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囚徒困境·理性悖论·交互认识论

第3l卷第6期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V01.31No.6

2007年11月

JⅧmalof]‘i∞gL∞University(Philosof’hy

andSocial

Scim'md)NOV..2007

“囚徒困境"・理性悖论・交互认识论’

张践明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胡南湘潭411105)

摘要:。囚徒困境”模型基于理性人的利苴冲变。但其理性是受严格紊件限制的.而且是不完备的:其中体现的十人理性与群俸理性的矛盾,可以通过重复博彝来解决,从而实理由非争作到合作,实现理・巨与道德昀一致;遣一交

互班策的模型。奠定在变王认识的基础上。交互认识是主律问性的重要社会认识静表征。

关键词:囚徒困境;个人理性;集体理性;交互;L识论

中国分类号:K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981f2007106—0035—06

几乎每一本介绍博弈论的著作都提到“囚徒困

境”(Prisoners’dilemma)这个著名的例子,这个博弈

鸽鹰

据说最早是兰德(Rand)公司的科学家德瑞希尔和弗拉德进行形式化的,第一次提到这个模型的是阿鹤

尔伯特・塔克尔。美国庞德斯通在<囚徒的困境)一书中曾这样描述:“囚徒的困境已成为我们时代

鹰最基本的哲学和科学课题之一,它同我们的生存紧

紧联系在一起。¨lJ”

所谓“囚徒困境”是这样的:警察提审两个囚

犯,分别“背靠背”地审问他们,警察告诉他们:如果博弈理论作出了如此的结论:最后两囚徒都选

你坦白(。鹰”策略)面你的同伙不坦白(。鸽”策

择了鹰策略,因为“鹰一鹰”策略是这个博弈惟一的

略),那么你可自由(x)。如果你不坦白面你的同伙

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q)。这两个局中人都选

坦白了,那你将被从重处罚(0),你同伙因为立功而

择鹰策略,是因为在对方各种可能策略的情况下,鹰

将被释放。如果你们都坦白了。你们都将受处罚,但

策略是他个人策略中最好的,是强占优势策略。

因坦白都不会从重处罚(z)。如果你们都不坦白,

囚徒困境博弈常常被人引用,因为这个小故事你们将被指控有罪但因证据不充分又只能课以轻微蕴含了不少大道理,可以引起我们对许多问题包括

处罚(Y)。下面的左图是囚徒困境故事的结构,即其中所蕴含的哲学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要求:X>Y>Z>0,其中X,Y,z和0是表示囚徒的

在进行具体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对经济学上的赢得函数(支付函数),是获利大小,不是被处罚的

“理性”与哲学上的“理性”作出一些区分。哲学上大小,鹰表示采用坦白盼策略,鸽表示采用隐瞒的策的“理性”是理性一般,是人类理性各种特性的最高略。右图是将左边的数字具体化”Jl。。

抽象与概括。黑格尔把理性看成是人类对自己本性的理解,理性的主体是普遍性。而不是个体或特殊性

・收蔷日期:20町一08—12

作者简介:张跬明(1贴2一),男.帮南盘阳^。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基金项目:期南省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理性经井人的哲学追问”(编号:05Y雎6)成果之一。

o所谓纳什均衡是指一十策略组台.在这十组合中,每十局中人的策略相对其他局中人的策略都是最优的。

万 

方数据

的。黑格尔把理性推到了极致的地位,。理性是世界的主宰”,理性是决定一切的,决定历史的发展,

决定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是始终驱使主体投人践履的内在动力。在我国通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中,理性作为人类意识(知、情、意)的一部分,与意

识中的另一部分非理性因素(情感与意志力)是相

对立的;作为认识形式的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

的逻辑形式所组成。而经济学中的理性不过是“应用”理性,是理性具体,它的模式就是“最小一最大”的经济取向和行为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被概括为:目标的一致性;手段与目标的一致性。在博弈论应用到经济学后,理性的范畴被进一步略化,理性被

理解为每个人的白利行为与群体内其他人的自利行为的一致性。经济学中谈到非理性的时候却往往是非经济因素的道德、情感因素和不理性的因素,如谢林指出。。非理性意味着无序和非连贯性的价值体

系、错误的分析判断以及无法有效地获取信息与沟

通;非理性还意味着在接受或传达指令、获取或传递信息过程中可能存在危险的随机因素。此外,非理性有时仅仅能够反映众多个体决定的集体特

征。”[3】“

L.A.博兰在1997年写道:。正如萨缪尔森在多年前所指出的,大多数哲学家称之为‘理性’的东

西,是一个比解释决策所需要的强烈得多的概念。

在萨缪尔森看来,‘一致性’一词就足够了。虽然在许多情况中,人们可以用‘一致的’来替换‘理性的’

