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族民俗概况

一、 中国的民族

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具有同共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务必记住)

我国现在有56个民族。我国现在有人口十二亿九千五百多万人,其中汉族人口最多,约有11。87亿多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1。6%。(以下务必记住)。

少数民族是:人口比汉族少的民族的泛称,我国共有少数民族55个。少数民族约有1。09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依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和哈尼族,其中蒙古、回、藏、壮和维吾尔建立有民族自治区。(记住)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有:保安、塔塔尔、独龙、鄂伦春、赫哲和俄罗斯等六个民族。(务必记住)

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聚居的格局。(务必记住)

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已的族称,有自已本民族的语言,它们分属: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马业。波利尼西亚语系和印欧语系。我国汉藏语系的发源地。(务必记住)

(阅读)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区却占全国总面积的50--60%。在分布上和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聚居的格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幅员辽阔,物产资源丰富,自然地环境复杂。纯朴勤劳的少数民族人民。世世代代在块土地上开垦耕耘,按照本民族的习惯和传统生活,保留了浓郁的民族特点。为创造和发展祖国的经济文化事业作出了贡献。

(阅读)我国55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已的族称,它包含有一定的意义和社会文化内容,反映了他们的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特点。语言是我国各民族之间进行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我国50多个民族有自已本民族的语言,它们分属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和印欧语系。我国是汉藏语系的发源地,使用汉藏语系语言的人绝大部分在中国。汉语不仅是人口最多的汉族的共同语言,而且回族及大部分满族和畲族也使用汉语。由于各民族之间自古以来迁徙频繁,交错杂居,经济文化及语言上不断交流,所以各民族之间利用汉语作为共同语言的情况与日俱增。

二、中国的民俗

民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它以有规律的活动约束人们的行为和意识。(务必记住)

民俗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经济、政治、民族、宗教及语言等诸因素关系密切。民俗在人民群众中具有历史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

民俗的内容:主要有经济民俗(包括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和交易等)、社会民俗(包括家族和亲族、乡里及都市社会、人生礼仪及岁时节日等)、精神民俗(包括信仰、迷信、巫术、宗教、禁忌、道德和礼仪等)、和游艺民俗(包括民间旅行、民间宗教、民间文学、民间文化娱乐、民间传统竞技和民间杂艺等)。

(阅读)中国民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应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需要而产生,在中国独特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中淀积,它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大致经历了史前、古代和近现代等三个历史阶段。由于经济的需要和文化的刺激,弘扬和开发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有许多民俗事象成为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例如,居住、服饰、饮食及岁时节日、宗教、礼仪和游艺民俗等,来自异地的游客都很感兴趣,其中,尤其是节日习俗,对游客的吸引力很大。

(阅读)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节日,大多可追溯久远,绝大多数是民间长期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其最初的产生一般与生产、祭祀、宗教、习俗等多种因素相关,往往是民间感情、愿望和理想的载体。反映了我国的传统习惯、道德风貌、宗教观念和物质生活状况,是我国各族人民团结的象征与标志,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节日的内容日益丰富多彩,从而反映出古代人民社会生活习俗的延续与变异,以及生产力水平的改善。有些节日是某一个或一些民族的共同节日,而有些节日如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及重阳等传统节日,原为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但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这些民俗的广泛传布,使我国绝大多数民族都过这些节日,从而它们几乎成为全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

(一) 春节

汉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务必记住)

春节:俗称"新年",是中华民共同的最隆重的传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确定夏历(农历)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务必记住)因此称为新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两千多年至今。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前后有扫尘、剪窗花、挂年画、贴春联、办年货及放鞭炮、守岁、拜年等,多具生活情趣。

1、 挂年画

新年挂年画的习俗起源很早,为求喜庆吉祥;同时,相传神荼、郁垒是传说中的门神,唐代以前多以桃李符画门神贴于大门,用来驱灾避邪。2、贴春联五代时开始在桃符上用题诗或联语来代替门神称"门联"。明代以后,门联改名春联,且题写春联之俗更盛。

3、 守岁

除夕之夜,家家围炉团坐,通宵不寐,叙旧话新,迎接年,俗称守岁。

4、 拜年

新年期间,亲友相互庆贺送礼,旧称拜年。相传此俗源于远古,拜年之风至宋代已十分盛行。

5、 放鞭炮

春节放鞭炮,汉代已见记载,宋代更加普遍。宋代由于火药发明,改用"纸卷裹火药,燃之发声",声尤震惊,故称"爆仗"。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跑汉船及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二)元宵节

元宵节:又名上元节,指正月十五,即农历新的一年里第一个月圆之意,古代称夜为"宵",故称"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大节。因元宵节的主要节俗活动有施放花炮烟火、张灯、赏灯等,故称"灯节"。此外还有耍狮子、舞龙灯、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

