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报告(正式)

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

《革命老区农村学校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研 究 报 告

四川省旺苍县黄洋将军希望学校 课题组

摘要:文化的功能主要是育人,而校园文化重在育师、育生,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学校办学品位。红色校园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师生之形、学校之形;铸师生之魂、学校之魂具有重要作用。本课题研究,从优化环境,构建红色教育网;教育渗透,浸染红色雨露;丰富红色活动载体,突出红色活动主题;开发红色教育资源,构建起以“红色纪事”、“红色颂歌”“红色传承”为主线的红色文化校本教材体系;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弘扬将军精神,提炼出独特的办学新理念;编写了科学、规范、指导红色文化校本教材开发与使用的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通过这些措施,课题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绩效。

关键词:革命老区 农村学校 红色校园文化 将军文化 建设

旺苍县地处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后期首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李先念等曾在这里战斗生活了整整两年。红四方面军在这里召开了重要的木门军事会议,组建了红军妇女独立师、水兵连、少共国际先锋师。“中国红军城”由此而来。红四方面军兵器修造厂、子弹厂、制药厂、造币厂、被服厂、红四方面军的医院、团校和红三十一军政治部都曾进驻旺苍黄洋。黄洋有大批英雄儿女参加了红军,为革命流血流汗甚至牺牲生命。“黄洋将军希望学校”位于红军城东9公里,始建于20世纪初,已逾百年风华。2008年汶川大地震,校舍损毁严重,学校无法正常上课。值此困难时期,曾就读于我校的黄洋籍将军赵金光组织中国将军书画研究院235位将军题词赠画,由紫气中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紫良先生捐资援建了学校。为铭记将军们的恩情,中共旺苍县委、旺苍县人民政府建造将军亭一座,成都军区政委刘书田上将题写“将军亭”牌匾,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亲笔题写“黄洋将军希望学校”校名。从此我校成为全国第六所、

四川省第一所将军希望学校。

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将军们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立志报国,勤学向上的情操,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特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一、 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其中蕴含的深意值得现代人仔细推敲。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待人之道,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世代相传。所有这些,对家庭、国家和社会都起到了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

红色文化是那些经历沧桑岁月,穿透时空永不衰老、永不枯竭、永远流淌于人类心灵滋润于心灵的清清河流;是黑夜中不落的星辰;永远灿烂、永远辉煌、永远蓬勃的源自烽火狼烟,源自壮士热血,源自真理之上的一脉思想火花与精神遗产。红色校园文化是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的地域特色文化。打造红色校园文化,主要源自于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从精神需要效应看,当前中小学生享乐主义盛行,苦难意识浅薄,价值取向模糊,理想追求困惑,精神偶像缺失。“红色校园文化”的兴起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在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今天,人们的心灵深处却出现了“荒漠”。“风花雪月、无病呻吟”的言情剧,“虚无缥缈”的武侠剧和“兄弟反目、父子相残”充满血腥的宫廷戏,都严重地腐蚀了孩子们的心灵。红色小说的再版,红色歌谣的传唱,红色电影的播放,唤醒了储藏在人们心底美好的记忆,让人们从“为理想、为信仰”而献身的先烈们身上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真谛。

从社会实践效应看,红色文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为信仰奋斗拼搏。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革命者感天动地的丰功伟绩,革命旧址、遗物展现的震撼心魄的场景,永远都是感动和教育后人的最佳题材。小说《红岩》、电影《英雄儿女》、电视剧《长征》等作品塑

造和展现了许多优秀中华儿女为理想、信仰和民族解放而英勇斗争的事迹,其鲜明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在人们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使不同时期、不同年龄的人在品味这些作品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收获和感悟,这就是红色经典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激励后来者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动力与源泉。然而在呼唤真情回归和推动信仰重建的过程中却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承与弘扬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将德育工作虚功实做

