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梵净山民族文化

一、梵净山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现状及问题 (一)梵净山民族文化资源调查

1、铜仁市少数民族分布及民族文化概况

铜仁地区位于湘、黔、渝三省 (市) 交界处的武陵山区,行政

区域面积18003平方公里,辖8县1市1特区。其中有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4个 ,民族乡56个,主要聚居有土家、苗、侗、仡佬等28个少数民族。2010年底,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区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 216.5958万人(常住人口) ,占全区总人口的70.45%。铜仁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内陆山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我区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极为丰富、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铜仁在两千多年前,就居住有土家、苗、侗、仡佬等民族。他们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共同开辟耕耘铜仁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创造了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黔东民族文化。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沿河、德江、思南、印江、江口、铜仁等县市,计124万人。铜仁地区的土家族是湘、鄂、黔、渝四省市边境邻近地区土家族共同体中的一部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单一民族固有的民族特征。土家族的族源与古代巴人有关。明代以后,称铜仁地区的土家族先民为“土人”、“土蛮”、“土夷”或“夷”等。嘉靖《思南府志》称“土人”、“土蛮。”“土家人”自称“毕兹卡”。

苗族

苗族主要分布在松桃、思南、铜仁、江口、印江、石阡等县(市),50万人。苗族源于炎、黄、蚩时代居住在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部分地区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集团。蚩尤是海内外苗族人民一致公认的人文始祖。不同历史时期华夏族对苗族的称谓不同。堯、舜、禹时代,称苗族先民为“三苗”或“有苗”、“苗民”。周称“茅”或“髦”。元、明、清以及中华民国时

期,一直沿袭“苗”、“蛮”、“夷”、“土苗”、“土蛮”等称谓。铜仁地区境内的苗族自称为gheax xongb(近音:仡熊)和ncoud (近音: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苗族人民的意愿,将族称统一为苗族。区内苗族大约还有30万人保持有完整的苗族语言和穿戴传统的苗族服饰。

侗族

侗族主要分布在玉屏、万山、铜仁、江口、石阡等县(市、特区),计37万人。侗族是由古代百越人的一支“骆越”逐渐演变而来,于秦汉至隋唐时期逐步形成单一族群。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侗族有不同的族称。秦代称“黔中蛮”。汉代称“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铜仁境内侗族居民相继被称为“仡伶”、“仡佬”、“仡偻”等。到了明代,又有“峒人”、“硐人”、“洞人”、“洞蛮”等称呼。清代称为“洞苗 ”、“洞民”、“洞家”、“伶”等。侗族人民自称“干”、“更”或“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这支有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习俗的人们共同体被国家正式认定为侗族。

仡佬族

仡佬族主要分布在石阡、思南、江口、松桃等县,计11万人。仡佬族源于古代“濮人”。传其先为竹王。仡佬族的称谓大致分为“濮”、“僚”、“仡佬”几个阶段。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濮人称“卜”或“百濮”。朱辅臣《溪蛮丛笑》中第一次使用“仡佬”一词。明嘉靖《思南府志》称“僚仡”。明、清两代编纂的《石阡府志》记载:“苗民司曰仡佬”、“石阡北多有仡佬”。铜仁地区仡佬族在民间又有木仡佬、花仡佬、红仡佬、水仡佬、打铁仡佬、打牙仡佬等称谓。1953年,经贵州各地仡佬族代表协商并经国务院同意,统一族称为仡佬族。

羌族

铜仁境内的羌族,主要聚居在江口县桃映土家族苗族乡。 羌人原本主要居住在今四川西北部,据木城羌族的一些古稀老人讲述,是因当年羌人与其他民族(彝族)发生战争,战败为逃命求生,经由四川茂汶迁至今湘西,后又由湘西迁至铜仁和平,最后几经辗转才迁至偏远的山区——今木城村漆树坪落户,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贵州省唯一的一个羌寨,至今还保留有羌族原有的生活习俗