1、 张灯

元宵节张灯习俗起源于汉代,在南北朝时蔚然成风。当时已有油灯、漆灯、燃香、点蜡等,灯明如昼,如有月色,灯月交辉,观灯则更具乐趣。

2、 猜灯谜

谜语在我国早已流行,秦汉时期已较普遍。宋代开始把谜语贴在花灯上,成为灯谜,让人猜测,增加节日的雅趣。

3、 吃元宵

元宵在南方多叫水团、汤团、成为民间重要节日食品与点心,今民间认为吃汤团有家人团圆、幸福吉利、新一年圆满顺遂之意。

(三)清明节

清明节:属我国二十四个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节期在公历每年4月5日。约于春秋时期,在清明节前一、二天还有寒食节,至唐代,两节日益并在一起,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上已节的风俗,主要有禁火寒食、祭扫坟墓、踏青郊游、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及插柳。

1、扫墓

扫墓拜祖:先秦已有,秦汉时多在寒食节进行。明清以来扫墓活动增多,不仅扫自已先祖的坟墓,且拜祭历代功臣,皇帝派大臣祭黄帝墓。今清明节则为革命烈士扫墓,举行纪念活动。

2、 荡秋千 :

秋千,古代叫千秋,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的娱乐活动。约始于春秋时期北方民族,传说汉武帝引进后廷,常作祈祷千秋之寿的祝愿活动,因此本名千秋,后世才称为秋千。

3、 打马球 :

古代清明节还举行打马球和踢足球等活动,称为蹴鞠。宫廷多由宫女踢球;军队也举行蹴鞠以此习武娱乐。

(四)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夏季最重要的节日。因古代"端"与"初"同义,午与五同音,故称五月初五为端午。此外,端午节还有女儿节、诗人节、天中节、沐兰节、端阳节等名称。端午节的起源历来诸说并存,但认为端午起源于纪念屈原的说法影响广泛而深远,今之竞渡即源于此。端午节期间,民间有划龙舟、吃粽子、饮黄酒、采菖蒲等习俗。

1、 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主要在汩罗江,每年都举行竞渡仪式。人们抬龙舟到屈原庙朝祭,再下水竞渡。竞渡习俗在南方普遍。

2、 吃粽子

粽子古称粮、角黍、筒粽等,起源于古时投五花粽于汩罗江,是为了赶开蛟龙,唐宋以来,粽子是端午节时人们喜吃的节令食品。

3、 饮雄黄酒

雄黄又名鸡冠,是一种矿物,旧多作中药。民间谚语说"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饮雄黄酒庆贺端午,驱毒杀虫,有驱除邪恶之意。

4、 悬白艾

艾,又名医草、冰台、黄草。医家用灸百病,故曰灸草。插艾叶于门旁,以除毒气。春月采嫩叶作菜食之,治一切恶气,长服止冷痢。

(五)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这一天正是农历秋季正中,故名。民间俗称八月节,是一个象征团圆的传统佳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个大节。中秋节的起源与古代秋祀、拜月习俗有关,主要活动有祭拜月神、赏月、赏桂、观潮和吃月饼等习俗。

1、 赏月

早在汉晋时民间已有赏月之举,当时人们认为,秋天空气清爽,是赏月的佳节。

2、 吃月饼

月饼原为我国南方市民的点心食品,后流传全国。月饼原为祭奉月神的供品,吃月饼有团圆之意,亲友之间还以月饼相赠。

第二节 汉族

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在中国辽阔的国土上,汉族人分布最广。(务必记住)

汉族的历史:可远溯到旧石器初期,有将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民族之一。(务必记住)

汉族的先民:是古代的华夏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华夏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汉朝时,华夏族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从汉代开始称为汉族,并沿袭至今。(务必记住)

汉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汉族的语言通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汉语分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北、闽南、粤等八大方言。现代汉语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务必记住)

(阅读)汉族自古对多种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天命崇拜和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道教是汉族历史上形成的宗教。汉代以后,佛教传入,一部分人开始信仰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等外来宗教又陆续传入中国,一些人开始分别信仰这些宗教。同时,几千年来,汉族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孟思想体系开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影响。

汉族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和保暧;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记住)居住在华北地区的汉族人:其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记住)东北地区汉族人的传统住房:与华北地区基本相似,但其墙壁和屋顶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暧。(记住)居住在陕北的汉族人: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的特点挖窑洞作为住房。(记住)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结构为主。讲究飞檐重阁。(记住)因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阅读)汉族的服饰:比较复杂,从古到今,变化很大。古代服装有裙装、袍服、襦裤服等。到近现代,东西方多民族服饰文化相融合,汉族服饰开始改变。古代服装几乎被完全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男子穿简化了的长衫和马褂,也有穿西式礼服,头戴呢帽或皮帽;城市男子穿中山装、戴呢帽。乡村居民穿对襟或大襟式的衣服。城市女子最初穿简化了的上衣下裙,以后流行穿改良的旗袍,也有的以连衣裙作礼服。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无伦城乡,各行各业都流行起了穿西装、夹克、风衣、休闲服、运动衫、羽绒服等。特别是女青年的服装更是款式新颖多样,追逐着服装时尚的新潮流。

