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方形的认识及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大全

第一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导入 :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这些都是什么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教师:平面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立体图形.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1.出示墨水盒、粉笔盒等实物.

教师提问:谁说说这些物体与平面图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占有一定的空间)

2.教师明确: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它们的形状叫做立体图形.

(板书“立体图形”)

3.在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立体图形?

4.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学例1.

1.面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 长方体有6个面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面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棱

学生实际操作:

①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②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12条棱)

③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相对的棱的长度是相等的)

3.顶点

教师:请同学们拿起长方体的盒子或实物,用手摸一模三条棱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3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提问:一个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顶点?(8个)

4.特征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可能其中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5.画法

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观察一下,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那么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例2.

1.出示长方体框架,提问: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按照相对的棱进行分组)

分成几组?(3组)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转载自第一范文网http://www.diyifanwen.com,请保留此标记。)相等吗?(不等)

2.教师小结:在一个长方体中,有3组棱,每组棱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实际测量:分不同角度测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

(测量数据应该不同)

教师强调: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下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随堂练习.

1.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填表.

顶点

长方体

有( )个面

都是( )形

相对的面( )

有( )条棱

相对的棱长度( )

有( )个

顶点

3.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形状都是长方体.„„„( )

(2)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3)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4)长方体相对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

五、布置作业 .

1.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1)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3)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4)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平面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梯形

立体图形

长方体

6个面,每个面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8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在线生日祝福网页——带有你名字的个性祝福】

【推荐】下载第一范文网的快捷方式到桌面,以便下次使用。 下载本文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www.DiYiFanWen.com)查看更多与本文《长方体的认识(一)》相关的文章。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所需课时 8课时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 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的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把图形语言作为理解的基础。实际上,本套教材非常重视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的结合,三者相辅相成,从多种角度为学生理解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可能。其中,图形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通过直观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为文字语言或符号语言提供了直观表象,还可以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灵感,同时它也往往成为创造的源泉。

根据课程标准和整套教材的整体编写思路,本单元仍然没有将分数应用题单列,而是将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分数乘法运算学习的自然组成部分。本单元内容的引入与展开,从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应用都力求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

学情分析

1、在探索和理解分数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时,要结合教科书上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操作活动,注意帮助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2、学习时,学生往往会忽略分数乘法的意义,只注重计算的方法和结果。因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要让学生结合分数乘法的意义去理解题意,才能正确解决问题。

主要教学策略

1. 结合操作活动和图形语言,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2. 将应用与计算紧密结合,体会分数乘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2—4页 《分数乘法(一)》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1、结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运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 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出示情境:剪一个这样的图案要用一张彩纸的1/5,剪3个这样的图案需要多少张彩纸?

2、请大家想办法解决问题,先自己想一想,没有思路的同学可以同桌交流,也可以看一看书上是怎么解决的。

3、 组织全班交流。

师生一起来分享交流过程。对学生提出的想法,师可以这样提问:你列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义呢?对这个算法,你是怎么理解的,别的同学还有什么问题吗?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把加法的板书和乘法的板书有机的结合起来。并让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用乘法计算。

4、练一练:教科书第2页“涂一涂,算一算”。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

讨论: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整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吗?

小结:分数与整数想乘,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的乘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练习:教科书“试一试”第1、2题。

5、探讨“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

出示 6×5/9。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计算方法,如果没有方法二,教师可指导学生看书得到。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算法,得出“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

练习:(1)教科书“练一练”第1题。

(2)计算:

二、 巩固练习

1、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2、3、4、、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在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4页“练一练”第5题。

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写在课本上,再仔细观察,看看发现了什么?

3、教科书第4页“数学故事”。

先让学生说说,你从每幅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如何解决图中提出的问题。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5—6页 《分数乘法(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结合具体情境, ,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 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3、 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整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解答方法。

1、出示教科书第5页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然后同桌同学互相讨论,如何求(1)淘气有多少个苹果?

可能会出现两种解法: 6÷2=3(个) 6×1/2=3(个)

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算式的意义,让学生明白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求6的1/2是多少。

继续让学生求出(2)笑笑有多少个苹果?

