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西汉诸侯王墓陵园及相关问题[1]

考古2011年第4期 新发现 新进展

论西汉诸侯王墓陵园及相关问题

刘尊志

关键词:西汉

诸侯王墓

陵园

T om bs of t he Feudat ory Princes

Mausoleum Precincts

KEYWORDS :Western Han Dynasty

ABSTRACT :In the Western H an Dynasty, almost all of the mausoleum s of t he feudat ory princes had m ausoleum precincts, the scales and planning of w hich w ere inherited from that of t he previous pe riods and ref erred t o the imperial m ausoleums. Usually, the mausoleum precincts had inner and out er zones and nam ed w ith t he posthumous names of the feudatory princes. There were many facilities such as attendant tom bs and storage pits w ere arranged in the m ausoleums and corresponding agencies and per sonnel w ere assigned to manage t hem. T he mausoleum precincts of t he feudatory princes had their t em p oral and re g ional features show in g bot h the strict hierarchical s y stem s of the Western H an D y nast y and t he develo p ments of these mausoleums formed accordin g to t he f uneral rules w hile reflected their own charact erist ics.

陵园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和规划在墓葬周围修建的建筑。从目前资料看, 春秋时期陵园开始出现并逐步发展。如甘肃礼县大堡子山春秋时期秦公墓地的中心区应系秦公陵园, 浙江绍兴印山越王墓四周有人工挖掘的隍壕围护成陵园[2]。战国时期, 陵园逐步独立, 相关设施增多, 如田齐王陵、中山王陵等等。秦代, 独立陵园制! 全面确立, 古代陵园制度进入新阶段。西汉时期, 帝陵均有陵园, 相关研究较为深入, 如刘庆柱先生认为西汉帝陵的陵园系模仿都城长安而筑[6], 刘瑞先生认为西汉帝陵实行的为三重陵园制等等。诸侯王墓仿帝陵之制基本都设置陵园, 考古发掘也证明了这一点。但对此的研究较少, 如关于梁王墓地陵园的论述及对个别楚王墓陵园的探讨等。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以考古资料为基础, 结合

[9]

[8]

[7][4]

[5]

[3]

[1]

文献及其他资料试对西汉诸侯王墓的陵园及相关问题作浅显论述, 不正之处以求指正。

一、西汉诸侯王墓陵园的

发现概况

根据已公布的相关资料, 目前被发现、发掘的西汉诸侯王墓有70余座。而陵园方面虽有相关资料公布, 但总体较少且较为零散。

(一) 梁王墓陵园

梁王墓地位于河南省永城市芒山镇周边地区, 共发现诸侯王级别墓葬16座[10], 其中保安山汉墓陵园及柿园汉墓陵园公布了陵园材料(图一) 。

1 保安山汉墓陵园

[11]

[12]

位于保安山周

围。南、北、东三面都发现有夯土墙, 西侧有夯土遗迹。复原出的保安山汉墓陵园平面近

作者:刘尊志, 天津市, 300071,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80(总368)

现有一轮状凸起, 根据地形位置、尺寸等推测为陵园北墙。M 1(王墓) 封土南侧有一大型排水沟, 陵墙当在排水沟以北。东、西两侧陵园墙暂不清晰。

2 狮子山汉墓陵园[15]

该墓

陵园的考古工作多但较为零散。陵区东部靠近104国道附近发现一些建筑堆积及遗迹, 有夯土墙等, 初步推测为陵园墙的某一建筑遗存, 极可能为门址或相关建筑[16]。狮子山西坡发现有排水设施, 由陶

图一

河南永城保安山、柿园汉墓陵园分布示意图

质绳纹排水管和卵石散水等组成,

其近旁还发现较多集中分布的建

筑材料, 推测应是一处汉代地面建筑遗迹。山的主峰偏西约60米处发现有直接开凿于岩石上的方形基址浅坑等, 亦应有建筑存在。北侧羊鬼山的北坡上散落有大量汉代板瓦及瓦当, 东坡有保存较好的长方形建筑遗存

[17]

