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科教学论论文

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关系的探索

摘要:本文阐述了四方面的内容: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作用,信息技术教育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之间的关系;发展信息技术促进技术教学改革;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六点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 改革

名词解释:

1、信息技术的含义

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利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从事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利用以及相关产品制造、技术开发、信息服务的新学科。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核心内容是用系统的方法谋划教育策略,进行教学设计、资源开发利用,建立评价体系等,从而建构新型的教育模式,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其手段是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电视传播技术等。信息技术已使教育方式和手段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它的出现使技术教育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向着大规模、高效率、优质量方向发展。现代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构成了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网络技术为支撑,数字化教学资源为核心,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多媒体交互学习过程的现代教育模式。 2 、 教育:“教育”:何为“教”,以孝为先,以文相授;何为“育”,虽不能读书识字却比无知多一点努力,身体力行。教育是培养新生一

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 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类型有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生教育等。

3、改革:基本解释:改掉“存在明确问题的、不合理的、落后的、严重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使之更加合理完善,具有历史性进步意义。科学定义:是指各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宗教组织作出的改良革新,相较于 革命是以极端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之内实行变革。 通常一个改革是否能成功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若成功可让该国走向稳定局势,若失败可能遭致内乱或冲突。

正文:

从第一台计算机ENIAC的诞生,到今天只有半个多世纪,然而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已经覆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学校和家庭。由计算机、通信、控制技术结合起来的信息技术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的第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技术基础和保证。从掌握计算机这个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作用

1、技术教育观念的转变:信息技术的出现,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研究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将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使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整理、组合产生聚集效应。信息技术真正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使教师从单纯的讲授知识转变为主要设计教学过程,由家长式的灌输者、训导者转变为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从单纯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要依靠自学。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淡化了学校的概念。网络教学、远程教育的发展,使学校成为虚拟、开放、社会化的学校。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教育者逐步树立了

终身教育、学习的观念。

2、技术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没有机会和班组的每个学习者进行交流。这个问题在网络教学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在网络教学法的课堂上,每个学习者都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屏幕上得到教师发送过来的信息,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操作,并都有机会向教师提出问题,得到教师的个别讲解与指导。教师利用网络反馈原理,接收学习者或学习组与其进行研究讨论,可以指导每一个学习者进行操作,可以将某个学习者的屏幕内容传播给其他学习者观看,学习者之间也可以进行网上交流,展开讨论,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提高教学效率。

3、提高了学科教学质量: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这种单一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媒体除了传统的文字教材、单调音像教材外,出现了以计算机为工具的多媒体教学课件(CAI),特别是计算机教学课件,这些教学媒体与教学设计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合理使用教学媒体,使呈现的教学内容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灵活、方便、感染力强的交互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学过程与媒体组合的设计,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利用信息技术,可提供大量事物的声像教材等学习资源,学科教学过程中辅助使用这些内容和资源,有助于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方便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

4.促进教学模式的改变:首先,教学形式实现开放化,远距离教学趋于完善,它将有效地覆盖技术院校各个单元的计算机网络。其次教学

实现了个别化。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能力状况,决定学习内容及顺序、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学习次数、复习时间,以及是否需要补习、回答问题,是否需要反馈,进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多媒体文件和便于自己使用的编辑工具,使教师能对课程做出相关安排,实施柔性的教学计划,这种教学计划,已不再按传统的知识组织与结构的观点来制订,这使得技术教育内容可以变成一些单元体系。这些单元可以互相调整和调换,学生也就可以按照各自的学习特点和现有水平,选择一条最适宜自己的发展途径。

二、 信息技术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

计算机普及教育推动着教学体制的结构性改革。大量实践表明,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课内外结合,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对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要达到基础知识普及、科技素质训练、培养计算技术后备人才的多重任务,因此要课内、课外并举构成一个有机配合的整体。

⑴.课内教学要完成对青少年的计算机知识普及。首先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及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增长对计算机的基本了解和爱好,能适应学校教学中逐步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法的要求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计算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要重视理论知识与上机相结合。

⑵.校内、外的课外科技活动要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提高的条件。更好作到计算机理

论与实践(上机)相结合。我曾设想,中学也象大学一样,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将机房向有志学习计算机的老师与学生开放。当然这样可能产生人多、设备不够的矛盾,不过凭

三、发展信息技术促进技术教学改革

1、转变观念,端正认识,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提高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对于不断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一点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也有少数人认为这个问题并不重要;有的人怀疑用不好会影响教学效果;有的人还因为没有掌握计算机使用技术而排斥抵触之等等。显然,这不利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不合乎现代教育发展主旋律。作为高校的领导者和教育工作者,应当把握好现代教育发展方向,抓住机遇,转变教育观念,引导广大教员去积极主动地接收这一新生事物,并努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加快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广和使用。

2、要软硬结合,以硬促软。信息技术的发展愈来愈要求硬件和软件

建设相结合,协调进行。但在实践中,仍有不少失之偏颇之举,认为发展信息技术就是投资,要建网络,要购臵先进设备,这种思想常常会导致硬件一流,但软件次之,即“重硬轻软”的结果。因此,要在重视硬件投资的前提下,加快与之相适应的高质量、有特色的教学软件建设。