一词,但是当人们蓄意表达更强烈的概念时,它又易

于使人产生误解。““2这种误解就是把论据的不能

成立,视为决策者的。非理性”等等。非理性在哲学专业术语中,不能理解为丧失理性的,或者犯错误的。我们有时也会在不很准确的意义上来使用非理

性,在某些场合。我们则有必要在严格意义上区分非理性和理性的界限。

为什么博弈论要建立在理性选择这一基础上?为什么我们不把它建立在一个非理性或者理性与非理性混合的基础上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不

进行循环论证。当我们声称局中人是理性的时候。我们就认定存在一种策略使得局中人确实会采用

它,当局中人采用它的时候也就是说他们是理性的。因为博弈理论本身就是理性的模型,在局中人、策略和支付这三个要素中,三者都涉及到理性。如果局

中人不是理性的,那么博弈就不可能有解,一个博弈

有解就是这个博弈的均衡,它由一组策略构成。如果有某一局中人是非理性的,策略就可以是并非最

36

万 

方数据大化利于自己的,那么其支付就会陷人对非理性局

中人非常的不利。在囚徒困境博弈中,如果我们设想有一局中人不是理性的,他在明知他对立的一方可能选择“鹰”策略的条件下,而他却非理性地选择了“鸽”(不坦白),那么这对立一方的理性人就得到支付为3(释放)。这不是囚徒困境的均衡解,在现实中我们也可以假定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这

涉及到一个生存博弈的问题。“两利相权取其重,

两害相权取其轻”这就是理性人的策略。一个缺乏

理性的人在社会中几乎是不能够生存下去的,因为

在生存博弈中他会失去存在的基础。我们的确没有

理由相信一个人会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去行动,在生

存博弈过程中他能够坚持下去。他不会获得自我支

持,也不会在他的生活共同体中得到认同,而会在无

助之中被疏远被抛弃。因此。博弈模型是联合理性的,所谓联合理性就是所有局中入都是理性人,局中人当对方采取理性行为的时候他也会采取理性的行

为。这里必须指出,不要把联合理性与集体理性混

淆起来,联合理性是指在博弈中每个个体都是理性

的,不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局中人的混合,面是一个非

集体的所有局中人均皆理性。集体理性是指作为一个整体的理性,在这个集体中局中人会从整体利益出发来进行理性思考,作为集体理性的支付也会利益最大化。

我们并不否认理性人具有道德人的品质,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拒绝理性人作为博弈的基础。只要人们生活在交互作用的社会关系中,人们在生存博弈

的同时也有道德博弈,但是道德博弈是在生存博弈

基础上进行的,正如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人们首先必须生存,要生存就必须吃、穿、住、用,而要解决这

些同题,就先要从事物质的经济活动,然后再去从事

政治的、文化的、道德的、艺术的活动一样。人们必须取得生存博弈的能力,才可能有从事道德博弈的

可能。博弈论专家宾默尔这样说:“一定不要混淆道德与理性……理性就是行为的一致性……将行为

一致性作为决策者的特征的实际理由是不能轻易地拒绝的。行为不一致的人一定在某一时候是错误

的,因此,与行为总是正确的人相比,他们处于劣势。……如果非理性行为的道德人将为经济人所代替,

并作为一个局中人出现在生存博弈中,那么,就需要对前者如何成功地存活下来给出解释。¨2J”离开生

存理性人们就无法生存,行为不一致就会在社会中

找不到生存的支撑点。当然生存理性也需要道德理

性的支持和补充,个人的理性(最大化)脱离道德理

性,在一定条件下其最大化也难以最终实现。

人们常常通过囚徒困境这一博弈故事,说明理性局限性。在囚徒困境博弈中,个人理性最优的条件下而导致与集体理性的冲突。而且在这一困境中,每个人的理性行为反倒使每个个体的情况不是更优,而是差了。也就是说个人根据自己的理性推论却在实际中并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在博弈论中,

每个局中人都被假定为是“理性人”,他们都是具有

理性推理能力、决策和选择能力,而且他们又是经济

人,即在选择过程中使自己的赢得函数或支付(pay一罐)最大化。如果在。行”的囚徒这么思考,如果

我采取不坦白(鸽策略),其支付是2或者0,如果我采取坦白(鹰策略)那么支付是3或者l,当然我采取鹰策略是占优的策略;结果在。列”的囚徒也是这么想,于是两囚徒都采取了鹰策略。囚徒困境模型

无例外是建立在这个完全理性基础上的。从简单的逻辑来说。当每个人的支付是最大的时候,那么两个人的支付总和也应该是最大的,但是我们在囚徒困境中看到的却不是这样,当囚徒采取。鹰一鹰”策略时,他们的支付是(1,1)。而采取“鸽一鸽”策略的支付却是(2,2),显然在这个群体里“鹰一鹰”策略不

是最优选择,每个人的最优策略与在集体理性中却不是最优,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发生冲突。这种对双方都有益的合作联盟为什么在这种博弈中不能出现呢?