长方形, 南北长约900、东西宽750米, 将保安山四面包围起来。陵园内已发现有梁孝王及其王后墓, 另有M 1的寝园建筑和众多的陪葬墓、陪葬坑等。保安山M 3、M 4、M 5等规模较大, 位于北部偏西, 墓主可能为梁王夫人或高级贵族, 寝园遗址东南的陪葬墓(1-4) 规模小, 墓主等级相对要低。陵园东门位于东墙中部偏南, 西与M 1墓口相对, 长方形, 门道两侧的夯土既是陵园墙的一部分, 又作为门道南、北两侧的墙(图二) 。

2 柿园汉墓陵园

所在山头南北两侧

的山脚下均发现有夯土墙痕迹, 陵墙基本沿山体的自然走势绕山一周。陵墙内外分布着许多形制较小的竖穴石棺墓, 也有中等形制的石室墓, 这些可能是主墓的葬墓。

(二) 楚王墓陵园

西汉楚王墓分布于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的周边, 目前已发现、发掘8处16座墓。楚王墓陵园的考古工作多为零星调查和局部试掘, 且早期楚王墓陵园所做工作多, 中晚期相对较少。

1 楚王山汉墓陵园[14]墓葬北侧铜山县水泥八厂前麦地中发

第4期

图二

[13]

。墓葬西南有大规模的兵马俑陪葬坑,

坑周围发现大量汉代建筑遗物, 证明曾有相当规模的地面建筑[18]。狮子山、羊鬼山的东、北部发现有俑坑、车马坑、器物坑等数量多, 排列较有规律[19]。狮子山西绣球山顶部有两座陪葬墓, 墓主为高级官吏[20], 另外还有骆驼山陪葬墓、陵区西北部世贸汉之源工地陵园及相关人员的墓葬群等[21]。以上说明, 狮子山汉墓有规模较大、规划整齐的陵

河南永城保安山汉墓陵园东门址平、

剖面图

81(总369)

园。

3 驮篮山汉墓陵园[22]

驮篮山的南侧偏西山脚处发掘一定数量的兵马俑、乐舞俑陪葬坑, M 2东部发现有建筑遗迹。墓葬南较远处发现有道路、夯土、灰坑和建筑堆积, 结合该处距南部山头的山脚较近, 推测部分夯土遗迹为陵园园墙, 建筑材料堆积较多处则应为园墙或其内的某些建筑。

4 楚王墓陵园的其他相关资料

北洞

山楚王墓的地表发现建筑用陶器的残片, 推测应有陵园等建筑[23]。土山东汉某代彭城王墓的封土中出土有 楚夷园印! 、 楚文园印! 、 楚文园丞! 等封泥[24]

, 说明楚夷王刘郢(客) 及文王刘礼的墓葬应有相应的陵园管理机构及人员等。

(三) 中山王墓陵园

墓葬均位于河北省境内, 相关资料亦较零星和散乱。

1 满城汉墓[25]

这是以一代王为中心

的中山王陵区, 靖王刘胜、其妻窦绾的墓葬及18座陪陵都位于陵园之内[26]

2 定县八角廊中山怀王刘修墓

周围

发现有城垣, 平面为长方形, 南北长145、东西宽127、墙基厚11米左右! [27](图三) 。

图三河北定县八角廊M 40陵园平面图

1 城垣2 封土3 墓道4 墓室5

后室 82(总370)

(四) 其他诸侯王墓陵园

1 山东省曲阜九龙山鲁王和王后墓以山为陵, 墓前面有空地和车马道, 从地面现存遗迹分析应该有陵园

[28]

2 河北省获鹿高庄常山宪王刘舜墓南侧发现有夯土遗迹, 因范围不明, 不能复原

[29]

3 石家庄北郊小沿村西汉墓封土堆西面五十米处采集到秦汉砖瓦多种[30], 推测应有陵园建筑。

4 陪葬高祖长陵的齐王刘闳墓(M 21) 周围出土有 齐园! 、 齐园宫当! 、 齐一宫当! 等文字瓦当[31]