校园文化是彰显学校个性和办学特色最鲜明的名片,是学校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学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构成学校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还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展示学生才华、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适应了学生精神需要的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避免了对学生人格塑造单一化的倾向,使那些个性特长较突出的学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并在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一个真实、完整、积极的自我意识,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校园环境中会感到心旷神怡,心窗打开,可增强进取心,从而自愿接受困难的挑战。古今中外,许多实例证明:优秀的校园文化所形成的学校精神和良好校风,不仅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还催化有潜在能力人才的迅速成长。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形成一种感染气氛,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逐渐形成与校园文化精神合拍的道德风尚、行为习惯和人格魅力。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德育教育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程中,使各门课程都能发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立德树人”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学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载体、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培养合格的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渗透在不同学段的德育教学之中,必须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殊功能和作用。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民族基因,是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伟大中国梦的生命基础。校园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之义。将继承和弘扬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为基本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统、科学地融入中小学德育课教学,是学校德育课创新的一个重要着力点和关键点,也是将德育工作虚功实做最有效的途径。同时,建设富有创造性、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

(二)寻红色文化之根,开发革命老区闲置的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校园文化,重建师生的精神家园

旺苍地处川北山区,经济、文化、教育在省内处于靠后的位置。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洪学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了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木门会议旧址、红军兵工厂、红军被服厂、红军造币厂、310多条石刻标语(碑廊)、百丈关、黄猫垭等红军战斗遗址,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红色印迹,生动地再现了红军在旺苍两年来的光辉历程;旺苍红军城史迹陈列馆共陈列图片、文件280多件;妇女独立师、巴山游击队、红色童子团、水兵连,他们用青春和热血缔造了多个新中国军事史上的奇迹;“广昭”、“陕南”、“西渡嘉陵江”三大战役,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可惜的是这些资源长期被闲置,未能在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里得到有效的利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如果这些珍贵的红色资源得不到提升与运用,就有被时代遗忘的危险。如果我们把这些红色资源引入学校,加以提升与运用,使之成为教育资源,让那些经过战争洗礼才凝聚而成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在学生身上得到传承与发扬,就为培养复兴中华名族的“四有”新人提供了保证。

(三)寻将军文化之根,传承将军精神,培育红色未来

中国将军书画研究院235位将军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37位将军曾经莅临我校参加黄洋将军希望学校落成典礼,原二炮政委隋永举上将在落成典礼上即兴演讲,语惊四座。235位将军题词作画,为学校留下弥足珍贵的墨宝。为感恩将军,弘扬将军精神,教育学生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发奋图强、报效祖国,学校建造了将军艺术墙、希望图书室、将军书画陈列室、将军艺术长廊。一篇篇散发着墨香的将军诗词、散文作

品,字里行间处处都蕴含了将军的报国、为民、英武、勇猛、勤学、创新、坚毅、雄强、忠义、仁信等思想和精神,体现了当代军人面对困难无所畏惧,面对生死毫不退却,面对事业不断向前的精神。这些思想与精神必将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形成学校所特有的育人观、价值观、发展观、基本信念、行为规范等,让学生在欣赏将军墨宝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将军精神的感染与鼓舞,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我们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接班人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培育和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打造具有红色特色的“人文校园、书香校园”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觉醒,都首先是文化的觉醒。任何一个国家的强盛,都要靠文化的发达。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维护安定团结政治局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重要意义。深化文化制度改革,有利于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的全面进步。当前,社会道德领域存在一些人文精神、人文品格衰落;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乱,诚信缺失;一些人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国家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一些人不遵守社会公德、见危不救、道德冷漠。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就会影响人们的社会主义道德信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的价值准则,是个人的生命之魂。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坚定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弘扬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在不断升华思想道德境界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我,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建设要依据青少年的特点和成长规律,遵循知识传授规律,采用启发式、参与式,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逐步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为人的成长选择最佳育人环境和手段的行为。通过优秀的校园文化向师生灌输学校的教育思想和价值

标准,使师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校园有了文化的滋润,就有了深厚的底蕴,有了校园精神的升华,有了阳光的挥洒,就能孕育师生完善健康的人格发展。强化校园文化建设,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为培育高素质的人才提供文化底蕴和精神支撑,从而培育出理想远大、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校园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缩影,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传播、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塑学校形象、铸学校灵魂,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有利于学校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提高学校的创造力、软实力和竞争力。

二、课题的界定

(一)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既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的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互动性。校园文化是学校校长、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校长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

第二、渗透性。校园文化象和煦的春风飘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第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将传承下去,

(二)红色校园文化

红色文化是我国社会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不断扬弃中外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