是不是理性内部的不自洽或矛盾呢?博弈论学者宾默尔不这样看。。理性参与人的独立选择行为

有时会产生非帕累托效率的结果,这并不存在任何

自相矛盾的地方。囚徒困境的规则不利于实现理性

合作,就像一个人的双手反绑之后要他表演手技一样3因此,不要希望在囚徒困境规则约束下理性参与人会成功地达成合作。“2”4囚徒困境博弈是一个在产格限定条件下的理性概念,确实会给我们带来风险。囚徒困境博弈是理性受条件制约带来的局限性,是捆住了理性翅膀造成的局限性。我们在理性概念下,在经济学与社会科学领域中建构起来了种种理论学说,理性概念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的受益,给

我们以不少的启示,给我们以理念、学识和实践的信

心与力量。但是,我们在决策过程中,也不能过分依

赖理性概念,应该避免严格限定下的理性选择模式.

一方面要认识到理性在受到限制条件下带来的局限性。另一方面要认识到理性本身的局限性或不完备

性。这两种表现出来的理性局限性是有差异的.囚徒困境的局限性还不是严格的理性本身的不完备

万 

方数据性。

我们还有必要提到“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这两个概念的区分,这一区分缘自马克斯・韦伯和哈贝马斯。形式理性与工具理性是相似的概念,形式理性不涉及价值和目的的概念,只求形式上的严密性完整性合理性等等。实质理性是要与实际目的和价值联系起来的理性。囚徒困境中的局中人的理性分析是形式理性分析,从逻辑的必然性来讲,“鹰一鹰”策略是这一博弈的惟一纳什均衡,也就是这

一模型的解。囚徒困境博弈中的解是一种形式理

性,而远非实质理性。一些听到囚徒困境博弈而又

没有深入思考的人会说,为什么就不采取“鸽一鸽”

策略组呢,因为他们不了解这是一个纯策略的理想

模型,是抽象化的形式。当他们看到这个博弈矩阵时,两个局中人的策略行为的支付是明摆着的,而不

像模型中的局中人行为是背靠背的.却不能商量。有资料表明,这个模型在实验过程中也表现出策略

行为的大概率,可以说理论与实际是相吻合的。当

然我们要求所谓实质理性,那么这要在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下才可能实现。

通过囚徒困境博弈。我们认识到个人主义道德

观的局限性和建立集体主义道德观念的重要性。阿玛蒂亚・森指出,。为了探求自我在理性中的作用——我认为.在任何理性概念中,自我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戬们应该更仔细地考虑我们的身分问题。竹【5J”“我就是我”和。一个群体就是一个群体”是一个同构的命题,但是后一命题又蕴含了我

是群体中的一员这样的含义。我们要在我和我是一

个群体中的一员有一种认识,不能够把“我是我”和。我是群体中的一员”完全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我们在囚徒困境博弈模型中,如果囚徒相互达成共识,成为利益共同体,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群体,

在这个群体里的每一员就会达到帕累托最优,或许

这个时候这一命题就变成了囚徒与警察的博弈了。

我们这里仍然是在形式理性上来分析问题的。

囚徒困境博弈是否在重复若干次后,囚徒困境

的解有可能走向“鸽一鸽”策略呢?博弈论专家认为不会。在有限次的囚徒困境博弈中,自私的理性人不会善待和相信对方,这是局中人都清楚的,这一点是所谓共同知识(我们在后面还要分析)。原因在

于最后一次背叛,既然理性的对方会在第100次背叛你。那么你就应该先下手为强,在第99次时背叛

他;同理,另一方也许知道你第99次会背叛他,那么

37

他就在第98次时先走一步,这样重复循环她往前推下去,囚徒困境一开始就不会走向“鸽一鸽”策略,而只会采取“鹰一鹰”策略哺】“。宾默尔分析这个问题时一针见血地指出。囚徒困境中理性人不会采取合作行为是一个很基本的循环。

B・迈尔森写道:。如果囚徒困境博弈只重复有限多次,且重复次数的有限上界在博弈开始时对局中人来讲是共同知识,那惟一的均衡就是两个局中

人总是选择自私;他们的平均支付配置一定是(1,

1)。但是,如果时间水平无限且局中人的贴现因子

接近于1,那么任何一个能给每个局中人多于其最小化最大值l的可行支付配置,都可以在一个子博弈完美均衡中得以实现。¨6】”1950年代出现的“佚

名定理”(theFolk—Theorem)认为,重复搏弈的策略均衡与一次性博弈中的个体理性的结局相一致,这

一结局可被视为把多阶段非合作行为与一次性博弈的合作行为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只要局中人有足够的耐心,任何满足个体理性的可行支付皆可以通过一个特定的子博弈精炼均衡达到。

但是无限次重复的博弈与有限次重复博弈却有着别外一幅图景,随着有限重复次数的增多而趋向于无穷大时,就将收敛于无限重复博弈的非常不同的均衡。克雷普斯、米尔格龙、罗伯茨和威尔逊(19S2)都证明了这一不同的均衡,在这样的一些有

