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中历史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域特征与综合开发

2002年5月May,2002笫31卷第3期J㈣l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ofShaar俩N。nnduniv町3ity(s。dmsd印ce)V01.31Nc,.3■历史地理学研究

关中历史人文旅游资源的

.区域特征与综合开发

赵克礼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关中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根据这些资源的地理位丑和内涵的不

同,结合当前旅游业发展趋势,应综合开发关中历史人文旅游资源.以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古代

都城建筑遗址”旅游区、以渭河两岸黄土原地和北部山系为主的“古代帝王陵墓”旅游区、以秦岭山

脉北坡为主的“宗教建筑”旅游区三大主要^文景观旅游区域。

关键词:关中旅游区蛾;人文旅游资薤5c;综台开发

中图分类号:K92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93{2002J03一0102一07

陕西省中部,位于秦岭山系与黄土高原南缘山脉之同,因地处古代四美之中而被称为“关中”。自古就有“田肥美,民殷富”、“沃野千里”[1]((战国靠・卷3))的美誉,是我国境内最早有人类的分布有着以自然和历史条件不同而呈现出的区域性特征,即:以西安为中心的古都城遗址人

一、关中三大人文景观区域形成的历史条件与特征

历史人文景观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产物。凡在历史上适合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自然区域,必然成为历史人文景观的密集区。关中就是这样一个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起过

1.以西安为中心的古代都城遗址人文景观的形成过程与特征。位于秦岭与北部黄土高

收稿目期:2001—06~18

作者简升:赵克札(1955一),男,陕西户县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102

生存和繁衍的地区之一,也是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定都之地。千百年来,关中以其政治经济的特殊地位,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妊观受到人们的向往和青睐。关中人文旅游资源文景观、依秦岭北坡诸山脉以及沿山一带为主的宗教人文景观、以渭河两岸原地和北部石灰岩质山脉为主的古代帝王陵墓人文景观。特殊作用的地区。原之间的关中平原,由渭河及其支流冲击而成,东西长约300公里,西窄而东阔,总面积达3万平方公里。这儿的黄色土壤,自古就被认为是最适宜耕种的“上上”田。公元前1l世纪时,原来居住在泾河流域“豳”的周部落为躲避西北游牧民族的侵扰,迁徙到关中西部的周原地区,利用地形险阻,而原田肥美的有利环境,以农耕为主的周部落迅速崛起。然而,随着周部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政治上逐渐向东方扩展,周原已非理想的定都之地。于是将其都城东迁到了

关中中部的“丰”,这儿不但是关中平原最为平坦的地方,而且河流纵横、土地肥沃。对于深谙农耕之道的周人来说,“丰”无疑是比周原更佳的生存环境和定都之地。后来,周武王又将都城进一步扩展到沣河东岸的“镐”,并于前ll世纪中期从这里出发向东一举灭商而统一了全国。周人以其智慧和勤劳,在自己的发祥地,选择和利用了优越的自然环境,不仅奠定了西周发展的基础,也奠定了”关中自古帝王州”的基础。周都“丰镐”是西安都城历史的肇始。

秦人原居于甘肃东部,春秋时进入关中地区,其早期都城经历了自西而东的多次迁移,直到定都咸阳,位置均在渭水之北。秦统一六国后,在渭水以北的都城成阳又仿东方六国样式修建了大量宫殿,但最终却以“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2](<史记嗪始皇本纪>)为由,在渭河南岸开始兴建规模巨大的阿房宫。这是秦人对都城自然环境的又一次选择,因为渭河北岸地势高昂,河流稀少,在当时的条件下,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严重限制。同时,渭河不断北移,使咸阳受到河水冲刷的威胁也可以说是一个因素。现在,渭河在今威阳市以东地区向北移动了近10华里,秦咸阳除剩下个别官殿遗址外,主体遗址j三!l被渭河冲刷殆尽,当初紧靠渭河的阿房官,其遗址现在距渭河已有数里之遥[3】(P86),这是不争的史实。

秦灭亡后,刘邦借助关中优越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并定都于此。汉都长安位于秦阿房宫遗址的东面。从都城的建设角度讲,西议完成了秦始皇未竟之业。所以司马迁说“长安,故成阳也”[2](‘史记.韩信一绾列传))。秦人自西而来,定都于关中,本在情理之中。那么,刘邦及其幕僚原本生活在东方,为何也要选择关中而定都呢?《史记・留侯世家》对此曾阐述道:“夫关中左被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里,天府之国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使西汉的统治者选择了关中。同时也在关中留下了难以数记的历史人文景观,这些已成为今日陕西旅游业发展不可多得的财富。西汉眦后,西安虽然也曾几度作为地方割据势力的都城,但他重新让世人瞩目,却是在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隋唐时期。