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所遗留的纪念地、标志物及其承载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为基础内容的一种特色文化。红色文化的实质,主要 体现为理想信念、集体主义精神、群众利益至上、艰苦奋斗、积极向上。它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红色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红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红色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以传承和发扬革命理想、集体主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群众利益至上为核心价值取向的一种群体文化。构建红色校园文化,其目的是为了让广大学生通过学习,坚定地树立起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宏伟理想,努力做一个积极进取、志向远大的优秀学生。它代表着学校的一种软实力,是学校优良传统的传承和积淀,是学校办学理念和师生精神面貌的整体反映。它对师生的行为导向,对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研究,构建新形势下的红色校园文化体系,积极探索学校管理研究、教学研究、德育研究、使办学方面更加明确、队伍结构明显改善、学生素质明显提升、内涵发展有新突破、办学绩效有新提高,把学校办成文化高品味、教师高素质、教育高质量、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时代精神风貌的巴蜀名校。

(二)通过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用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将军精神铸就教师之魂和未来学生之魂,使教师“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终身学习”,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材开发能力。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心理素质及健全的人格;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较强的生存能力和文明卫生习惯;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三)从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课程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索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学校育人资源的途径、方法及措施,构建学校的校本课程。

(四)通过研究,逐步形成以红色文化和优良传统文化为主线,以将军精神为灵魂的校园文化体系。使红色文化和优良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将军精神得以弘扬,学校办学理念得到更新,学校的办学品位得以提升。

一、形成了红色校园文化的新理念

通过走访原川陕苏区的前期首府通江和后期首府旺苍的各处红军遗址及陈列馆,并到县文联、县党史办、县博物馆查阅资料,收录整理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革命斗争故事、传记、名言警句、歌曲等编写红色校本教材。教材设计精美、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激发了学生诵读激情,陶冶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信念、理念、坚强、奋斗”等红色元素是红色校园文化的内核,而当代将军们的报国、为民、勇猛、顽强则是红色校园文化的核心。

1、对“信念、理念、坚强、奋斗”教育的解读

“信念”:以坚定目标、信念至上、报效国家为主线,培养学生不屈不饶的精神与正视挫折的勇气,让学生坚信学业必成、事业必成、人生有为。 “理念”:以志趣高雅、胸怀高远、行为高尚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人生志趣和理想追求。让学生继承革命传统,树立远大抱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坚强”:以不畏艰险、艰苦创业为主线,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毅力。让学生懂得挫折使人成长,苦难使人成熟,磨炼使人成才。

“奋斗”:以努力拼搏、积极向上、只争朝夕为主线,培养学生勇往直前、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无往不胜、无坚不摧的斗志,让学生懂得“懒惰一事无成,拼搏成就辉煌人生”。

当代将军们的墨宝、诗词散文、题词、寄语、讲座等又是对“信念、理念、坚强、奋斗”作了很好的诠释,处处都体现了将军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忠勇仁信的思想和精神,也是共和国将军对国家昌盛、社会进步、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的美好祝愿和对学生的殷切希望,更是对中国共产党治军理念—“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内涵科学诠释。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挖掘将军精神内涵,进一步提炼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德才兼备、诚信守纪、勤奋开拓、追求卓越”,让学生在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办学理念熏陶下,道德得到提高,理想得到升华。

2、提炼出具有红色文脉的办学理念

“挫折使人坚强,苦难磨砺成长;红色铸就信念,拼搏成就人生”成为我校红色文化打

造的路线和方向。“挫折教育、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我校红色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

(1)办学理念及特色

①办学理念:德才兼备、诚信守纪、勤奋开拓、追求卓越

②办学特色:红色校园 健康人生

(2)三风及校识

①三风

校训:勤学 善思 明辨 笃行

校风:自主 和谐 文明 进取

师风:敬业 严谨 博学 善导

学风:好学 合作 探究 创新‘

②校识

以打造红色人文特色为核心,设计学校的校徽、校旗、校歌,让每位师生了解校徽、校旗、校歌的内涵象征意义,校歌人人会传唱。

校徽:学校校徽的整个画面呈圆形,富有新意,含凝聚、圆满、和谐之意。校徽由橙色、红色、蓝色和绿色组成。橙色代表丰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红色代表革命老区这片红土地,寓意着博爱和激情;蓝色代表天空,寓意学子知识广博,象征着师生施展才华的空间更加广阔;绿色代表生机与活力,象征校园充满蓬勃的生机和无限的活力;五角星代表为我校题词赠画的235位将军。幼苗代表着学校全体学子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茁壮成长。

