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朱大可:过度的功利化阅读是反文化的

朱大可:过度的功利化阅读是反文化的 英国《卫报》曾发表评论说,如果我们停止阅读,人类的天性也会发生变化。不再有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不再那么善解人意,不再自我反省,不再有创造性的思维。今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国内媒体对公众读书状况的关注再度被提起。

荆楚网的一项调查表明,“功利化”的阅读是当今社会公众无法回避的阅读现状。那么,我们是否真的进入阅读功利化时代?文化精英又应如何倡导“去功利化”阅读?

阅读现象:“只读有用的书”

记者在北京、广州、深圳等一些书店发现,在教辅区人流量尤其多,咨询的人也多,特别是在开学的那个时间段,一些热门的教辅图书由于太畅销甚至卖断货了。在大学书店里,英语四六级教辅书及各种考证类教辅图书往往是卖得最火热的。深圳大学一在读研究生告诉记者,在校园有限的时间里,大多数人会优先选择对求职有帮助的书。

文化学者、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教授朱大可认为,阅读习惯一般是在幼年和少年时期养成的。如果老师和家长鼓励学生只读教辅类工具书,而一旦形成这种惯性,那么他们长大之后,阅读就会相对功利化一些,并会形成“不良偏食”的坏习惯。

不光是在校园,职场人士等群体的阅读习惯也呈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记者在地铁上时常发现捧着书读的上班族,但几乎净是投资理财、心灵鸡汤、厚黑学的书及考公务员的教材。

在深圳某创客大会采访时记者发现,“只读有用的书”才是创客信奉的标准,“我太功利,读不进去文艺的书。我更倾向于实用的书籍。”

记者从深圳各大类图书馆(2007-2014)借阅量表发现,工业技术类与经济类图书借阅量排在第二和第三,由此可见,公众的阅读更倾向于实用类书籍。一些经典名著书籍,很多人表示没有时间读,或者目前不会去读。“创客每天花费在读书上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创客小宋说,“我个人觉得读书是有目的的,我每天的压力很大,要面临各种鸡毛蒜皮的事情,哪有时间去读一些„闲书‟,就算读书也是实用的或目前自己需要这一方面知识的书。”

“当你发现你创造的产品跟不上时代,你就会逼着自己读书。”

“我一般读创业的人在微信或微博上写的文章。”

“我喜欢读《大秦帝国》和《明朝的那些事儿》,看了几遍。但像《左传》这类经典图书,我读了一半,发现根本读不进去,主要是心太浮躁了,静不下来。”

一个人的阅读面,越宽越好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员陈子善认为,我们处于现代化和信息化的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工作压力,促使他们开始关注养生保健、人际关系、家庭教育等实用类书籍,但这一类书有一个问题,就是多而杂,还很烂。“比如我去飞机场、火车站的书店或报刊亭看到的几乎是这一类图书,而且质量也是良莠不齐。”陈子善说。

在朱大可看来,这个现象并不奇怪,“三十多年来的经济改革起了两个重要作用,一个作用是提升了中国人的物质渴望,另一个作用是杜绝了消除这种渴望的可能性。这意味着我们没有办法来逾越物质和现实功利的诱惑。这是生命中的唯一目标,它像巨大的磁铁,把包括阅读在内的所有其他活动,都引向这个中心。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抵抗这个强大的法则。”

朱大可说,功利化阅读为中国人的功利化生活推波助澜,鼓励人进一步放弃精神性探求,成为只为物质利益而存在的逐利性动物。“这种阅读也会造成一种文化假象。表面看来,许多人都在读书,好像中国从此变得颇有文化起来,但实际上刚好相反。过度的功利化阅读是反文化的,它是人本主义精神的敌人。” 一个人的阅读面,越宽越好。譬如我们吃东西,不能老是盯着一样东西吃,这样就完全是“功利化阅读”了。陈子善说,如果研究某方面的领域,专门去找这一类书来阅读,这种阅读未尝不可,不能一概而论。一旦为了投资发财,想通过阅读这类书来实现,那等于沉溺一种“效益期待”的读书。

对于很多人说“没时间读书”,陈子善认为,阅读就像在海绵里挤水一样,时间是挤出来的。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总有一部分是空闲,哪怕用半小时的时间来阅读,也是可以的。“我认为没有时间,工作很忙等理由,不能成为一个人不阅读的理由,只要读者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加上合理地安排时间,就会自觉地去读书。”

“不能推荐的书就是畅销书”

朱大可认为,功利阅读和非功利阅读,应该被看作读书题材中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若把它们对立起来并且只能从中二选一的做法,不是正确的读书策略。“我并不反对实用化阅读,为了提升生存和竞争能力,适当的技能学习无可厚非。但如果只读这类书,而拒绝扩展读书面,探求更高的价值空间,就会很容易沦为功利主义庸人。”

“现在也有一种情况是大中学生需要一纸文凭,而专门去看相关教辅书,可悲的是,等到他们快结束的时候,还没有发现自己真正要读哪一些书。”陈子善说,他在30多岁的时候,发现他真正感兴趣的书籍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一直到现在还津津有味地读,这不完全是功利化的阅读。“因为读书跟我的精神追求有关,跟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了,这种情况是最为理想的。”

朱大可说,“心灵鸡汤和厚黑学的书才是真正需要我们警醒的,因为大多数心灵鸡汤都有毒,而厚黑学更有剧毒,学会这一手,只能饮鸩止渴,加剧中国社会的倾轧、内讧和流氓化。”

有人评论指出,爱读书的人常常看不起实用化阅读,而不读书的人也以此为理由,声称“反正实用化阅读没多大意思,与其如此,不如不读”。

陈子善说,“爱读书的人也不要一味指责实用化读书人,人家读得津津有味,也碍不着你什么事情,但是一个善意的提醒还是可以的,这类书浅尝辄止便可,还有其他的好书可以尝试读一下。比如一个人喜欢吃红烧肉,但经常吃也会反感,尝尝青菜萝卜也别有一番滋味。”

陈子善认为,读书要有中长远规划,比如20多岁的年轻人应该读哪些书,这些书可以慢慢地去读,到了中年,他们应该发现还可以读一些更高级的书,读书是伴随着人们的一生。“我的建议是年轻人读书不能盲目跟风,在我看来,不能推荐的书就是畅销书。”

“要想彻底扭转中国人功利化阅读的局面,就必须从学校教育抓起,并把对应试教育制度的改造作为全民读书运动的真正起点。此外,我看不到有其他更便捷的途径。”朱大可说。

如果老师和家长鼓励学生只读教辅类工具书,而一旦形成这种惯性,那么他们长大之后,阅读就会相对功利化一些,并会形成“不良偏食”的坏习惯。

表面看来,许多人都在读书,好像中国从此变得颇有文化起来,但实际上刚好相反。过度的功利化阅读是反文化的,它是人本主义精神的敌人。

爱读书的人也不要一味指责实用化读书人,人家读得津津有味,也碍不着你什么事情,但是一个善意的提醒还是可以的,这类书浅尝辄止便可,还有其他的好书可以尝试读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