公元581年,隋义帝杨坚夺得北周大权,建立了隋朝,他沿用北周体制,定都长安。因原来的长安城距渭河太近,又历经战火破烂不堪,加之地下水多苦涩。于是任命宇文恺为营建新都的副监,负责设计新都城方案。宇文恺吸收北魏洛阳等古城建设的经验,选择在汉长安城东南另建新都,名“大兴城”。公元618年,李渊父子建立唐朝,依然定都关中,改大兴城为i圭安,并继续大肆修建,直到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854年)这一无以伦比的大都市才基本完成。唐长安城周长达36.7公里。其科学的布局,宏伟的建筑风格,不只对中国后来都城建设影响巨大,而且远及日本、朝鲜等国。唐长安是西安古城历史的最辉煌时期,保留至今的大、小雁塔已成为今日西安的标志性建筑,埋于地下的建筑遗址也是西安旅游业发展中具有潜力的资源。

自隋唐开始,随着南方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何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已经成为统治者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关中地区因秦岭的阻碍,‘中央控制南方的力量受到削弱,因此隋唐两朝都在洛阳建立了东都。如果说历史上东周和东汉建都于洛阳,是政治形势所迫,那么,隋唐时的营建东都,则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全国统治中心东移趋势的表现。此后,关中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开始下降,西安作为都城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结束了。两宋及明清时期,西安作为扼守西北的军事重镇,虽然仍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已远远不能和昔日的辉煌相比,保留至今的西安明代城墙以及钟楼、鼓楼作为这一时期历史的缩影和见103

证.其历史及旅游价值亦不可低估。

周秦汉唐时期,是西安历史上值得骄傲的阶段。这些时期的都城建筑以及保留至今的遗址,是西安作为历史古都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资源。

2.以渭河两岸原地和北部山系为主的帝王陵墓人文景观的形成。关中帝王陵墓景观是关中长期作为都城的副产品。因为从安葬和祭祀的便利考虑,一般情况下,我国古代帝王陵墓大都在距都城不远的一定范围之内。

渭河两岸的原地均依山面水,地势平坦而高昂,站在原上,渭河平原与京城长安可尽收眼底。在这儿修建陵墓,既可以利用地势高爽的自然条件体现帝王之尊严,也有利于防水和防腐。正因为如此,南北原上周秦汉唐的帝王陵墓星罗棋布,各种类型的陵墓应有尽有,几乎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陵墓群。

在我国历史上,春秋及以前的古代帝王虽然也讲求厚葬,但是,地面上却是不做大的坟头的。即“厚农之以薪,臧之中野,不封不树”。因此,西周王陵究竟在什么地方,至今仍然是个谜。①位于风翔县的秦公大墓在发掘前,地面上是投有任何标志的。战国时,封建地主阶级开始太兴陵墓之风,墓葬之上开始有了高大的坟头。咸阳原上的秦惠文王和秦悼武王的大墓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秦始皇开创了我国封建帝王生前即大规模建造陵墓的先河。他在骊山下修建了规模巨大的覆斗状的大冢,至今仍有76米之高。其地下规模宏伟的兵马俑陪葬坑,一经面世就成了举世瞩目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吸引来众多的国家元首和无数游人,极大地提高了陕西省的知名度。汉承秦制,在陵墓修建上亦是如此。不同的是,西汉皇帝的陵墓都选在渭河两岸的黄土原上。除了汉文帝霸陵、宜帝杜睦在渭河南原上外,其余9位皇帝陵墓均在渭河北面的五陵原上。这些大大小小的陵墓继承了秦代以土为陵和覆斗状的外观,如座座金字塔雄居于天地之问,特别是用长选半个多世纪时间修建而成的汉武帝茂陵更是当时社会强盛的缩影,它不光以其高度(现高46.5米)雄居汉睦之首,陪葬墓前的大型石雕组群更是举世稀有的珍品。另外,近年来发掘的汉景帝阳陵陪葬坑,也以其丰富的内涵使世人瞩目。

