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读后感

人间词话,词话出于人间,存于人间。由人而感,由人而抒。诗词是诗人感想的文字整合,字里行间都是人生感悟。对词话的品味,也就是对人生的感想。阅读《人间词话》,除了增加对诗词评价的了解,同时也品味到了人生人性。 词话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有生气。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故一宏壮,一优美。是的,从写作上来说,我们创作应当将自己融入到情境中去,投入情感,体会最真实的感觉。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能是最真实最自然的,否则一篇文章下来只能是以字数衡量,成为一堆机械地堆砌而成的文字写人间词话读后感3000字3篇写人间词话读后感3000字3篇。常说“我手写我心”,然而自己的心不能融入情境,没有真情实感,再巧的手也无法写出我心。再者从生活中来看,如果无法在自己所从事的事情中投入进自己的心,那么整件事也是没有生机活力的。所谓境界,不论高尚与否,一定是有自己参与的那才有了基础。因此,不管是在创作中还是生活中,都要将自己的内心放在其中,感受生活带来的喜怒哀乐。

《人间词话》里说,“词之雅致,在神不在貌”。雅致的诗词,在于文章的内容,那反映出的精神思想,所提倡的道德情操,都是诗词的雅致所在而并不仅仅浮现于最表面的形式,四言、五言还是七言,散体或是规整,这都不重要。这貌上所表现的并不是最关键的。然而,往往就有人专注于这“貌”,因此就有了作者“但恨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耳”的感叹。放眼现在的社会,的的确确有很多人都是这样浮于表面的。从学术上讲,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写学术论文或者毕业论文时,习惯于copy或者“东拼西凑”,写篇文章有点“吃百家饭”的意思,从各篇文章里扒拉一点,字数凑够“吃饱”之后就长成了自己的文章,而文章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往往不是考虑的对象。有了“貌”可“神”依旧迷离。这可真是本末倒置!另外这也体现出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人们生活得越来越浮躁,形式上的东西越来越考究。比如送礼物重视包装,攀比心理作怪让人们盲目追求奢侈品牌,“外貌协会”的出现和壮大等等,人们对于外在的东西越来越重视。而实际上,外在的东西往往都是虚幻的,最实在更重要的应当是本质。礼物当然比包装重要,物品的质感当然比品牌重要(一定程度上而言品牌意味着过硬的品质,但不包含奢侈品牌),人的性格品质当然比脸蛋重要„„在神不在貌,不论是词之雅致或是人之雅致,都是这个道理。内在,最关键。

王国维批判“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咏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这一理论。过分讲究字词选用,以此追求文章效果,选用偏僻字词,反而使文章失去了原有的滋味。过分雕饰,变成矫揉造作。

书中这样说道:“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的确,苏东坡和辛弃疾的词能够达到如此高的成就,并不仅仅是展现出的词那样简单。能够写出这样的词,除了有运用文字的功力,还有他们渊博的学

识和宽广的胸襟。想要达到如此成就的人,若只是去效仿他们作出的词,而没有去积累知识拓展视野的话,那果真是东施效颦,不能达到目的。问题的核心是知识,基础也是知识。学习不能只浮于表面,学识和内涵才是关键。另外,这也再一次告诉我们,成功和优秀都不是一朝一夕促成的,必须是脚踏实地地积累,成功是不能复制的,不是那么容易的。要想出类拔萃,就必须看到光彩背后的汗水和黑暗。若没有相似的苦难和境遇磨练,没有相似的付出和积累,我们不能感受到其中的纷纷种种,东坡和稼轩的胸襟也就不是我们平凡之辈能够轻易学得来的。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端正心态,从最基础的部分走起,一步一步我们会向金字塔的顶端走去。

“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如今,“老规矩”“老祖宗留下来的”“大家都这么做”等这些话成了杀掉创新的最有力的刀具。记得曾经看过的调查报告,结果显示中国孩子的创新力远比不上外国孩子。“中国式教育”成了钝化大脑的代名词,中国孩子的思路成了一条共同线路,是经典模式写人间词话读后感3000字3篇写人间词话读后感3000字3篇。就是因为条条框框的束缚,越来越多的人被统一化,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奋起反抗”,只因为一个道理——“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当然,我们需要推陈出新,对事情拥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不可再死板地遵循各种“古往今来”的老规矩。就事论事、“因地制宜”。就在创作上,要打破前人的常规走法,独创自己的风格(或许前人的创作方式也是难以轻易学到的),独树一帜或许更有新意。在生活中,学会从新的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这样我们得出的结论也会与众不同。新的想法往往在难题前会有新的突破口,这往往是新成功的标志。在塑造自己的时候,也可以打破不必要的束缚,做最自在的那个人,与众不同,那么我们每一个人的区别就显现得特别明显,祖国大花园里的花儿齐争艳,万紫千红生机勃勃。

书中说“词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否则所谓游词也” 。 “忠实”有忠厚老实、忠诚实在之意。对人事的忠诚态度,这一直是我们强调的。忠于他人,不瞒骗,不欺诈,这是最基本的做人准则,也是大家从小就了解的。然而,对草木这些没有人事互动的自然景物,要本着如此的忠实态度,的确还没有太重视。听过很多人的写作过程,大家都比较习惯于借景抒情。然而,这些时候情是第一位的,景是服务于情的,所以,只要是情感需要,景有时是可以被改变可以被创造,还可以被“扭曲”的。可是这样也就对一草一木失去了忠实之意。所以,现在有很多作品被批判不真实,不自然,失去了作品最原始的味道。或许,当大家增加对万物自然本色的重视,坚持尊重自然的情境,以本色为上,再加以自己情感的文字,两者相融,一定会有更多令人称赞的作品出现。一草一木的原有本色,有不一样的光彩。忠实于一草一木,不作游词。同时,忠实于自然,也要忠实于人事,忠诚得对待他人,这是一直不能撇下的做人准则,对人对物对文,“忠实”二字不可抛。

如今走入大学,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告诫我们要懂得为人处世,这不是教我们处心积虑,而是让我们明白人与人交往有必须坚持的准则和不能碰触的原则。所以如今读完《人间词话》,看到王国维先生对词话的评判,就自然联系到了人事这一面。其实对诗词的要求,何不就是对诗人词人的要求呢?诗人词人对作品的态度,又怎不能体现出他们对万事处理的心态呢?对万事的处理又怎会不包含对人事的处理呢?也就是顺着这条思路,我便有了这些感想写人间词话读后感3000字3篇作文。或许我的读书感想并不是大部分读者的感受,但“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心中会与作者产生不同的“共鸣”,我的反应就是这些文字。写诗作词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为人处世也不是一门浅显的学科

我认为,在我们的创作过程和学习过程里,也就掺杂着对人事的看法和体悟。学好学校里的课程,不仅可以增长学识,加深内涵,宽广胸襟,也可以将我们塑造成一个个“有情有义”“有人情味”的人。对一个社会人而言,这是多么基本的标准,然而如今这样的人已十分珍贵。我们是小文人,更是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