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2、练习:

(1)教科书第5页“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6页“试一试”第2题。

先说说“九折”是什么意思?然后独立计算。

二、课堂练习。

1、教科书第6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在课本上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强调“先约分再计算”。

2、教科书第6页“练一练”第1、3题。

提醒学生认真读题。学生完成后再讲评。

3、教科书第6页“练一练”第4题。

先让学生完成,在说说解题思路。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7—9页 《分数乘法(三)》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合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与分数相乘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 具体情境, ,探索并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1、 每人准备一条约10厘米长的纸条;

2、 每人准备5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探索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先让学生读一读教科书第7页的一段话。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张纸条,按照例题所述剪一剪。

剪好后,师问:怎样列式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

并根据剪的结果写出得数。

1/2×1/2=1/4 1/4×1/2=1/8

学生列出算式后,师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引导学生理解,求剩下的部分占这张纸条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2的1/2是多少,与上节课学习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意义相同,所以用乘法计算。

折一折,涂一涂 3/4×1/4-=?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张长方形纸,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折一折,涂一涂。

讨论:(1)请你说一说,红色部分占斜线部分的几分之几?占整张纸的几分之几?

(2)你能按照上面的方法先涂出1/4,再涂出1/4的3/4吗?

做一做:按照上面的方法折一折,想一想,并算出结果。

2/3×1/5 5/6×1/3

说一说:你能总结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吗?

小结: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与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与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想一想:此法与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方法有矛盾吗?

试一试:

1/4× 2/3 3/52/9 7/8×5/14

强调:能约分的要先约分。

二、课堂练习

1、计算练习。

教科书第8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计算后观察:分数相乘的积一定小于每一个乘数吗?

2、解决问题。

(1)教科书第8--9页“练一练”第3、4、5、6、7题。

学生完成后,说说解题思路。

(2)教科书第9页数学故事 “唐僧分瓜”。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10--12页 《练习一》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

2、 较熟练地进行分数乘法的计算;

3、 能正确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计算练习

1、教科书第10页第3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讲评。

2、 教科书第11页第11题。

先让学生根据分数的意义进行判断,再计算确认。

二、基本练习

1、教科书第10页第1、2、4、5、6、7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说说解题思路,集体讲评。

2、教科书第11页第8题。

如果有时间,可以把剩下用品的现价全部算出来。

3、教科书第12页第12、13、14题。

同桌互相讨论完成,集体讲评。

三、拓展练习

教科书第11页第9题。

每人提三个问题后尝试解决。同桌交流。有异议提出来让全班评议。四、尝试练习

教科书第12页“你知道吗?”。

鼓励学生回家查找资料,把问题求出来。比一比,谁完成得最快。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13—14页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

1、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3页的情境图,辨认一下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同桌讨论,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讲评。

师:再说说,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2、认一认。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13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形体,认识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顶点、面和棱。

学生自学后,指名回答。

二、探讨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

师:现在我们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点。我们可以从点、面、棱三个角度进行研究。下面拿出你们带来的纸盒,以4人小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可以先分工研究,再共同讨论。

(学生开展研究,教师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研究和讨论。)

约8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

师:下面请各小组的代表来说说你们发现了哪些特点?是怎样发现的?

按面、棱、顶点进行交流。

师:刚才大家通过研究发现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很多特点,下面我们一起整理一下,把刚才研究的结果填入14页的表格中。

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整理、比较、交流,共同完成表格。

指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三、练一练

教科书第15页第2、3、4题。

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15页第1题,实践活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16—17页 《展开与折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 1、 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各一个。

2、 把附页1中的图形剪下来。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1、通过剪盒子,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正方体纸盒,沿着棱剪开,看看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展开图。

学生在剪、拆盒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剪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

由于剪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学生剪好后,教师展示不同形状的展开图。

师:请同学们再将一个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看看又能得到怎样的展开图。

2、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

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第1、2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利用附页1中的图形进行操作,独立地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题目的要求,再组织学生交流。

二、练一练

1、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看展开图进行思考,并把结果写下来,然后再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2、教科书第17页“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按展开图说说哪两个面是相对的面,再联系长方体说说展开图中的各个长方形对应的是长方体中的哪个面。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18—19页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1、长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18页的长方体纸盒和它的展开图,完成下面两项活动。

(1)长方体的6个面分别对应于展开图的哪个部分?分别将它们涂上相应的颜色。

(2)展开图的各条边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在展开图的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

