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语文课堂上的动与静

语文课堂上的动与静

小学语文第五册有一堂听说训练课——《打电话》,打电话在如今的小学生中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基本上的小学生都有这方面的实践基础,教师只要作适当的提醒,这一内容是相当简单的,主要是强调一下打电话时的礼貌用语,做到语言精炼,表达明确就可以了。上这节课的时候,正巧,领导要来听课,在确定了以上的教学目标后,为了使课堂更加的活跃,突出《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我在上课前准备了两部手机,在课堂上模拟打电话的情景,让学生能了解手机的一般使用方法,这样也可以让学生能更好的进入角色。课堂上我让学生使用了两次手机,学生显得非常的兴奋,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一个学生已经拿着手机,其他学生也显得静不下来,课堂一时出现了乱哄哄的场面,好不容易安静下来,接下来的模拟打电话也只好匆匆收场。表面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学生从中提高了多少听说能力,就不得而知了。课后,听课老师别的也没说,只说这堂课比较的特殊,但课堂常规还需要加强,学生纪律要管理。课后想想,领导的这点意见不无道理。无论课堂教学怎么的设计,教学方法如何的先进,课堂气氛如何的活跃,总要以学生受到了如何的教育来评价。这堂课学生很好动,很积极,但缺少静下心来的聆听和思考。如果能做到动静结合,这堂课的效果是否会更好一点呢?我反思了这堂课,得出了几点结论:

一、课堂上的“动”与课堂常规是统一的

新的课改理念、新的语文课标和新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的语文教育,我们要彻底摒弃教师机械训练,学生被动学习的语文教学模式,

应该积极倡导让孩子多实践,多合作的活动,让孩子在课堂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大胆的“动”起来,使学生有更多的表现机会。但是,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不能是这样乱哄哄的吧!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强调课堂常规要求,就会扼止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和“活”性。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玩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更何况是在课堂中学习知识呢!课堂学习更要有规范要求,这是学习效果的保证。再说,我们现在的大多数班级人数往往在40人至60人之间,就算小班也在30人左右,这么多的人“动”,一不小心就会把起到自主、参与、合作学习“动”变成连教学目标都没有完成的“乱动”呢?因此,教师要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动”与“管”,才能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动”得有度,“动”得有效。

二、“乱”不等于“活”

专家指出:“评价课堂教学乱不乱,要看学生的注意力,如果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不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不叫乱,如果学生没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形散神又散,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叫乱。”由此可见,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且伴着“给我”的声音;虽然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而争得面红耳赤;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学习小组,但都始终围绕着学习这个主旋律。这样的课堂教学,表面上看似乎有点“乱”,实际上是“活”。但这种“活”中也要有新的规范,过于放纵,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要让课堂规范就要掌握调控策略,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来。

三、动静要有度

语文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方位地动起来,包括听、看、说、读、

思、写,唱、跳、演,画、做、玩。只有动起来了,才能发挥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要求,更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动”是一种学习形式,而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不能为“动”而动。课堂上应动静结合,收放有度。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学生的自主性相对较差,方法明确,教师要考虑到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自主学习,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宜于合作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之恰到好处,不能让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活动状态,使学生整堂课的精神处于亢奋之中。连最起码静心聆听同学的回答,静心思考提出的问题都不能训练到位,那课堂教学效果就无从谈起。

在学生主体性越来越被强调的今天,教师在课堂上面对越来越活跃的学生,感到课堂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这样的课堂,对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让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尤其在“调控”上下功夫,让自己在课堂“调控”上游刃有余,提高课堂驾驭能力,真正处理好语文教学中“动”与“静”的关系,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的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