汉族人的主食以小麦、玉米、稻米、等为主,辅以蔬菜、豆制品和猪、牛、羊、肉及鸡、鸭、鱼肉等副食,茶和酒是传统饮料。(务心记住)以大米为主食的居民,习惯吃米饭、粥、米糕等各种不同食品。以小麦为主食的居民,习惯吃镘头、面条、饺子、包子、煎饼等。讲究并善于烹饪,是汉族的一大饮食特点。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民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经过长期的实践,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的粤、鲁、川、苏、闽、皖、湘、浙、等八大菜系,闻名于海内外,而且每一菜系都包括上百至数百种菜系。

汉族人普遍嗜好饮茉莉花茶、绿茶、红茶和乌龙茶,并有以茶代礼的风俗。此外,汉族有饮酒的习俗。(务必记住)

第三节 中国北方部分少数民族民俗

一、 满族:

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以辽宁省为最多,其余散居于河北、内蒙古及北京、天津、上海等省、自治区和直辖区市。(记住)

(一)、 满族的语言和文字。

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创制于十六世纪末,后因满族人大量入关,受环境影响,普遍开始习用汉语文。(记住)

满族的先世曾笃信萨满教,"萨满"为通古斯语,意为巫师。满族崇拜祖先,现在,也有部分满族人信仰佛教等其他宗教。

(阅读)满族民居的传统建筑形式:院落围以木障,院内有影壁,院中立"索罗杆",大门朝南。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西间设西、南、北三面炕,以西炕为尊,俗称"弯子炕",供有祖宗神位,西墙上有祖宗神板,中间堂屋为厨房。

满族的服饰:历史上男女都穿旗袍。满族男子戴圆顶帽,穿马蹄袖袍褂,喜在长袍外套马褂或坎肩,下穿套裤,脚穿船形双鼻皮条布鞋。满族女子梳京头或盘盘髻,戴耳环;身穿直领窄袖旗袍,右开大襟,钉扣绊、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下摆两侧开衩,腰间挂长手帕,富有独特的魅力。

(二)、 满族人饮食:

以小米为主食、吃黄米干饭、黄米饽饽以及饭包,喜欢吃粘食。满族独有的风味食品是白片肉、血肠和猪肉酸菜炖粉条。过节时吃饺子,阴历除夕晚饭必吃手扒肉。最能代表团满族饮食文化的莫过于八大碗的"满洲席",这种宫廷佳宴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此外,满族有种类繁多的风味小吃和点心"萨其玛"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种。(务必记住)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莽势""空齐"中传统舞蹈,多在节庆的宴会上跳。"清音子弟书"是八旗子弟创作的一种配合鼓板、三弦演唱的新鼓词,是满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曲艺形式。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骑马、射箭和举重等。

满族:有尊祖敬老的习俗,以西为上,忌讳一般人坐西炕;不得杀狗肉,不吃狗肉;不得打喜雀和乌鸦;不得在索罗杆上拴牲畜(记住)

二、朝鲜族

(阅读)朝鲜族:分布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主要聚居在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洲和长白朝鲜自治县。(务必记住)

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与汉族交错居住的朝鲜族人通用汉语言文字。(记住)

朝鲜族的房屋:多为砖木结构的瓦房,屋顶四面斜坡,房屋朝南。屋内分成寝室、客房、厨房和仓库等。屋内盘平地炕,炕底有火道,进屋则脱鞋,席炕而坐。

朝鲜族传统的妇女服饰的特点:是短衣长裙,大多用丝绸缝制,色彩十分鲜艳。上衣斜襟无扣、以长带在胸前打结;长裙的腰间有细褶,脚穿船形布胶鞋。朝鲜族男子的传统服装是穿白色短上衣,深色坎肩,下穿裤腿宽大的长裤。朝鲜族:以大米为主食,传统风味食品以辣、酸、甜、为特色,其中最有名的是打糕、冷面、大酱汤、泡菜、辣椒和狗肉。(记住)

朝鲜族的节日:除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节外,还有家庭的节日,如回甲(六十大寿)、及归婚(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等。(记住)逢这两个喜庆日子,子女们要为老人举办家宴,身穿盛装的子女向老人敬酒祝福祝寿,并成情款待亲朋好友。

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著名的民间舞蹈有农乐舞、长鼓舞、扇舞、顶水舞、剑舞及僧舞等。朝鲜族歌曲旋律流畅婉转欢快明朗,如《桔梗谣》、《诺多尔江边》。朝鲜族最有名的乐器是伽揶琴。(记住)

朝鲜族妇女喜爱的传统运动:是跳板和荡秋千,男子喜爱的运动是摔跤和踢足球。

朝鲜族人民注重礼节,尤其崇高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晚辈对长辈必须用敬言吃饭时长辈动筷后其余人才能就餐。晚辈和长辈同席时,晚辈不能当着长辈的面抽烟喝酒。老人外出,全家人都鞠躬礼送。婚丧和佳节时不杀狗,不吃狗肉。(记住)

三、 蒙古族

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部分分布在东北、西北地区。(务必记住)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族语至今仍在使用传统的蒙古文。(务必记住)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自17世纪初开始信奉藏传佛教。(务必记住)

蒙古族是中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在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创造出了历史、文学、医学、天文及地理等方面的大量珍贵典籍。其中《蒙古秘史》是中国最早用蒙古文写成的历史文献和文学巨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蒙古族的口头文学以英雄史诗《江格尔》最为著名,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英雄史诗之一。(务必记住)