限重复博弈中,只要存在一个小概率备择状态,而某些局中人关于这个状态又具有不完全信息,在重复

很多次但有限的博弈中,关于该博弈这个状态的小初始怀疑(small

initial

doubts)。可以根本上影响序

贯均衡集。如果其中有一个局中人并不真正是一个非常理性的局中人,而他总是采取针锋相对的策略,另一局中人知道他并非完全理性,直到有一回偏离了针锋相对,走向小概率备择状态,只要存在这个概

率,而这概率是与回合次数无关的有限数使得在每

个序贯均衡中,以概率l出现,两个局中人就会在每

个回合都使用合作策略。也就是说在这个重复博弈中,只要有个局中人不是那么理性地由于偶然原因

采取合作方式,这个博弈的序贯均衡就变成了每次回合都使用合作策略。

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偶然性是如何转化为必然性的,偶然性事件在改变事物状态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我们并不等待偶然性。但是,在某些关节点上,只要一点点机缘就会引导事物朝着另一状态发展,这一点点机缘就是诱因,诱因在事物发展过程

中就成了改变事物发展状态的偶然性。关于对偶然

38

万 

方数据性的理解,不一定是统一的,可能性事件是不是也叫做偶然性事件?可能与偶然的区别在哪里?我在这

里所说的那一点点机缘是偶然性,是这一点点机缘

使小概率事件发生了,在通常情况下它不发生,但是这一点点机缘使它发生。必须强调的是我说的偶然

性不是这些小概率事件本身,而是说的使小概率事

件变成现实的原因。这些小概率事件,我们往往把

它当作偶然性事件,其实这不是很严格的说法。当

概率是1,即P=1我们就把它当作必然性的事件;

当概率是0,即P=0时,我们就把它当作不可能事

件;当概率处于必然和不可能之同时,即l>P>0.

我们就把它称作可能性事件,但我们不称作偶然性

事件。而只是说促使那个小概率的可能性事件发生

的原因事件是偶然性事件。偶然性的东西或隔索促使小概率事件发生,使可能性变成了现实,由概率小

的事件变成了概率是l的事件,因而偶然性事件把可能性事件变成了现实必然性事件。克雷普斯、米

尔格龙、罗伯茨和威尔逊等人证明,只要存在一个小概率备择状态也就是可能性事件,那个关于这个小

概率状态的小初始怀疑就是一个小机缘即偶然事件,使得小概率备择的可能事件成为现实,从而根本上影响序贯均衡集,这个时候偶然性也就促使可能

性事件变成为现实的必然性事件了。

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有限和无限的矛盾及其转化,在有限重复的博弈中囚徒困境博弈的惟一序贯均衡是不合作的“鹰一鹰”策略,而具有潜在无限时间水平的重复博弈的理性行为,回合次数虽然很大。但却与相应的博弈理性行为有着可能完全不同的结果。这里有着一个深刻的认识论的和心理的原因,因为理性的局中人消除了最后一次假定,即假定对方会理性地采取。鹰一鹰”策略,最后一次在无限重

复博弈中是不符合理性逻辑的,因而就偶而尝试一

下小概率备择状态,而这小概率备择状态在这偶而尝试一下之中,就使得囚徒困境博弈朝着。鸽一鸽”

策略发展,小概率就变成了全概率。这是一个颇具

意思的问题,在有限重复博弈过程和具有潜在无限

时间水平的重复博弈过程中,其发生过程没有区别,但是其效应和过程走向却是大相径庭的。这是j一个

理性对有限和无限的认识在起作用。人们以往在本体论意义上来思考无限和有限的问题,无限是有限

之和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因为任何有限之和都还是

有限,有限在什么点上转化为有限,人们无法把握。因为它不可能有准确的关节点。康德认为人的理性

认识无法把握这一矛盾,他提出了关于有限和无限

的二律背反。人的认识无法把握无限,无限纯粹是由有限构成的.证明世界的无限性可以用有限性去反驳,证明世界的有限性又可能用无限性去反驳,人的认识无法脱离这一悖论,他从消极的角度即从不可知论的角度看到了人的理性的局限性。在无限重复博弈的囚徒困境中.我们看到理性由于对无限的困惑,就有了理性的偏离,产生了非理性,而这非理性也并不是一个危机或灾难,我们看到的是无限性问题对人的心理、对理性作用的积极的一面,它提供了一个机缘.促成了博弈中的非合作向合作的转化、促

成了个体理性向集体理性的转化。

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的转化,成为重复的完全信息博弈的一个平衡,有道是“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休谟在‘人性论)这样说道:“给予那些自

然情感以新的方向,并且教导我们说.我们通过间接的、人为的方式,比起顺从我们的欲望的直接冲动来说,更可以满足这些欲望。因此,我们就学会了对别人进行服务,虽然我对他并投有任何真正的好意;因为我预料到,他会报答我的服务,以期得到同样的另一次的服务,并且也为了同我或同其他人维持同样的互助的往来关系。因此,在我为他服务了、而他由我的行为得到利益以后,他就被诱导了来履行他的义务,因为他预见到、他的拒绝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蚍7坤“”休谟这段话真可以看做是无限次重复博弈的均衡导致合作均衡的一个注解。虽然这仍然

