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现优质均衡的教育一直以来是教育事业的目标和理想

实现优质均衡的教育一直以来是教育事业的目标和理想。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 网络技术在现时代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有效地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优质均 衡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 引发了教育教学环境以及教育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信息技术较之传统技术形式,更 加便于支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新型教学。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既是一种被 应用于教学的工具和手段,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重塑了现代的教育。尚若忽视了信息 技术对教学产生的巨大影响,就无法真正理解21世纪教育改革的真正含义。“班班通” 正是顺应这一时代教育要求的产物,同时也代表着时代发展的必然。改进以班级为单 位的课堂信息化软硬件环境,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得教师能够在适当的时候 运用恰当的技术与资源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正是“班班通”期望达到的终极目标。

一、班班通的内涵

“班班通一是个融台了基础设施、软件资源以及教育教学整合等内容的系统工 程。目前,在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对“班班通”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为此,本书对 “班班通”的内涵作出如下界定。

班班通是指学校每个班级里具备与外界进行不同层次的信息沟通、信息化资源获

取与利用、终端信息显示的软硬件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班班通”的含义包含了如下几个不同层次

首先,“通”硬件,每个班级须配备适量的信息化设备和网络设施。不同的硬件、网络和软件配置构成了不同类型的“班班通”。第一类也是最基础的“班班通”类型是使最基本的数字资源以及展示设备进入每一个教室,即简易多媒体教室类型。将简易多媒体教室纳入“班班通”,主要是出于与“农远工程”①模式一兼容的考虑。第二类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核心设备,并配以各种信息展示与交互设备的多媒体教室类型,这是“班班通”目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第三类是普通的网络教室和移动网络教室,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室配置,现阶段主要表现为“人手一机”,在未来甚至可能会发展到“一人多机”的形式。

其次,“通”资源,在硬件通的基础上配备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硬件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信息化的资源。资源是学习内容的数字化表征,是信息化教学及其应用的基础。不同的硬件设备,与之相适的资源种类不相同,资源来源也不尽相同。

最后,“通”方法,即利用信息化资源和设备开展教学活动。让每一个班级、每一位教师、每一门学科的每一堂课,尽量做到日常化应用信息化设备与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常态化和有效地整合,即在合适的时间运用合适的技术完成合适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切实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通”方法不仅仅指课堂信息化有效教学,凡是与教育教学直接相关的信息化有效应用都可以作为其表现形式,比如,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集体研究、协作电子备课、数字化学习型学校建设、家校互联等。由此可见,“通”方法才是“班班通”最后落脚点,其本质是打造教师和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数字化生存方式,其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

“班班通”不是用信息技术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它与“黑板+粉笔”的 教学模式必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共同存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班班通”也并 不是说不管情况如何每堂课必须使用信息技术,而是应该用的课让教师和学生都能够用得上。如何实现“班班通”,并与教学实践完美结合,做到收放自如,让信息技术最终有一天变成必不可缺的“黑板+粉笔”,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智慧与机智。

二、班班通的意义

(一)班班通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价值

我国基础教育网络建设历程中有两项意义深远的工程,分别是“校校通”工程、 “农远工程”。“校校通”工程和“农远工程”两大工程的实施,在缩小城乡差距,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同时也为“班班通”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结合现在全国各区域的实际情况,在发达地区及中西部大中型城市,基本实现班班“通”硬件和“通”网络,而“农远工程”一覆盖的农村中小学,班班“通”硬件和“通”网络将在不久的未来得以实现。这意味着今后学校教育信息化将实现由基础设施建设和初级应用向深入有效应用转型。

“班班通”是将与教育教学相关的信息内容通到每个班级,并系统、有效地应用于备课、课堂教学、学习以及其他教育业务之中。它着力解决信息化环境与资源的创造性应用问题,着力解决优质资源在课堂上有效应用问题,因此“班班通”是整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所在。

(二)班班通标志着教育信息化宏观政策方向的转变

从“校校通”到“班班通”,标志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由“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转向“推进与保障教学应用”,即“从装备转向应用”,为解决“数字鸿沟”的核心问题(资源共享与应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内涵发展带来新的希望和解决途径。

“班班通”是一个事关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从“校校通”到“班班通”,把现代教育充分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使之成为常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寻求有效应用机制与模型,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质量,不仅是城镇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上的延伸,解决了应用信息化资源全面服务学生、服务课堂的瓶颈,而且也是支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破口,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高度有效解决让所有孩子上好学的问题。

