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读书报告

读《中国哲学简史》对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在经过了对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学习,虽然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历史与发展,但是培养了自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使自己可以在课下到图文阅读一些相关的哲学与传统文化的书籍,感觉收获了很多。当然,也会在以后的学习中阅读更多的书籍,争取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与视野。在读过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有许多的感想,体会到了我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有了自己的一点思考与感想。

“贞元六书”与《南渡集》是冯友兰的早期出版作品,对中国的哲学与传统文化的不同方面与思想做了总结与研究,同时,也是对当时时代时事的一种应用,从中看到了冯友兰的一些观点与思想,对这位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也一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再看《中国哲学简史》就有许多的思考,对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整体体系与各个时期的大概思想有了进一步的体会,这些都成为自己阅读古典名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兴趣点。

冯友兰,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曾就读与北京大学哲学系,还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西方哲学。抗日战争时期,在西南联大任教,同时兼任哲学系与文学院院长。他一面教学,一面在颠沛流离之中完成了“贞元六书”,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从而完成了中国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化;继承发展了中国哲学中“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优秀传统,建立了至今最好的人生境界论。冯友兰先生还对中西文化争论中的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从哲学上解决了诸如文化的中国本位与全盘西化、文化的体与用、文化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等重大问题,为中国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走向自由之路。抗战胜利后,先生偕家人重新回到北平。1946年受宾西法尼亚大学之邀,赴美讲学。在此期间他用英文写出了一部《中国哲学简史》。该书的思想、语言风格及文化、哲学涵蕴别具风采,深受外国读者欢迎。该书从宏观上阐述了中国哲学的整体框架,对中国哲学的精神与背景进行了具体的描述,然后利用时间的顺序概述了我国哲学从古代到现代的思想历程与发展阶段,同时,从中国的主流哲学与传统文化儒家、道家、释家来重点解析我国的哲学内涵,与结合了西方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独到的哲学见解,对现代哲学的发展与前进的思考。

儒家:中国哲学与传统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和精髓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名著,被世代国人推崇,成为我国古代经典的代表名著之一,作为《论语》的主人孔子是我们儒家的圣人,也是教师的第一人,他的地位与形象早就深深的铭刻在每个国人的心理,成为文化的代言人,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已为世人所公认,儒家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灵魂、精髓,同时也对国外的文化与民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汲取儒家文化的养料,发扬那些优秀的因素。

礼仪之邦是我们国家重要的形象与印象,从儒家的“仁”出发,倡导和谐与发展已经是我们国家现在的发展战略,在国家之间、社会成员之间等各种处理人际关系的场合,都大力的倡导与推动和谐的理念,这些执政的理念都充分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现实作用于意义。并且,我们现在学习国学的热度有增无减,在传统文化上的超女于丹,凭借对读《论语》心得的百家讲坛红遍全国,使平常人也开始关注传统文化与哲学,体会古人的思想智慧。还有我国传统节日的假期调整都体现了国家开始重视发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的长久发展与进步。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孔子思想主要分为正名、仁义、忠恕、知命等,还重点描述了孔子对心灵修养的思想,这些思想都成为了儒家重要的精神内涵,其实在《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三纲,也是儒家的文化人格的体现,并且,在格物、致知、修身、治国、平天下,都充分体现圣人的思想,要求成为内圣外王的贤人。儒家的另外代表人物孟子、荀子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进行了很大的构建,这样,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一直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儒家在入世中成为中国正统的统治思想,在历史的各个时代发挥着相应的作用。

道家:出世与追求人生高境界的“仙人”

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将道家思想的形成阶段分为三个阶段,杨朱、老子、庄子。而在一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对杨朱思想的介绍还是很少的,一般都是以老子作为道家思想的第一人。杨朱的思想主要是“人人为己、轻物重生”的思想,与墨子的思想兼爱正好是相反的。以后的道家思想就是从老子的思想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老子的“道”,成为思想的核心,老子对自然主义思想的大力张扬:主张回归自然,不脱离自然,与自然和谐为一。为此,老子提出了人法自然的思想。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与自然相一致、相协调,不能违背自然,更不能破坏自然的和谐。 保持和发扬人原有的素朴的自然本性:提倡返朴归真、敦厚朴实,反对浮华轻薄。浮华轻薄的礼义就是世乱祸首。所以人应当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认识到贪欲多私是罪恶的根源。 无为而治:在上的统治者应当实行无为而治。“无为”即是“顺应自然”。“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圣人治理天下,要顺应民心,不要对百姓多加干扰,要让人民自己去得到应有的自然的发展。

《道德经》是道家的经典名著,也是老子思想的集中表现,他的出世思想成为“隐士”的洁身自好的模范,也是补充了儒家的入世失意的旷达表现,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高境界追求。为那些在官场上失意的读书人提供了出路,使我国民族人格层次明晰。

释家:禅宗,不过基督教却没有内化为民族文化

禅宗是佛教内化为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中国哲学简史》中的禅宗是一种中国的佛学文化,是潜默的哲学,第一义是不可说、修禅的方法是“吃饭穿衣皆是修禅,人人都可成佛”。还有顿悟与无成之功等思想,都是禅宗的重要思想。佛教的文化追求是“心如古井”一切世界的物都是虚幻的,要随遇而安、与世无争。

佛教作为外来的文化可以内化为我国的民族文化,可是基督教为什么没有成为我们的文化与哲学呢?其实在基督教传入我国时,我们一直很欢迎传教士来与国家一起交流文化,还带来了一些新的技术与发明,使西方的新思想与观念传入了中国,但是,在当时的的历史阶段,基督教已经是一种文化侵略的手段,产生的文化冲突时不可以调和的,国人不能接受这种请略的方式,随之,这种文化并不适合我国文化的发展,中国的儒家思想早已成为民族的精神的一部分,基督教是不会占领到这里的。

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中儒家重人伦,道家重无为。每个朝代之初,百废待兴,统治者大多励精图治,道家“清虚自守”、“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就其用来作为恢复国力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法律指导思想。而到了统治中期,社会需要稳定秩序,统治者大多采用儒家伦理来教化百姓,使子女孝顺父母,臣民忠于君主。盛极必衰,由于缺乏监督和制约,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每个王朝的鼎盛便预示着她开始一步步的走向衰败。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中国人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去探究分析一个事物的本质,不会形而上的去思考讨论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关系,所以产生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种子。

读《中国哲学简史》对我国的哲学有了大致的了解,对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读传统文化与哲学时,都是在思考我国文化的发展与前进,在于它对社会的作用,形成我们民族的一种心理特质,就是文化“软实力”,在文化的基础上服务于社会。

学号:08070121 姓名:籍洪亮 班级:行政管理08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