校旗:校旗的底色为红色,国旗的颜色,军旗的颜色,象征着革命老区这片红色的土地;白色,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司旗的颜色,象征着知识殿堂的圣洁。两色搭配简洁清新,极具视觉冲击力,充满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校徽位于两色的中央,恰似一轮朝阳从大海上冉冉升起,象征着我们学校在共和国将军们和中钞公司全体员工共同关怀下,满怀信心、朝气蓬勃、乘风破浪,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奋斗,寓意着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孩子拥有美好的未来。

3、办学愿景:红色文脉 书香校园 儒雅教师 涵养学生

二、优化了红色文化育人环境

从环境建设入手,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添加多彩的校园文化元素,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闪烁红色之影,让师生的一言一行都折射红色之魂,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在校园内时刻处处都能受到影响,得到净化、升华,收到环境育人、物化育人的良好效果。

(一)悬挂肖像格言

在教室、走廊、宣传栏等醒目的地方张挂了大量具有革命色彩的格言警句,悬挂徐向前、李先念、王树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的肖像,并简要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学生们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革命传统文化气息。

(二)举办专题图片展览

围绕“黄猫垭”、“百丈关”、“西渡嘉陵江”等战役,举办专题图片展览,让学生充分了解红四方面军的战斗历程和光辉事迹,努力学习革命前辈的可贵品质。

(三)打造红色景观文化

学校建成红军浮雕墙、将军亭、将军园等。课余时间,学生在红色景观区漫步,追忆历史的足迹,反思自身的不足,物质化的景观起到了应有的教育作用。

(四)用好校外德育基地

学校将黄洋红军兵工厂、红军被服厂、红军造币厂、木门会议会旧址、旺苍红军城史迹陈列馆等作为校外德育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史馆、遗址,写参观日记,谈参观感受。校外德育基地的充分利用,使得学校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五)建设独特的班级文化

制定“特色班级”评比方案,按照“特色班级”评比细则,积极推进班集体建设。在教室布置中开设红色教育板块,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红色文化建设,通过班训、班风、学风的建设来体现隐性红色文化。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红色场所,每一面墙壁都记录学生成长历程中红色文化的声音、提升班级文化内涵。

(六)建立了“红色之声”广播站

“红色之声”每天都播放红色歌曲,宣讲革命故事,弘扬革命精神,营造红色文化的浓郁氛围。

三、构建起了以红色文化为主线的校本课程体系

校本课程体系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是由各类课程构成的有机的、完整的统一体。

(一)编写了科学、规范,能指导红色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和使用的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

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学校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了学校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校本课程教材规定了校本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对教学提出了建议与评价。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的制定,使校本教材体系科学化、序列化,克服校本教材编写的随意性;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的制定,使校本课程的设置制度化,克服了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设置中的虚化现象;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的制定,使校本课程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很好地将革命传统教育渗透到其它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使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红色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指导意见的制定,使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管理、评估更加科学,体系更加完善,促进了校本教材开发迈向更高的台阶。

(二)开发出了以“红土魂”为主线的系列校本教材

以《红土魂》为主线,编写了《印象·征程》、《红土·绿叶》、《巴山红色历史文化采撷》、《红色颂歌》、《红色旋律》等系列校本教材,并把红色校本教材的教学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革命传统教育渗透于其他学科教学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培养他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1、将革命传统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

充分利用各学科课堂教学重要阵地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如:音乐课教唱红歌,欣赏红歌,分析红歌的时代背景,感触红歌的革命情怀;历史、政治、语文等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探讨研究

红四方面军的历史、赏析徐向前、李先念诗词等。

2、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校本课程教学相结合

我们根据通、南、巴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充分挖掘通、南、巴革命斗争史资源基础上,将道德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相结合,开发了具有我校特色的《赵金光诗词选读》、《巴山英烈传》、《红色旋律30首》、《印象.征程》等校本教材,形成了由“革命传统教育系列”必修课程和多门选修课程共同构成的校本课程体系。

3、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相结合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校与时俱进,提出创建“星级”班集体,从“勤学、善思、文明礼仪、卫生健康、明理慎行、军营风景”等五个方面对班级常规管理进行星级考核,同时也将革命传统教育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凡学校验收达到规定要求的班级、个人,学校给予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通过采取定期检查资料、师生座谈、客观公正的评价、奖惩等措施,推动校园革命传统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4、将革命传统教育与书香校园、活力校园建设相结合