, 说明该墓当有相对独立的陵园或墓园。

5 出土和传世的汉代印章或封泥有 顷园长印! 、 靖园长印! 、 齐哀园印! 、 齐悼园印! 等[32], 部分或与诸侯王墓陵园有关。

二、西汉诸侯王墓两重陵园

制度分析

关于秦汉帝陵陵园的规制, 韩国河先生曾推测秦始皇陵有可能存在一个更大的外城垣[33]

, 即秦始皇陵有可能存在三重陵园。刘瑞先生在其相关研究中更加确认了这一制度, 并指出西汉帝陵实行的亦为三重陵园制度, 且更为完善。西汉帝陵的三重陵园中, 内陵园仅葬天子, 为帝陵封土所在, 是陵园系统的核心; 中陵园内建设有皇后墓葬及陵园, 修建一些与陵园祭祀相关的建筑等, 埋藏数量众多的 外藏! 坑, 共同构成对帝王的第二层陪葬系统; 外陵园中埋葬大臣和后妃, 并建设一些其他性质的建筑, 构成对帝王的第三层陪葬系统, 总体体现出完整而严格的陵墓埋藏系统[34]

。西汉诸侯国 制同中央! , 但诸侯王的身份等级又低于皇帝, 那么, 西汉诸侯王墓实行的是怎样的陵园制度呢?

邱永生先生认为狮子山汉墓的陵园可

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楚王和王后墓组

成的中心区; 第二个层次是包括羊鬼山大墓, 绣球山一、二号陪葬墓、车马器坑, 狮子山东侧古槐堆及地面建筑遗存在内的放射状圆弧; 第三个层次由汉兵马俑(H 1~H 4) 、骑兵俑和马俑坑、羊鬼山北和东南兵俑坑等外围陪葬坑等组成。根据地势, 推测陵园园墙主体当沿狮子山的周边修建, 大体涵盖了前两个层次, 而西侧的兵马俑坑及山的东、北部陪葬坑等则一如秦始皇陵兵马俑, 埋葬于陵园之外。以上所言该墓陵园的三个层次与帝陵的三重陵园较为相似, 但羊鬼山汉墓近年被盗, 经调查, 该墓应为王后墓无疑, 加之一些新的考古发现, 上述推论还有可推敲之处。

以西汉帝陵的三重陵园规划制度为参考, 楚王墓应是整个陵区的核心, 在狮子山周边应有一重陵园, 可称为内陵园, 这从狮子山西侧发现的较多建筑遗存中亦可得到证实。山顶有建筑遗存, 这在帝陵中基本不见, 而这一建筑位于墓葬上部一侧, 应为祭祀礼仪性建筑, 这也不同于帝陵的内陵园,

[36]

[35]

因此该墓的内陵园既有帝陵内陵园的特征, 但又包含了帝陵中陵园的一些内容。羊鬼山王后墓与王墓为同茔异坟异穴合葬, 且有一定距离, 周边也发现有相应的建筑遗存, 因此, 王后墓应有相对独立的陵园。帝陵的中陵园内为皇后陵、陪葬坑及相关祭祀建筑, 而大臣和后妃等的墓葬则位于外陵园内。但作为狮子山楚王墓陵区中陪葬墓的绣球山M 1、M 2等位于兵马俑陪葬坑与王墓和王后墓之间, 墓主为楚国官吏, 这与帝陵明显不同。因此狮子山汉墓应有大面积的外陵园, 包括了王后墓和较多建筑设施、东西两区陪葬坑以及绣球山、骆驼山、世贸汉之源工地陪葬墓区(图四) 。永城保安山梁孝王及其夫人墓, M 1墓外发现的陵寝建筑与墓葬之间略有间隔, 而且从剖面观察, 其底部与墓道口紧接, 说明墓葬与陵寝建筑是一体的, 没有分属不同层次的陵园, 这也说明诸侯王墓的内陵园当是综合了帝陵内陵园与中陵园的部分内容。保安山M 1与M 2之间有一定距离, 结合陪葬墓、陪葬坑及其他相

图四狮子山楚王墓陵园及复原设想平面图

∀ 内陵园# 外陵园 复原陵园界墙

第4期

83(总371)