2、梵净山地区少数文化资源调查及分布

(二)梵净山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现状

1、 梵净山民族文化的生存现状

(1)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艺术之乡。贵州省铜仁地方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了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特别是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艺人才,积极发展少数民族社会文化事业,政府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1994年开始,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了“艺术之乡”的创建活动,目前共评选出64个具有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为了更好的展示和宣传少数民族文化,建立了众多民族博物馆。1985年以来,贵州省分别在兴义、镇远、铜仁、台江、黄平等地建立了“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贵州省民族婚俗博物馆”、“贵州省傩戏博物馆”、“贵州省刺绣博物馆”等10个博物馆。1998年10月,贵州省与挪威王国政府合作,得到了挪威王国政府的无偿援助,在贵州六枝特区的梭戛社区建设了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戛生态博物馆。

(3)将少数民族文化及时保护,并在发展中保护,因此把有突出文化特色的村寨建成民族保护村寨。在贵州省的黔南州还建立了四处省级民族保护村寨。黔东南自治州建立了100多个民族文化保护村寨,其中有正式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申请预备名单的《黔东南苗族村寨》重点村寨的雷山郎德、西江,台不九摆,剑河九吉、温泉,从江岜沙等,又同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黔东南侗族村寨》中的重点村寨的黎平纪堂、地扪,榕江宰荡,从江增冲、银潭、占里等。黔东南民族文化村寨既是苗侗民族古老神秘的家园,亦是黔东南古朴多姿的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民族文化村寨,在建筑环境、村镇布局、房屋造型、建筑用材、营造技艺、建筑功能以及建筑习俗、文化传承等方方面面,对研究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认识等方面,显示出各民族传统的生态智慧。它既是苗侗民族的精神家园,又是生态家园,是当代人感受淳朴文化,憩息疲惫心灵的最后净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源泉。通过这些村寨的建设,用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来保护各民族的文化。

(4)发展民族文化演出。借鉴其他省市的成功经验,贵州也推出了《多彩贵州风》民族文化演出,贵州省委、省政府倾力打造的《多彩贵州风》,旨在通过其提升贵州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保护和开发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贵州的民族艺术融入文化产业,培养和推介优秀的民族艺术家,极大地宣传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取得了突出的成效。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各民族群众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活动,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凯里国际芦笙节、台江姐妹节、雷山苗年节等,庆祝民族节日,已成为惯例。为了更好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贵州省出台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以法规的形式确定要支持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明确提出要弘扬和挖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2、梵净山少数民族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

(1)缺少资金支持。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现代文明的渗透,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将出现消亡的趋势。贵州省相对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地区,在追求经济上的高速发展,摆脱现有的经济不发达困境的同时,也必定会对民族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威胁,民族文化特色受到侵蚀,很多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趋与淡化。如民族服饰,民族语言,民族手工艺,歌曲等由于缺乏青少年继承者而出现无人继承的状况。

(2)政策法规仍不完善。在相关的政策法规方面,缺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总体规划。应当制定科学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规划,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使保护和开发利用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3)民众参与不足。作为民族文化保护的主力军的民众却表现出相当的冷漠, 其积极性并不高, 从而导致开发的力量不够、效果不佳的状态。不少依然鲜活在当下的文化形式, 之所以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关键原因不在于没有得到保护和珍藏, 而在于没有使其在民众的文化生活中得到必要的发展。让他们主动投身到保护文化的行列中。

3、梵净山民族文化保护利用现状

充分发掘、整理、保护、开发好民族文化资源,培育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需要,是加快铜仁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大文化”、“大旅游”的工作方针,多措并举,推动民族文化的大发展。

(1)举办了一系列民族节庆、民族文化活动。自2000年以来,我区成功举办了七届梵净山旅游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思南花灯艺术节、玉屏萧笛艺术节、苗族“四月八”节、铜仁市龙舟节、沿河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旅游节。各县都开展了一系列带有民族特色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乡村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节庆文化活动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0年,我区与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和单位联合举办了《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魅力梵净山·桃源铜仁美》,、《桃源铜仁——龙腾锦江》中国贵州铜仁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以及《为祖国喝彩》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情景歌舞活动,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铜仁及梵净山的知名度大幅度提升,仅2010年元至10月,到铜仁梵净山旅客就达到597.78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 442.24亿元,同比增长97%和128%。