3、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软件的推广与应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软件研制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如果只重软件开发,不重应用,或者应用不当,就会影响教学效果,最终将会削弱或阻碍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因此,应用既是发展教学软件的目的,也是检验教学软件的手段,也更是促进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性环节,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教学软件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在实践中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便进一步提高软件开发研制的水平,走研制开发与应用推广相结合的路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4、要以人为本,加强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正在日益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方式,非但没有降低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反而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未来一种新型的教师形象将会代替传统的教师形象。在远程多媒体网络教育中,教师也许很少和学生见面,但他必须是集专业技术知识、计算机技能与教育艺术三者于一身的真正的新型教师。即使在现阶段的计算机课堂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教室教学法中,不了解信息技术应用特点的教师,也是难以胜任的。因此必须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主观

能动性和积极性,使他们一方面要充分认清形势,增强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技术等新技术、更新知识结构的紧迫感;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尽可能多的教师参与计算机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和使用中,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5、建立和完善信息技术媒体环境:深化教学改革,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应积极争取加大对教育技术工作的投入,积极、全面、系统地开发教学资源,在学校内建立一个教育信息丰富,方便教师和学生装去获取与利用的信息环境。一方面要把各类新型媒体和传统媒体同等的重视起来,并加以开发和建设,因为各类现代教学媒体的教学特性与功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另一方面多媒体应构成有机的学习系统,使之在教学上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要使多种媒体构成网络,使使用者在任一终端都可以方便地获得信息,达到学习资源共享的目的。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但也应该认识到,现代教学手段本身不会孤立地在教育中发挥作用,其在对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中的作用,是要在先进的教学价值观念、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才能得以实现的。同时,要把它和科学地了解课程内容,开发适合于使用新技术的教学结构,确定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标准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措施系统结合起来,为新技术的应用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和管理机制,才会实现信息技术的目标——教学最优化。

四.关于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六点建议

现在教育体制改革正大力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也势在必

行。

1.关于信息技术课的地位

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龙头,它的出现和发展,把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创了一个技术革命的新时代。计算机把人从重复性的或有固定程式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人类智能获得空前发展。科学家们曾预言:计算机科学将是继自然语言、数学语言后的第三位的,对人的一生都是大有用途的“通用智力工具”。正因为如此,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相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在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是提高人才科学素养的需要。过去说

⑴.计算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知道当今社会计算机的普及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计算机教学。我们肩负着

⑵.对已有的计算机房加强管理,让设备发挥最大效能,而不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为了提高学校名气的单纯的

⑶.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质量,狠抓计算机教学效果,干出成绩,让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看得见

⑷.保护和调动计算机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在考核、晋升、进修等方面与其他学科等同对待,甚至优先考虑。

2、关于课程结构与课时调整

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是

鉴于目前中学生负担比较重的情况下,不可能空出很多计算机课时,因此必须通过教学改革通盘考虑。比如有的课的部分内容可以利用计算机去上,计算机课的作业也可以运用于解数学题或物理题。总之,在中学开设计算机课,决不是仅仅多了一门课,给一些课时的单一问题。教育部门及学校都应做好课时的适当调整。中学计算机教学每周至少应安排2个课时,才能满足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践操作的需要。

3、师资培训:面对计算机普及的大潮,师资水平的提高显得越来越迫切。目前计算机课的教师紧缺,真正计算机专业人才不太愿意到计算机教育第一线。大部分中学计算机教师是从数学和物理课教师转过来的,多数人边学边教,非常辛苦,加之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更新极快,更加使这些老师难以胜任。为此,师资培训工作很有必要开展起来。我们从事计算机学习和教育的,特别是中小学老师深感计算机文化交流的范围太小,须知搞计算机工作绝对不能闭门造车,所以迫切希望教委能多给我们一些培训的机会。师资培训还包括对其他非计算机行业老师的培训。经常利用假期对青年教师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与培训。现在几乎所有老师可以通过电脑编辑打印试卷,为真正推行

4、要把计算机做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学校。

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沿续了几百年,这中间有过改革,但从总的投入产出的教学系统效益看,其能力接近饱和,已经不太适应新的形势。作为新体系的物质方面的支柱,历史地落到了信息科学的头上,这里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势在必行,也已成为发达国

家的趋势。科教兴国,重点首先是教育,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支持环境要定位在计算机和网络上。当然,限于国力,我们不能想像全国80万所中小学全面铺开,但我们又不能不开始试点。先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始试点工作,不然,我们还会贻误时机。

5.加强学生信息化教育,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为了加强学生的信息化教育,还必须更好使用校园网络系统。只有学生的信息化教育水平提高了,学生才能主动接收并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相反,只有加强信息化教育,才能更加有效使用校园网络系统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服务。当今发达国家都把信息化教育摆在首位,我国信息化教育也必须加强,我们学校在信息课教学中不只是教会学生”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操作”,还把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所提供的强大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重要内容,让他们能主动有意识地利用校园网络系统学习更多的新的知识。

6.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从而开展自主性学习。

在校园网络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同时,我们以国际互联网为拓展,建立学校网页、班级主页、师生个人主页。有的教师从互联网上找到相关的资料,为做课件服务,也制作教师主页,把

所教学科的一些具体内容送到互联网上,给同学们开辟了一个永不落幕的第二课堂。学校每天晚上对教师开放网络教室,中午对学生开放,让他们能上网主动参与网上文化建设。还要专门组织成立了网页制作班,组织优秀的班级主页和一些优秀的个人主页比赛比评活动。 使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愿全社会多关心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改革,为

以上仅仅是本人在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建议,希各位领导与同仁们指教。

参考文献

1.吴文虎主编:中小学计算机知识辞典

2.吴文虎主编: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

3.苏秀强 梁启荣 《中学校园网建设和应用初探》;

4.钟玉琢《多媒体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