是建立在自私的经济人理性基础上,但他也学会了善待他人,从利己变成了利他,从所谓个人理性与集

体理性的矛盾走向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统一。

这便是生存博弈与道德博弈的统一。因此,我们认

为道德训导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用博弈论的话语来

说,它可以使博弈生存中的社会能够较快地找到合作博弈的均衡解,以至不使社会在个人理性的博弈

对局中耗散掉本可以多的赢得,真正实现“大河有水小河满”。

一博弈论是交互的决策论。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奥曼曾经给博弈论下过一个非常描述性的定义:博弈论是“交互的决策论”.其定义十分简洁凝练。展开来说,博弈论是研究发生直接相互作用的行为者采取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

题。换言之,—个经济主体(行为者)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到对方的反应,所以用。交互的决策论”来描述

博弈论可谓言简意赅。

博弈论中的这种交互作用,不仅是发生在决定

万 

方数据策略的过程中,而且也发生在相互作用的前提之中。共同知识往往就是局中人的前提条件。1962年由著名旅美芬兰籍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亨迪卡(Hintik—h)首先提出了基本知识模型。1969年美国的数理逻辑学家刘易斯(C.I.Lewis)提出共同知识概念。什么叫共同知识(coillmonknowledge)?对一个事件

来说,如果所有博弈当事人对该事件都有了解,如果所有当事人都知道其他当事人也知道这一事件,如果所有当事人都知道所有当事人都知道这一事件,

那么该事件就是共同知识。换言之,假定一个只有

两个人A、B构成的人群,A、B均知道一件命题p,P是A、B的知识,但此时P还不是他们的共同知识;

只有当A、B双方均知道对方知道P.并且他们各自

都知道对方知道自己知道P……,此时才能够说P成了A、B之间的共同知识。在博弈论中,每个局中人都是理性的,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知识。我知道参

与博弈的人都是理性的,你知道我是理性的,而且我

也知道你知道我是理性的如此……等等。如果没有

这起码的共同知识,博弈的解无法实现。囚徒困境

中的局中人也都知道每一组策略下的不同支付,而且都相互彼此知道双方都知道这一些支付状态,并

且都知道对方是理性人,每个对方都知道对方知道自己是理性人。

奥曼在1976年的论文“同意分歧”(Agreeing

to

disagree)中,把共同知识的概念引入到博弈论中,这篇论文导致了“交互认识论”的发展。如果在完全

竞争的经济模型中,假设市场上存在着非常多的参与者(消费者和生产者),那么每个参与者的影响似

乎都是微不足道的。奥曼认为:只要存在有限多的

参与者,个别参与者对经济的影响在数学上就不能被忽视。奥曼把参与人用“闭连续集”的概念引入

到这一经济模型中,从而对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使得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更加准确严谨。奥曼这一认识,应用到公共选择理论中去也是有用的。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大范围内进行选举时,如果认为个别选举人的一票对选举结果是起不了作用的话,那就是错误的。按照奥曼的理论,就是这一个个微不足道的选票在“闭连续集”中对选举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交互认识论是社会认识论的基础之一。如果没

有人们的交互作用,也就不会有社会;如果没有社会,人们的交互作用也没有意义。交互认识是建构

社会认识的中介和手段,对社会的认识必须通过交互认识,通过交互认识把人们的利益聪系起来。在

39

过去的社会认识论中只是把个体认识对象放到一个作为整体或全体的社会中去。博弈论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也都同样依赖于其它的另外的个

人(也依赖于作为社会总体的人)的决策和行为,这就是社会化的人。博弈论的交互认识论是方法论个

他。而是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方式,以认识和对待自我主体的方式,特别是以将心比心的方式认识和对待你和他。在博弈论中.这种认识更加深刻和细致。局中人都是主体,是决策主体,每个局中人行为都不是被动地被作为客体来相互作用的.每个局

人主义的认识论,是通过个人来认识社会的,是社会认识的微观机制的揭示与细化。社会化的人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们在交互作用中,产生交互认识,在交互认识中认识社

会,在认识社会中相得益彰,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

中人的决策都把自己的他者纳人到他的认识中.通过交互认识融人到我的行为中去,内化为自我,成为主体的行为。博奔论的交互认识论不是把主体从心

理层面道德层面来将心比心,而是从认识论的层面来交互认识,这就是博弈中的主体间的相互建构,这便是主体间性。

交互认识论丰富了主体问性的内容,或者说交互认识论是主体间性的具体化例证.交互认识论是交互主体问性的组成部分。主体问性是胡塞尔现象

学的核心概念。胡塞尔认为,“完整的现象学可以

参考文献:

