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六讲古代诗文阅读

第六讲 古代诗文阅读

高三语文(人教版)第二轮专题辅导讲座

第六讲 古代诗文阅读

【命题趋向】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分3个能力层级,共有9条要求:

能力层级B(理解)有4条要求: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主要是古代诗文阅读中语言方面的要求。

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有3条要求: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慨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主要是古代诗文阅读中内容方面的要求。

能力层级E(鉴赏评价)有2条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古代诗文阅读中较高的能力要求。

高考古代诗文阅读的命题比较侧重考查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这是做到“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的首要条件;而对于内容的分析综合以及对内容的鉴赏评价则又是古代诗文阅读中的重点与难点,因为这是掌握古代诗文的主要目的。

【考点透视】

●古诗鉴赏

古诗鉴赏考查鉴赏评价能力。

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所蕴含的典型意义。古典诗词中的形象,往往含着作者的情感,形成“意象”。“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意”与“象”的关系,就是“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皆成“意象”。由意象构成一个艺术境界,即“意境”。分析诗歌形象,就是要分析诗词的“象”→“意象”→“意境”。如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所表现的就是菊花孤傲、清高、坚持理想和信仰的高尚品格,象征了抒情主人公高洁的情怀。

鉴赏作品的语言,准确理解关键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找准字眼并能理解其深层含义;准确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内涵及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分析音韵的流动,练字的技巧,语言的风格等。音韵的流动主要指古诗的平仄和押韵。练字技巧就是用字的独特之处和它的表达效果。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敲”字以动衬静,突出表现了月夜的幽静;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以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春意盎然的景象。古诗语言风格丰富多样,主要有平淡、质朴、自然、轻灵、飘逸、雅正、通俗、风趣、幽默、奔放、含蓄、蕴藉等。

鉴赏古诗的表达技巧,从修辞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象征、通感、双关、映衬、对比、反复等;从表达方式来看,有写景、状物、叙事、议论、抒情、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等;从表现手法来看,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还有虚实结合、想象、衬托、用典、象征等。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语言和表达技巧都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仔细品味语言,“披文以入情”;分析诗歌

意象,揣摩技巧,有助于把握思想感情。

古诗鉴赏选材以唐宋近体诗为主,以宋词、元曲为辅。唐宋近体诗又以绝句为主,以律诗为辅。大多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注重景与情的关系,弄清作者写了什么景传了什么情,如此写景传情妙在何处。重视比较能力的考查,最好能够与教材中的作品构成比较,这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也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宜用主观题,不宜用客观题。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是“浅易”的: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较少。同时,尽量避开名物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从文章出现的语法结构来看,主要采用常见的文言句式,以及一般性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等。此外,文言虚词也以常见而典型的用法为主,冷僻罕见者一般不会出现;从文章的体裁上看,主要是叙事、写景、抒情、一般说理等形式,而不是专门性较强的学术著作之类的作品;从文章内容的涉及范围来看,同古代文化背景知识的联系较为松散,少用典故,无须在学习时了解过于复杂的背景材料或逐个理解出现的许多历史事件与历史故事。

◎实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实词”,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在文中的含义”,就是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此考点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也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选择题。

◎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从10年高考实际情况来看,最常考的虚词是“以”,接下来依次是“之”、“为”、“而”、“乃”、“其”、“且”、“因”、“于”、“与”、“所”、“焉”,“也”、“则”、“若”、“乎”考查较少,“何”与“者”没有考查。另考查了“相”、“更”等常见虚词的用法。高考语文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往往采用内外关联、生熟组合的方式,即从课文中选取语句与阅读材料中的语句编组,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项。这样做是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想把考生在课内学过的既有知识与需要解答的新问题串连起来,便于考查考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对课文不熟悉,会直接影响解题。用选择题。

◎句式——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可以单独考查;也可在翻译中考查。

◎翻译——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翻译题的权重加大。翻译的句子可以是第一卷阅读材料中的,也可以另选材料。以直译为主,力求字字落实,文意要贯通。疑问句式、反诘句式、文言词语的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宾语前置等在文言句子翻译中考查较多。加强文言文翻译的训练。

可用断句的形式也能考查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辽宁卷和北京卷考了断句。

以上4点主要是语言方面的要求;以下3点则主要是内容方面的要求: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用选择题。 文言文阅读选材突破史传范畴,突破“避熟就生”原则。但史传性文章以记事为主,较为浅近、易懂,选文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也容易命题,仍然是高考阅读材料首选。