蒙古包:是牧区蒙古族的传统住房,由细木杆编成网状圆形围壁和伞状顶架,以及圆顶天窗,外部围以厚羊毛毡,包内地上铺毡子和地毯。蒙古包易于装拆搬迁,很适合牧民的生活。农区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蒙古族:传统的服装是蒙古袍,束腰带,头戴皮帽,足蹬蒙古靴。蒙古袍为大襟长袍,身长宽大,右侧系纽扣,高领长袖,并在领口、袖口、边沿处镶以色彩鲜艳的花边。蒙古妇女的帽饰和首饰多镶珠宝和银饰,显得雍容华贵。

农区蒙古族人:以面食为主。用糜黍制做的炒米是常备的食品。(记住)

牧区蒙古族人:传统肉食有煮羊肉、手扒肉和烤全羊等;奶制品有黄油、奶皮子、酸奶和马奶酒等。(记住)

蒙古族主要的传统节日除过春节外,主要是"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和游戏之意,起源于古代"祭敖包"的仪式,祭敖包是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祀。"那达慕"大会上举行传统的摔跤、赛马、马术、射箭、赛骆驼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歌舞表演。(记住)

蒙古族能歌善舞。蒙古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表达了草原儿女独有的深情。蒙古族传统的舞蹈有"马刀舞""筷子舞"等,表现了蒙古族人民淳朴、热情、粗犷的气质。"好来宝"是一种自拉自唱、即兴创作的表演艺术,在草原上流行很广。蒙古人的传统乐器是马头琴,表现力非常丰富。(记住)

蒙古族人民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其风俗坦诚直率,尊敬长者,注重礼节,相互之间宽宏互让,友好相处。农区及城镇接待贵客中至亲要以酒菜礼待,席间还用哈达托酒盅向客敬酒。隆重迎送有敬献哈达的礼节,客人相见互相递鼻烟壶。蒙古族古昔有拜火的习俗,故平时禁止用刀接角火或在火旁拿斧子砍东西。(记住)

四、回族

(以下内容多阅读)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及甘肃、青海、河南省、河北、山东、云南、新疆等地,其余分布全国各地。(务必记住)

回族早期同时使用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后通用汉语,使用汉文;但在日常用语和宗教活动用语中夹杂着阿拉伯语或波斯语词汇。(记住)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它也称为清真教,(记住)"清"的含义是清净、清洁、远离秽物及恶劣品行;"真"则真实、真理、真知"清真"一词准确概括了伊斯兰教的精髓,反映了回族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伊斯兰教与回族人的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在回族的聚居区都建有清真寺,用于举行宗教活动,也是进行宗教教育、传播宗教知识的学校。

回族:服装大体与汉族相近。回族群众普遍戴白色或黑色无沿小帽,亦称礼拜帽,成为该民族服饰的标志(记住)。西北地区的回族男子外穿西式长大衣;妇女穿中长大衣,戴披肩"盖头",遮住两耳、脖子和头发,只将面孔露出。

回族的传统面食:是油香和馓子,肉食有烧羊肉、牛羊肉夹馍等蒙古族:传统的服装是蒙古袍,束腰带,头戴皮帽,足蹬蒙古靴。蒙古袍为大襟长袍,身长宽大,右侧系纽扣,高领长袖,并在领口、袖口、边沿处镶以色彩鲜艳的花边。蒙古妇女的帽饰和首饰多镶珠宝和银饰,显得雍容华贵。

农区蒙古族人:以面食为主。用糜黍制做的炒米是常备的食品。(记住)

根据《古兰经》规定,回族人只吃牛、羊、驼等反刍偶蹄食草动物的肉,食谷物的禽肉及带鳞的鱼。回族人喜爱喝茶,有八宝茶、红糖砖茶、白糖清茶等,因都讲究盛在盖碗里而被统称为"盖碗茶"。回族不吃马、驴、骡、狗肉,不吃动物的血和自死的动物。同时,他们一般不饮酒。回族讲究饮食卫,注意沐浴和洗涤。(记住)

回族的三大节日:是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也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的盛大节日。(务必记住)

"花儿"是西北民歌的一种,广泛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群众中。回族群众也十分喜欢唱"花儿" (记住)。其旋律富于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花儿会是花儿歌手们竞赛与交流的聚会。

五、维吾尔族

(以下内容多阅读)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小部分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地。(务必记住)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务必记住)

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劂语族。(务必记住)

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其经济、文化和生活均受伊斯兰教的深刻影响。(务必记住)

维吾尔族主要从事农业。新疆的"绿洲农业"以盛产粮棉和瓜果闻名于世,其中的哈密瓜、葡萄、香梨等驰名中外。(务必记住)

维吾尔族民居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方形平房,房顶开天窗,屋外有带护栏的廊子。屋内设壁炉用于做饭取暧,砌实心土炕,供起居坐卧。室内铺花毡,墙上挂壁毯,并且有壁橱用于放置日用物品。房屋内外装饰着各种纹饰和色彩,鲜艳夺目。维吾尔族人喜欢在院落中栽植花草和果树。