(3)估一估,做这样的一个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再算一算。

学生交流,小结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对于学生出现的不同的方法,教师都给予肯定,关键是让学生说清解题的基本思路,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之间的联系。)

提示:在计算实物的表面积时,要根据实际选用不同的方法灵活计算。(要弄清物体的表面积是指哪些面的面积之和。)

2、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

学生尝试探讨:教科书第18页“试一试”。

学生交流,小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课堂练习

1、教科书第19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教科书第19页“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说商标纸的面积纸哪些面的面积之和,再计算。

3、教科书第19页“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结合实际想一想,一个电视机布罩要做几个面,哪个面是不需要做的,再让学生尝试计算。

4、教科书第19页“练一练”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再交流。

5、教科书第19页“练一练”第5题。

如果学生列综合算式有困难,允许分步计算。

6、教科书第19页“练一练”第6题。

让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20—21页

教学目标和要求 1、在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中,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 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有关求物体表面积的问题。

教学准备 每桌准备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纸盒。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综合运用

1、观察右图并计算。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右图,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并求出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2、观察左图并计算。

师:请同学们继续认真观察左图,用书本当墙角,拿出带来的盒子搭一搭,看看有几个面露在外面,你是怎样找出来的?并求出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师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

一是看每个纸箱露在外面的面,再计算全部纸箱露在外面的面,其中,里面的纸箱没有一个面露在外面;二是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三个不同的角度观察,看每个角度能看到几个面,在计算一共有几个面露在外面。

3、4人小组合作,将4个盒子换一种方法放在墙角处,露出外面的面积是否有变化?

搭好后进行交流。

二、找规律:有多少个面露在外面?

1、 教科书第21页第(1)(2)(3)题。

师引导学生发现堆放的正方体个数与露出外面的面数的变化规律。

再小结:

第(1)题: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3个面。

第(2)题: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4个面。

第(3)题:每增加1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5个面。

2、练习:如果按上述三种方法摆放16个小正方体,那么,露在外面的面的面积各是多少?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22—23页 《练习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较熟练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1、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方体盒子和3个正方体的盒子;

2、每个学生准备3种不同长度的小棒若干根和橡皮泥。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 学 过 程

1、教科书第22页第1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带来的盒子,按要求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再量一量,最后计算出他的表面积。

2、教科书第22页第2、3题。

先让学生说说需要计算几个面的面积。

3、教科书第22页第4题。

先让学生动手操作,看看有几种堆法?那么,露在外面的面积有没有变化。

4、教科书第22页第5题。

让学生理解2个正方体重叠在一起,露在外面的面与原来的2个正方体相比减少了2个,所以是不相等的。

5、教科书第23页第6题。

6、教科书第23页第7题。

指导学生运用长方体棱长的特点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教科书第24页第8题。

让学生借助操作等手段帮助思考。

8、教科书第23页“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搭出各种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或正方体,并与自己所想象的形状进行比较。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倒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在计算、比较、观察,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 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 理解“倒数”是不能孤立存在的。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 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结合语文的学习,猜几个字,中国的汉字结构优美,有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如果把“杏”上下颠倒,变成什么字了?(呆)把“吴”字颠倒呢?(吞)。。。。。。那数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性呢?

师:事实上,一个数也可以倒过来变成另一个数,比如3/4倒过来变成了4/3,1/7倒过来变成7/1。

师:你能根据它的特性给它起个名字吗?(倒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板书课题:倒数)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24页,在书上完成“算一算”,并认真观察思考,看你有什么发现。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总结几组算式的共同特点(乘积都是1),以及算式左边的两个乘数的关系(分子和分母互相颠倒),从而引出倒数的概念。

师:你怎样描述上面算式中两个乘数的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乘积是1 乘积是1

2/3*3/2=1 2*1/2=1

8/11*11/8=1 1/10*10=1`

7/9*9/7=1 7*1/7=1

6/5*5/6=1 1/5*5=1

分子和分母颠倒 分子和分母颠倒

师: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你能说出黑板上谁和谁互为倒数吗?还能举出其他例子来吗?(学生举例,教师板书:2/3和3/2互为倒数。。。。。。)

师:你们是怎么理解“互为”这两个字的?能否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学生举例,如互为朋友是指互相是朋友。。。。。。) 二, 试一试