复习文言文,关键在课本。一味去做模拟题是不明智的。对课本里的经典文章重点复习,可选《左传》、《史记》以及唐宋八大家的文章,最好能精读10多篇左右,形成文言语感;注意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如通假字、一字多义、古今异义(双音节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

【例题解析】

【2006浙江卷】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1)本曲前四句运用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其中_____意象体现出温润柔美的特征,而_____意象则给人以飘逸渺远的感受。(2分)

【答案】第一空:流水 第二空:白云

【解析】这一题考查诗歌形象中的意象。能力层级为 E级。解答这类题目,最关键的是把握“景(即物象)”和“情”的结合点,这些物象往往最能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曲中出现了不少意象,其中“溪”与“流水”较为接近。错填“溪”说明考生对“温润柔美”不太了解,因为溪形态多种,这里没交待其具体形成。而“流水”,作者明确点出“清如玉”。至于答“玉”的考生,说明他对意象不太了解,所谓意象,简而言之,就是寄托着作者感情的物象,而这物象是作者直接描写的,显然,这里“玉”只是个喻体,作者并未直接写。第二空:答“青山”的考生,属审题不细,因为“青山”并不能给人以“飘逸渺远”之感;答“红尘”的考生,则不单审题有问题,对意象特征也不熟悉,因为红尘作者并未直接写,更无遑说到“飘逸渺远”之感了。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事物形象(景物、山川草木等)表现诗人的主观的感情。客观事物形象,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更是含有“意”(情感)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阅读时需要由景入情,仔细把握。

(2)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解析】这一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 E 级。思想感情指的是作品记叙描写的事物,阐述论证的观点,介绍说明的道理以及抒发表达的感情。写景抒情类的诗歌,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带着有情之眼去观察景物,以有情之笔去描写景物,使感情附着于景物,景物浸染上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无隔。如本题中,作者借“流水”“白云”等景物表现对周遭优美环境的喜爱,以及希望像白云那样不受拘束的隐逸情情。

考生主要问题有两方面:一是未扣住结句分析,少了一方面的得分点;二是流于典型的“模式化”答题——凡是见到野外秀丽风景或出现渔父(注解里出现)之类的字眼,便往对官场的厌恶等方面靠,而不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分析。

诗歌鉴赏题答题注意几点:一要读清题意,答中要害,答全得分点;二要读懂原作,原作写了那些景,景物有何物征,这些景物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要读透;三是作答时不可生搬硬套,一定要结合诗作分析。

【2006全国卷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也。武帝践阼,为后军鄱阳王恢录事参军。远与恢素善,在府尽其志力,知无不为。恢亦推心仗之,恩寄①甚密。迁武昌太守。远本倜傥,尚轻侠。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武昌俗皆汲江水,盛夏,远患水温,每以钱买民井寒水。不取钱者,则摙②水还之。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车服尤弊素,器物无铜漆。江左水族甚贱,远每食不过干鱼数片而已。然性刚严,吏民多以细事受鞭罚,遂为人所讼,征下廷尉,被劾十数条。后为武康令,愈厉廉节,除淫祀,正身率职,民甚称之。守王彬巡属县,诸县皆盛供帐以待焉。至武康,远独设糗③水而已。武帝闻其能,擢为宣城太守。自县为近畿④大郡,近代未之有也。郡经寇抄,远尽心绥理,复著名迹。期年,迁树功将军、始兴内史。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远在官好开途巷,修葺墙屋,民居市里,

城隍厩库,所过若营家焉。田秩奉钱,并无所取,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以此为常。而性果断,民畏而惜之,所至皆生为立祠,表言政状,帝每优诏答焉。迁东阳太守。远处职,疾强富如仇雠,视贫细如子弟,特为豪右所畏惮。在东阳岁余,复为受罚者所谤,坐免归。远性耿介,无私曲,居人间绝请竭,不造诣。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是以多为俗士所疾恶。其清公实为天下第一。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其轻财好义,周人之急,言不虚妄,盖天性也。每戏语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语,则谢卿以一缣。”众共伺之,不能记也。

(节选自《南史•何远传》)

[注]①恩寄:对下级信任托付。②摙(liǎn):担运。③糗(qiǔ):干粮。④近畿(jī):京城附近地区。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远与恢素善 善:友好。

