就业3400人,就业率达97%。SyB(小老板创业培训)355人中,实现自主创业350人,新增就业岗位1800个。中兴镇横山村农民李建奎,通过SyB培训自主创业,办起了凤凰机械厂,吸纳就业人员60余人,按国际标准生产“气动铲”和机械加工配件,产品远销美国,年销售收入达200余万元,上缴税收10余万元,实现了“失业-就业-创业”的跨越。
  五、打通三条管道,完善劳动力规模转移体系
  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内陆地区,劳动岗位较少,劳动力资源相对富余,如果不能畅通劳务输出渠道,势必阻碍人力资源自由流动,增加就业工作难度。我市着力开辟劳务输出新渠道,采取与市外劳动就业部门政府对接、与市外企业直通对接、与市外职介机构民间对接的办法,打通劳务输出“三条管道”,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规模输出,在“外出打工、回乡创业”的双向就业模式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是在北京、上海、大连、深圳、珠海、温州、昆山、西藏等地建立对外劳务输出联络点,直接联系当地劳动就业部门、职介机构、企事业单位,及时、准确提供岗位供求信息,推进农村失地劳动力转移输出。二是与北京森科瑞工贸公司、广东贝克精加工有限公司、江苏荣华纺织有限公司、深圳艾美讯等企业直接联系,规模输出农村劳动力1195人。三是通过市外职介机构等中介组织,向马其顿、格鲁吉亚、伊朗、老挝、阿联酋输出水电安装工和建筑工人750人次。今年以来,全市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6.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3.5亿元,有效地实现了劳动力规模转移和农民增收致富。
  六、做靓三个载体,完善社区灵活就业体系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也是劳动力就业创业的重要舞台。我市积极鼓励和支持家庭创业、灵活就业,深入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不断做靓社区就业创业三个载体,逐步完善社区灵活就业体系。一是建设“社区就业风景线”,扶持城镇失业人员灵活就业。全市在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设立了39个“社区就业服务部”,开办书报亭,开设九益食品等小食品、小百货生产和配送点,安置就业人员450人。同时,在社区还开辟了自行车修理、日用品织补等经营场所,鼓励城镇失业人员从事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的工作。今年以来,全市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有组织就业的城镇失业人员达2600余人。二是大力发展社区就业实体,吸纳城镇失业人员。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社区就业实体80家,吸纳安置城镇失业人员650人。三是大力发展社区就业服务组织,组织城镇劳动力外出就业。今年,全市在21个社区成立了社区服务站(社),根据用工单位需求,采取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的方式,发展社区劳务派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