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整数可以看作是分母为1的分数,1的倒数还是1。

三, 想一想

教师借助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说明0没有倒数。

四, 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P24 。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分数除法一(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 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 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 涂一涂,算一算

1,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2, 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1)第1题让学生可以先用画图、分数的意义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根据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4/7÷2。在画图、理解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生得出4/7÷2=2/7。因此,学生可能会得到“分母不变,被除数的分子除以除数得到商的分子”。

(2)鼓励学生探索第2题,联系分数乘法的意义,说明把4/7平均分3份,也就是求4/7的1/3,从而理解其基本算理。让学生在第1题的基础上来引导学生发现此时被除数的分子不能被除数整除,从而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方法,即用分数乘以除数的倒数。

二, 填一填,想一想

1, 变换探索的角度,呈现三组算式,让学生实际运用,再次验证一个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和算理。2

2, 师导学生根据前面的三个活动,总结算法。3,

3, 让学生先列举出分数除法算式,并利用手中的学具具体地分一分,涂一涂,借助图形语言进行理解。

三, 试一试

练习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沟通起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的联系。

四, 练一练

1,第26页第2,3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分数除法二(整数除以分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借助实际操作和图形语言,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意义和基本算理。

2,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 创设一个“分一分”的活动。

1, 出示:第27页的情境图。

从整数除以整数到整数除以分数,借助除法的意义和图形语言,体会“除以一个数”与“乘这个数的倒数”之间的关系。

2, 创设自主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与思考,发现知识的

内在联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的机会,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即分数除法的意义可联系整数除法的意义进行学习)

二, 画一画。

1, 让学生画图个观察,分析图中反映的数量关系

2, 学生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和算法。

三, 填一填,想一想。

让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发现问题中蕴藏的规律。(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四, 试一试。

学生巩固对除法计算的理解,重点引导学生先约分再乘,这样算比较简便。

五, 练一练。

1,第28页第2题,利用分数除法解方程,既应用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又为今后用方程解决问题进行铺垫。 2,第28页第3题,利用分数除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交流的空间。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解题的思路。

3,第28页第4题,让学生计算、观察、引导动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当除数分小于、等于、大于1的时,商与被除数有怎样的关系?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分数除法三(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在解方程中,巩固分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出示教科书第29页的情境图。

1, 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

2,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 学生交流后,教师鼓励学生要方程解决此类问题。

4.教师对算术方法要也重点讲解。理解并“标准量”(单位1)和“比较量”的含义。

二.试一试。

1.第29页第1题。

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讲清楚问题的思路。此题是让学生根据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第(1)小题,学生可以列方程解决,也可以用分数除法解决。不管选用哪种策略解决问题,教师都应该肯定。对于直接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我们要多鼓励。

2. 第29页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教师集体讲评。

三.练一练。

1.第30页第1题。

让学生上黑板板演,然后教师集体讲评。

2.第30页第2题。

先向学生讲清“八折”的含义。即现价是原价的8/10。解决问题可以利用方程解也可以用算术的方法来解,算法不做基本要求。

3.第30页第3题。

学生独立晚上,让学生汇报其做法和思路。并找出标准量和比较量。

4.第4题。

结合鸡、鸭、鹅孵化的长短,为学生创设运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学会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整理和复习(一)

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学生对“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和“长方体(一)”的整理与复习,教师进行讲评,巩固,深化这连单元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反思。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地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和反思。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你学到了什么?与同学进行交流。

1,第一单元的内容。

学生先小组交流,然后师生共同讨论知识整理的过程。

分数乘法的意义,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2,第二单元的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3,第三单元的内容。

除法的意义,除法的计算方法,倒数的含义,用方程解决问题,算术方法解决除法问题。

二, 决问题

1. 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对答案,表扬做全对的同学。

2.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 第3题,学生先独立完成,要向学生讲清怎样才知道10包纸巾的长、宽、高。师生共同讨论。

4.第4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来理解题意。

5.第5题,首先鼓励学生看懂图意,然后分析图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2/9Ⅹ=140。

6.第6题。鼓励学生理解题意,然后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

7,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集体讲评。

8.第8题。小组交流,然后师生共同完成。

9.第9题。以统计表的形式出现复习分数乘法,但是很容易解决。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说一说题意的策略。