汉以后,关中地区成为多民族杂居和融合的重要地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陵墓亦为数不少。位于彬县的前秦王苻坚墓、位于富平县境的西魏文帝永陵均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特征的陵墓文化。但是由于这些时期大都处于战乱之中,其陵墓建设的规模一般都不大。

隋文帝杨坚的杨陵以及唐朝初年高祖李渊的献陵仍沿袭了汉代以土为陵的建造方式。至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叉开创了以山为陵的先河。昭陵位于黄土高原南缘的九螋山,并以整座石灰岩质的山峰作为陵墓。其主峰海拔在1000米以上,这比长安城的海拔高度要高出500米。为何要以山为陵,李世民在文德皇后碑文中作了详尽解释:“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已有。今因九螋山为陵,凿石之工才百余人,数十日而毕,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奸盗息心,存没无累,当使百世子孙奉以为法。”[4](‘赍治通鉴-卷1蚰))细观其字里行间,使“奸盗息心”当是这种改革的根本出发点。

昭陵规模宏大,整个陵区占地30万亩,仅今天能确定身份的陪葬墓就有167个,大型石雕0《汉书・楚元王停》:“易日‘古之葬者,厚衣之薪,蛾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于棺椁’¨…・文、武、周公葬于毕…一皆无丘陇之处。”104

组群“昭陵六骏”皿是稀世珍品。陕西境内的近20座唐陵以其巍峨的气势、精美的石雕、内涵丰富的壁画以及艺术品位极高的石碑墓志而闻名于世,成为中华陵墓文化中的瑰宝。

除了古代帝王陵墓外,关中地区还有着无以数计的古代名人墓葬,如”宁死不辱汉节”的苏武、“匈奴不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敢于直言面谏、被唐太宗誉为”镜子”的魏征……可以这样说,在中国,帝王将相陵墓如此之多、时代跨度如此之大、陵慕形式如此之丰富的地区,惟关中首届一指。这是陕西旅游事业进一步发展又一不可多得的条件。

3.秦岭山脉北坡及沿山一带的宗教人文景观。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传统道教信奉黄老之学,崇尚清静无为。在中国影响巨大的外传佛教亦崇尚自我修行,因此幽静秀丽的山林便成为他们最佳的选择。秦岭山系东西连绵数千里,横贯整个陕西中部。秦岭北坡山势峻峭秀丽,风景宜人,太白山、终南山、骊山、华山、圭峰山、翠华山、南瓦台等名山闻名遐迩。“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秦岭诸山不但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而且因为有着丰富的宗教人文建筑而享誉海内外。

西岳华山索以巍峨险峻而闻名,也因其有着美丽的神话传说和奇巧的人文建筑而为人们所乐道。位于华山山口的玉泉院,传为五代时著名道士陈抟老祖修炼的地方,这儿依山傍水,清淡舒雅,更有古木参天、奇石挡道,幽静神秘的自然环境加之依山就崖而建造的搂台亭阁、庵房庙宇,将道家崇尚清静的理念以物化的形式展现出来,恰如其分地体现了道教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整座华山的人文景观,都体现了这种借自然而抒人之情感,以人工而点缀自然的特点:人迹难至的孤峰悬崖上,修一座下棋亭,飘然若仙的感觉便悠然而生;华山西峰上的自然裂缝,旁边置一把巨型铁斧,加上一个美丽动人的”劈山救母”传说,曾使多少游客为之动容……宗教的神秘与自然的鬼斧神工巧妙的结合,是关中地区沿秦岭山系而建造的宗教人文景观的共同特点。

骊山以温泉和骊山宫而闻名。风流皇帝唐玄宗和其宠妃杨玉环的故事曾使多少文人墨客感叹和留恋。时至今天,从旅游资源的角度看,如果骊山脚下没有华清池。Ill上没有道教的老君殿、老母殿、烽火台等人文建筑,仅以骊山的自然风光又有多少人垂青?在这儿,宗教人文最观在整个自然景观中起着弥补山水不足的重要作用。