B.远本倜傥,尚轻侠 尚:崇尚。

C.视贫细如子弟 视:爱抚。

D.士类益以此多之 多:称赞。

〖解析〗答案C。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级。“视贫细如子弟”中“视”意为“对待”

9.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何远“生性耿介”和“为官清廉“的一组是

A.迹虽似伪,而能委曲用意。 不取钱者,则摙水还之。

B.正身率职,民甚称之。 岁暮择民尤穷者充其租调。

C.与贵贱书疏,抗礼如一。 田秩奉钱,并无所取。

D.其所会遇,未尝以颜色下人。 尽心绥理,复著名迹。

〖解析〗答案C。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该题在编制时,采用“生性耿介”和“为官清廉”的文句结合编组的方式,要求选出分别表明这两点的一组。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应当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判断选择。A项中第一句不能表现“生性耿介”,B项中第一句也不能表现“生性耿介”,第二句表现的是“关心、体恤百姓”而不是“为官清廉”。D项中第二句表现的是他“勤于政事”,而不是“为官清廉”。所以选C项。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远任录事参军时尽心尽力,很受上级信任倚重;但性情刚正严厉,任武昌太守时常因小事鞭罚吏民,因而被检举审理的罪状有十数条之多。

B.何远坚守节操,不逢迎上司,太守王彬巡察属县,何远仅给他提供干粮、饮水;为官有才干,任始兴内史时,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

C.何远在任时,像经营家业一样整治辖境,百姓为他建造生祠,皇帝也下诏予以表彰;但在东阳太守任上,由于遭到受罚者的诬告,而被免职还家。

D.何远品行正派,不循私情,与人交往不受请托,也不拜访他人;为人轻财好义,能周人之急,说话从无虚妄,大家始终无法找到他说谎话的证据。

〖解析〗答案B。该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于对文段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层级为C级。B项由原文“时泉陵侯朗为桂州,缘道多剽掠,入始兴界,草木无所犯”可知“未再发生过界内盗匪抢掠侵犯的事”有误。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县为近畿大郡,近代未之有也。

(2)居数郡,见可欲终不变其心,妻子饥寒如下贫者。

[答案](1)从县令升任京城附近的大郡长官,近代从未有过这样的事。

(2)在几个郡待过,遇见会引发贪欲的事,始终不改变自己心性,妻子儿女挨饿受冻,如同极贫穷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文意的理解现代汉语的表达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考生在翻译第(1)句时要注意宾语前置句,翻译第(2)句时要注意“妻子”这一古今异义词。 [参考译文]

何远,字义方,东海郯人。武帝登基,何远做后军鄱阳王恢幕府的录事参军,何远与王恢一向友好,在幕府做事尽心尽力,所能做的事没有不去做的。王恢也诚心待他,对他非常信任倚重。后来何远升任为武昌太守。何远本来风流倜傥,祟尚侠义。到这时却断绝了许多交往,别人赠送的东西他丝毫也不接受。武昌民间都饮用长江水,盛夏时节,何远以江水热为忧患,经常用钱买百姓井中的凉水,如有人不收钱,便派人将水担去还给对方。行为虽有点虚假,却能看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乘车辆及穿的衣物都特别简陋朴素,所用器物中没有铜漆之类的。江东的水产品价格低廉,何远每次吃饭不过几片干鱼而已。然而他性情刚正严厉,吏民多因为小事受到他的鞭罚,于是被人告状,下诏交廷尉处理,被弹劾的罪状有十几条。后来做了武康县令,更加严厉廉洁,坚守节操,废除奢侈的祭祀,品德端正,为人表率,百姓都非常称赞他。太守王彬巡察所属各县,其他各县都以盛宴款待王彬。到武康后,何远只为王彬准备了干粮、茶水而已。武帝听说他有才能,提拔他为宣城太守。何远从县令直升做成京城附近地区大郡的太守,近代还从来没有过这种事。宣城郡受过盗匪抢掠,何远尽心治理,又使其声名远闻。一年之后,何远升任树功将军、始兴内史。当时泉陵的侯郎掌管桂州,桂州境内常有劫掠之事发生,进入始兴境界,盗贼就连一草一木都没有侵扰。何远在任时,喜欢开辟街巷,修整墙屋,居民住宅、市场、城墙、护城壕沟、牲口棚、仓库等等都井井有条,好像军营一样整齐。他应得的田酬俸钱,一概不取,到年底时,选择最穷困的百姓,将自己的傣禄用来作为他们的赋税,长期坚持这样。但他生性果断,百姓既害怕他又爱戴他,所到之处百姓都为他立生祠,并上表报告治理的情况,武帝也常常下诏表彰他。升任为东阳太守。何远任职时,对豪强、富人恨如仇敌,对贫民、百姓视如子弟,因此,特别为豪强所畏惧。他在东阳任职一年多,又被受罚的人诬告,犯罪被免职回家。何远为人耿直,不存私心。在人世之间,杜绝请谒,也不去拜访别人。与别人写信,无论贵贱,所用的称谓礼节都一样。对待他人,未尝给人以好脸色,因此常被士俗之人所疾恨厌恶。他的清廉公正确实是天下第一。在数郡做太守,见到可产生欲念的东西,始终不改变自己的廉洁之心,妻子儿女饥寒交迫,和很贫穷的人一样。等他离开东阳回家,一年多了,从不谈荣辱之事,士人因此更加称赞他。他轻财好义,能周人之急,说话从不虚妄,可能是他的天性吧。常对人开玩笑说:“如果你能听到我说一句虚妄之语,那我用一匹细绢来感谢你。”众人共同等候,不能。