(三)班班通将开创基础教育的全新局面

“班班通”是一线教师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实现混合教学的基本条件和必由之路。“班班通”实现教育教学将彻底打破教室、教师、校园的界限,实现局域、城域无界限。校校互通、班班互联、资源共享,这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激发教师的实践激情和学习需求,探索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层次整合的模式与方法,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实效性,最终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班班通”的建设可以分为常规教室建设与专用教室建设。“班班通”的常规教室从简单到复杂又可以分为:简易多媒体教室,它是由电视机与DVD 和电视机与机顶盒两种形式构成的,是最简单的“班班通”建设模式。多媒体教室,它是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配备计算机、投影仪、幕布、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不同显示类设备构成的多媒体教室环境,是目前最常见的“班班通”建设模式。网络教室,它是以计算机机房为核心, 拥有多台计算机组成的网络所构成的教室环境。根据是否配备无线网络教学平台, 又可进一步细分出移动网络教室。移动网络教室,它是以无线移动设备组成的可移动式的网络教室,实际上是网络教室的一种特殊形式,因其在近期内发展迅速,有逐渐成为“班班通”发展主流之势,特单独作为一个类型介绍。专用教室的建设又可进一步分为:数字化语言实验室、数字化科学实验室、教师电子备课室、学校主控室、录播教室、区域综合性应用平台。

“班班通”的常规教室形式从简易多媒体教室到移动网络教室,各类型之间并非没有关联,而是蕴含着一种逐步递进的关系,比如简易多媒体教室通过增加设备就可以变成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教室也可以进一步改造成网络教室。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不同类型的教室对应不同种类的教学资源,简易多媒体教室支持的教学资源类型最少,以及所能支持开展的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支持的教学活动类型也少,且以讲授和情境教学为主;多媒体教室支持的教学资源类型明显多于简易多媒体教室;而网络教室和移动网络教室则在支持以自主合

作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方面更具有优势。总而言之, “班班通”的发展将会从简易逐渐走向综合性、多功能化,从主要支持讲授教学,发展到更好地支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二、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班班通”的基础,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关键也是推进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支撑。由于教学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我们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会出现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属性、不同术语名称的教学资源,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并简化分类,便于让教师能够比较容易地掌握。

结合当前中小学实际常用的资源形态和学术界关于资源的已有分类,“班班通”的资源分为八大类:媒体素材、教学案例、课件、工具(学科工具和通用工具)、文献资料、网络课程、目录索引和试卷试题测评工具。应该说,这八类资源能够真实反映目前中小学实际运用资源形式的基本面貌,且分类相对简单,易于被教师接受、理解和掌握。

教学资源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中介与工具,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它对传统课堂的变革也将越来越具有革命性。如果没有适用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的先进技术潜力将难以被充分发掘。通过教学资源与适当信息技术形式的组合,可以产生如下的教学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2、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3、有利于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4、有利于实现培养协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5、有利于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三、教学活动

“班班通”最后的落脚点是“通”方法,方法又是蕴含在具体教学活动之中。为了给教师具体方法指导而非泛泛地说教,首先就必须明确提出在特定环境、特定资源下可以开展的合适的教学活动;其次进一步明确提出在特定教学环节下可以进行的合适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手把手、比较具体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使其掌握方法,最大限度发挥信息技术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根据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及其学习过程的阶段界定,我们提出一般意义上课堂教学(主要是指新课传授)的5个基本环节:(1)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2)复习旧知;(3)呈现新知;(4)巩固与练习;(5)应用与创新。

对应上述的课堂5个基本教学环节,会有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有些是传统的,也有一些是利用信息技术的,但它们都反映了适合特定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过程,同时也是特定教学方式方法在课堂中应用的一种体现。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每个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丰富。这种变化不仅表现为活动数量上的增加,同时表现为活动性质上的变化,即更适宜于支持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课堂5个基本环节对应的主要教学活动可大致罗列如下:

1.引起注意与告知目标

讲授、演示(实物演示、多媒体演示)、问答、讨论等。

2.复习旧知

讲授、练习(问答、纸笔测验、计算机辅助测验)、演示(实物演示、多媒体演 示)等。

3.呈现新知

实验(真实实验、虚拟实验)、演示(实物演示、多媒体演示)、讨论(传统讨论、 网上讨论)、讲授、示范(真人示范、媒体示范)、探究(传统自主探究、传统合作探 究、网上自主探究、网上合作探究)、问答等。

4.巩固与练习

练习(问答、纸笔测验、计算机辅助测验)等

5、应用与创新

探究(传统自主探究、传统合作探究、网上自主探究、网上合作探究)、讨论(传统讨论、网上讨论)等。

需要说明的是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教学资源虽然能够为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比较理想的支持,但“班班通”并不排斥其它类型的教学资源以及传统的教学方法。应该说“班班通”的教学是一种混合式教学和学习,既有传统教学活动,又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班班通”更关注如何将资源应用的方式由课堂展示型转变为教师为学习者提供信息化资源,供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形式来利用,进而逐步培养起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