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取之于民用之于今

  摘要:在整个民族艺术之树中,一枝独秀默默地在那里蔓延着它的芬芳,古朴而清新,原始而浓郁,它就是民间美术。可以说民间美术是现代设计的源头,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映射,它反映了中国人特有思维与表达方式。它提供给现代设计无限的元素和灵感,其传达出的设计理念与现代设计语言不谋而合。只有不断地创新,传统才不会消亡,才能依然存在于现代社会中。或许现代设计只有依托传统民间艺术才能找到归路,而民间美术也只有紧随时代的脚步,才可以继续传承下去。   关键词:民间美术;现代;设计      民间美术是一切民族美术的源头,它以不可替代的魅力在民族艺术系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个角色从各个不同的面向我们展示着我们民族的延续与变更,承载着中国文化的根基。张道一先生曾指出:“民间艺术是一种本元文化。”它的这种特质可为现代设计提供文化的营养,特别是民间美术的造物思想和审美原则等艺术精髓可与结合了高科技的现代设计相融合,并提供给现代设计本质理念的启示。例如:现代设计提倡“回归自然”,寻求一种稚拙简朴、自然原始的境界。而民间美术在材料的使用上,无一例外使用了自然材料,“化腐朽为神奇”,保持着率真质朴的制作痕迹,显露出天然的艺术趣味与返朴归真的艺术气质,正是现代设计的追求。也是由于它风格的单纯、质朴、简练,才能与现代设计新语言的时代性相融合,悄然融入到我们生活的各个环节。   然而在这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社会,物质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一些沉迷于课本,又追崇时尚的青年设计者来说,一些传统东西似乎接触的甚少,而且在以往的课程中,没有一门是有关民间、传统的系统研究,于是在进行艺术设计创作时越来越倚重于信息技术的进步,依赖于工具。是否你也有同感?当你试着去“读”一件设计作品时,我们会有 “冷冰冰”的感觉,总觉得少了“血肉”,作品中充斥着一些图案与色彩的简单拼凑、大同小异的电脑特效,左抄右搬,更没有一点自己的特点。他们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去刺激人们的感官,而忽略了用艺术审美打动人们的内心世界。更不用说激起其自身内在的情感,把民族文化作为根基,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作品背后是设计元素的匮乏、传统文化的缺失。   设计是需要情感的,而情感是需要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与理解,需要我们的观念,需要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在设计中的体现,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和完备的文化修养相结合。尽管设计的审美标准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呈一种动态的趋势,但它始终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的土壤,不能脱离民族心理的共识。文化与民族是不可分的,鲁迅曾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在中国深邃的文化之中,有太多太多浓郁的地方色彩,也有太多元素值得我们去提炼、去推敲,往往只要取出一个小小的点加以仔细的研究、放大、提炼,运用到现代的设计生活中,都将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所带来的愉悦和美感,完全能使形式的审美超越时空因素,从感官上刺激人们从而震撼人们的心灵,它使处于不同目标与不同角度的人乃至不同时代的人,在感受到不同层次的内容的同时又有了共同的心理倾向和共同的感觉经验,以及共同的审美基础。虽然求新扮酷、构思怪异、造型离奇的作品可以取悦人的感官,满足猎奇的心理,但是没有文化内涵,不能体现人文关怀的作品是不能慰藉观者的心灵的,更不能引起观者的共鸣。而只有基于传统,基于传统的情感,现代设计才能“活生生”的站立在我们面前。民间美术就像一条纽带,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文化氛围中的人,在深层意识中连接起来。   如果说民间美术是现代设计的源头,那么现代设计则是民间美术发扬创新的一方沃土,因为只有创新,传统才不会消失,民间美术才不会停滞不前。在设计多元化的今天,崇尚传统和民间美术,不应是一种简单的怀旧,也不是盲目的认同,我们应该把民间美术转化成一种精神,就像很多现代人虽然得益于科技信息时代的物质文明,但仍怀恋和向往民间文化中那浓郁的生活气息、亲切的乡情以及质朴活泼的性格。这也是民族情感和精神的载体之一。也正是人类孜孜不倦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创造,才使的中国民间美术这颗饱含历代劳动人民创作的结晶,永远给人以谜一般的诱惑和不尽的深沉的启示。   一个好的设计一幅美的作品,应同时兼具表象与内涵,它应该既有现代科技的形态美,又有理性思辨的艺术美;既有符合时代潮流的崭新面容,又能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在气质。只有用有技术含量的本土艺术语言结合深入浅出的直接情感表达,创作出的作品才能给人既带来感官的愉悦,以致唤醒人们心中潜藏的情感体验,拨动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民族气息的那根弦;也只有取之于民间,基于传统,才能更久的传承,更好的服务于今天乃至未来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孙建军.中国民间美术.上海画报出版社,2006-1-1   [2]高阳.中国传统装饰与现代设计.福建美术出版社,2005-8-1   [3]吕品田.中国民间美术观念.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7-7-1       作者简介:   胡珊珊 女,学历: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