(2)挖掘、打造了一批民族文化精品。近年来,我区通过开展梵净山旅游节等系列活动,把各民族的音乐、舞蹈、曲艺和各种民族民间绝技不间断地搬上舞台,先后挖掘、推出了一批如《情姐下河洗衣裳》、《这山没有那山高》、《望牛山歌》等经典曲目,积大地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宣传推介了铜仁。2006年,我区编排的大型方言话剧《乌江汉·土家妹》获第三届全省民族文化会演表演金奖;2007年,沿河土家族肉莲花舞曾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表演金奖,赴苏州参加了“中国第八届全国民族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晚会演出,并入选当年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春节联欢晚会节目;2008年由集中展现我区多姿多彩民族民间文化的26首民歌、5种民族民间器乐、4个民族民间舞蹈演绎的“梵净风韵”还走进了央视《民歌•中国》,连续一周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出,其中石阡县仡佬族民歌《情姐下河洗衣裳》被“民歌博物馆”永久收藏,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今年,我区苗族的原生态鼓舞《鼓之源》, 荣获第九届民间文艺山花奖;参加贵州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活动的《这山没的那山高》获“民族民间文艺展演”演出“黔穗金奖”。近年来,我区已先后获得两次全国文学“骏马奖”,两次省“五个一”工程奖、一次省政府文艺工作奖,还有一批书法、绘画、摄影等文化艺术作品获得国家级有省级奖。

(3)整理、出版了一批民族文化专著。加强了对全区各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力度。通过任务安排、课题设置、资助出版和文艺调演、歌舞大赛、学术研讨等多种方式,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全面展开对全区各民族民间文学和音乐、舞蹈、曲艺及各种民间绝技的挖掘、整理和加工。先后出版了苗族巫词系列、古歌系列,傩戏资料系列,各民族民间神话、故事系列,等等各个系列的资料,出版各种民间文化图书一百多部,近两千万字,音舞光碟三百余个,为传承和弘扬铜仁地区各民族的民间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加强两个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抓好了一批民族民俗文化村、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近几年来,我区通过学习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在招商引进工业、农业、能源等方面项目的同时,精心包装并推出了一批民族文化招商引资项目。自2005年起,全区每年引进的项目中,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已占到总项目的四分之一左右。通过集资、融资等办法开发了松桃苗王城村寨和瓦窑苗族花鼓舞村寨、江口云舍土家族村寨、思南郝家湾土家族石头村寨、石阡楼上古寨和尧上仡佬族村寨等民族文化村,吸引了众多境内外游客和国际友人。不但提升了我区乡村旅游的民族文化品味,还推进了全区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改善了农村群众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5)申报了一批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近十多年来,我区加大挖掘、整理力度,申报了一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截止目前,已成功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处;各级各类专题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室)10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印

江木黄镇和石阡汤山镇) ,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个(铜仁中南门)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项(即玉屏箫笛、德江傩堂戏、思南花灯、石阡毛龙舞、石阡木偶戏)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7项。有3个县、12个乡、1个街道、1家企业重点被命名为文化先进县、文化艺术之乡、文化先进街道、文化先进企业。

二、梵净山民族文化价值和特色

(一)梵净山民族文化的价值和特色

1、价值

结合以上内容的分析,梵净山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具有以下价值。

(1)社会经济价值

引导人们的文化消费观,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民族文化有丰厚的文化蕴藏,通过观看、参与和了解民族歌舞文化活动,可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升大众的精神文化素质,同时引导人们的文化消费,这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

(2)品牌价值

独特的名族歌舞文化与特有的地质特征相结合,树立品牌。有针对性地赴全国各大城市、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欧洲、美洲国家进行宣传促销,让海内外群体认识石林、了解石林、向往梵净山,刺激和吸引了游客对民族文化的享受和消费,结合以上内容的分析,梵净山文化品牌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旅游价值

民族风情是自然旅游资源的灵魂,自然旅游资源是民族风情的承载者,民族属性使得云南独具魅力,在中国众多的旅游省市中脱颖而出,成为旅游大省,旅游强省。通过发展旅游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如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同时,当地通过旅游业而得到发展,也更加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掘,达到了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我们进一步深挖民族旅游资源作出了贡献。

(4)艺术价值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资源的功能与价值以少数民族艺术为核心的审美教育资源, 在其物质形态和内在精神方面呈现出的民族性、多样性、原始性等特征, 在激发、启迪人的审美洞察力、感知力、想象力、丰富的情感方面具有无限丰富的资源优势。因此, 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我们认识和升华人性内容和品格的不可多得的资源