[1儿美】成廉姆・庞德斯通.囚徒的困境[M】.黑鹤龄,译.北京:北

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分成两部分:一方面是作为‘第一哲学’的本质现象学(或普通本体论),另一方面是‘第二哲学’,即关于事实总体的科学,或者说。一门综合地包含着所有这些事实的先验交互主体性的科学。”””。交互主体同性又有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层面。从认识论层面说,在主客体二元对立的传统哲学中,我和我们是主体,你和他、你们和他们是客体。但在胡塞尔现象学中,我、你、他或者我们、你们、他们不仅相对于自然物质世界都是主体,而且无论作为认识者还是认识对象都是主体,你和他虽然是对象,但也是主体。我与你、我与他、他与你或者我们与你们、我们与他们、你们与他们的关系都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我不是以相当于物的另类或客体来认识和对待你和

【2】[美】肯-宾默尔.博弈论与社会契约:第1卷[M】//公平博弈.

王小卫,钱勇。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杜。2003.

[3儿美]托马斯・谢林.冲突的战略[M].赵华,译.华夏出版社.

2006.

[4】[美]劳伦斯・A・博兰.批判的经挤学方法论[M】.王铁生,译.

经济科学出版社,2∞0.

[5】【瑁典]理查德・戚薄伯梏.经济学与社会学[M].安佳.译.商务

印书馆.2005.

[6】【美]罗杰・B・迈尔嘉.博奔论一矛盾冲突分析[M].费剑平,

译.中国经济出版杜,2∞1.

[7][荚】休谟.人性论:下册[M】.关文运。译.商务印书馆,1983.

[8]张在彬我与椽和我与它——中西社会奉伟论比较研究【M】.西

北大学出版杜,1卿.

责任编辑:饶娣清

Prisoners7Dilemma・ParadoxofReason・InteractiveEpistemology

ZHANGJian—Jl】ing

(&b“矿一‰l叩Iy

Abstract:The

and埘“叼r邮dol妇.瓢’吕|珥曲}耵峥.尉衄酽∞.抽m佣411105.Ch/na)

wu

pd∞嘲7dile岫model

by

can

stimulatedbytheconflictafmtei-est

be懈蝴taffeta)individuals.but

to

their

rafionalit涵

to

mincomplete

andlimited

d扣Ⅲeondidom.Thismodd—lectstheconlzaclicfionbet_reenindividualrationalityand刚Pration-

chal归lion—cooperation

allty,andnepeatedgamebethezesdudon。wldcb

ics.11liImutualdecision-makingmodelbasesollinteractive

epistemology,whichis。mgn如ant酬expmd∞ofintersubjecfivity.

intoeooperadoll.and

wcondhtorafionallty

eth-

Keywords:prisoners’dilemma;ParadⅢd:eason;interactiveeplste_nao[ogy

万方数据 

"囚徒困境"·理性悖论·交互认识论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

张践明, ZHANG Jian-ming

湘潭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XIANGT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2007,31(6)5次

参考文献(9条)

1. 所谓纳什均衡是指一个策略组合,在这个组合中,每个局中人的策略相对其他局中人的策略都是最优的2. 威廉姆·庞德斯通. 吴鹤龄 囚徒的困境 20053. 肯·宾默尔 博弈论与社会契约 20034. 托马斯·谢林. 赵华 冲突的战略 2006

5. 劳伦斯·A·博兰. 王铁生 批判的经济学方法论 20006. 理查德·威德伯格. 安佳 经济学与社会学 20057. 罗杰·B·迈尔森. 费剑平 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 20018. 休谟. 关文运 人性论 1983

9. 张在林 我与你和我与它--中西社会本体论比较研究 1999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 段新明 从"囚徒困境"看后现代语境下的哲学转向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1(3)

囚徒困境说明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关系问题,反映了我们存在的二重性--现实性和可能性,追问了哲学在理性的范围内能否超越存在本身.传统哲学中的理性通常是无差别的,也即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是合二为一的,这最终导致了传统哲学中的囚徒困境.后现代语境下的哲学转向,意在恢复个人理性的话语功能,重新挖掘个人理性的潜在能量,并为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对话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可能.哲学的功能因此以理性的方式被重新确认.

2.学位论文 宋明鑫 计算机技术在“囚徒困境”博弈中的应用研究 2006

近年来,博弈理论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以典型的"囚徒困境"

模型更为突出,对其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各种研究方法中,利用计算机建立系统模型,模拟游戏最为真实有效.

由经济行为中的竞争-合作问题可以抽象出"囚徒困境"问题,建立"囚徒困境"的基本模型.该模型反映的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问题,许多社会经济活动都具有该特征,价格战就是常见的"囚徒困境",由如何解决价格战,引出"重复囚徒困境"博弈模型.