图书馆每学期都会推荐一批红色经典书目供全校师生借阅,每个班级的“图书角”有若干本红色著作,学生随时都可徜徉在红色经典的海洋中。在寒、暑假期间,学校除了通过倡议书向全校师生推荐红色书目,还以“征文活动”、“书香班级”、“读书之星”评比等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为载体,激发广大师生阅读热情。每年新生入学教育,每班都要举行围绕革命传统教育开展的“唱红歌·诵经典·讲故事”主题活动,每年12月学校还要开展“红歌唱响校园”和“红诗会”比赛,由合唱团、朗诵社等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精心搜集、推荐红色革命歌曲和诗词经典,所有指导老师和班主任全程参与学生比赛活动,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打心底爱唱红歌、爱诵读经典诗词。这些活动营造了浓厚的红色教育氛围,不断丰富着书香校园、活力校园建设的内容,还增强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参与面和感召力

5、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点,将“红色纪事”、“红色颂歌”、“红色传承”等系列教材引入到不同年级的学科教学中。1-3年级使用《红色纪事》;4-6年级使用《红色颂歌》;7-9年级使用《红色传承》。课堂结构分为“红色人物我介绍”,“红色故事我宣讲”,“红色精神我畅谈”,

“红色文化我实践”四个环节。

(三)传承红色文脉,创新红色文化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黄洋籍将军赵金光为我校捐赠了他的大量作品:《实用对联三千副》、《风景对联三千副》、《喜庆对联三千副》、《行业对联三千副》、《赵金光诗词选》、《西溪1—8集》、《春秋赋》、《中华民族之歌》、《故乡的夏夜》、《奥运之歌》、《老师,您好》……;中国将军书画研究院235位将军为我校捐赠了237幅书画作品,如:吴铨叙上将的书法作品“希望”,邵龙中将的书画作品“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努力向上、为国争光”……李天荣、王振荣等少将亲临课堂给学生作“树立理想、牢记使命、勤奋学习、为国争光”的专题讲座;原海军副司令赵兴发中将,原海军装备部政委黄代培少将,原济南军区联勤部政委曹学德少将,总后军需大学副校长赵金光少将,原辽宁省军区副司令尚全孝少将,原总装备部21基地政委王振荣少将,中国将军书画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永金、办公室主任李欣曾莅临我校考查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并与师生举行了座谈会;第二炮兵原政委隋永举上将、沈阳军区原司令员钱国樑上将,军事科学院原政委张序三等6位中将和31位少将来校参加黄洋将军希望学校落成典礼。我们把将军为我校题词作画的书画作品,编著成书画教材与书法课、美术课相结合;把将军的诗词、散文、楹联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收集整理将军亲临我校考察、参加重大活动的图片、视频资料,制成相册和光碟,供师生教学使用;收集整理将军来讲稿、寄语、诗词等,把这些资源开发成校本教材《我与将军行》,让全体师生学习将军忠诚于党、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等精神,让将军们的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

四、丰富红色活动载体,突出红色活动主题

我们对红色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并扎实推进,使红色校园文化在内容上系列化,在目标上层次化,在时间上常态化。

(一)活动主题序列化

一至七年级着重加强革命纪律教育,培养学生守纪律守规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八年级着重加强艰苦奋斗教育,让学生远离不健康生活;九年级着重加强理想前途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

(二)活动时间常态化

开学初对学生进行军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学生坚强意志,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让学生铭记历史,缅怀革命先烈,树立崇高的理想,立志成才;“五、四”和“一二、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六、一”,以“红领巾在我心中”为主题的教育,让学生牢记历史使命,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报效祖国;“七、一”,对学生进行党史教育,使学生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牢记党的宗旨。

五、红色文化重塑了学生形象,提高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一)加大了各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力度,塑造学生精神形象。思品课是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和行为动机的主要载体。我校教师在钻研教材、制订计划、撰写教案时都把红色校园文化作为德育校本资源与教材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与灌输做人的道理结合起来,把发展智力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把深化思想认识与训练良好行为习惯、锻炼心理素质结合起来。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对红色校园文化和教材中的教育内容进行系列组合,优化教材中的教育因素,使一种观点、一种思想、一种情感在学生的心灵中逐步稳定地培养与建立起来,从而获得良好的整体效应。二是选择好教学与红色校园文化的最佳结合点,在教学的某一环节上,找准某一知识点或训练点作为突破口,使养成教育与学科教学均达到最佳效果。

