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审计与经济

一、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一)审计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基础与动因:

1、审计起源的三种观点

观点一:审计起源于会计,是会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适应会计检查的需要而产生的 论据有:

——会计是运用一定的记录方法,对所有的经济业务进行反映,且以报告的方式,达到特定的计算目的,以供分析和解释。会计记录和报告是否真实、正确,就必须由有关人员进行检查。审计的“计”,一般指的就是会计的“计”,审计就是审查会计。

——中国历史上曾将审计表述为“听其会计”,英语的audit 和法语的audition ,均源于拉丁语audire (听),这表明古代的审计是由会计人员朗读会计记录,审计人员听取这些记录,进而判断会计记录是否正确来进行的 。

——从审计发展过程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审计的主要工作就是查账,主要以会计资料为对象,以会计和有关财经法规制度为依据。

观点二:审计源于财政监督的需要。认为古代审计就是对国家财政收支进行检查,是一种财政监督形式。

该观点的主要论据是,财政是国家实现其职能,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各种利益与经济关系,所以最高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基础,都重视财政收支的检查和监督,这种检查就是审计。

观点三:审计源于经济监督

认为审计从一开始就不是会计的附属品,二者是不同性质的两个概念,因为会计产生于经济管理的需要,审计产生于经济监督的需要。

三种不同的观点对审计的起源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但也只是针对审计起源的现象。认识审计的起源应从经济责任入手,审计的发生因经济责任的发生而发生,也因经济责任的发展而发展。

2.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受托责任是指经管他人财产者所负有的向财产所有者提交说明其行为过程的报告责任。世界各国最早的审计都是在一定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出现时,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才是审计产生的基础。

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受托责任理论:

受托责任关系会涉及两个当事人,即委托人和受托人(或代理人)。在现代社会中,受托责任关系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比如:

政府的受托责任

经营者的受托责任

管理者的受托责任

❑ 受托人所承担的责任可依据法规、合约和惯例等来加以规范,即要有衡量受托责任

完成情况的标准。

❑ 受托责任的内容具有可计量性。这种计量指标既有财务指标,也有非财务指标,既

有经济指标,也有社会指标。

与前述的控制机制和责任认定直接相关,受托责任内在地要求应由审计人员独立地审查各种受托责任报告,并就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发表一个客观性意见。

受托经济责任关系指受托者即财产的经营管理者接受财产所有者的委托,代其行使经营管理权,并通过法则、合同、组织原则等手段所形成的责权利相结合的责任关系。

财产所有者对财产经营者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无法直接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

客观需要独立于他们的第三者进行检查监督,这是审计产生与发展的直接原因。

3. 审计关系人

任何一项审计行为都由三方面关系人构成,他们分别是:委托人(第三关系人)、被审计人(第二关系人)和审计人(第一关系人)。他们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审计人接受委托人的委托,对被审计人进行审计,并向委托人报告审计结果。三方面关系人的关系

(二)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 我国政府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 西周—宰夫 审计的起源。

• 春秋、战国—“上计制度 ”我国最早的审计监督制度。

• 隋、唐—“上计制度”日臻完善,刑部下设“比部” 审计工作开始走向专业化、独立化

和司法化。

• 宋—“审计”一词起源。

• 元、明、清—审计的中衰时期。

• 北洋政府—1914年设审计院并颁布《审计法)。

• 《宪法》—1982年12月5日,实行审计监督制度。

• 建立审计机关—1983年9月15日设审计署。

• 中华人民共和成立以后,国家没有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基本上是以会计检查代替

了审计监督。

• 《审计法》—1995年1月1日实施,国家审计正式跨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2、民间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1)西方

起源于(16世纪)意大利—合伙制、两权分离形成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

形成于(1844—20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股份制企业。

1721年“南海公司”事件,斯耐尔—CPA 的诞生

1853年爱丁堡会计师—CPA 职业的诞生

1862年《公司法》—奠定了CPA 审计的法律地位

发展和完善于美国:

20世纪初—30年代,资产负债表审计

30年代—40年代,财务报表审计。

(2)中国民间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CPA 审计产生于1918年。三个标志:

颁布了第一部法规—《会计师暂行章程》;

第一位CPA —谢霖;

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正则会计师事务所

新中国CPA 的发展

1980年12月财政部《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规定》;

1981年1月,上海会计师事务所成立; 1994年1月1日,《注册会计师法》实施。

3、内部审计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内部审计则是因企业规模的扩大,内部分权制的实施,受托经济责任的形成,且基于经济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

在西方国家,内部审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和中世纪。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和西欧的许多大企业中都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专职审计人员,开展了内部审计工作,推动了近代内部审计的完善。