本文首先说明"博弈论"研究对象的特点:一个主体的选择受其他主体选择的影响,并反过来影响其他主体的选择.通过分析纳什均衡,得出"理性人面临两难困境"的结论.随后介绍了为研究合作问题由罗伯特·艾克斯罗德组织的两次计算机比赛.通过对比赛结果的分析得出"一报还一报"策略的取胜原因. 本文给出《合作的进化》一书中详细提及的"囚徒困境"模型中的七种策略("一报还一报"、 "道宁"、"总是背叛"、"永久报复"、 "乔斯"、"检验者"、"改进的道宁")的编程思想及其实现的方法,设计出具有双人游戏和多人游戏比赛的程序.

该程序的设计开发成功,印证了计算机建模及仿真能够作为经济理论分析研究的得力辅助工具.

3.期刊论文 马本江. 邱菀华 论摆脱囚徒困境的途径 -生产力研究2004,""(10)

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摆脱囚徒困境的途径.指出"囚徒们"欲想必然走出困境(重复博弈中,囚徒们不一定走出困境[1]),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条件下,必须附加人工博弈规则.当理性的参与人具有本文所定义的集体理性时,他会认知陷入囚徒困境所带来的不利结果,从而自觉引入人工博弈规则,惩罚对方的不合作的机会主义行为,保证对方到合作中来,最终走出困境.

4.学位论文 鲁洋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博弈分析及对策研究 2003

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进入了社会的全面转型阶段,加之全球化的影响,使我们处于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公共危机管理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首先在分析我国转型期公共危机的现状、特点、诱因的基础上得出我国亟待建立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结论.接着对西方公共危机管理的理论研究与现实发展及其历史与背景、现状及特征进行了的综述,并对我国危机理论的发展作了简要的概括.接下来,文章对危机的概念、诱因、分类、特性和公共危机管理的概念与特性进行了探讨,并对西方危机管理的综合分析模型作了评述.本文试图用博弈论对公共危机管理问题进行研究,这是危机研究方法论上的新尝试.因此,笔者首先对博弈论的基本概念作了概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公共危机管理的博弈论分析框架,并与传统理论及其分析模型进行比较.笔者用于分析公共危机管理问题的第一个理论是囚徒困境模型.囚徒困境理论是对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问题的模型化,笔者给出了破解困境的方法:支付改进、重复博弈和规则强制.文章以SARS为例分析了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种种囚徒困境问题,并提出了破解公共危机管理中囚徒困境的办法,这就是:构建合理的国内政府间关系,创新干部人事管理体制、改革政府绩效考评体系,健全问责机制、建立责任政府.笔者研究公共危机管理的第二个理论是委托--代理理论.文章将危机的参与人:中央政府、地方民众、地方政府作了委托人和代理人的界定,并建立了代理人:地方政府的支付矩阵进行模型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解决地方政府参与约束与激励相容约束问题的制度方法.并且,文章对委托人:中央政府、地方民众的参与约束进行了探讨.应对公共危机管理的有效办法是建立公共危机管理体系,这是笔者研究的落脚点.笔者从新制度经济学出发,并在博弈制度观中得到建立和创新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启示,建立了危机的制度演进博弈模型,并对公共危机管理体系进行了制度设计.当然,单纯的危机管理体系的形成并不能保证社会的全然无忧,长治久安根本上还是取决于公共治理结构的优化.

5.期刊论文 基于博弈分析的人的理性转化研究 -工业技术经济2005,24(5)

与集体理性相对应的个人理性导向推动带有自利性质的个人行为选择.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存在矛盾与冲突的深层原因,在于由人的理性所导向的狭隘自利行为.本文立足于重复动态博弈理论,通过理论推演和模型构建,以及相关条件的探索与满足,促成个人行为导向从狭隘自利向合理自利转化或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统一,亦即实现人的理性转化.从而不仅使各博弈参与人摆脱"囚徒困境"局面并走向共同合作,也使社会或企业组织中的博弈活动获得帕累托改进甚至帕累托最优的均衡结果.

6.期刊论文 陈华森 金融危机的"囚徒困境"与公共治理 -贵州社会科学2010,242(2)

自2007年始的全球金融危机证明了新自由主义个人理性的失败.华尔街贪婪文化、公共利益缺失、合作缺乏、政府监管缺位等金融领域中的"囚徒困境"表现为个人利益至上、市场放任、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相悖,并最终导致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爆发.实施公共治理,防止信息垄断、反对经济放任、加强国家监管、培育公共美德、倡导公共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使个人远离"囚徒困境",尽量避免危机的发生.

