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论江西诗派的历史贡献

2010年5月第29卷第5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HeilongjiangCollegeofEducationMay2010Vo.l29No.5

论江西诗派的历史贡献

叶 俊

(长江大学文学院,湖北荆州434000)

摘 要: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对于诗学艺术形式及创作技巧的探索尽管存在一定的误区,但却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为诗学的发展与文化艺术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关键词:江西诗派;艺术形式;创作技巧;人生体验;历史贡献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0)05-0106-02

北宋后期,苏门四学子之一的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日盛, 追随和效法者渐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1],即江西诗派。

作为我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在苏黄之后、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之前的四五十年间,江西诗派的崛起是诗坛最为重要的文学现象。 江西诗派自身的演变同时也代表着北宋诗风向南宋诗风的转变 [2]。江西诗派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的影响遍及整个南宋,余

波一直延及近代同光体诗人。以下试从三个方面对江西诗派历史贡献进行论述。

一、对理学的突破及对文人思想的解放

理学的兴起与盛行是宋代文化的核心事件,这对宋代各层面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反映在文学艺术上,就是 情 性 两大范畴,即感性与理性问题。以江西诗派为代表的两宋文人通过对 情 、 性 与 理 、 欲 等理论问题的探讨为文艺创作开辟了新空间。

文人对理学的探讨使诗文从 文学对穷理尽性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文论辑录∀一问答可为例:或问: 作文害道否? (程颐)曰: 害也。凡为文不专意则不工。若专意,则志局于此,又安能与天地同其大也。!书∀云:玩物丧志。为文亦玩物也。 引自!宋代文艺理论集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219页)说中解救出来,然而理学的 情 性 世界观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文学观却多少受到理性化思潮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以意为主 论中。它表明,理性化思潮已渗透进诗歌创作中。因此,诗人对所表达的情感有比较清醒的自觉,诗歌创作基本上是在一种有意识的状态中完成的;诗人原本鲜活自然的生命情感被 与当下生命体验有一定距离的,较抽象普遍的人#类∃情感经验 取代;呈现出一种理性化、概念化、本质化的生命体验。然而,一味对情感体验进行抽象、概念化处理,那么诗歌创作就会产生负面影响,

导致缺乏诗意的情感意味,而只剩下刻板僵硬的议论。这是宋人注重内省得理性思潮必将导致的后果,无疑会对宋诗所表达的内容有一定的限制。

鉴于此,诗家追求 言外之意 ,试图突破理性情感对生命体验的制约与束缚,以期获得 平淡 背后的真正寓意%%%文外意、 味外味 ,这几乎成为整个宋代诗学的主要美学风格。江西诗派则提出 韵 (韵者,意味、韵味也;当指形式本身所含蕴的审美意味)范畴来追求文艺作品的韵外之

致,强调文外有余意余味。黄庭坚说, 论人物,要是韵胜为尤难得;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 (黄庭坚!题绛本法帖∀,!宋代文艺理论集成∀,362页)又说, 凡书画当观韵。 (黄庭坚!题摹燕郭尚父图∀,!宋代文艺理论集成∀,352页)这表明,江西诗派已意识到对生命情感过度理性制约会束缚鲜活的自然情感,对理学有了深层次的内省,并试图以 平淡 、 韵 等艺术旨趣来克服这种过度理性的制约。

对理学的探讨及 韵 的提出,是江西诗派为解救诗学、解放生命情感体验所作的努力与贡献,尽管无法改变宋代诗坛现状,但却直接促进了文人思想的解放。 二、诗学主张及对艺术形式的贡献

宋人营造 平淡 而有 韵 味的诗性风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强调创作主体对生命存在要有深刻真诚的体验;第二,借助合适的艺术形式表达生命体验。理性文化制约下,诗家表达的生命体验不是当下情感的直接摹写,而是冲动感情的澄汰,是对人生遭际的深刻体味,因此接触者往往为诗中深刻的人生感悟所触动,进而激起回味,产生文外有余意的审美效果;并且,诗歌因经过理性深思熟虑的独特人生体味而 平淡 自然。

同时,受理学极度重视学习态度的影响,诗人们在诗歌创作中表现出鲜明的理性内省意识, 以盛唐为法 ,试图从学习中掌握诗歌创作的根本审美规律。黄庭坚说: 妙在和

收稿日期:2009-12-13

作者简介:叶俊(1988-),男,湖北十堰人,荆楚文化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从事古代文学及近现代文学研究。

%%

光同尘,事须钩深入神。听他下虎口着,我不为牛后人。 着鞭莫落人后,百年风转篷科 (黄庭坚!赠高子勉∀,!宋代文艺理论集成∀,343页)表明诗要创新,以免步人后尘。显然,宋人学习前人经典的最终目的即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好诗。在此基础上,以江西诗派为代表的诗人们大规模、有意识地学习前人经典,希望掌握诗歌创作规律,找到合适的艺术形式,更好地表达当下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的情感体验,这对宋代诗学影响深远。

1 诗学主张。苏轼和黄庭坚都强调 冶心养气,穷理达命 [1]。后者更强调诗人要有深厚修养;认为对生命存在只有独特深刻的理性情感体验,才可以创作出让读者反复体会、回味不绝的优秀诗作,其修身养气的诗学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