关遗迹如M 2墓顶建筑等来看, 王后墓等应位于王墓内陵园之外的大陵园内, 而这一陵园极有可能位于前述保安山陵园园墙之内。另外, 定县M 40发现的城垣与封土距离较近, 获鹿高庄刘舜墓南侧发现有夯土遗迹等均说明这些诸侯王墓当有内陵园。推而广之, 其他异坟异穴合葬诸侯王墓亦应为双重陵园制。

同坟异穴及同坟同穴合葬的诸侯王墓, 通常为内外双层陵园制, 内、外陵园成为王墓与后墓的共用设施。外陵园有相关建筑及陪葬墓等, 内陵园主体为王及王后墓葬, 部分有陪葬坑等。需要指出的是, 内陵园内也有相关祭祀设施, 如徐州东洞山汉墓顶部即有可能原是祠庙一类的建筑

[37]

。三、关于西汉诸侯王墓陵园的

几点认识

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 就西汉诸侯王墓陵园笔者还有以下几点认识。

1 从发掘的情况结合出土或传世的相关印章、封泥等来看, 西汉诸侯王墓一般都应有陵园, 这与其身份、地位有关, 同时也是诸侯国 制同中央! 的体现。诸侯王墓的陵园与帝陵陵园一样设有官吏进行管理, 相应的职官有 园长! 、 园丞! 等。除官员外, 还应有管理陵园日常事务的人员。他们死后部分葬在外陵园的某一区域, 成为诸侯王墓的陪葬。陵园内还应住有诸侯王生前的部分嫔妃或低等的服侍人员, 部分死后亦葬在陵内。这一点与帝陵相似, ∃汉书 成帝纪%载: 出杜陵诸未尝御者归家! 。而尝御者则仍奉陵如故。上述诸侯王墓陵园内各类人员的组成在梁王及楚王墓地等的陪葬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2 西汉诸侯王墓陵园多以王的谥号为园名, 而王后墓陵园基本无名, 说明多数诸侯王有独立陵区且包含了王后墓。这与帝陵基本相同。一些没有谥号的诸侯王, 亦应有

84(总372)

陵园, 这与陵园修建较早有关, 如徐州驮篮山汉墓, 但有无陵名或如何命名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3 西汉诸侯王与王后陵园的设置与夫妻合葬的形式有关, 而其陵园设置也应有时代特点。大致看来, 西汉诸侯王墓的合葬形式主要有异坟异穴合葬、同坟异穴合葬、同穴合葬等, 较之帝陵皆为异坟异穴合葬更为多样, 因此王墓与后墓的陵园设置也与帝陵有差别。无合葬的诸侯王墓如陪葬长陵的齐王刘闳墓, 有相对独立的陵园或墓园, 但可能无王后墓。同坟异穴合葬与同穴合葬者, 即王后墓也位于内陵园中。同穴合葬的诸侯王墓出现在西汉中期, 典型墓例为江苏泗阳大青墩汉墓

[38]

, 而同坟异穴合葬的墓葬虽

有属西汉早期者, 如河北献县M 36[39]

, 但普

及是在西汉中晚期。异坟异穴合葬的诸侯王墓贯穿于西汉一代。早期阶段数量较多, 王墓与后墓相距较远, 二者应有相对独立的陵园, 王墓位于内陵园内, 后墓虽有独立陵园, 但包含在整个外陵园中。西汉中、晚期, 王墓与后墓的距离趋近, 但若封土无相叠压, 二者设置陵园的情况当与早期相似。但一些墓葬, 如北京大葆台M 1、M 2[40], 封土有叠压, 二者则可能共同位于内陵园内, 这与同坟异穴合葬墓较为相似。综合来看, 西汉诸侯王与王后墓多有相对独立的陵园, 而后墓位于外陵园内的现象在早期居多, 中期次之, 晚期最少, 而共用内陵园在早期较少, 中晚期则相对增多。就陵园规模来看, 西汉早期, 王、后墓之间距离较远, 墓葬外多有陪葬坑, 陪葬墓众多, 外陵园规模较大。西汉中后期, 王、后墓之间距离缩短, 墓外陪葬坑、陪葬墓减少或消失, 外陵园规模也变小, 而这也与西汉诸侯国的发展较为一致。同坟异穴合葬与同穴合葬的诸侯王墓, 共用内陵园, 而且时代多为西汉中晚期, 陪葬坑、陪葬墓较少或没有, 外陵园则相对略小。

