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12 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和发展趋势

考点1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知识主线

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二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

两极格局的形成

(1)一个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两个原因

①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和扩张产生矛盾。

②根本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3)三个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对抗;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抗;军事上,北约与华约对抗。

(4)四个过程:雅尔塔体系,奠定两极基础;“铁幕”演说,发出冷战信号;“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5)五个影响:两大阵营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世界整体发展;大国强权政治恶化国际关系,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欧洲分裂甚至世界分裂;国际局势动荡和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妨碍世界经济发展;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导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1.从1962年10月22日到12月14日间,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来往的信件就有25封,……在这些信件中,两人虽然相互指责对方的行为,但是都明确表达了避免世界因为这场危机陷入核大战、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危机的强烈愿望。

“这场危机”指的是什么危机?

答案 古巴导弹危机。

2.美国1950年拍摄的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描述了一个法国小镇惨遭二战蹂躏,后来获得美国财政援助,生活生产重又恢复正常。

美国实施该措施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案 控制欧洲,遏制苏联。

3.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冷战时期,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由美国领导的最富裕和民主的社会集团,同一个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还有一个部分……”

“还有一个部分”指的是哪部分?

答案 第三世界国家。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

年代末90年代初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表现:欧洲、日本、第三世界国家、中国等。

(2)影响

①有利于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

②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符合国际民主化的潮流。

③有利于促进世界政治文化的协调平衡发展,世界的多样性得到尊重。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

代初至今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原因: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表现

①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②欧洲: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国际地位提高。

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

④俄罗斯:拥有可以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

⑤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特点:新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归纳总结 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格局是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总趋势:

(1)二战后初期,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共体、中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苏联解体后,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出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1.两极格局下的美苏对抗及美国的对外政策

(1)美苏对抗

①对抗形式: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形成的以美苏为两极的对峙局面,其对抗形式表现为“冷战”。二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抗,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所代替,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的结束而告终。两极格局的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②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是建立在美苏两国均势基础之上的,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开展军备竞赛,导致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国际关系长期紧张动荡,并呈现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的特点。如1949年德国的分裂、1950年朝鲜战争、1961年越南战争、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等。

(2)美国的对外政策

①二战结束后,对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对新中国封锁孤立。

②对西欧,政治上扶植反共势力,经济上利用马歇尔计划进行援助,控制西欧,随着西欧的崛起和联合,美国调整战略,逐渐走向平等的政治同盟关系。

③美日关系经历了美国独占日本、扶持日本、日本从追随美国到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走向平等的政治军事同盟关系。

2.不结盟运动、欧共体和日本对两极格局的冲击的比较

(1)性质不同

西欧国家和日本都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与美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领域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反对美国控制,但主要是一种经济上的竞争和外交上的争夺,中间随时会有妥协。反对苏联也主要是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冲突。而第三世界国家历史上受过殖民压迫,他们的斗争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是反对旧的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斗争是坚决彻底的。

(2)宗旨不同

西欧与日本是为了取得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并为此参加北约组织,进行“冷战”。不结盟运动从一开始就确立了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的基本原则和宗旨,主张以和平共处代替“冷战”,反对加入任何军事集团。

(3)形式不同

从对霸权主义的冲击过程来看,西欧与日本是从经济上竞争到外交上的斗争,不结盟运动是从政治上的斗争到经济上的斗争。

考点2 当今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

知识主线

时期

核心考点

史料实证

二战后初期(制度化、体系化)

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过程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有了统一的国际货币体系。

②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成立,建立起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

③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的三大支柱。

(2)影响

①确立了二战后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

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

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1.“北约成员国之间,逐步废弃了关税、配额和许可障碍,各国货币可以随意兑换和流通;而国际投资变得简化,并受到鼓励。”

这主要得益于哪一协定的签署?

答案 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2.1948年、1962年美国与西欧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所占份额如下图,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一体化进程推动了欧洲经济发展。

3.1999年度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指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穷人和富人的鸿沟。”

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 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的新一轮扩张。

4.美国学者让·皮埃特斯在评价现代世界的某一现象时指出:对达沃斯精英和跨国公司来说,这意味着自由;对新兴经济体和高技能劳工,这意味着机遇;对最不发达国家则意味着风险和边缘化。

皮埃特斯评价的是什么?

答案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区域化、集团化)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1)欧盟:1993年成立,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是合作程度最高的区域化组织;提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有利于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北美自由贸易区: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贸易集团;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

(3)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促进了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规范化)

1.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原因:科技发展(物质基础和推动力);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技术手段);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推动者);两极格局结束(消除障碍);绝大多数国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有利条件)。

(2)评价

①对世界: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②对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成为最大受益者。

③对发展中国家: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3)存在的问题

①它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剧了全球化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②发展中国家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③加深了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了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

2.世界贸易组织

(1)背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关贸总协定难以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

(2)成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开始运作。标志着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中国加入:中国于2001年底加入世贸组织,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

归纳总结 二战后至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的两大趋势

(1)一是区域集团化趋势:从“欧共体”到“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扩大的东盟、非洲联盟的成立等都是当今世界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主要表现。

(2)二是经济体系化、全球化的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一方面确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生产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广的层面发展。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阶段特征

(1)第一个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由于意识形态的斗争而相互隔绝。

(2)第二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也是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表现。

(3)第三个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和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加强,两极格局的瓦解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2.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1)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发展中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

(2)区域经济集团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或初级形态,经济全球化是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们在性质上是一致的,只是程度上有所区别;实际上,全球化有时更多地表现为区域经济集团化,并由区域经济集团化所带动。但要注意,区域经济集团化在集团外具有排他性,所提供的优惠是一种特殊的只向成员国提供的优惠,这种优惠是不向非成员国提供的。

(3)区域经济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但总体上看利大于弊。

3.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1)发展中国家要主动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积极融入全球经济浪潮。

(2)区域化和集团化是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有效途径。

(3)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积极稳妥地推进本国经济体制改革,健全防范风险体系。

(5)提高综合国力,维护经济主权,保证经济有序发展。

(6)积极参与全球化“游戏规则”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