三.总结

通过这两单元的整理与复习,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数学与生活(粉刷墙壁)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综合应用图形的面积、计算等知识解决生活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 发展实际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 要粉刷教室的墙壁,我们需要调查哪些数据。

(一),测量计算。

1.小组合作一。

(1),教室前后黑板共多少块?分别测量每块黑板的刹那感和宽。

(2),教室左右两面墙共有多少个窗户,多少个门?分别测量每个窗户的长和宽,每个门的长和宽。

2.小组合作二。

(1),左右两面墙(除去窗户和门)的面积分别为( )平方米和( )平方米。

(2),如果想粉刷除去地面以外的五面墙,那么需要粉刷的墙壁面积总和约为( )平方米。

(二),购买材料。

某种涂料分大桶和小桶两种规格包装。

大桶:容升6升,57.00元/桶。

小桶:容升4升,40.00元/桶。

(1),根据经验,第一遍粉刷时,每平方米约用涂料0.5升,此时粉刷教室共需涂料约( )升。

(2),粉刷墙壁时,一般需要刷两遍。按照工人师傅的估计,刷第二遍时需要涂料约升( )。

(3),刷两遍共用涂料约( )升,买( )打通和( )小桶最省钱,总费用约( )元。

二,练一练。

1.第1题。启发学生思考,工人师傅在用涂料粉刷墙壁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以帮助学生理解实际粉刷时会出现的“损耗”的原因。

2.引导学生发现打通包装的涂料便宜,因此尽量买打通的,但不同时也要根据需要的量,不要浪费太多。因此可以利用列表的形式出现不同方案的价钱,并选出最省钱的方案。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折叠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经历折叠和展开的过程,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2. 能正确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重点 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 判断平面展开图所对应的简单立体图形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一, 想一想。

出示教科书第38页的图形,并让学生准备这样的图形。按虚线折叠成一个封闭的立体图形,它的形状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合作,教师引导学生先想象这个平面展开图折叠以后像什么。)

二, 画一画。

动手操作,将附页3图1剪下,按虚线折叠后,形状是一座小房子。

三, 做一做。

通过折叠后的小房子来确定天窗和门的位置,然后在平面图上画出来(天窗可以在平面图中上数第二个或第三个长方形内,门可以在第一个或第四个长方形内,也可以在两边的五边形内。)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这个问题进行拓展,首先将附页3图1中的各个图形标上号码,长方形从上到下依次为1,2,3,4,5,左边的五边形为6号图形,右边的为7号图形。然后,提出挑战性的问题:(1)与图形6相对的 声纳个图形?(2)和图形1相对的是哪个图形?借助想象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练一练。

1. 第39页第1题。

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作出最初的判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讨论并交流,得出结论。

2. 第39页第2题。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立体图形和它的平面展开图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多余信息。学生独立完成本题,教师允许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百分数的认识(教科书第64页)

教学目标和要求 1.经历从时间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

2.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体会百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1.让学生客气课前收集百分数的资料。

2.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备注栏

一、 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 教师结合自己学校的足球对的数据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让学生自己解决“比一比”中让学生罚点球问题,接着讨论“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 的问题。学生讨论后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体会百分数的比要性,从而引入百分数,(教师板书)

二、 教学百分数的读写

写作22% 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介绍百分数的意义

1.教师通过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比如各种酒类的浓度表示,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相比关系,不表示一个数的值,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者百分率。

2.让学生结合百分数的意义进一步说明上面题目中百分数所代表的具体意义。

“罚点球”其实就是求一个人的进球率,“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指的是发芽率。

三、 教“读一读 说一说”

1. 让学生看课本插图,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每个情境百分数的意义。

2.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在全班交流。

四、 练习

让学生自己完成,全班讲评。

五、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课本第66页第2、3题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

写作22% 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合格率(教科书第页67页)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教学重点 1. 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2. 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教学难点 1.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1.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备注栏

一、引入课题

1.看一看 说一说

出示课本图,让学生认真观察 然后结合自己的经验说一说什么是“合格率”。

师相机帮助学生理解“合格率”就是合格的箱数占检查的总箱数的百分之几。

2.、想一想 做一做

让学生自由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尝试解决教材中的问题

甲牌的合格率:43÷50 乙牌的合格率:52÷60

二、教学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1. 当学生在比的过程中,出现矛盾时,引导学生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然后在进行比较。