花帽、裕袢和连衣裙是维吾尔族人民的典型服装。维吾尔族男女老少喜欢戴称为"尕巴的小花帽"。维吾尔族男子喜欢穿的长袍称为"袷袢",右衽斜领、无扣宽袖、腰系长带。女子喜欢穿色彩鲜艳的宽袖连衣裙带外罩黑色对襟背心或西服上装,喜欢戴顶链、耳环等作装饰。(记住)

维吾尔族的饮食习惯以面食为主,喜欢吃牛、羊肉、家禽及鱼。最常吃的有馕、抓饭、拉面、清炖羊肉、包子和烤肉等;同时还多食瓜果及奶制品,喜欢喝奶茶和红茶。烤羊肉串以其独特的风味风行于中国各个地区,成为人们熟悉和喜爱小吃。(记住)

维吾尔族忌食:马、驴、骡、狗肉以及动的血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同时,他们一般不饮酒。(记住)

维吾尔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和库尔班节,也是伊斯兰教的节日。肉孜节即伊斯兰教的开斋节。(务记住)是日,维吾尔族男子要去清真寺会礼,人们互相登门拜访赠送礼品,还要举行刁羊、赛马、歌舞等娱乐活动。库尔班节即宰牲节,节期三天。节日清晨要去清真寺会礼,观看宰牲仪式并把宰的羊肉分送给清真寺或亲友,节日期间,人们举行盛大的歌舞和体育集会。

维吾尔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素有歌舞民族之称。维吾尔族的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民族传统艺术精华,带有古龟兹音乐的韵味,被誉为东方音乐的瑰宝。维吾尔族最富有特色的民间乐器有独它尔、热瓦甫及手鼓等。(务必记住)

维吾尔族在接人待物方面很讲礼貌,对长辈异常尊敬。维吾尔族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沐浴和洗涤;对饮水水源的清洁异常讲究,禁止人们在水渠、河沟、水池等地洗衣、洗澡。(记住)

第四节 中国中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一、 壮族

(以下内容多阅读)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大部分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云南、广东、贵州及湖南等省。(务必记住)

壮族:有自已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傣语支,使用拉丁拼音文字。(务必记住)

壮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和祖先,道教、佛教对壮族影响也很大。近代以来,有部分壮族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务必记住)

壮锦:是壮族妇女独创的传统纺织工艺品。壮锦与湘绣、蜀锦齐名,享誉海内外。(务必记住)

铜鼓:驰名中外的铜鼓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古代岭南及西南地区壮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先民珍贵文物,是中国青铜文化中的一株奇芭。铜鼓类型多,表面有浮雕花纹图案;在古代是传递信息、发布号令的重要工具,也是权力和财富的标志;迄今在广西发现和收藏的铜鼓达五百多面。

花山崖壁画:此外,在广西左江、明江地区连绵数百里的悬崖峭壁上,分布着80余处、1770余幅岩壁画,被统称为"花山崖壁画"。绘画为2000多年前壮族先民创作,有各种人物,动物,器物,这些岩壁画形成了极为珍贵的人文景观,世所罕见。(务必记住)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有楼居、半楼居和地居建筑三种类型。楼居是干栏式木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面圈牲畜。房屋的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为卧室。后厅为生活区,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壮族其民族服装款式多种多样,妇女头上包提花毛巾,喜戴银首饰;服装一般为蓝黑色,无领左衽、绣花滚边,腰间系绣花围腰,下身穿宽角裤。男子多穿对襟上衣,系腰带。

壮族的主食以大米和玉米为主,喜食糯米。节庆的饮食最能反映壮族饮食习惯的特色,三月三吃的五色饭色彩鲜艳,用于祭祖和待客。每逢春节和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包"驼背粽"是节日馈赠的佳品。此外烤整猪、白斩鸡等也都是壮族用以待客的特色佳肴。

壮族的节日:除与汉族相同外,比较具有民族特点的是"中元节"、牛魂节和吃立节。中元节又称"鬼节"。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是日,人们蒸五色糯米饭祭祖。(务必记住)

壮族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壮乡素有"歌海"之称,每逢农闲、节假日或婚丧嫁娶,壮族各地区都要举行群众性的对歌活动,壮族人称之为"歌圩"。尤其是每年三月初三举行歌圩的日子,要举行搭彩棚、摆歌台、唱山歌、抛秀球,碰红蛋、择佳偶及放花炮等活动。

二、土家族

土家族:聚居在湘、鄂、川、黔、渝毗连之地,主要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务必记住)

土家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现多数人讲汉语。土家族无本族的文字,通用汉文。(务必记住)

土家族信仰多神,以祖先崇拜为主,佛教和道教对土家族也有一定影响。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著名的传统工艺,又称"土家织锦",其工艺独特,质地厚实,色彩斑澜。(务必记住)

西兰卡普、蜀锦、壮锦并称为三大名锦。(务必记住)

(以下内容多阅读)土家族:人多住干栏式的木屋,其中土家山乡的吊脚楼最具特色。吊脚楼的楼台腾空,楼上一般作"姑娘楼",是姑娘们活动场所。木屋中间的房间用来祭祖迎客;左右两间用壁板隔成前后两小间,后为卧室,前为伙房,为起居饮食之所。