20世纪40年代内部审计同外部审计一样,进入现代发展时期。

现代内部审计的主要标志一是审计的方法从过去的详细审计改变为以评价内部控制为基础的抽样审计;二是审计的领域从财务审计扩大到效益审计。

我国现在的内部审计是伴随着政府审计的恢复和重建而恢复与发展的。

1985、1995和2003年相继公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若干规定》,据此,政府机关、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1987年4月,在北京正式成立了中国内部审计学会,同年底学会以团体会员加入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2002年经民政部批准,将学会更名为协会。

2003年4月,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发布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和十个具体准则。

二、审计的本质

1.审计是一种经济监督

我国的经济监督体系

在我国,以政府职能部门为主体对经济活动进行监察和督促是有明确分工的,各个部门各负其责并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监督体系。

审计是经济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审计是独立性的经济监督

审计属于经济监督的范畴。区分审计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键是审计具有独立性,因此,独立性是审计监督最本质的特征。

审计独立性的表述

审计的独立性是指审计人员公正不倚地进行审查并表达意见的状态。公正不倚如果仅是对被审计人而言,审计人保持的独立状态称为“单向独立”。如果审计人对于审计委托人也保持独立的状态,这种独立称为“双向独立”。

3.审计的权威性和公正性特征

• 审计的权威性是与审计的独立性相关的,它是保证有效地行使审计监督权的必要条

件。

各国国家法律对实行审计制度、建立审计机关以及审计机构的地位和权力问题都做

出了明确规定。

审计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受法律保护

审计的公正性特征反映了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三、审计的含义 审计是指由专职机构和人员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评价经济责任,用以维护财经法纪,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宏观调控的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

注意:审计的主体是审计人,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民间审计组织,统称为“专职机构和人员”。

四、审计对象和审计目的

在这一部分,同学们应分清审计的主体和客体,掌握审计对象的涵义及具体内容,熟悉我国审计的目的。

1、审计对象

审计对象指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状况及有关经济活动以及作为提供这些经济活动信息载体的会计资料和其他有关资料。

• 审计的客体: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军队、社会团体及企事业单位,等等。

• 审计的主要内容: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

• 审计所依据的信息载体:形成审计证据的各种凭证、账簿、报表以及计算机的硬盘、

软盘等。

• 审计的对象可高度概括为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

注意:审计的对象是不断发展的。

2、审计目的

审计目的是审计工作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我国审计的目的:

维护财经法纪 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廉政建设

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国家审计的目的: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

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与完整

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民间审计的目的: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内部审计的目的:促进本单位等遵守法纪,加强廉政建设

维护本部门、本单位合法权益

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五、审计的职能、作用与任务

这一部分讲述了审计职能的定义、审计具备的职能、审计所起的作用以及在新时期我国审计的任务。同学们应重点掌握审计的三大职能和两个作用。

1、审计的职能

审计职能指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它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所具备的能力。 三项基本职能: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

经济监督指监察和督促被审计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

--经济卫士

经济评价指通过审核检查,评定被审计单位的计划、预算、预测、决策等方案是否先进可行,经济活动是否按照既定的目标进行,经济效益的高低优劣以及内部控制是否健全、有效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经济医师

经济鉴证亦称审计公证。指通过审查鉴定,确定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及有关资料是否真实、合法和合理,是否可以信赖,并作出书面证明。

--经济裁判

2、审计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审计的作用是

制约性作用:可以揭露损失浪费,可以揭露贪污舞弊,可以揭露失职渎职

促进性作用:促进受托经济责任切实履行,促进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行和经济利益的正确处理,促进经济效益的充分实现和社会效益的正当保障,促进经营管理的完善,促进廉政建设,促进宏观调控

• 长江堤防隐蔽工程建设弄虚作假、以权谋私,造成多结工程款1000多万元,不合格

标段达50%以上;

• 冯明昌利用掌控的13家关联企业,通过编制虚假财务报表,串通银行内部人员,从

工行南海支行骗取贷款74.21亿元;

• 原国家电力公司因领导决策失误造成重大损失,并涉嫌个人经济犯罪案件线索12

起,涉案金额10亿元;

• 东方大学城开发有限公司以建设大学城配套设施等名义,大量租用农民集体土地,

圈占耕地5728亩;

• 工商银行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支行向“姚康达”一人发放个人住房贷款7141万元,资金

被用于购买128套住房,炒作房地产;