我校教师在备课时,充分挖掘各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凡与红色校园文化有共同点的,都抓住德育的渗透点,讲课时突出“渗透点”,课后测评渗透点的落实情况。教师针对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心理特征,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德育教育。

(二)强化养成教育,塑造学生行为形象。中小学生年龄低、可塑性大、反复性强,德育工作就是要反复抓、抓反复,靠一朝一夕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培养学生良好习惯要进行反复要求、反复练习、反复检查督促。经常性是德育工作的特征之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

我校把《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成版面,张贴在前面黑板两侧的墙上,成为校本德育的又一内容。为了认真贯彻实施《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以前制订的《中小学生日常礼貌规范要求》、《一日常规检查内容和要求》等养成教育的一些制度要求,对每一项要求进行认真训练、演示。建立共青团、红领巾、

小警察常规检查监督岗和检查制度,做到每日一查,每周一评,每月一公布。因此,我校学生养成了讲卫生、懂礼貌的好习惯。

要改变独生子女的依赖性,使他们具有独立性,必须从小进行自理自立意识的培养。共青团、少先队开展“我是班级小主人”“我是校园小主人”的活动。班级事务由学生专人专项负责,班队干部实行轮换制。班长不是一人当一学期,而是由多人担任值日班长,树立团队精神,强调合作,通过正常渠道进行竞争,形成具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从打扫卫生开始,从完成卫生包干区的任务开始,从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做起,把自我教育的钥匙交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小主人。对住宿生的教育重点放在“在生活中育德”上,从洗一块手帕、洗一双袜子做起,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总之,我校学生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习惯都有了明显好转。

(三)形成了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塑造教师育人形象。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德育的宗旨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当前,拜金主义、一切向钱看、“金钱万能”等思潮一波又一波地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如何在市场经济中,在激烈竞争中使学生成为真、善、美集于一身的人,成为“四有”新人,首先要教会学生有一个平常的心态、拥有健康的心理。从小就养成宽容待人、与同学不斤斤计较。中小学生心理处在由幼稚向成熟阶段的过程,面临着许多困惑,他们的自控能力和认识能力不成熟,很容易受环境影响而产生消极心理。我们通过齐抓共管,发现苗头,及时疏导。同时还要进行“挫折”教育,磨炼意志,提高承受能力。我们开展的各项德育活动,都紧紧围绕“育人”这个宗旨,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求知、学会做人。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德育效能,从根本上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我校教师在学生需要帮助时,都无微不至地关心、体贴,给予学生温暖。教师用一颗热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以一颗平常心尊重每一位学生,用一颗诚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用良好的师德风范去影响每一位学生。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课题的研究使学校的育人环境变化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变化了,教师的敬业精神变化了,课堂教学变化了。红色校园文化体系初步形成,整个校园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惩恶扬善的舆论环境,使学校的办学品味逐步提高。

一、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了格调高雅、优美怡人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是一所学校的性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校园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陶冶功能”、“辐射功能”,并赋予学校以清新的活力机制,促使学校朝着办学目标健康发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精心规划,逐项建设,不断充实,在校内营造了内容丰富,底蕴厚重的红色育人文化氛围。

(一)“绿化,创建了绿色校园”。首先是建设好校园硬环境。我们根据教育现代化标准和要求科学合理、实用美观地建造各种富有育人功能的设置。我们从红、绿为主色调,红色彰显红色文化底蕴,绿色彰显学校的生命活力,致力于创设校园与花园的完美统一。浓绿的草坪与名贵的鲜花交相辉映,挺拔的银杏敞迎八方莘莘学子,幽雅别致的介绍牌“给我一份爱心,我将回赠你一个清新的世界”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又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我们追求可持续发展,做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合理安排花草树木的布局,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镌刻的“自强不息”文化石光彩夺目,突出文化氛围,强化育人功能。总之,校园环境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香,冬有绿”,学校已经成为“陶冶学生情操的花园,育人启智的学园,发展兴趣的乐园”。 (二)“美化,营造了优雅育人氛围”。一个哲人曾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我校在设计校园环境时,不仅注重自然环境的优化,更着力于校园文化环境的优化,“让每一面墙育人”是我们对校园文化墙的构思源点,力争让校园内的每个字、每幅画、每块墙壁都能成为陶冶情操、启智育能的好教材。在教学楼上镶刻“勤学、善思、明辨、笃行”八字校训。教学走廊开辟教育长廊:一楼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长廊;二楼为养成教育长廊;三为楼理想信念教育长廊;四楼为实践创新长廊。同时在宿舍楼前全面建成“礼仪教育长廊”, 宿舍楼建设成了“文明 上进 友