2 艺术形式。诗学发展史表明,江西诗人无论是在诗歌整体命意布局上,还是在句法、炼字上都有自己的完整的诗歌艺术的形式技巧。这些 法度 为:(1)强调 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即或师承前人之辞,或师承前人之意;追求字字有出处;在创作实践中, 以故为新 ,影响深远。(2)提出 破弃声律 主张。重要作家的诗作风格迥异,自成一体,成为宋代最有影响的流派诗人;其解放声律的大胆主张系首倡。(3)提出 句法 、 诗眼 等问题,广为关注。(4)在学诗境界上,首次提出 以禅喻诗 ,提出 悟 诗说并明确指出 悟 诗的艺术形式技巧。希望由字词句篇等艺术形式符号的渐次领悟而最终 悟入 整体艺术形式,达到无意为诗的化境,使诗歌内容与形式水乳交融。同时,也为后学者食古不化提出了应对策略。 以禅喻诗 和 悟 的提出对后世论诗影响巨大,连严羽!沧浪诗话∀也不例外。 三、潜在影响及对诗学理论的启发

为摆脱唐诗影响的焦虑,宋人费尽心机力图在艺术形式上推陈出新。因此,江西诗派对诗歌理论的探索乃至学诗 悟 诗的本质是对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把握。一旦学诗者未能融会贯通诗歌艺术的形式技巧,形式技巧便成为作者首先遇到的障碍。它加剧了情 意 与 法 度之间的紧张,扩大了两者之间的裂痕。因而,如何将有意识的学诗(即 以意为诗 )上升转化为更高层面有深刻人生感悟及创作冲动的无意识作诗(即 无意为诗 )成了江西诗学的主要困境。

江西诗学这一严重缺陷制约着宋诗的发展,为解决江西诗派情 意 与 法 度的矛盾,后学者、反对者与修正者们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因此,江西诗派在客观上引发了文人对诗歌探索的热潮,促进了文人思想的解放与文艺的繁荣。

1 诗学诸同道的突破。 陆杨二人早年曾出入江西诗派 [2],精学诗歌艺术形式,并对其困境有一定觉察。二人作为南宋中兴四大家的知名诗人,在诗歌上成就瞩目,这固然与他们提出的面向生活世界的诗学主张一脉相连,更与他们熟知诗歌创作技巧注重诗歌艺术形式的经营密切相关。可见,四大家是在继承江西的基础上才有所成就,陆杨二人的诗学主张是以江西诗学为底蕴的。此外,曾师法江西诗派的姜夔因 大悟学即病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集自叙∀,!四部

备要∀本)而重新重视诗歌鲜活的生命力,主张诗贵自得,而

终自创一家。显然,江西诗派对陆杨姜诗学主张的成熟起到了启蒙与诱发作用。

2 江湖四灵等诗派的探索。 南宋中后期,江湖、四灵诗派开始成形 [3]。因 不满江西诗派在诗中堆砌典故、炫耀学问的倾向 与诗坛现状;同时为寻求诗歌新出路,针对江西诗人创作中生命情感体验过于理性化概念化现象,江湖四灵诗人开始尝试对江西诗学进行改造,主张 以抒写性情为本 [4]。二派的探索,打破了江西诗派一统诗坛的格局,对宋诗主张进行了一定的修正,促进了宋诗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3 严羽的借鉴及批判吸收。尽管整个宋代诗歌创作呈现出纷繁复杂的面貌,诗学理论也众说纷纭,鲜明宋诗风格的形成未必始于以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但无论如何,江西诗派都是影响整个宋代诗坛的创作理论流派;这一点 就连对江西诗派极反感的严羽也承认 [5]%%%事实上,严羽 悟 与 以禅喻诗 的提出,与江西诗派的诗学主张一脉相连。

严羽在批判江西诗学观点的同时, 对正反方面诗歌创作经验作了较全面总结 [6],同时也吸纳了诗学同道对江西诗学的批评意见,最终集诸家之大成。可以说,严羽诗论思想离不开对陆杨、姜夔、江湖、四灵等诗学创作中一系列问题的深入考察,更离不开诱发这些诗派探索的 始作俑者 江西诗派。因此,江西诗派主力军作为严羽的前辈及诗学同蒙不仅为严羽提供了养料,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启迪指引了严羽。

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北宋末期已经非常显著,如汪藻等人虽然没有被看成诗派中人,但却在创作中也受到黄庭坚和陈师道较大的影响。到了南宋,江西诗派的影响更遍及于整个诗坛,杨万里、陆游、姜夔等著名诗人都曾在艺术上受到江西

诗派的熏陶。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宋代以后也不绝如缕,其余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体诗人。就诗歌理论而言,江西诗派主力军在不同程度上启迪指引了严羽。尽管苏门四学士、六君子、四大家等是诗坛的重要创作力量,但从具有相同诗歌理论和创作特色的流派来说,江西诗派无疑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和贡献。参考文献:

[1]傅璇琮.黄庭坚和江西诗派资料汇编(上下册)[M].上海:中华书局,1978.

[2]郑永晓.南宋诗坛四大家与江西诗派之关系略论[J].南都学坛,2005,(1).

[3]木斋.宋诗流变[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

[4]张高评.宋代文学研究丛刊(第2期)[M].高雄:台湾高雄丽文文化公司,1996.

[5]程小平.!沧浪诗话∀的诗学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6]黄景进.严羽及其诗论之探究[M].台北: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刘东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