现土家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传统的土家族女上装多为左开襟、肥袖短衣,滚花边二、三道,下装为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在衣边、头巾上镶五彩刺绣,佩戴各色首饰。男子头缠2~3米长的青丝帕,穿对襟短衫。

土家族最欢吃糯米粑粑、火炕腊肉、糖馓(又称团馓)和油茶汤,喜饮酒。糯米粑粑即糯米蒸熟后压成的圆饼,经久不坏。土家族禁食狗肉。(务必记住)

土家族:最隆重的节日是社巴节和土家年。社巴节时男女老少唱起"摆手歌",跳起"摆手舞",祭祀祖先,祈祝新年。土家年俗称"赶年",即腊月二十九,比传统的春节提前一天进行。

土家族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其中以歌谣、摆手舞、史诗和山歌等最为著名。摆手舞是一种祈求幸福、酬报祖先的舞蹈,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傩戏是集戏剧、说唱、诗词、音乐、舞蹈为一体的综合表演艺术,源于土家族祭神还愿的仪式,与"梯玛跳神"、"毛古斯舞"等都是古老的傩文化现象。

三、黎族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琼中、白沙、乐东、三亚、通什等七县二市之内。(务必记住)

黎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黎族的宗教信仰以祖先崇拜为主,也有自然崇拜,有些地区还保留着氏族图腾崇拜的痕迹。(务必记住)

(以下内容多阅读)黎族:的传统住房属干栏式建筑,因状似船只而得名"船形屋",有铺地形和高架形等形式。船形屋用木柱或竹子支撑离开地面,茅草屋顶呈半圆形船篷状,顶面开天窗。用竹片或藤条编成架空地板,下为畜圈。编竹抹泥墙或椰叶墙,屋的前后设门,门外有船头作晒台,室内间隔象船舱,内设火灶和睡床。现在黎族地区多数住室已为砖木结构的住房代替。

黎族男子留长发,结发于额前,头缠3米多的红头巾或黑头巾,喜戴串着铜钱的颈圈。上身穿对襟、无领无扣上衣,以红巾束腰;下身穿长及膝盖的前后两幅布。黎族妇女盛装时佩戴银项圈、珠项圈、银牌、银铃和手镯,穿圆领对襟无袖上衣,以白布、红布镶衣边,下穿绣各种色彩图案的筒裙。黎锦是黎族人最为著名的纺织工艺品,以其技术精巧细密、色彩艳丽富于特色而驰名天下,肯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黎族多数地区以稻米为主食,经常吃竹筒饭,喜欢自酿的米酒。嚼槟榔是黎族人的一种嗜好,槟榔是特客、定婚不可缺少的佳品。

黎族民间的传统节日:"三月三"。节日当天,各村寨都要举行祭祖仪式,青年男女盛装聚到一起,尽情游戏娱乐,以对歌的形式相邀族外的意中人,并相约来年"三月三"相会。此外,在节日或劳动间歇,黎族人还喜欢跳"竹竿舞"。

第五节 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一、苗族

苗族:主要居住于贵州、云南、湖南等省、其余分布在广西、四川及海南等地。(务必记住)

苗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苗文为拉丁字母拼音文字,现通行汉语文。(务必记住)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有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

(以下内容多阅读)苗族:的刺绣、挑花、织锦、腊染和银饰素享盛名。(务必记住)刺绣有十余种,腊染历史悠久,技艺高超,古朴典雅。妇女的银饰品有银冠、银花、银雀与银蝴蝶等,精工细做,极富民族特色。苗族的房屋:有三开间平房或楼房,多为木结构。建筑在山区的吊脚楼,顺地势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色彩艳丽,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务必记住)较有代表性的传统苗族"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的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盛装时佩戴多种银饰。便装时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穿大襟短衣,下着长裤,镶绣花边,系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

苗族男子:头缠青色包头,穿青色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小腿裹绑腿。

苗族人主要以大米、小米、玉米等为主食,喜欢酸味,酸食有酸辣椒、酸腌菜、酸汤和酸汤鱼等。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怀酒等,都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龙舟节、四月八、吃新节、芦笙节、花山节和清明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记住)。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清晨,人们用美味佳肴祭祖。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踩鼓、跳芦笙、赛马、斗牛及"游方"等活动。龙舟节在每年农历五月下旬,人们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龙舟比赛时,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是流行于苗族地区的著名乐器。(记住)

二、藏族

藏族: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其余分布在青海、四川、甘肃及云南等地。(务必记住)

藏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族藏语支,藏文通行整个地区。(务必记住)

藏族大部分人信仰:藏传佛教。公元4世纪,佛教传入吐蕃,并与当地早期信仰的本教融汇,从而形成了藏传佛教。(务必记住)

藏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显著位置。成书于8世纪的医学巨著,《四部医典》是古代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是藏文大藏经的两大组成部分,堪称藏族文化的百科全书。《格萨尔王传》是中国著名史诗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务必记住)