长安自古多名刹。沿秦岭北麓,名刹古寺、道观庵堂比比皆是。这些寺院道观或依山傍水而建,或面山而筑,无不充分利用自然山水之形胜显神灵之神秘和威严。按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大体可分四种类型。一是居于深山之中,隐显于古木奇峰之间,于幽静超然的环境中,营造出一种令人去除杂念、一心向佛的气氛。下是虔诚的信徒们便不顾旅途遥远,爬山涉水去“布施”和朝拜。著名的西岳华山顶上的道观、长安县南五台山上的佛寺就是其代表。二是沿山之边缘,依山势而建寺庙,沿山前台阶拾级而上,便可曲径通幽、渐人佳境。因其虽在山上而道不遥远,老弱妇幼成宜,常常是香火兴盛。周至县的道教圣地楼观台、户县境内的道教寺观清凉山均属此例。第三类是面山而筑寺。这些寺院一般选择离山不远而X地势平坦的地方,面山傍水,风光秀丽。既得山水之灵气,又有地势开阔之利,规模一般也比前两种类型的寺庙略大。华山脚下的华岳庙、户县境内的草堂寺就是其典型代表。第四种类型是距秦岭山脉距离更远些的寺庙。他们往往处J:都市与秦岭之间。如长安城以南至秦岭之间,由于河流的冲刷而形成了川原相交的地形,站在这些河川底部仰视高原的边缘,其巍峨之势犹如山脉一样,加之河川风光秀丽,交通方便,固此长安的重要寺院几乎都建在这些原地的边缘之上。如建在少陵原105

边的*教寺、华严寺,建于乐游原上的青龙寺,建于神禾原上的香积寺等。

二、依据关中人文景观区域特点,综合开发历史人文旅游资源

随着人们生活内涵的日益丰富,旅游业正在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新兴产业。这对于拥有丰富人文旅游资源的陕西省来说,是一十千载难逢的发展契机。秦兵马俑博物馆、骊IIJ华清池、唐大雁塔、法门寺……众多的旅游最点、已使陕西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闻名的旅游区域。但是,我们仍然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对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分散、粗放、雷同的旅游景点和设施已经不能满足愈来愈高的旅游需求。因此,必须根据关中人文景观的区域特征,推出具有内在联系的分类旅游系列,以每一系列的重点景观为核心,使其形成辐射状的旅游网络,延长旅游者在陕西驻留的时问。使旅游者在陕旅游时,不仅得到了赏心悦目的自然享受,而且还能获得某些方面的系列知识,以提高陕西旅游的吸引力。

1.依托丰富的古代陵墓人文资源,推出以西安、成阳、渭南为一线的古陵墓系列旅游项目。首先,可按照历史时代特征,将关中古陵墓划分为:有墓无陵时代——战国以前的诸侯王大墓;中国的金字塔——战国、秦汉帝王陵墓;巍峨壮观的山陵——唐代帝王陵墓;最后的辉煌——明代藩王墓。在现有旅游条件较为成熟的景点可建立专题博物馆。如可在乾陵或昭陵建立”唐代帝王陵墓史”专题展览馆,将唐代皇帝陵墓的历史沿革、地域分布、建筑特点科学地介绍给游客。甚至还可以更详尽划分出小的系列。如唐代皇帝陵墓前大型石雕的演变及其不同时代的特点等等。使游客在直观地感受了唐陵壮观的气势后,又理性地接受和认识了有关唐代帝王陵墓的系列知识。同样道理,我们也可以在汉武帝茂陵或者汉景帝阳陵建立”汉代帝王陵墓史”展览馆,使游人系统地了解有关汉代皇帝陵墓的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可以选择适当位置,筹建更具有综合特色的“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史”展览馆。系统地介绍我国古代帝王陵墓发展的历史,使人们从中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用这样的方式使陕西的古陵墓旅游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使旅游的科学性、知识性更加突出。

其次,应当指出的是,在古陵墓资源的开发中,一定要遵循历史的和旅游业的规律。历史是一个过程,它可以在一切事物上留下沧桑痕迹,古代陵墓也不例外。“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便是不同时代的人对这种历史沧桑的感受和记录。时至今日,高冢之上芳草荽荽,石雕表面苔迹班驳均是历史的杰作。残垣荒丘、荆棘丛生也是这种历史岁月的记录。如果我们耗费巨大人力和物力,将陵墓上的荒草全部铲去,把石雕上的苔迹全都除掉,甚至将陵墓圈进一个现代人为的小庭院里,再搞一些与陵墓本身毫无关系的假山、小桥、金鱼戏水,还怎么去体现古陵墓同有的特征,又怎样去以自己的鲜明个性长久地暇引游人呢?在这一方面,云南的丽江古城当为楷模。我们可以设想,在陵墓四周根据实际徭要划定一定的自然风貌保护区,一切现代人为所建的旅游服务设施,都置于保护区之外,在保护区内创造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情景。给游客一个历史的本来面目,留下更多的空间让游客去遐思,这对于久居人声嘈杂而又被钢筋水泥结构高楼囚禁的现代人来说,当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2.将宗教文化与自然景观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多方面吸引力的沿山旅游带。将宗教理念与自然风光结合起来,是古代劳动人民在寺庙建筑上的创造。宗教建筑与自然风光的巧妙结合,形成“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独特人文景观现象,取得了显著的美学效果和文化效应。“天下名山僧占多”和“山有仙则名”就是古人从不同角度对这种现象的概括和辨证阐述。在近106

