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促进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化"

作者:胡玉顺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9年03期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思想路线,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化”,即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也就是在教育理论研究中,把教育的普遍原理,特别是把马克思主义教育基本原理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具体实践相结合,这样建立起来的教育理论,既具有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又鲜明地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征,符合中国的国情,反映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需要。我国教育理论研究者及教育工作者,为建立这样一种教育理论体系,进行了几十年的探索,经历了困难和曲折的道路,未能实现这种夙愿。只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才使我国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化”的探讨获得了活力与生机。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和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给予了我国广大教育理论研究者及教育工作者科学的精神与理论研究的勇气。二十年来,教育理论研究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研究中冲破了许多禁区,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其研究成果无论从理论的深度上,还是研究范围的广度上都突破了以往的水平,为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化”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为深化教育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化”探讨概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理论研究是我国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它的发展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经历了正本清源——探索改革——迅速发展的过程。

  “文化大革命”造成了教育的大破坏和教育理论研究的停顿。1978年12月18日,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四化”建设上来。“两个凡是”的破除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提出,使沉闷已久的教育理论界活跃起来,推动教育理论研究者解放思想,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对许多教育理论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展开了争论。其中比较集中的问题有: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现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问题、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问题,以及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问题。这些讨论清理了以往的教育观念,为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化”的探讨打下了基础。1981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教育理论界的讨论起了正确的导向作用。这一阶段是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化”探讨的“解放思想,正本清源”阶段。

  在“解放思想、正本清源”的基础上,教育理论以研究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为中心,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目标,进行积极的探索。集中研究的问题有:(一)对教育科学自身进行反思,探讨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体系”的内涵上获得较一致的认识;(二)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进一步深入,确立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三)深入探讨了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与教育的关系,确立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四)对“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概念、划界,以及对传统教育的评价、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等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五)对端正教育思想、明确培养目标、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理论依据进行了研究,并进行了各种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六)对社会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是关于教育本质问题讨论的进一步深入,是深化教育改革所面临的新的理论课题。

  教育理论界在邓小平同志一贯坚持和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教育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深入探讨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和教育自身发展规律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为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化”探讨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这一阶段是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化”积极探索阶段。

  1985年以后,国家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继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科技体制改革决定之后,中共中央又发布了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又作出了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以及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一切都大大推动了教育实践的发展和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呈现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涉及教育内部和外部各个方面的改革热潮。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要求我们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开放的胆子更大一点,建设的步子更快一点,千万不可丧失时机。这更加鼓舞了广大教育理论研究者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决心和信心。为了加快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他们又对一些问题做了新的探讨:如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总体认识问题、研究对象和范畴问题,社会主义教育的总体特征问题,教育改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构建体系”方案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使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化”的构建已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目标,人们为实施这个目标已开始做具体的“施工建设”。这一阶段,是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化”迅速发展阶段。

  二、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探讨”过程中的理论启动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化”的探讨过程,始终是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坚持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研究中冲破了许多禁区,产生一些新的理论启动点,促使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化”的探讨深入发展。

  所谓理论启动点,是指在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化”探讨过程中,某种理论观点的提出、确立,可以使探讨过程发生深刻变化,促使“探讨”过程升华、发展。二十年来的研究中,“对教育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观点的质疑”、“现代教育理论的确立”、“教育主体论”的提出,是促使“探讨”过程发生深刻变化的理论启动点。这些理论启动点源于“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

  对教育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观点提出质疑,是因为在50年代,我们几乎没有经过什么深入讨论就接受了苏联关于“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在这个理论前提下,又把教育的社会职能简单地归结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片面地夸大了教育的政治职能。在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中,又把这个命题推向极端,把学校说成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教育失去本身的特点而徒具形式,丧失了其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发展受教育者身心的固有价值。在这样的事实下,1978年3月, 于光远同志率先在《学术研究》上发表了《重视培养人的研究》的文章,对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观点提出质疑。由此引发了教育理论界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

  对教育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观点提出质疑的意义,在于启动了对教育本质问题的大讨论。讨论中提出的各种观点都体现出思想的解放,具有探索性。我们看到,讨论中的每一种观点都有自己的悖论,人们对每一种观点都有一种不满足感,促使着人们进一步根据中国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独立思考。过去那种追求一种统一标准结论或不加质疑照搬外国经验的观点逐渐被抛弃,人们开始从多种角度来认识教育现象。这种观念上、思维方式上的变革,只有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才会出现。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革命为什么能取得胜利?就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道路、形式和方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27页。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对教育本质的讨论,至今没有统一的结论,但人们对教育功能的认识却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入。人们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之中找到了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化”的道路、方法和形式。这时,我们才切实感到,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开始从过去的抄袭、移植、附属的理论研究框架中解脱出来,认识到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和条件,依据自己的力量、走自己的路,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