(以下内容多阅读)藏族:以牧业为主,兼营农业。藏系绵羊、山羊、牦牛、褊牛是青藏高原特产。农业以种植生长期短、耐寒搞旱的青稞为主,也种植小麦等农作物。

藏族人的民居:多为土石结构的平房或二层楼。座北朝南,平顶厚墙,形如碉房,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楼房的上层住人,下层多作灶房、库房或畜圈。藏族牧民一般住半永久性的账房,用牦牛毛织成的黑色毡子覆盖,也叫黑帐房。有长方形或椭圆形,迁移方便,结实耐用。

藏族男女都蓄辫,喜戴各式首饰;妇女喜爱在胸前挂宝石、珊瑚、玻璃等饰品,并在胸前挂金银小盒,作护身符。藏族男女戴呢帽或细皮帽,皮帽上用金丝缎或金银丝带装饰,故称金花帽。(记住)

藏族男女的传统服装:是长袖短褂,外着无领无扣、宽体广袖的右衽长袍,在领、袖、襟镶绸边或皮边。男子束腰带,妇女在长袍右腋下钉铜、银等钮扣,已婚女多在腰间系一条彩色腰裙,称为"邦典"。

藏族人的饮食:主要是糌粑、肉食和奶制品等,肉食为风干的牛羊肉,饮料有酥油茶和青稞酒。藏族不吃奇蹄类兽肉,多不吃飞禽和鱼。(记住)

藏历年:是藏族人民隆的传统节日。节日期间人们互赠哈达,互道"扎西德勒"(吉祥如意),演唱藏戏,跳锅庄和弦子舞,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活动。雪顿节(意为酸奶盛宴)是藏族传统节日之一,节期在藏历七月初,因活动内容以藏戏会演为主,故又称为"藏戏节"望果节,藏语意为"转地头"。(记住)在谷物将要成熟时举行,村民绕本村土地转圈游行,以祈丰年,是藏族人民预祝丰收节日。节日期间有赛马、射箭、藏戏、跳舞等,还进行丰盛的郊宴。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歌舞"谐"是一种以歌为主,歌舞结合的群体舞蹈,民间舞蹈还有"卓"、"热巴"、"锅庄"和"羌姆"等。(记住)

三、彝族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省区。(务必记住)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彝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族文字是一种音节文字。(务必记住)

彝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多神与祖先崇拜。部分地区彝族还受道教和佛教影响。(务必记住)

彝族的传统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土掌房",低矮无窗或一小窗,平台屋顶可以晾晒谷物。房屋内分正屋、里屋和外屋,时屋为居室;正屋设火塘,用三块石头支成"锅庄",是起居活动中心;外屋为库房或畜圈。

彝族传统服饰:古朴、独特、别具一格。凉山彝族成年男子左耳佩红、黄大耳珠,在头正中蓄一小撮长发,并编成小辫,再用头帕竖立包称为"天菩萨",是天神的代表,象征男性尊严不可侵犯。他们还喜欢用青布包头,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结,俗称"英雄结",以示英武气概。男子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宽裤脚长裤。妇女穿镶边或绣花上衣,下穿百褶裙,头上顶有瓦式布帕,喜爱戴耳环、串珠、银排花和手镯等。

最具特色的是彝族男女爱披羊毛披毡"擦耳瓦",形似斗篷,下缀长穗,既可御风寒,夜间可当被盖。

彝族的主食为玉米、荞麦、燕麦和土豆。彝族人喜欢吃"坨坨肉"、饮"转转酒";逢年过节,彝族人还会在家门口放一坛"秆秆酒",这些喝酒的风俗体现了彝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记住)

彝族除过春节外,最主要的是过火把节。火把节是西南地区彝、白、布朗、纳西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举行。(务必记住)过节时,家家户户门前都要竖一个火把,人们手执火把围绕住宅和田间游行,然后燃起篝火,唱歌跳舞,以祝丰收。同时还要举行赛马、斗牛、射箭摔跤、打秋千等。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间流传着各种曲调,如爬山调、迎客调、娶亲调等等。彝族的乐器有葫芦笙、马布、巴乌、口弦、笛、铜鼓等。彝族的舞蹈"阿细跳月"、"锅庄舞"等,颇具特色。(记住)

四、白族

白族:大多数聚居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省各地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和贵州省毕节地区等地。(务必记住)

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多数人通晓汉语,通用汉文。(务必记住)

白族宗教信仰的显著特点是奉祀"本主"(村社神)及多神信仰,佛教盛行。(务必记住)

白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建筑、医学、舞蹈、雕刻、绘画等方面,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如《太和更漏中星表》、《洞天验方书》等,是白族学者记载和总结古代天文、医学方面宝贵经验的代表作。(务必记住)

白族古城大理:是中国历史名城之一。大理崇圣寺三塔、剑川石钟山石窟等佛教圣地及文化古迹,都凝结着白族人民的智慧与心血。(务必记住)

白族民居讲究以庭院组合建筑群,有"一正两耳"、"三方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等形式。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因楼上楼下有走廊相通,人们称这样的房舍为"走马转角楼"。(记住)房屋多数为两层小楼,门窗雕刻各种花鸟图案,照壁和门楼造型精美,为白族建筑的一大特色。