7.学位论文 安小风 供应链知识共享的空间模型及激励机制研究 2009

知识已成为供应链中最重要的资源,供应链成员企业充分有效的知识共享已成为供应链竞争优势的来源。然而,供应链知识共享活动普遍难以开展,或开展的效果不理想,这与其理论上的可行性相比,相距甚远。如何有效开展知识共享已成为供应链管理一个不可忽视和回避的问题。
  

知识共享某种程度上是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一种博弈,其最终结果由参与知识共享成员的决策行为所决定。但供应链成员企业在知识共享过程中很难采取合作、一致的行为,即使这种行为能够增强成员企业本身及供应链整体的价值。因此,论文以供应链成员知识共享行为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知识共享行为方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在理性约束下,供应链知识共享是一种囚徒困境。现代经济学认为,解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的办法不是否认个人理性,而是设计一种机制,在满足个人理性的前提下达到集体理性。为此,论文研究的出发点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知识共享合作的激励机制,使得成员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同时实现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且这种机制可以为供应链知识共享长期有效地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供应链知识共享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展开的,本文构建了供应链知识共享的I-T-P空间模型,以此来作为供应链知识共享制度依存的环境。在机制或制度设计方面,针对不同空间维度设计了不同的激励机制。针对信息维度和任务维度主要采取合约机制;针对偏好维度主要设计了供应链知识共享的道德市场机制。且认为供应链知识共享的主体行为主要受到合约机制和道德市场的制约和影响。通过研究,论文最终形成如下研究成果:
  

第一,把供应链分为基于知识的供应链和传统的供应链,在此基础上定义了广义的供应链知识共享和狭义的供应链知识共享概念。并通过比较供应链与其他网络组织在知识创新方面的差异,指出了供应链在知识创新中的优势。并把供应链视为将成员企业孤立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有效知识共享与创新的一种机制。
  

第二,构建了供应链知识共享的“I-T-P”空间模型。就空间理论而言,供应链知识共享空间又由不同的空间构成:即供应链知识共享空间由信息空间、任务空间和偏好空间构成,而且不同空间是交差和重叠的。论文提出的供应链知识共享空间模型,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供应链知识共享的空间理论,且这一理论有着较强的解释力,如利用偏好空间模型可以为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提供一个理论上的支撑;在任务空间模型中,能够为供应链流程再造提供理论上的解释。
  

第三,把委托代理等经济学理论引入到供应链知识共享中去,通过定量分析得出了在不同空间中的供应链最优激励合约。合约机制主要是用于解决供应链知识共享空间模型中信息维度和任务维度下的激励问题。在信息空间上,论文研究得出了在存在道德风险下的最优支付机制以及在存在逆向选择下的最优合约结构。在任务空间上,得出了不同任务组合下最优合约,以及在不同参数约束下最优合约的选择。这些合约是供应链知识共享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供应链如何激励成员知识共享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指导,对供应链知识共享的实践也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四,构建了供应链知识共享的道德市场,并将其作为供应链知识共享的一种激励机制。在影响人的行为的众多因素中,道德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供应链知识共享而言尤为如此。把道德纳入到供应链知识共享的研究中,是将来研究的一个重点,也是解决供应链知识共享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这里,道德市场与合约机制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供应链知识共享激励制度,共同影响供应链知识共享中知识共享主体的行为。

8.期刊论文 庄三舵 道德领域"囚徒困境"解析 -社科纵横2006,""(10)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一个重要范例,道德领域中也存在囚徒困境现象.重复博弈、信息对称、道德奖惩可以帮助人们走出道德囚徒困境.与道德囚徒困境相关的经济人和道德人、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可以走向统一,而道德回报的真正实现是走出道德囚徒困境的关键.

9.期刊论文 冯浩文. FENG Hao-wen 囚徒困境及其破解策略在日常工作中的应用举例 -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2009,28(8)

博弈论就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主要感兴趣的是其胜负主要取决于谋略智能的对抗性局势,而囚徒困境则博弈论中的经典模型之一.该模型深刻揭示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在囚徒困境中,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利益做出决策,但是最后的结果却是集体遭殃.文章以博弈论中的经典模型"囚徒困境"为工具分析解剖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若干熟点和难点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破解策略.

10.期刊论文 徐兆勇. 戴昀 城市管理中的合作博弈研究——城管部门与无证商贩之间的冲突解决 -城市发展研究2010,17(9)

城市管理部门和无证商贩、流浪人员等弱势群体之间经常为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展开的博弈.这种博弈,使双方陷入了"囚徒困境",由此造成了城管部门执法与弱势群体生存之间的矛盾.为改变这种局面,本文拟用博弈论的方法洞察双方冲突的内在原因,并通过有效的制度约束限定个人理性来改变支付矩阵等方式,引导双方走上合作博弈之路,构建和谐城管.

引证文献(5条)

1. 潘一平 主体间性与囚徒困境[期刊论文]-文教资料 2009(14)

2. 肖湘雄. 冯飞 西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困境与对策[期刊论文]-科学·经济·社会 2008(4)

3. 肖湘雄. 冯飞. 熊文华 发达国家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及其启示[期刊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5)

4. 肖湘雄 西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人才智力资本出资模式[期刊论文]-科学·经济·社会 2008(2)

5. 颜琳 革命:关于"人"的现代性话语的转换策略——兼论左翼革命文学的人文理想[期刊论文]-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xtdxshkxxb200706007.aspx授权使用:中北大学(zbdxtsg),授权号:804b01b1-5804-4d58-af97-9e4b00be09bd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