几年旅游业发展的热潮中,我们仍然可以明显地看到这种结台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宗教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吸引着众多的中老年游客,他们久居繁杂的城市乡镇,为诸多凡事所烦扰,需要一个清静的环境和可以寄托精神的场所去谴烦消愁,随着农村生话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民中这样的群体也在不断扩大。这样,建筑于深山之中的寺庙便成为他们的理想去处。加之中国人宗教信仰的内涵极为丰富,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并投有明显的宗教派别,“遇神磕头,见庙进香”是大多数人的普遍心理和习惯做法。因此利用宗教人文景观开发旅游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就世界范围而言,我国的佛教寺院+对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等信奉佛教国家的游客也有着巨人的吸引力。中国传统的道教文化的深厚内涵也往往使得西方的游客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发掘这一方面的旅游资源大有文章可做。

首先,要使宗教文化旅游与山水观光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适应不同层次的游客需求,丰富旅游内容。要使深奥的宗教理念通过一定的途径与自然结合起来,使旅游者在观光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宗教知识,从而提高抵御邪教的能力,而不是简单的用荒诞离奇来吸引游客。如道教主张“清净无为”和“无为而无不为”,我们就应该利用现有的宗教资源,通过讲解或其他媒介手段,使游客了解道教强调的“无为”是一种在自然状态下,自然界的一种相互融合,而反对人为的破坏自然规律,这也和现代理论所讲的生态平衡原则一致。从而引导旅游者带着这种理念去欣赏自然,去领悟大自然的和谐绐人类带来的美感,增强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意识。再如,佛教主张从着,戒杀一切生灵,这和目前人类所认识的要保持动植物种群上的多样性也是一致的。观赏丁寺庙建筑,聆听了佛教教义,再以和善的心态去欣赏大自然的和谐所产生的美韵.从而提高旅游的内在质量,使得旅游在更高层次上产生社会效应,吸引更多的游人。

其次,在新开辟的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点,也应当在旅游区的统一规划下,允许宗教界介入其问,在自然风光之中点缀宗教人文建筑,以此弥补山水胜景之不足,这比一哄而上大建高档宾馆和度假村,不加限制地破坏山水的自然原有风貌,而且还造成了人为的环境污染要好得多。宗教进入景区,其建设费用来自民间的香火钱,宗教理论又在引导人们珍爱环境,这样就可以取得减少国家投资和优化旅游环境的双重效果。加之我国现在民间信仰的宗教以佛教和道教为主,在饮食上均主张素食,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都有着利极意义。如果能以寺庙为依托,为游客提供简洁素雅的住宿环境,叉附之以清爽可口的斋饭,对于当代的游客来说一定会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因此,在风景名胜区发展一定的宗教人文景观当是一件利在今日、功及后世的事。

3.坚持旅游开发与保护并举的原则,充分利用周秦汉唐古城遗址资源,建设县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怎样利用陕西作为古都得天独厚的历史人文资源来发展旅游事业,有识之士曾做过多种尝试,这其中亦币乏令人深思的经验和教训。如早些年有关部门在西安南郊雁塔风景区兴建了一个“唐文化博物馆”,因其地与大雁塔相邻,却没有宗教特点,与陕西历史博物馆相距不远,而内容不及其1/10,以至于自建立起便门可罗雀。而与此同时,西安北郊珍贵的唐代历史文化遗址却大都冷落荒芜,无力保护。

古城遗址历经千年沧桑,地面遗存已十分稀少,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使得这些极其珍贵的历史遗迹时刻面临着灭顶之灾。由于资金的匮乏和人力的不足,我们不H对于这些地面上的建筑遗迹无力保护,对于因考古科研需要而发掘的地下建筑遗址也只能任其数年间暴露于外,风吹日晒而束手无策。对此我们应坚持旅游开发和保护并举的原则,充分利用古城遗址科学107