白族崇尚白色。大理男子喜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红色或黑色丝绒坎肩,右衽结纽处系"三须"或"五须"银饰品,腰系绣花短围裙;下着蓝色或白色宽裤,足登绣花"百节鞋";喜戴耳环、手镯等首饰。外出时,男女多戴"大理草帽"。(记住)

白族主食为稻米和小麦,食猪、牛、羊肉,喜食酸辣。白族人善于腌制火腿、腊肉、香肠、弓鱼、螺狮酱等风味菜肴;还有大米制作的饵丝,以及密饯、雕梅和苍山雪炖梅等。最负盛名的是宴席佳肴"砂锅鱼"乳扇是白族独特乳制品。此外,白族喜饮考茶,并配"三道茶"待客。

"三月街"又名"观音节"是白族的盛大节日和街期,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最初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如今成为民族体育文艺和物资交流大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大理白族群众要举行"绕三灵"活动,即朝拜金龟寺、圣源寺、崇圣寺。"白族调"是白族地区流传堪广的民间音乐,以三弦或唢呐伴奏,唱腔或委婉或高亢,十分动听。(记住)

五、纳西族

纳西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有少量分布在四川和西藏。(务必记住)

纳西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彝语支。早在公元七世纪,纳西族人民创造了象形表意藏文字"东巴文"和音节文字"哥巴文",但未普遍推广。被称为"活着的象形文字"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保留完整的象形文字。由于同汉族的密切关系,纳西族通用汉语文。(记住)

纳西族:信仰东巴教和藏传佛教。(务必记住)

东巴教是一种原始多神教,因其祭司称"东巴"而得名。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东巴教对纳西族人的生活、风俗和思想,精神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至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结构,即"东巴文化",它包括东巴经及与东巴法事有关的音乐、舞蹈、绘画、文字及受其影响的许多方面。著名的《创世纪》是描写纳西族先人开天辟地、与大自然搏斗及男女忠贞爱情的长篇史诗。用东巴文撰写的《东巴经》是纳西族的宗教经书(务必记住)。其历史可追朔到唐代,是古代内西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对研究纳西族的文化、历史、宗教具有重要的价值。

纳西族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融合纳西族、汉族与藏族三个民族的传统风格,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丽江古城从选址到建筑风格均融汇了汉、藏、白等多种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并有所创新。著名的丽江白沙"大宝积宫"、"琉璃殿"、"大定阁"等均系明代建筑。这些建筑物都保留着珍贵的壁画,具唐代道释画的风格。用形象文字写成的《东巴画谱》是罕见的艺术珍品,《神路图》堪称稀世瑰宝。(务必记住)

丽江纳西族的民居建筑:多为"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局的瓦房,宁蒗县永宁纳西族房屋多采用"四屋一院落"的格局,即由正房、经堂、双层楼房和畜厩等四座木结构建筑筑组成院落,正房主室是全家活动的中心。

丽江纳西族妇女身穿大褂,宽腰大袖,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披羊皮披肩,披肩上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肩两边缀日、月。象征"披星戴月",以示勤劳;下着长裤。宁蒗纳西族妇女着长可及墙的多褶、短上衣青布包头,配大银耳环。纳西族男装大体与汉族相同。

纳西族的特色食品:有一线琵琶肉和千层饼。纳西族的"三叠水"又称雪山宴)是招待贵宾的方式,因使用大碗、小碗、盘子三种不同高度的餐具而得名。(记住)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有尝新节、朝山节、三月会、火把节等,最具特色的要数棒棒会,又称老会(记住)。每当农历正月十五,纳西族人便聚集镇,晚上各家要吃元宵,到街上看歌舞表演。

纳西族民间文艺的一大特色:是融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喂热热"、"阿丽丽"、"京盘"、"纳西族古典舞蹈"等到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歌舞,在中内外享有盛名。相传产生于元代的大型乐曲《白沙细乐》(别时谢礼)被誉为最古老的交响乐,纳西人至今尚能演奏。(记住)

六、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云南各县市。(务必记住)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文为传统的拼音文字。(务必记住)

傣族:信仰小乘佛教,部分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佛教在傣族人民中广泛传播,佛寺遍布,未成年男子均要入寺为僧,过一段僧侣生活,然后还俗回家。(记住)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建于平坝近水之地。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木柱或竹柱支撑,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用茅草排覆盖。悬空铺竹楼板,竹片围墙,既通风又透光。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或竹片围墙,既养牲畜、堆放什物。

傣族男子一般以白布或青布包头,上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穿长筒裤,文身习俗很普遍。

傣族妇女束发,上穿浅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穿花筒裙。

傣族人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的是竹筒饭,吃起来清香可口。喜欢酸辣味,如酸菜、酸笋、酸鱼等。傣族人嗜酒,喜嚼槟榔。(记住)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有关,主要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等。泼水节即傣历新年,又称佛诞节、浴佛节或堆沙节,节期约于农历4月初清明节前后,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务必记住)节日凌晨,傣族人要到寺庙拜佛,妇女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浴佛以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人们还举行赛龙舟、放高升、放孔明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叙事诗《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务必记住)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容主要模似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