2. 练一练

将下面的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电脑显示)

0.356 0.025

3、说一说

1. 请学生同桌之间讨论,如何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然后学生汇报

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写成百分数。

三、巩固练习

1 做一做教科书“试一试”

引导学生根据成活率的意义,独立解决。

2. 生活的百分数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求百分数的例子

比如,计算全班同学的出勤率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设计 课本第68页第3、4题

板书设计 合格率

甲牌的合格率:43÷50 乙牌的合格率:52÷60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写成百分数。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蛋白质含量(教科书第69页)

教学目标和要求 1.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必要性,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教学重点 1. 能正确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

2. 理解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1.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1.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备注栏

一、 观察图,解决问题

让学生观察图,教师可展现出实际情境,然后鼓励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所蕴涵的数学信息以及百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二、 读题 分析

教师鼓励学生独立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教师板书)

250÷36%

三、 互相讨论 解决问题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把百分数化

分数、小数”的问题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巡视参与个别讨论

学生汇报 教师电脑显示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时,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时,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25÷36% =250× =90(千克)250÷36%=250×0.36=90(千克)

四、 练习

“试一试”第1、2题

引导学生选取合适的信息来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五、小结

让学生回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方法

作业设计 课本第68页第3、4题

板书设计 蛋白质含量

25÷36% =250×=90(千克)250÷36=250×0.36=90(千克)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这月我当家 (百分数应用三)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会用百分数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价值。

2. 在经历数据调查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统计的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百分数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百分数与统计的联系

教学准备 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备注栏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师:小花今天当家,刚统计好的家庭月支表,不小心被抹掉了一些,(教师出示统计表),现在谁能算出她家这个月的开支呢?

二、探索方法 解决问题

1. 让学生通过阅读统计表,明确数据的含义及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月一共花多少钱)

2.。让学生互相讨论 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我家这个月支出的40%等于500元。

3 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

40%X=500

X=500÷40%

X=1250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三、巩固练习

做“试一试”

1. 让学生说一说要填出数据相当于解决什么问题,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 引导学生对这组数据进行描述。

四、小结

提问: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教科书72页1、4题

板书设计 今天我当家

40%X=500

X=500÷40%

X=1250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百分数练习课(教科书第73页,练习六)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运用百分数表示事物。

2. 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重点 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组织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分数、百分数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备注栏

一、 复习旧知

让学生说说百分数的含义

二、 指导练习

1. 教科书第73页第3题

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最后全班讲评

2. 教科书第75页第8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成活率”指的是成活的棵数与所有植树总棵树的百分几。

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3.教科书第75页第10题

先让学生明白“优秀率”的含义,鼓励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 教科书第75页第11题

先看表,弄清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 全班讲评

海口市第九小学 2005 — 2006 学年度第 二 学期

数 学 学科( 五 年级)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 备注栏

5. 教学“实践活动”

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体会百分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然后鼓励学生分别总结生活中使用百分数和分数的例子,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73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整理与复习(第一课时)教科书第76页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通过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培养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及时思考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概括和整理能力。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概括和整理能力。

教学难点 对所学知识及时思考和整理

教学准备 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备注栏

一、指导整理

1. 学“你学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并用简单的语言对每个单元进行概括。

学生进行交流 然后汇报

教师鼓励学生富于个性的整理方式,并于全班讲评。

2.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学生自评 通过交流从而解决问题。

二、指导练习

1. 练一练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1题

教师个别指导 全班讲评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2题

海口市第九小学 2005 — 2006 学年度第 二 学期

数 学 学科( 五 年级)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 备注栏

让学生自评

然后请学生自己出题进行练习

三、总结

教师请学生试着小结 相机补充

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77页3 4 5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整理与复习练习课(第二课时)教科书第77页第6题 78页全部

教学目标和要求 3. 整理与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

4.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难点 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整理

教学准备 让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备注栏

一、 复习旧知 查漏补缺

针对学生的作业问题进行归纳

全班讲评

二、指导练习

2. 练一练

a)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6题

先鼓励学生估计谁的体积大

然后进行计算 反馈讲评

2)让学生估计两个正方形体积相差多少? 然后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 自评

3. 教科书第77页7、8、9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进行解答

教师讲评

海口市第九小学 2005 — 2006 学年度第 二 学期

数 学 学科( 五 年级)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 备注栏

4. 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注意让学生说出估算 培养估算意识的形成

强调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77页10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数学与购物(教科书第79页)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并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发展估算意识。

2. 体会解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发展估算意识。

教学难点 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进行合理估算

教学准备 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备注栏

一、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一家人去超市购物的情境

电脑课件提供所购物品种的价格表

1 提问:

估计花了多少钱?

