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农村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多元化突破

  【摘要】主要论述了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优化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科学教学的均衡发展。   【关键字】农村小学;科学教学;多元化教学;优化科学教学;均衡发展   农村小学由于师资配备不足且不够专业,科学实验设备配置不全,教学手段传统单一,学生存在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自觉性不强、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导致农村小学科学教学未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很好地提高科学素养,科学学科整体教学水平不高,发展不够均衡。笔者通过研究和实践,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对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进行优化,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使探究游戏化,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科学课,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要通过巧设悬念,引导学生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而转化为探究兴趣。在讲课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将授课内容游戏化,为学生创设问题的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注意力也会非常集中。   我讲授《怎样让鹦鹉站立起来》一课时,通过比赛引入:谁有办法让纸鹦鹉站立起来?如此,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动手实验最终找到诀窍发现了重心的奥秘。讲授《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时,我课前要求学生在校园内找一找有多少种小动物,比赛谁找得多。学生兴趣浓厚,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在校园里寻找, “战利品”送来的时候真是非常可观。这些“战利品”被老师用观察盒收集起来,又成为下节课的教学标本。讲授《空气的性质》一课时,通过小游戏引入:将一个小纸团放在空瓶子瓶口,看谁可以将纸团吹进瓶子里。或者在饮料瓶中放入一个气球,气球口反套在瓶口,看谁可以将气球吹大就将气球奖励给谁,同时在同样的饮料瓶底扎个小孔,瓶口套同样的气球做比较。学生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踊跃参加比赛。最后宣布结果后,学生恍然大悟,印象深刻;讲授《研究透镜》一课时,通过魔术导入:在一张纸上画一条鱼或其他图案,放在一个装满水的圆口杯一侧拖动,在另一侧观察图案的大小和正反变化。学生发现在不同距离拖动纸条,在另一侧观察到的图案变化不一样,非常好奇,急切地要学习魔术背后的透镜知识;讲授《我是怎样出生的》一课时,通过游戏引入:让学生将书包反背在胸前半天,感受胸腹负重得辛苦,让学生体验到母亲十月怀胎的艰辛,增强学生对父母的热爱之情。类似实例,不胜枚举。但无一例外,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教学效果自然非常显著。   二、使素材生活化,增强学生探究欲望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的课内外生活是学校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领域。”教师在教学中应整合探究素材,呈现学科的生活化,让学生从生活中进行体验,从体验中促进理解,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科学知识体系。   我讲授《空气占据空间时》一课时,为了证明空气占据空间,举例子:用漏斗给饮料瓶灌水,水却倒不进去,这是为什么?让学生思考:究竟是什么阻止水进入瓶子。讲授《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时,我提出问题: 为什么火灾时人们要低下身子逃生?为什么空调要装在较高的地方?促使学生探究热空气和冷空气的运动特点。讲授《空气中有什么》一课时,举例子:可口可乐、雪碧、啤酒打开瓶盖后会出现的大量气泡和金鱼缸里通入的气泡是一样的气体吗?这个现象学生都见过,立刻引起学生共鸣并思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不同。讲授《我们吃什么》一课时,课前布置任务:1.收集各种食物包装袋,了解我们吃的食物中有什么营养成分;2.记录自己一周的食谱;3.了解我们家乡特色美食特产有哪些。这些包装袋学生身边随处可见,学生通过亲自收集调查,很快就了解了食物中主要成分有哪些。记录自己的一周食谱后为讲授下一课《怎样搭配食物》准备好了生活素材。了解家乡特色美食特产增强了学生爱乡之情。讲授《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一课时,课前布置任务:1.调查我们周围有哪些产生烟雾和废气的工厂企业;2.在同一地点记录5分钟内汽车经过的数量;3.观察并记录焚烧秸秆和垃圾的现象。学生将调查结果在课上讨论后就很容易理解了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防治办法。讲授《蚕的一生》一课时,提前两周布置任务:寻找蚕卵饲养,每天观察蚕的生长情况并记录。在课堂交流养蚕观察日记时,很多同学都成了小专家,获得了很多养蚕知识。学习《校园里的植物》一课时,我带领学生在学校“躬勤农场”参观,邀请当地农民为学生讲解常见蔬菜的种植方法。学生认真观察各种蔬菜水果,了解更多的花的生命周期和生长特征等,同时采集菜花了解花的结构积累实验素材。类似活动我们经常进行,学生走进生活学习科学非常开心。   学生把自己调查和了解到的信息和本地域的乡土资源结合作为课堂教学的资源,既体现了学习的针对性,又保证了学习的可行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自然热情高涨,既学会了知识又增长了才干,还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使教学信息化,增强学生探究能力   夸美纽斯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目的是为了突破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教学内容的优化过程。课件能突出重点抓住要害,自制课件更适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制作课件时,重点应放在用语言较难体现和描述的内容上,让学生在学习了课件后能对教学内容有更深更细的理解。另外,在制作课件时,应强调交互功能、超文本、超链接功能和多种媒体(录像、动画、声音等)的使用,充分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大信息量、知识点密集、高度概括的特点。   虽然新课程标准重点强调“学生亲历探究为主”,但是有些自然现象、变化规律和微观世界确实是很难亲身经历的。例如火山和地震、恐龙的消失、天体运动、细菌结构、电流流动、磁场分布等等。还有些内容不适合开展实验研究,比如动植物之间的食物链联系、人类是怎样出生的、人体血液循环、食物消化过程等无法在课堂上通过实验观察得出。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时候可以用图片介绍细菌结构;用视频介绍火山和地震、人类是怎样出生的过程;用动画演示人体血液循环、食物消化过程、电流流动、天体运动情况;用CAI课件来展示动植物之间的食物链联系、恐龙的消失的原因。   另外,信息技术还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和补充,让学生可以获取更深更广的知识。如讲授《校园里的小动物》一课时,播放老师摄录的蜗牛爬行和进食的视频;讲授《蚕的一生》一课时,播放蝴蝶发生四种形态变化的生长过程视频;讲授《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时,播放螳螂、鸡等动物孵化的视频。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使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时空的拓展。