【专题训练与高考预测】

(一)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这首诗在写景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的“山客”是怎样的心境?诗歌表现了作者这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注]《陇西行》共四首,此其二;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七言_____;从题材上说,属于_____诗。

(2)明代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两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两句“筋骨毕露”,后两句为其所累。你认同前人的看法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观书有感(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①,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②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①一鉴开:鉴,镜。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②渠: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塘中之水。

(1)上联写景怎样具体描绘方塘的清澈明净?诗人用方塘的感性形象比喻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边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瀑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烟。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泛舟赏月,遇袁宏诵诗听后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以前两联为例,谈谈“空”字是怎样把写景和抒情联系在一起的?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

待储光羲不至 王维

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要欲闻清佩,方将出户迎。

晚钟鸣上苑,疏雨过春城。了自不相顾,临堂空复情。

[注]要欲:好像。了自:已经明了。空复情。自多情。

(1)作者根据什么判断友人储光羲不会再来看望自己?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作者是通过哪些具体细节来表达这种感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题。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有洪洞①令杜君者,作而言曰:“迩年狱讼,(刑部)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及书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苟之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数十金。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或同系,情罪重者反出在外,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积忧愤,寝食违节,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至死。”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②僧某,遘疫死,皆不应重罚。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部中老胥,家藏伪章,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功令: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狱词上,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叩其术,曰:“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但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俟封奏时潜易之

而已。”其同事者曰:“是可欺死者,而不能欺主谳③者;倘复请之,吾辈无生理矣。”胥某笑曰:“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其官,则吾辈终无死道也。”竟行也,案末二人立决。主者口呿(qū)舌挢(jiǎo),终不敢诘。余在狱,犹见某姓,狱中人群指曰:“是以某某易其首者。”

(取材于方苞《狱中杂记》)

[注释]①洪洞:洪洞县,在山西。 ②同官:同官县,在陕西。

③谳(yàn):审判定案。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利系者之多 利:获利

B.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 剂:(财产的)等差

C.遂缚以出,不羁晷刻 羁:捆绑

D.情罪重者反出在外 情:案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 B.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 D.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

其孰能讥之乎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言同,(余)于是乎书 B.(胥)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

C.狱具矣,胥某谓(某姓兄弟)曰 D.(某姓兄弟)复请之,吾辈无生理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写胥吏贪赃枉法的一组是

①少有连,必多方钩致 ②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

③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 ④其上闻及移关诸部,犹未敢然。

⑤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 ⑥但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②③④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掌管刑狱的官员枉法作恶的现象,不仅普遍见于下级官吏,还涉及许多“部”级官员。可见在“康熙盛世”时,吏治腐败的问题已很严重。

B.封建家长以“不孝”的罪名对子女提起诉讼,左右邻居也帮着把“忤逆”之人捆入牢房。为这样的事都能坐牢受罪,作者为此感慨不已。

C.胥吏之所以胆敢篡改判决书的内容,就是因为他摸准了上级的心理:主审官宁可让案子错下去,也不愿因为事后追究错案的责任而丢官。

D.作者在狱中了解到许多黑幕,对于那些从他人口中听来的事实,作者也向同牢的犯人一一印证,体现了桐城派作家注重考据的行文特点。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1~5题。