二、思考交流

1.鼓励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2.小组讨论分析

让学生分组对各种策略加以比较与分析,体会几种策的特点

3.全班展开讨论

交流各种不同的策略,分析每一种策略的思路和适用性

让学生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三、开发思维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合理策略,鼓励学生尝试说明估算的思路

海口市第九小学 2005 — 2006 学年度第 二 学期

数 学 学科( 五 年级)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 备注栏

四 练习

指导“试一试”

第1题

引导学生看懂情境,单价不到13元,2千克应不到26元,所以店主错了。

第二题

先让学生明白“八折”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对打折后的价格进行估算。

五 总结

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77页10题

板书设计 数学与购物

估计花了多少钱?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购物策略(教科书第81页)

教学目标和要求 3. 根据实际需要,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

4. 体会解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常见的几种优惠策略加以分析和比较

教学难点 体会解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备注栏

一、 创设情境 引出问题

出示电脑课件 提供三种常见的优惠策略 让学生理解题意

引出选择购物策略的问题

教师板书(购物策略)

二、 分析问题 各个突破

1. 提问:

说说各个商店优惠策略的含义

2. 解决问题(1)

分组讨论 汇报结果 全班讲评

甲商店花2元 乙商店花2×0.9=1.8(元) 丙商店花2元,因此去乙商店较为合算

3. 解决问题(2)

学生独立分析 然后学生汇报 教师点评

甲商店花10元 乙商店花12×0.9=10.8(元) 丙商店花12元,因此去甲商店较为合算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 备注栏

4. 解决问题(3) (4)

全班交流 学生自评

3)甲商店花30元 乙商店花36×0.9=32.4(元) 丙商店花36×0.8=28.8(元),因此去丙商店较为合算

4)所买饮料已超过30元,因此去丙商店较为合算

三、 巩固练习

1.“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 个别指导

四、 总结

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

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77页10题

板书设计 购物策略

甲商店花2元 乙商店花2×0.9=1.8(元) 丙商店花2元,因此去乙商店较为合算

甲商店花10元 乙商店花12×0.9=10.8(元) 丙商店花12元,因此去甲商店较为合算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包装的学问(教科书第82页)

教学目标和要求 5. 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6. 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 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准备 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备注栏

一、 创设情境 引出问题

1. 结合生活中有关包装的问题(电脑显示各种包装)

提问:

包装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如:节约 美观 便于携带等)

2.引导学生围绕节约展开讨论 引入教材中的问题

教师板书(包装的学问)

二.探索方法

1. 提问:两盒糖果有几种排列方式(三种)

2. 组织学生对三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

分组讨论 汇报结果

方案1的表面积:20×15×2+15×5×4+20×5×4=1300(平方厘米)

方案2的表面积:20×15×4+15×5×4+20×5×2=1700(平方厘米)

方案3的表面积:20×15×4+15×5×2+20×5×4=1750(平方厘米)

通过比较得出方案1最节约纸

海口市第九小学 2005 — 2006 学年度第 二 学期

数 学 学科( 五 年级)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 备注栏

三、 练习

a) 引导学生讨论 比较得出结果

b) 组织学生反思为什么方案1最节约纸

四、 教学“实践活动”

1.让学生明白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最节约地包装磁带)

必须先知道什么?(它的表面积)

2.分组讨论 罗列方法 完成课本中的表

五、 小结

你学到了包装的什么知识?