爱”的宿舍文化。我们本着“高品位、浓氛围、儿童化、重感化”的原则,全面展现学校幽雅的育人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班级文化各具特色,催人上进

每个班级都制定了班训、班徽、班歌、班旗,并以班为单位,充分创办各具特色的学习园地,凸显特色;班主任寄语、星级学生的座右铭、将军们的寄语错落有致地布置在教室里,使他们时刻都受到理想信念的教育,从而志存高远、奋发向上。 (四)宿舍文化充分体现育人功能

寝室文化有很强的育人功能。在宿舍的楼道、楼梯悬挂富有团结互助、互谅互让、立志报国、自立自强的各种条幅。同时,在宿舍内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合理安排剪纸、绘画、摄影、书法等各具特色的宿舍文化,匠心独运,巧夺天工。

(五)食堂文化回归人本,食有所为

干净卫生的操作间、鲜嫩可口的饭菜、幽雅整洁的用餐环境。鲜艳醒目的悬挂条幅排列有序,勤劳节俭、饮水思源的意识深入内心。

二、红色校园文化培育出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一个没有灵魂的学校顶多就是一个时段的标本,永远不可能成长,通过红色校园文化的塑造、红色精神的熏陶,培育出健康的师魂、生魂、校魂,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形成了“自主、和谐、文明、进取”的校风。校风是一所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思想行为风,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创品牌、树形象的重要保证,是学校的灵魂和气质,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我校积极采取立“校训”、唱“校歌”、挂“校徽”、创办《黄洋将军希望学校校报》、办校刊《红土·绿叶》等形式,既增强师生热爱学校、建设学校、珍惜学校集体荣誉的自觉性和主人翁意识,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又丰富和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班风是形成良好校风的基础,建设优良的校风,必须从班风抓起。通过抓班集体建设,切实加强班主任工作,建立健全班级管理制度,严明班纪班规,教育学生模范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狠抓学生行为习惯和纪律管理,消除了学生中抽烟、打牌等不良行为,杜绝了学生校园内外打架斗殴行为,培

养了良好的班风、校风。同时加强学校优良传统的宣传教育,通过校史展览、校友返校报告、校庆纪念活动等形式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光荣感、自豪感和认同感,弘扬学校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优良作风、校风。 (二)形成了“敬业、严谨、博学、善导”的教风。教风是教师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工作作风、教师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它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水平,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加强师德教育,使教师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质量观、人生观,切实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切实培养教师良好的生活作风,切实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备课能取百家之长,凝精华于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能积极参加教学大练兵、优质课评比、观摩优质课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开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新课堂;教育科研浓郁,教师能积极主动参加教学改革实验、教研活动、学术探讨、经验交流等教研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教学特色和风格。如今,我校教师爱岗敬业,能教能研,课堂教学效益高。在作业批改方面,全批全改,书写整洁,有作业批改记录,批语切实加强了针对性,有切实的鼓励性的批语。加强爱心教育,爱生如子,师生情深,坚决消除轻视差生的现象。近五年来,尹翠林被评为四川省特级教师;唐玉蓉老师被评为广元市感动校园“十佳”教师;蒋文明被评为广元市农村学校优秀教师;母鑫华被评为广元市农村学校优秀校长。康敏、胡江、王菊华、许咏、尹翠林、詹大春获中考质量单科奖;2010年—2015年中考质量连续获得县中考质量一等奖。

(三)形成了“好学、合作、探究、创新”的学风。学风是校风的基础,是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热情和愿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通过红色校园文化的熏陶,学生勤奋笃学、孜孜以求、奋发向上。在班级中,形成争先恐后,你追我赶的学习局面,学生人人不厌学、不逃学、不辍学,个个爱学、乐学、会学。通过红色文化的熏陶和科学引导,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形式生动活泼,学习的效率和质量都大大提高。创造出“整洁的校园环境”、“优雅的学生礼仪”,形成了“好学、合作、探究、创新”的学风。