陶侃字士行,本鄱阳人也。徙家庐江之寻阳。侃早孤贫,为县吏。庐江太守张夔召为督邮,有能名,迁主簿。夔妻有疾,将迎医于数百里。时正寒雪,诸纲纪①皆难之,侃乃请行,众咸服其义。

迁武昌太守,左转广州刺史。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②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其励志勤力,皆此类也。

迁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侃性聪敏,勤于吏职。终日敛膝危坐,阃外③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常语人曰:“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乃命取其酒器、蒱博之具,悉投之于江,吏将则加鞭扑,曰:“樗

蒱④者,牧猪奴戏耳!老庄浮华,非先王之法言,不可行也。君子当正其衣冠,摄其威仪,何有乱头养望⑤自谓宏达邪!”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若非理得之,则切厉呵辱,还其所馈。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殖,家给人足。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⑥,积雪始晴,听事前余雪犹湿,于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其综理微密,皆此类也。

侃性纤密好问,尝课诸营种柳。都尉夏施盗官柳植之于己门。侃后见,驻车问曰:“此是武昌西门前柳,何因盗来此种?”施惶怖谢罪。时武昌号为多士,侃每饮酒有定限,常欢有余而限已竭,或劝更少进,侃凄怀良久曰:“年少曾有酒失,亡亲见约,故不敢逾。” [注释]①纲纪:指管理一家事务的仆人。 ②甓:砖。

③阃外:统兵在外。 ④樗蒱:中国古代的一种博戏。

⑤乱头养望:披头散发,故意做作以博取声名。 ⑥正会:皇帝元旦朝会群臣。 1.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尔优逸,恐不堪事 堪:承受 B.岂可逸游荒醉 荒:放纵

C.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贼:盗窃 D.尝课诸营种柳 课:督促

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诸参佐或以谈戏废事者 B.吏将则加鞭扑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汝既不田 D.亡亲见约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3.下面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庐江太守张夔召(侃)为督邮 B.(人们)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C.木屑及竹头悉令(人)举掌之 D.常欢有余而(饮酒)限已竭

4.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陶侃勤勉敬业的一项是

①时正寒雪,诸纲纪皆难之,侃乃请行 ②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

③终日敛膝危坐,阃外多事,千绪万端,罔有遗漏 ④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⑤若力作所致,虽微必喜,慰赐参倍 ⑥此是武昌西门前柳,何因盗来此种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⑥

5.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侃为官后,能勇于助人而不畏艰难;任高官后,能励志不辍。

B.陶侃任几个州的都督,勤于政事,并教导官员珍惜时间认真做事。

C.陶侃鼓励人们努力耕作,惩处不劳而获者,百姓家给人足。

D.陶侃细心惜物,木屑竹头终有用处;在饮酒之事上,可见其严谨作风。

6.将下面文言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清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天机,聪明)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①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2分)

②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3分)

【参考答案】

(一)

1.(1)①诗中有画,绘形绘色(或突出色彩的描写)②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或以声

衬静)(2)闲适恬静。表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

2.(1)绝句/边塞。(2)不同意。首句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誓扫匈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次句写五千精兵一旦之间丧身“胡尘”,确实令人痛惜。征人战死得悲壮,少妇的命运就更值得同情。所以这些描写正是为后两句表现少妇思念征人张本。若无前两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亦难见后两句“用意”之“工妙”了。

(若答“同意”而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也可酌情给分。)

3.(1)作者以明镜喻方塘,用天光云影在水中的倒影表现塘水的清澈。诗人以清澈的塘水为喻,生动地描写了读书达到的心领神会的高超境界。

(2)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如答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算对,如答只有不断深入生活,寻找创作的活水源头,才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算对。

4.(1)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5.①“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2分。答案中含三个要点,错一个点,扣1分)

②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不给分);对比(或“对照”、“呼应”)(2分。每一点各1分。)

6.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7.(1)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2)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前面两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 8.第一联写诗人夜宿牛渚,江夜寂寥,天水一空,这种秋江空寂之景很自然地使李白想到谢尚对袁宏的提携。第二联正面写怀古,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怀才不遇之情和上联的空寂之景交融在一起。这首诗既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寂寞,也表达了自信、旷达、洒脱、豪放之情。