4 西汉帝陵陵园较为规整, 内陵园以

方形居多, 中陵园为方形或长方形, 外陵园则根据地形以不规则形状居多, 西汉诸侯王墓与之相似。墓葬封土在夯筑之初均较为规整, 内陵园围绕封土修建, 因此应较为规整。从现有资料看, 其形状当为方形或近方形, 其中徐州狮子山汉墓发现的内陵园复原后近方形, 而定县M 40的内陵园南北长145、东西宽127米, 近方形。外陵园范围较大, 修建在地势平坦地区者较为规整, 而修建在山区或丘陵地带者则呈不规整, 如永城保安山汉墓陵园等。但若诸侯王墓所在之山相对独立, 周边有大面积的平坦空地, 其外陵园也较为规整, 如徐州狮子山、驮篮山汉墓陵园等。诸侯王墓陵园与帝陵陵园规格上最突出的差异是前者整体小于后者, 如定县M 40陵园和保安山外陵园。诸侯王墓陵园参照帝陵之制也当有四门, 但与帝陵也有差异。内陵园中, 通往寝园之门当为主要之门, 其他则非主要或仅可能为象征性的。外陵园中, 正门是主要门, 其他若无特殊情况则功能性较差, 而修在山丘上的墓葬, 有的外陵园门面对另一座山峰, 有的则修在墓葬所处的山脚下。帝陵陵园门由门道、左右塾和左右配廊等组成, 而从保安山陵园的门址来看, 诸侯王墓陵园可能只有门道, 而且规模相差甚多。

5 由于诸侯国国力不一, 诸侯王始封、嗣封及地位的差异, 墓葬时代、地理环境等的不同, 诸侯王墓陵园之间还有差异。首先是陵园的规模, 时代、地域等都存在诸多不同。其次是陵园内设施的设置, 西汉中期的梁王墓还有陪葬坑, 但多数诸侯王墓已不见这一设施。第三是不一定都使用两重陵园。一些大的或政治地位较高诸侯国的王墓使用较多, 小国的诸侯王墓则使用较少。时代较早者使用两重陵园较多, 时代稍晚者可能会减少, 这与中央不断削弱诸侯国的权力有较大关系, 特别是西汉中期之后, 诸侯国趋于衰落, 致使王与王后的墓葬形制简化, 陵

第4期

园也趋于简单。因此, 西汉诸侯王墓在整体应为双重陵园制, 但这一制度在一些较大或时代较早的诸侯国表现得较为突出和明显, 而较小或时代较晚的诸侯国则相对简单, 有的可能仅有一周外围墙。

概括而言, 西汉诸侯王墓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 参照帝陵规制, 形成了双重陵园制度。这既体现出西汉一代森严的等级制度, 又结合了诸侯王墓丧葬制度的自身特点。当然, 西汉诸侯王墓的陵园也有一些特殊性, 反映了汉代墓葬发展过程中的时代与地域特点。由于资料相对较少, 对相关问题的认识还有较大局限, 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 对于西汉诸侯王墓陵园的认识会越来越深入。

附记: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NK2XB10073) 研究成果之一。

[1]戴春阳:∃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有关问

题%, ∃文物%2000年第5期。

[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印山越王陵%, 文

物出版社, 2002年。

[3]a 张学海:∃田齐六陵考%, ∃文物%1984年第9

期。

b 罗勋章:∃田齐王陵初探%, 见∃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 文物出版社, 1997年。[4]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墓&&&战国中山国国