  现代教育理论的确立,是“探讨”过程中的又一理论启动点。关于这一问题的确立,是教育理论界解放思想的结果,是中国教育思潮与世界教育改革潮流交汇的象征。

  何谓“现代教育”?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人认为,现代教育相对于古代教育、中世纪教育、近代教育而言,它以生产关系或社会发展过程中重大政治体制变革为标志。有的人认为,现代教育和对于与古代生产相适应的古代教育而言,它以生产工具的变革为标志,其本质是大生产性与阶级性的统一。也有的人认为,现代教育相对于原始状态的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而言,其本质是以现代生产和现代生活方式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文化为内容,以人的现代化为目的的教育。它根植于现代社会,面向未来的发展。这种教育既存在于现实,又是教育发展的指标。还有的人认为,现代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的等等。

  现代教育理论的探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确立现代教育的方法,是从宏观的角度、整体的角度、本质的角度把握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或最原始的动力,这是对“教育仅受生产关系制约”理论的突破。在这样的理论基点上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与现代生产、现代科技的关系,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认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将有更大的突破,使教育理论研究更符合中国的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再有,现代教育理论的确立,把我国的教育改革推向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体之中。我们看到:在我国教育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遇到的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成为促进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参照系,使我们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明确,前景更广阔。

  “教育主体论”是近年来提出的一个新观点。它以自身蕴藏的内涵吸引着人们的注意。有的研究者甚至把它看作“热点中的热点”。这个观点的提出,是促进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化”的又一理论启动点。

  “教育主体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只能从教育的本身来说明,只能从教育赖以产生的客观矛盾及其解决这一矛盾的特殊性来说明。教育赖以产生的根本矛盾,是社会与人的矛盾,确切地说,就是人类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矛盾。而解决这个矛盾唯有依靠教育。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和发挥人的主体性。”“主体性”是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的主体性,首先表现在“培养人的主体性”上,其次,表现在教育过程的主体性,第三,表现在教育系统的主体性。

  首先,提出培养人的主体性,提高了教育自身对社会作用的本质力量。我们看到,我国进行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是为了充分释放人的能量,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潜力。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对人的主体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几乎每一个人都面临着新的选择、新的挑战,要善于“捕捉机遇”、“抓住机遇”。但当机遇到来的时候,是否能真正抓住,主要在于人的主体性是否充分发挥出来。可以说,没有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就不可能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要求提高社会主体的素质,教育如果认真考虑培养人的主体性问题,这个问题如果能够引起重视或得到解决,那么,我们所面临的人的素质与社会改革不相适应的矛盾、教育的现状与社会现实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就会得到较好的缓解,能进一步提高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人的主体活动来体现的。教育提高了人的主体性,也就提高了教育自身对社会作用的本质力量。

  其次,提出教育过程的主体性,为教学过程、德育过程的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以往的教育理论比较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太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比较注意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从总体上看,仍停留在静态的思考上,采取有效措施使教育过程动态化不够,没有使学生主体处于积极的活动之中,学生没有更多的独立感知、思考和独立探索的机会,没有为学生创造更多地发挥主体性的锻炼机遇。而教育过程主体性的提出,为解决这个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确立教育系统的主体性,可以使我们从更深层次认识教育的规律。教育有自身的特点、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是通过自身的运行体现出来的。如果不考虑其自身运行机制,仅仅简单看作一种工具,那么,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不能得到充分的显示。可以说,教育的主体性问题涉及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无论是宏观的教育还是微观的教育,都不能回避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是发展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的根本问题,也是解决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化”的主要理论问题。

  三、认识与思考

  展示20年来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化”的探讨过程及促使教育理论研究升华的三个理论启动点,我们有如下的认识与思考:

  第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年,我国教育理论研究在“中国化”探讨上取得的进展和成就,超出了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是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些成果的取得从根本上说是依靠了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指导,依靠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国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改革实践为教育理论研究创设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我们看到,教育理论研究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战线,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而教育理论研究中的每一进展,每一理论启动点的确立,又为我国教育改革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一些问题的讨论,虽未取得完全一致的看法,但对问题探讨的意义已超过事实本身。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根本指针,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把科学的态度和创造精神结合起来,教育理论研究将取得更大的成果。

  第二,在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化”探讨中,广大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唯书、不唯上,积极探索,在强调走自己的路的同时,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理论和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与我国的教育实践相结合。这是教育理论研究不断升华,产生飞跃的内部条件。可以说,研究过程的深化,也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具体表现,是人们观念上、思维方式上的变革。正是在这个前提下,人们才能从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角度认识教育现象,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而不同的结论又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和不断完善。这标志着教育理论研究的自主意识、独立意识在增强,这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必备的条件。

  第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需要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日积月累的探索。在肯定20年来取得的研究成果的同时,更要有一种紧迫感,看到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改革实践、与社会经济改革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在教育理论研究“中国化”方面,思想解放的程度、改革建设的步子距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一些先进的、正确的教育理论虽然提出,但并没有完全被认同,还没有充分地体现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停留在旧的、固有的模式中。所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除了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优化的外部社会条件和良好的内部因素外,还应有民主的学术气氛和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使人们的思维更具有扩散性和深刻性、使教育理论研究有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作者介绍:胡玉顺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 1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