9.(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

(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10.(1)①天色已晚。②下起细雨。(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①扣“晚钟鸣上苑”或诗中“朝”、“晚”二字分析作答。②扣“疏雨过春城”分析作答。只摘抄颈联而不作分析的给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2)①盼好友到来的期待之情,或久候好友不至的怅惘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可紧扣诗题中“待”字或体味全篇诗情回答)②清早就已经打开层层的屋门;或立起或坐下都在倾听有没有友人车子到来的声音;以为听到了友人身上玉佩的清脆响声,正要出门去迎接,

哪知却原来是自己弄错了。(3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三点可分别扣“重门朝已启”、“起坐听车声”和颔联作答。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

(二)

一

1.C(羁:停留)

2.D(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A取独/结构助词“的”;B引进动作处所“到”/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被”;C代词,“那”“那些”/副词,表示反诘语气“难道”。) 3.D(省略成分应该是“主谳者”。)

4.C(④写胥吏在“上闻及移关诸部”的文件上不敢动任何手脚,⑤写“功令”(政府的法令)上的正常规定。这两句,不符合题干要求。其他四句,或单独刻画、或勾勒群像,或写其言、或写其行,均为胥吏贪赃枉法的具体内容。

5.B(左右邻居与“不孝”的罪名无关,也受牵连作证而被戴上刑具关进老监。这一细节,是作者对“少有连,必多方钩致”的黑暗现象的印证。)

附:文言文译文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间,我(被关押)在刑部监狱里,有个原洪洞县的知县杜君,站起来说道:“(近年讼事,)刑部十四司的郎史、员外郎当中的那些喜欢多事的,以及官署内管文书的小史、典狱官、看守们,都以关押的人越多越有利可图,稍微有点牵连的,就一定想尽办法捉来。如果进了监狱,不管有罪无罪,一定给戴上脚镣手铐,关在老监里,使(他们)痛苦得无法忍受了,然后就劝导他们去找保人,放他们出狱住在老监的外边,估计他们家里拥有的财产,作为分别等差的勒索标准,而得来的钱就由官和小吏瓜分了。中产以上的人家,都竭尽自己的资财来找保人。家产少一点的,要求去掉脚镣手铐住到老监外面的板屋里,费用也要好几十两银子。只有(那些)非常贫穷无依无靠的犯人,才戴上刑具关押,一点也不宽容,还把他们做为标本警告其余的犯人。有的同案被囚的人,犯罪情节严重的反而出来住在外面,而罪轻的、无罪的却遭受那披枷戴锁的痛苦。他们心里积聚着忧愁愤恨,睡眠饭食又违背常规,等到生了病,又没有药物治疗,所以常常造成死亡。”和我同案被关押的朱老先生、姓余的书生及早在狱中的同官县的僧某人,先后传染上瘟疫死去,他们都是不应该受到重罚的。又有个姓什么的以不孝的罪名控告他的儿子,(他)左右的邻居(受牵连)被戴上刑具关进老监,整夜大哭大叫直到天亮。我对这些事有感触,就拿杜君的话普遍询问狱中的人,大家说的都一样,于是便写了下来。

刑部里(有个)老年管文书的小官,家里暗藏着伪造的印章,公文下发给各省,往往偷偷地更换它,增加或删节那些重要的语句,奉命执行的人没有谁能分辨真假。那些上奏给皇帝和送各部的公文,还不敢这样做。(政府的)法令规定:大盗没有杀人,以及另外的共同参与作案而人数多的案犯,只主谋的一、二人立即处决,其余的案犯经过秋天的大审,都减刑遣发到边远地方去服役。案文送上去,其中有立即处决的,刽子手就预先等侯在牢房门外。命令一下去,就(把死罪案犯)绑上押出来,一点时间也不拖延。有某姓兄弟二人,因为犯了把持公仓的大罪,依照法律应该立即处决。罪案已经判决了,管文书的某人告诉他们说:“给我一千两银子,我使你们活下去。”他们问他有什么办法,他说:“这没有什么困难,我另外准备一份奏章,判决词不用改动,只不过拿两个列在同案名单后面的单身汉而又没有亲戚的从犯替换你们的名字,等到案文加封上奏的时候偷偷地换一下罢了。”他的一个同事说:“这可以欺骗死去的犯人,却不能欺骗主审官,如果他发现错误再上奏章请示,我们就活不成了。”管文书的某人笑着说:“(他)重新上奏请示,我们这些人固然活不成,但是主审官也要一个个罢官离开,他们不能拿这两个人的性命来换掉他自己的官职,那么我们这些人也就始终没有死的道理了。”他居然这样办了,同案名单中后面的两名从犯马上被处了死刑。主审官惊吓得口张舌翘,但到底不敢追究。我在监狱里,还见过某姓兄弟俩,牢房中的犯人