另外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许多新知识、新思维的传授,受到了安全性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进行实际演示,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实验、现象进行模拟演示达到仿真效果,或对现象进行放大、延时等操作,进而使学生在没有障碍的演示、实验环境中进行愉快的学习,获取知识。   四、使探究持续化,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小学科学教学目前课程安排每周只有2课时,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只能进行课程内教学内容的教学,学生在课外就很难有机会在一起探讨研究。为了让科学研究成为一种习惯,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途径保持持续研究的兴趣。我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了实验,实践证明收效显著。   (1)组织科学社团,吸收一部分学生进行系统的科普知识学习,定期开展科学调查、研究、制作活动。   (2)设立科学兴趣小组QQ群、微信群,经常在群里分享各种文字、图片、音像科学研究资料,发布各种科学研究课题,使学生在放学后甚至放假期间都能够随时随地进行针对性研究和讨论,科学教师及时在线指导,组织活动。   (3)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学段将网络教学课件发布到校园网,引领学生自学各种相关的科学知识,在线完成作业,教师及时批阅反馈。   (4)组织部分科学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积极参加金钥匙科学知识竞赛、科技节竞赛、模型制作竞赛等活动。   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通过课外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开展各种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和校内外的实际情况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五、使评价多样化,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使出教学上所有巧妙的方法,使自己的教学变得尽可能容易掌握,然后再要求学生将所有的东西记住,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只重视知识移植的课堂教学是对学生智力资源的最大浪费。”《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科学教学评价应通过有效的发展性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改善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提高每名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在学校中的地位显著提高,并逐渐成为核心课程,承担起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所以就决定了小学科学教学评价方式有别于传统的评价――单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等排队的做法。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应该改革科学教学的评价体系,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的,以对学生形成激励为手段。既要关注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的变化。要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举,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创设一种 “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根据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我对学生评价做了以下尝试。   1.星级评价   在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质量、动手实践表现等方面每周选出“纪律之星”“学习之星”“实践之星”“创新之星”,还可以根据各组表现情况,评选出“三星小组”“二星小组”“一星小组”。还可以通过教师、同学、家长、社会进行全面综合评价。通过星级评价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和获得前进的动力。   2.成长手册   学生自制的科学成长手册,是个有效的观察学生学习情况的窗口。手册里面可以记录学生个人资料、名人名言、科学家和他们的故事、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等和科学有关的内容。当孩子们毕业时,厚厚的成长手册则会成为他们今后重要的知识宝库和精神食粮。   3.科技论文   积极组织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让孩子们将生活实践中的观察日记、调查报告经整理形成文字,记录下来。在校内开展科技小论文评比,按年级组评出一二三等奖,优秀者推荐参加区市级科技小论文评比。   4.科技制作   为引领学生接近科学、走进科学,培养学生勤动手、善动脑、爱科学、乐创造的科学素养,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制作活动,让学生将在科学学习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科技作品可以是满足教学的教具学具或者具有实用价值的工具、生活用具。作品要有美观性、艺术性、创新性、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先在校内开展评比活动,按年级组评出一二三等奖。优秀者再推荐参加区市级科技小制作评比或申请发明专利。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要达到新时期课改的要求依然任重道远,在教学中,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学生,无论什么时候,教师都必须不断学习来充实自我,不断地去研究学生,探索教法,这样才能够在教育的天地里占有一席之地。要在教学中,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课堂活力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应站在世纪的高度,深入钻研课标和教材,敢于创新,大胆探索,才能走出一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科学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1]叶宝生. 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和方法[M].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游泽清. 现代教育技术[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⑷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谢林洪.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J]. 小教研究,2015.   [5]安元新. 利用区域资源优势. 优化科学课堂教学[J]. 科技致富向导,2012(12):150-150.   [6]李海川. 小学科学课兴趣化教学实践与思考[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21):60-62.   [7]张晓霞. 小学科学课堂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M] . 教育科学:引文版,2015(2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