王之墓%, 文物出版社, 1995年。

[5]赵化成:∃从商周 集中公墓制! 到秦汉 独立

陵园制! 的演化轨迹%, ∃文物%2006年第7期。

[6]刘庆柱:∃关于西汉帝陵形制诸问题探讨%, 见

∃古代都城与帝陵考古学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00年。

[7]刘瑞:∃西汉景帝阳陵应存在内中外三重陵园

制度%, ∃中国文物报%2007年3月2日; ∃秦、西汉帝陵的内、中、外三重陵园制度初探%, ∃中国文物报%2007年5月18日。

[8]a 韩维龙、张志清:∃永城西汉梁国王陵陵寝

85(总373)

建筑试析%, ∃华夏考古%1999年第3期。b 王良田:∃梁国王陵与西汉帝陵的比较研究%, 见∃中原文物研究%, 大象出版社, 2003年。[9]邱永生:∃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园初步研究%, 见

∃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文集%,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2年。[10]郑清森:∃芒砀山西汉梁国王陵墓葬相关问题

初探%, ∃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3期。[1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城西汉梁国王陵

与寝园%第16~22页,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6年。

[12]河南省商丘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河南省文物考

古研究所、河南省永城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芒砀山西汉梁王墓地%第82、83页, 文物出版社, 2001年。

[13]梁勇:∃从西汉楚王墓的建筑结构看楚王墓的

排列顺序%, ∃文物%2001年第10期。[14]刘照建、梁勇:∃徐州市铜山县楚王山汉墓群

考古调查%, 见∃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齐鲁书社, 2006年。[15]狮子山楚王陵考古发掘队:∃徐州狮子山西汉

楚王陵发掘简报%, ∃文物%1998年第8期。[16]笔者发掘, 详细资料暂未发表。[17]同[9]。

[18]徐州博物馆:∃徐州狮子山兵马俑坑第一次发

掘简报%, ∃文物%1986年第12期。

[19]耿建军:∃徐州市羊鬼山西汉墓陪葬坑%, 见

∃中国考古学年鉴(2005年) %, 文物出版社, 2006年。

[20]徐州博物馆:∃徐州绣球山西汉墓清理简报%,

∃东南文化%1992年第3、4期合刊。[21]笔者参与发掘, 详细资料暂未发表。[22]a 邱永生、徐旭:∃徐州市驮篮山西汉墓%, 见

∃中国考古学年鉴(1991年) %, 文物出版社, 1992年。

b 笔者参与其他较多阶段的调查与发掘, 详细资料暂未发表。

[23]徐州博物馆、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徐

86(总374) 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第47、48页, 文物出版社, 2003年。

[24]笔者参与发掘, 详细资料暂未发表。[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管

理处:∃满城汉墓发掘报告%, 文物出版社, 1980年。

[26]郑绍宗、郑滦明:∃汉诸侯王陵的营建和葬

制%, ∃文物春秋%2001年第2期。

[2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定县40号汉墓发掘

简报%, ∃文物%1981年第8期。

[28]山东省博物馆:∃曲阜九龙山汉墓发掘简报%,

∃文物%1972年第5期。

[29]同[26]。墓葬资料见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鹿泉

市文物保管所:∃高庄汉墓%, 科学出版社, 2006年。

[30]石家庄市图书馆文物考古小组:∃河北石家庄

市北郊西汉墓发掘简报%, ∃考古%1980年第1期。

[31]石兴邦、马建熙、孙德润:∃长陵建制及其有关

问题&&&汉刘邦长陵勘察记存%, ∃考古与文物%1984年第2期。

[32]孙慰祖主编:∃古封泥集成%第43、44页, 上海

书店出版社, 1996年。

[33]韩国河:∃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第29、30

页,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9年。[34]同[7][35]同[9]。[36]同[19]。

[37]徐州博物馆:∃徐州石桥汉墓清理报告%, ∃文

物%1984年第11期。

[38]陆建芳、杭涛:∃泗阳县大青墩汉墓%, 见∃中国考

古学年鉴(2003年) %, 文物出版社, 2004年。[39]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献县第36号汉墓发掘

报告%, 见∃河北省考古文集%第241-260页, 东方出版社, 1998年。

[40]大葆台汉墓发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

所:∃北京大葆台汉墓%, 文物出版社, 1989年。

(责任编辑付兵兵)

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