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83页第2题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方案1的表面积:20×15×2+15×5×4+20×5×4=1300(平方厘米)

方案2的表面积:20×15×4+15×5×4+20×5×2=1700(平方厘米)

方案3的表面积:20×15×4+15×5×2+20×5×4=1750(平方厘米)

通过比较得出方案1最节约纸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84—85 《扇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能读懂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1、认识扇形统计图。

先出示“我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有宝塔各层的位置和面积,引导学生比较各类食物在膳食中的地位和应占的比重。

再出示小丽一家三口一天各类食物摄入量的统计表。

(1)完成统计表。

师: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算一算每种食物摄入量占食物总摄入量的百分比。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订正。

(2)运用统计图表示上表中的数据。

同时出示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读懂统计图,并在与条形统计图对比中,认识扇形统计图。

(3)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体会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特点与作用。

二、体会扇形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1、说一说:观察下面的统计图,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出示教科书第85页四幅扇形统计图。先让学生自己读图,再说一说,获得了哪些信息?明白了什么?有和想法或感受?

2、试一试:看图回答问题。

出示教科书第85页一年级和五年级两幅作息时间安排统计图。

第(1)题让学生读图后交流。

第(2)题引导学生用“24乘每部分所占的百分比”计算。

第(3)题引导学生利用量角器、直尺等工具,仿照上面的统计图,自己画一幅扇形统计图,并与同学交流。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86—87 《奥运会》

教学目标和要求 1、能读懂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从中获取有效信息,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重点 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 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86页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先引导学生读懂图表,再回答三个问题:

(1)从哪幅图能明显地看出我国在第24—28届奥运会获金牌的变化情况?

(2)从哪幅图能更明显地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获得的金牌数?

(3)从哪幅图能看出第28届奥运会我国奖牌的分布情况?

2、师生共同小结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

二、合理选择适当的统计图

1、教科书第87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一说选择某种统计图的理由,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每一种统计图的特点。

第(1)题反映的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选择扇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2)题反映的是喜欢各种课外活动的人数情况,选择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

第(3)题反映的是小学生身高的变化情况,所以选择折线统计图比较合适。

2、教科书第87页“实践活动”。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88—89页 《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

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师:是呀,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注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广告上写着: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工作人员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还不错,就去应聘。超市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问题1(投影呈现)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副经理说:月平均工资1000元,但大部分人的工资在1000元以下。广告是否符合实际?

(2)你有什么想法?

生:刚才我算了一下,这11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所以月平均工资是1000元。

师:对,我们学过平均数的知识,平均数是1000元是没有错的。

生:不过,我还是认为存在欺骗性,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而工作人员的工资都不到1000元。

师:你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看来这组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很大的数据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反映真实超市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水平,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工作人员的月工资比较合适呢?请大家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用600元是比较好的,因为这里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4个人。

生2:我认为65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正好是中间那个数。

生3:我们还认为可以把两个经理的工资去掉再求平均数。

师:大家分析的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平均数外,数学上还有两种统计表可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那就是中位数与众数。(板书)

师:按照你的理解能说说什么是中位数吗?

生1:中位数可能就是中间的那个数。

生2:我要补充一下,应该是按大小顺序排好后,中间的那个数。否则,如果把经理的3000元放在中间,就不行了。 师:对,中位数就是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一个数。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多少呢?

生:650。

师:在这里,大家想一想,平均数1000元和中位数650元哪个数表示工作人员的工资水平更合适呢?你是怎么想的? 生:用中位数更合适,两位经理的工资太高了,平均数太大。

师:对,平均数会因为一些特别偏大或特别偏小的数据的影响,不能很准确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而这种极端的数据对中位数没有影响。数据650处于中间,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资,能表示这组数据的中等水平,李叔叔应当关心中位数。

师:大家再想一想,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众数?

生:众是多的意思,应该是出现最多的一个数。这里600出现4次,众数600元体现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李叔叔应该关心众数。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课题) 教科书第90—91 《练习七》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看懂统计图,体会统计图的特点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使学生在看懂统计图表、分析数据、简单推断的过程中体会数据统计的必要性,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1、教科书第90页第1题。

(1)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讨论:用什么统计图表示比较好?并说出理由。

(2)同桌合作,完成折线统计图。

(3)根据统计图,回答有关问题。

2、教科书第91第2题。

先让学生说出从图中得到的信息,再解决第(2)个问题。

3、教科书第91页第3题。

(1)让学生计算出每个店营业额的平均数。

(2)组织学生讨论“你认为应该关闭哪个店?”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观点,但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学生能否用数据有理有据地说明理由,而不必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评判。

4、教科书第91页第4题。

先让学生自己读图,再组织交流。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