都指着说:“这两个人就是用某人、某人换来他们的脑袋的。”

二1.C(贼,毁害)

2.D(A项中,前“以”是介词“因为”,后“以”是连词“来”;B项中,前“则”是连词“就”,后“则”是动词“是”;C项中,前“既”是连词“既然”,后“既”是副词“已经”;D项中,两“见”都是助词,表行为及于自己、别人对自己怎样)

3.B(当是陶侃) 4.C(第①句是陶侃见义勇为,第④句是陶侃教导人珍惜时间,第⑤句是陶侃鼓励人们力作) 5.C(“惩处不劳而获者”于文无据,文中是惩处毁害庄稼者) 附:文言文译文

陶侃字士行,本来是鄱城人。迁家到庐江的寻阳。陶侃很早成了孤儿,家境贫穷,后来当了县吏。庐江太守张夔征召他做督邮,因为有才能名声,升为主簿。一次夔妻有病,将到几百里地的地方请医生。此时正天寒下雪,几个管理事务的仆人都认为这件事很难而畏惧,陶侃于是提出前去,众人全佩服他重道义。

后升为武昌太守,又升调广州刺史。陶侃在州府无政事时,总是早上将百块砖搬到书房外,晚上再运到书房内。别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收复中原,过分的优游安逸,恐怕不能承受大事。”他励志勤勉努力,都像这类事情。

升为都督荆、雍、益、梁州诸军事。陶侃性情聪敏,勤于官吏职事。整天并膝端坐,统兵在外事情很多,千头万绪,没有遗漏。远近的书信奏章,没有一件不亲手答复,笔写如流,不曾阻塞停滞。他常对人们说:“大禹是圣人,竟珍惜寸阴,至于一般人,应当珍惜分阴,怎么能安逸游乐放纵醉酒,活着对时代没有益处,死了在身后没有名声,这是自己抛弃自己啊。”各位下属有的因为谈笑戏乐荒废政事,就命令人取来他们的酒器、樗蒱赌博的器具,全都投到江里,对官吏、军将就惩罚鞭打,他说:“樗蒱是放猪人戏玩的,老庄浮华不切实际,反对先王符合礼法的言论,是行不通的。君子应当端正衣冠,保持自己庄严的容貌举止,怎么能有披头散发故意做作以博取声名而自认为广博通达的作法呢!”有人送来馈赠品,他全都询问物品来处。如果是自己出力劳作得到的,即使微小一定很高兴,安慰赏赐多倍;如果不是合理得到的,就非常严厉地呵斥羞辱,退还他的馈赠品。他曾出游,见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成熟的稻谷,陶侃问:“你用这个做什么?”那人说:“我走路见到稻谷,姑且拔了一把。”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却戏笑毁害别人的稻谷!”让人捉住他打了鞭子。因此百姓勤于农耕养殖,达到家给人足。当时造船,木屑和竹头他全让人收起管好,人们全不理解这原因。后来元旦皇帝朝会群臣,长久下雪才晴,大厅前雪化了还很湿,于是用木屑布在地上。等到桓温攻伐蜀地时,又用陶侃贮存的竹头做竹钉组装船。他总揽事务细微缜密,都是这样。

陶侃性情细致好问,曾督促几个军营栽种柳树。都尉夏施偷来公家的柳树栽到自己门前。陶侃后来见到,停车问道:“这是武昌西门前柳树,凭什么偷来这里栽?”夏施惊惧谢罪。当时武昌号称人才众多,聚会时,陶侃每次饮酒都有一定限度,常常是欢乐有余可是饮酒限度已尽,有人劝他再少饮些,陶侃内心悲伤很久说:“我年轻时曾因饮酒有过失,去世的母亲约束我,所以不敢越过限度。”

6.①离出现这样景色的时间已经不远了,您或许能跟从我游赏吧?(之,取独;不远,指时间不远;倘,或许;从,跟从。4个得分点,共2分)

②不是您这样聪明而又清高美好(清远妙悟)的人,我怎能用这种不要紧的事情邀请您?然而这其中有很深的意趣啊!(子,您;者,的人;岂,怎么;以,用;相,偏指;然,然而;是,此。7个得分点,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