地规划和兴建新的旅游景点,使历史遗迹成为旅游景点的依托和背景,增加旅游景点的历史知识含量,这样既符合当代“寓教于乐”的理念,同时叉可以旅游的收入弥补遗址保护经费的不足,使珍贵的历史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一举两得。

利用历史遗迹发展旅游事业,秦“阿房宫”的做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他们在秦阿房宫遗址边修建了规模巨大的仿秦建筑.,刺用“阿房宫”独特的历史知名度(无形资产)吸引游客,使其成为颇具规模的旅游点。在这一点上,是成功的。遗憾的是,该景点虽然建在阿房宫遗址附近,但是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却忽略了对遗址的充分利用,没有把新建景观与遗址结为一个整体。一方面新建的“阿房宫”雕梁画栋,得到百般呵护,另一边真正的阿房宫遗址荒寂无人,继续受到种种破坏。这样发展下去,新的人文景点便会园失去历史底蕴而成为无本之木,沦为一般的现代性休闲娱乐场地,这对于该景点的可持续发展必然带来不良影响。

借鉴“唐文化博物馆”和新建“阿房宫”旅游点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设想将历史遗迹的保护和科学地发掘与利用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在不破坏遗址原貌的条件下,在保护区外兴建能真实反映历史原貌的仿古建筑旅游景点,在这些旅游建筑中除r有现在人们喜闻乐见的仿古歌舞表演外,更应该有该景点历史遗迹的科学介绍,使游客在娱乐之外获得相关的历史知识,再让游客在虽然未加修饰但却得到妥善保护的遗址去参观,去感受历史的沧桑。假如我们能将修建唐文化博物馆的资金用来在唐太明宫遗址旁修建一座唐代建筑艺术博物馆,使游人身临其境去感悟唐文化的博大精深,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定会比现在好。

历史遗址的开放与保护并重、科学性与趣味性同举才能在提高^们认识的基础上更好地保护遗址。充分利用陕西得天独厚的人文旅游资源,做好有计划的综合科学开发,对于陕西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荆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2.

[3]武伯伦西安历史述略[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

[4]司马光.资治通篷[M].北京:中华书局,1956[责任编辑许正文]

RegionalCharacteristicsand‘栅preheIIsiveDe审elopmentof

theHistoricalH岫蛐isticT0uristResourcesinGuaIlzhong

ZHAOKe-1i

(o£姆0,Hf口D删口村a“z衄t删,‰枷Ⅳ0嗍z队i唧酊“,Ⅺ’删710062,oi越)

Abstract:TheGuanzhongregianaboundswithgiftsbynatureinhistorical

脚urceshu咖istictourist

CbnsideringdiHerentp0Sitio地andpotentialsdthesetouristresources,a

oomprehenSivee)(ploitationofthemisnecessarytothetenderlcy0fdevelopmentoftouristindustry.Ac∞rdir培ly,threemajorhumanistictouristscenicr昭ionswilltakeshape,n咖ely,thetour;stregionof“architecturalrelicsoftheandentcapital”c朗tredbyXi’an,thetouristregionof“toInbsoftheancientemDerorsandbrds”ontheL艄sPIateauont|1eWeiheRiverandthenorthern邢gesandthetouristregion0f“Buddhistarchitecture”maildyonthenorthe丌1slopeoftheQinli雌Mountains

l【eyWm诅s:touristregionsinGuanzhang;humanistictouristreSources;comprehensiveex口loitation

关中历史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域特征与综合开发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被引用次数:赵克礼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062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2,31(3)3次

参考文献(5条)

1. 汉书·楚元王传

2. 司马光 资治通鉴 1956

3. 武伯伦 西安历史述略 1979

4. 司马迁 史记 1992

5. 刘向 战国策 1985

引证文献(3条)

1. 赵金瑞. 黄群. 严渭青. 袁小娟 基于历史发生学解读下的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开发研究[期刊论文]-人文地理2009(3)

2. 张瑞英. 王谋. 宋宁. 冯娟 成都市新都区宝光寺旅游发展问题研究[期刊论文]-经济师 2009(6)

3. 朱顺玲 香严寺在丹江口风景区旅游综合开发中的价值[期刊论文]-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9)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xsfdxxb-zxsh20020301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