2、特色

(1)民族风情浓郁。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民俗活动,松桃苗族同胞有“四月八”和“六月六”节、玉屏侗族同胞有“赶坳节”、沿河土家族同胞有“赶年节”、江口羌族同胞有“羌年节”、石阡仡佬族同胞有“敬雀节”、铜仁市汉族同胞有“龙舟节”等等,这些民族传统节日,以歌言志、以舞抒情、以酒会友、气氛热烈、风情浓郁,充分展示了各族人民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2)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最典型的有松桃苗族四面鼓和寨英滚龙、玉屏的箫笛艺术、思南的土家族花灯、万山的鼟锣艺术、铜仁市的龙舟艺术、沿河的肉莲花舞和土家族的摆手舞等。此外还有独特的民族服饰和饮食文化,有别具一格的婚丧嫁习俗等。这些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充分展示了我区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深厚文化底蕴。

(3)民族历史文化遗存较多。松桃“苗王城”村寨和苗族花鼓村寨、江口云舍土家族村寨、思南郝家湾古寨和石阡楼上古寨等是我区民族文化村寨的典型代表,其规划建筑颇具地方民族特色,十分吸引游人。全区现有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古摩岩石刻共计21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外(石阡万寿宫)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9处。石阡万寿宫、铜仁东山寺、思南府文庙等一批珍贵历史文化遗存,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和鉴赏价值。

(4)红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交相辉映。现有铜仁周逸群烈士故居、思南旷继勋烈士故居、沿河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德江枫香溪会议会址、印江木黄会师纪念馆和石阡红二、六军团总指挥部旧址等红色旅游景点69处。其中,周逸群烈士故居已列入全国红色重点旅游线,沿河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是贵州第一个红色政权。开发利用好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能使游人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5)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现有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生物圈保护网成员、全国著名的佛教文化圣地——梵净山,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河麻阳河,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铜仁九龙洞,有省级风景胜区——石阡温泉、乌江山峡风光等。这些风景名胜区的景观大多处于少数民族地区,渗入了民族文化元

素,与民族村寨、民俗节日等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二)梵净山民族文化保护和利用的意义 1、支撑民族复兴

中国不但是历史悠久的大国,而且是发展速度很快、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家。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中国就有完全有可能实现民族复兴,崛起为一个有益于人类的世界大国。做到这一点,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具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要有强大的民族产业;二是要有繁荣的民族文化。其中,民族产业为民族复兴提供物质力量,民族文化则提供精神支撑,一硬一软,一实一虚,犹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2、 标识民族身份

生物需要多样性,文化也一样。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已经高度趋同,一样的高楼,一样的马路,一样的街道,一样的商店,在一个城市里,人们难以分清中国和外国,难以分辨故乡和他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的个性化,已成为各个国家和各个民族极为重视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觉悟:越是全球化,越应当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民族个性,否则就会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迷失了自我。“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一个民族文化的DNA 。”DNA是生命个体在生理上区别于其他个体的标志。而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建筑、器具、书画、习俗礼仪、手工技艺、表演艺术等以及与这些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元素,犹如人类进化发展的“基因”,历经周折而脉络不断,成为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底蕴,彰显着民族的文化身份和独特个性。

3、 推动民族产业

振兴民族文化的另一个意义是为振兴民族产业提供精神支撑。一个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没有信心的民族,不可能把自己的民族产业振兴起来。人的信心从哪里来?表面上看,是从能力和业绩中来,再深一层看,是从文化中来,因为人的能力和由能力而来的业绩,都和这个人的文化背景有关。是文化熏陶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而决定着人的能力和业绩。有了文化的自信,就有了最深刻的自信,就有可能用这种文化去振兴民族产业。

4、 促进世界和谐

如果把弘扬中国民族文化放到更高的层次上看,还会得出一个结论:这是有益于世界、有益于全人类的伟大事业。因为中国文化的最大特征就是以和为贵,就是君子和而不同,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观念显然有利于和谐世界的建立。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西方文明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就连索罗斯也承认,“美国文化缺乏的就是道德原则”。近代以来,与一个个西方列强的崛起相伴随的,总是连绵不断的征伐和战争。西方文明固然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和军事的强大,却不能解决国际关系的和谐问题;而中国的思想文化恰恰是解决世界和谐的根本之道——儒家理论解决人与人的和谐,道家学说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