• 交通银行锦州分行与锦州市中级法院、古塔区和凌河区法院联手作假,用伪造的法

律文书核销175户企业的“不良”贷款2.21亿元……

• 李金华给出数据说,2004年1至11月,全国共审计9.5万个单位,各类违规问题经

过处理后,可增加财政收入245亿元,减少财政支出8.8亿元,已向纪检司法机关移送各类违法犯罪线索1165件。

• 截至2004年10月底,审计查出的应上缴财政资金已上缴208亿元,滞留闲置资金

已拨付239亿元;向司法机关和纪检、监察部门移送各类案件222起,已有754人(次) 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被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 根据2005年上半年安徽省审计厅的工作报告,全省审计机关共审计了1719个单位,

查出违规金额7.28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22.46亿元,损失浪费金额1.92亿元;审计处理应缴财政9204万元,应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1222万元,应归还原资金渠道

1.94亿元,应调账处理金额2.11亿元,应自行纠正金额19.6亿元,移送司法和纪检部门案件线索9起,建议相关部门处理问题7起。经济责任审计中,14人分别受到免职、撤职和降职处分。

3、审计的任务

审计的任务指在一定时期内,根据审计的职能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赋予审计的责任和要求。

我国审计任务分为:基本任务,具体任务

六、审计模式

1.账项基础审计

在审计发展的早期(19世纪以前),由于企业组织结构简单,业务性质单一,注册会计师审计主要是为了满足财产所有者对会计核算进行独立检查的要求,促使受托人(通常为经理或下属)在授权经营过程中做出诚实、可靠的行为。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心在资产负债表,旨在发现和防止错误与舞弊

审计方法是详细审计。详细审计又称账项基础审计,由于早期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比较简单,注册会计师将大部分精力投向会计凭证和账簿的详细检查。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的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约3/4的时间花费在合计和过帐上。从方法论的角度上讲,这种审计方法就是账项基础审计方法

• 2.制度基础审计

(1)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点从检查受托责任人对资产的有效使用转向检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和公允。

(2)为了进一步提高审计效率,注册会计师将审计的视角转向企业的管理制度,特别是会计信息赖以生成的内部控制,从而将内部控制与抽样审计结合起来。因为职业界逐渐认识到,设计合理并且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财务报表的可靠性,防止重大错误和舞弊的发生。从20世纪50年代起,以控制测试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在西方国家得到广泛应用

(3)从方法论的角度上讲,该种方法称作制度基础审计方法

• 3.风险导向审计

由于审计风险受到企业固有风险因素的影响,

(如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行业所处环境、业务性质、容易产生错报的财务报表项目、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等导致的风险,又受到内部控制风险因素的影响,即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内部控制未能防止、发现或纠正的风险。)

由于审计风险还受到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风险的影响,职业界很快开发出了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

从方法论的角度,注册会计师以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进行的审计,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六、审计与会计的关系

审计与会计都属于经济管理范畴,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联系:两者起源密切相关;

两者彼此渗透、融会;

两者目的最终一致。

区别:产生的基础不同;

职能不同;

方法不同;

工作程序不同。

五、审计的分类

基 本 分 类

按审计主体划分:国家审计,内部审计,民间审计

按审计的内容和目的划分: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 按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划分:外部审计,内部审计

说明:按审计主体分类

• 政府审计

政府审计的主要特定是法定性和强制性

• 民间审计 民间审计的特点:

独立性

受托性

有偿性

• 内部审计

审计服务的内向型

审计范围的广泛性

审计时间的经常性和及时性

我国国家审计也称为政府审计

内部审计必须独立财会部门之外

民间审计是受托审计

财政财务审计的内容有形式和实质上的区分

财经法纪审计一般是专案审计, 针对违反财经纪律和经济犯罪行为

经济效益审计也可理解为三E 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指对负责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单位财产的安全完整情况、完成效益

的真实合法性等情况进行审计。

内审需要外审的指导、监督、支持,外审可利用内审的成果,减轻工作量。

其 他 分 类

按审计范围划分:全部审计,局部审计,专项审计

按审计实施时间划分:事前审计, 事中审计, 事后审计

按审计执行地点划分: 就地审计, 送达审计

按审计动机划分: 强制审计, 任意审计

按是否预先通知划分: 预告审计, 突击审计

就地审计指审计机关或民间审计组织派遣审计人员到达被审计单位依法进行的审计。 就地审计按照不同的情况,又可分为:

(1)驻在审计。(2)巡回审计。 (3)专程审计。

送达审计指审计机关通知被审计单位将有关资料在规定的审计内送到指定审计地点,由审计机关依法进行审计。

强制审计是指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进行的审计。

任意审计是指根据被审计单位的需要委托审计组织进行的审计。

预告审计指在审计之前将审计的日期、审计的目的及主要内容预先通知被审计单位而进行的审计。

突击审计指在审计之前未将审计的日期、目的及内容通知被审计单位而进行的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