三、红色校园文化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

红色校园文化在学生自我发展中内聚红色文化精髓,外显将军精神气质。红色校园文化特色属性内化生成学生的自我属性,铸就学生的鲜明个性特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心理素质及健全的人格;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较强的生存能力和文明卫生习惯;具有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学生具有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责任感、荣誉感、进取心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学生学习勤奋、努力,调查显示,有90%的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有85%的学生课余喜欢选读自然科学书籍,有95%的学生崇尚英雄。中小学学生合格率,优秀率均位居全县前五位。2013级学生中考勇夺全市第二名,2015级学生中考再次勇夺全县第一名。学生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课余文化生活已开始向高雅文化转移。调查显示:只有10%的学生喜欢读武侠、言情小说,80%以上的学生已读过《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红岩》等小说,对真假、美丑、善恶的辨别能力明显提高,少数学生的不良行为在学校已没有市场。学生参加文化活动的兴趣高涨,初中生的文化活动已向辩论赛、征文等高品位的理性方向发展。柳曼被评为四川省“十佳”少年;王怡、杨迈、何庆被评为旺苍县“十佳”少年。近三年学生有187人次在县艺术节和科技节上获奖。

四、创建红色校园文化特色,构建红色校园文化体系,深化学校办学理念,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以“红色资源”为主线,以“将军精神”为灵魂,以课程文化为核心,以活动文化为载体,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弘扬将军精神,校园文化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朝着现代化、规范化、个性化、艺术化方向发展,形成红色校园文化特色,学生在这片红色文化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实现自我塑造,我校的办学水平又上一个新的台阶。2012年、2013年、2015年我校都获县中考质量一等奖。2013年课题研究成果被中央电视台故乡栏目组以《心中流淌的西溪》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2014年课题研究成果再次被广元市电视台以《花开在眼前》为题进行专题报道,并获得了广元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先后有市内外20余所学校到校内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经验。随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被授予“广元市教育科研先进学校”、“广

元市课改实验先进学校”、“广元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广元市教学研究示范学校”、“广元市文明单位”、“旺苍县学科教研组建设先进学校”、“旺苍县普通高中优质生源基地学校”、“旺苍县校本教研基地学校”、“广元市校园文化建设先进学校”、“旺苍县名学校”。 课题研究中的困惑与思考

一、观念建设不能一竿到底

学校重视观念文化建设,主流文化体现了观念的先进性,对教育科研的高度重视,对学生精神心理层面的呵护与关怀,对乐学教育格局的构建,都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但从教师文化层面看,部分教师教学观上信奉苦教苦学,学生观上漠视学生的主动性、差异性和潜能,师生观上对建立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缺乏热情等。上述状况的存在表明。我们在观念文化的建设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也说明观念更新的艰巨性。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矛盾冲突难以解决

我们常陷入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之中,一方面我们要开展乐学教育、愉快教育,另一方面又要要求学生勤奋刻苦;一方面要求学生不迷信权威,要有独立批判精神,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尊敬师长要听话;一方面要规范学生各种行为要求学生严守纪律,另一方面又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主体精神。不少老师的价值观念甚至为此而陷入混乱状态。

三、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整合不够,难以取舍

目前的社会文化裹挟着外来文化,呈现出极其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开放性校园文化的构建,较之于对传统文化的改造难度也许更大。不仅要在甄别评判的基础上作出取舍,还要防范有害文化对校园的侵入。对不良的甚至有害文化的防范,装上过滤网是必要的,但靠堵是难以奏效的,事实上师生接触社会文化及社会文化对学校的渗入都是难以避免的,关键的问题是我们要帮助增强师生,特别是青少年提高免疫力。

(执笔人:尹翠林)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澜波,宋海霞,浅析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09期

2 、孙洪举,校园文化的内涵及校园文化的建设构想[J],华章,2011年21期

3 、李瑛,论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农业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Z2期

4、田仁礼,刘积斌,浅谈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

5、牛萌萌,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刘德优,伍复晁,红色文化育新人[J];江西教育,2006年21期

7、蒋禾,做红色文化的传承者[J],高中生,2010年07期

8 、李本涛,王臻令,刘冰,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爱国精神[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年09期

9、袁富碧,袁欣梁,习水“红色文化”个性研究[J],学周刊,2014年12期

10、梅海瀛,开掘红色遗产,传承红色文化[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3年17期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