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课程的实施取向与考试改革

新课程的实施取向与考试改革

龙岗中学 滕细浪

关键词: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考试制度 高考改革 内容提要: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三种基本取向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课程实施的本质,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从忠实取向到相互调适取向,再到课程创生取向,意味着课程变革从追求“技术理性”到追求“实践理性”,再到追求“解放理性”,体现了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考试作为课程实施的一种评价方式,是课程实施取向的忠实体现。新课程改革需要高考改革与之配套。

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

忠实取向视课程实施为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预定的课程方案的程度。实施的课程方案越接近预定的课程方案,则越为忠实,课程实施程度也越高,若与预定的课程方案差距越大,则越不忠实,课程实施程度越低。这种取向强调课程设计的优先性与重要性,不给教师留下太多的弹性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不鼓励或允许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情境中因应变革而修改课程的教学内容。

忠实取向适用于某些特定的课程情景,特别适用于课程内容极为复杂、困难且不容易掌握精熟的课程方案。

相互调适取向把课程实施视为课程设计人员与课程实施者双方同意进行修正调整,采用最有效的方法以确保课程实施之成效的过程。相互调适取向强调课程实施不是单向的传递、接受,而是双向的互动与改变,认为课程方案有必要因应学校教育的实际情景而加以弹性调整。它把课程变革视为一种复杂的非线性的过程,而不是预期目标与规划方案的线性演绎过程,因此认为应关注实施过程中的社会情景因素和分析,借以揭示课程变革的深层机制。

事实上,所有的课程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都必须经过修正调整才能适用于特定的课堂情景。

创生取向把课程实施视为师生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中共同合作、创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它强调“课程是实践”,是借助师生的参与与实践性智慧体验到的经验。它强调“教师即课程”,认为教师是决定课程成败的关键角色,课程改革是教师的再学习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在观察、实验、分析、对话和争论中建构知识的,教师必须改变角色,做一个学习者、反思者。

三种基本取向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课程实施的本质,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从忠实取向到相互调适取向,再到课程创生取向,意味着课程变革从追求“技术理性”到追求“实践理性”,再到追求“解放理性”,体现了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

我认为,“技术理性”是与工业经济社会相适应的一种价值追求,

强调一种冷峻的固定的不容更改的流程,把教育看成是一种产品加工线,把学生看作待加工的产品,按照课程设计者的标准化要求,按照主流社会的需要对学生进行产品加工,而很少关注到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动的生命个体的特点和需要。这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里是可行的,因为只要学到前人的经验和技能就能谋生,就能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也就能为社会作贡献。

忠实取向反映在考试上,就特别强调题目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权威性,特别强调答案的唯一性,改卷也特别注重评分标准的统一,既不允许老师讲课越雷池一步,也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有创造性的答案,改卷者也不允许有自由裁量权,现行的高考就是一个真实的写照。在这样一种考试制度下,要想真正推进新课程改革是十分困难的,要想培养出大量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同样是十分困难的。这也正是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步履维艰的深层次原因之一。

相互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是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价值取向。在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的背景下,很多的经验都被新的知识和技术所颠覆。不断的创新和不断地适应创新成为新社会对新人类的基本需求。在知识和技术极大摆脱物质对人的束缚的背景下,人,作为个体的生命的独特价值得到极大的尊重,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社会弥足珍贵的稀缺资源。而创新是以个性和自由为基础的,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特点和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适当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长足的可持续的发展。

相互调适取向反映在考试上,就会强调题目的情景化、生活化、

实用化和开放性,允许答案的多样性,允许改卷者根据题目具体要求和学生的答案本身来判定学生能力高下。前几年在高考中昙花一现的开放式命题,体现了这种取向微弱的呼声。近几年考试中的话题作文也有相互调适取向的味道。

创生取向反映在考试上,并不在意题目本身,而着重考察学生答案中体现的思维品质,强调思维品质的优化和独特性。最具代表性的可以算香港的高校在内地招生时采取的各种面试方式,有的面试题目根本就没有答案,就是看学生会怎样去思考问题,看学生是否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一些企业招聘员工的时候,把本公司遇到的难题拿出来考应聘者,要求应聘人员根据公司的实际提方案,也是创生取向在考试中的一种反映。

当前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确立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价值目标,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体验,提倡研究性学习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设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管理机制,还特设了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注重学校和教师自主开发课程和组织课程实施。对学生的评价不再仅仅看学习成绩和分数,而是强调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这体现了课程实施取向的深刻变化,由过去单一的忠实取向向相互调适取向和创生取向转变。新课程改革不能全盘否定忠实取向,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取向,但是,现在的考试主要是适应忠实取向的,所以,要真正推进新课程改革,必须从考试改革入手。

一、考试改革必须从高考改革入手。因为在当前高考作为选拔人

才的基本手段的背景下,在当前全国考试体系中,高考处于核心地位,使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只有高考改革了,其他的考试方式才会真正跟着改革。

而且,在当前,考试是衡量教育效果的主要的评价方式,只有考试方式改变之后,学校组织教学才可能随之改变,才有可能真正贯彻新课程的价值追求。

二、这里讲的高考改革主要是对考试方式进行改革,而不是改变高考制度,尤其不是改变高考这种选拔方式。因为,当前高考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最具公信力的选拔方式,其他方式无法取代。

现行高考在考试题目上的封闭性、答案的唯一性和改卷的僵化性等特点是与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相适应的,当前高考以一种标准答案衡量全体考生,从而导致答卷千人一面,禁锢考生思维和能力,不符合新课程的价值取向,这种考试在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同时,成就了一批批倒卖学习参考资料的书商富翁。改革高考方式,必须增添情景性、实用性、开放性甚至具有探讨性的题目,允许答案多元性、体现思维品质和能力,允许改卷老师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同时,还应该有体现研究性学习、社会综合实践等课程的精神和特点的相应考试。这样的考试,不仅不会增加学生学业负担,还可以让考试本身成为知识的创生过程,这才是真正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真正的目的的。

近几年,我国一些高校开始进行自主招生的实验和试点,他们在组织考试时对考试方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探索,这是新课程改革真正实施和贯彻的希望,如果能够迅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新

课程改革将会得到更加全面的落实,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实现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就会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