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云南省高职院校医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研究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究其成因,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高校教育体制及毕业生自身原因。本文就云南省医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为帮助他们走出就业困境,提高就业质量,并促进医药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更好地开展提供科学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医学生 就业困境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35-02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也是衡量经济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就业率便成了人们衡量高校教育教学水平最直接的数据,也是高校在教育评估体系中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鉴于此,部分高校为为了能够顺利通过考核,想方设法地追求就业率,而忽视了就业率不等同于就业质量这样的一个本质问题。事实上,就业质量才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风向标。   一、云南省高职院校医学生就业现状   1.高职类医学院校及其毕业生特点   云南省高职类医学生的就业现状既有全国大学毕业生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在全国大学生数量逐年递增的趋势下,加之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更有2013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言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凸显的问题也日嚣尘上,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随着就业难度的加剧,人们对医药卫生行业情有独钟,导致很多同学及家长并不因自己的喜好而选择学校和专业,有的即使高考分数达到三本,甚至二本,他们却把目标放在了高职院校医学专业,他们坚信即使医学专业就业难度也在加大,但相比其他专业,医学专业在就业时还是体现出了较大优势。加之目前社会对医学生的需求呈供不应求之势,各高职院校为了生源有所保障,都把精力集中在了开设医学专业上,一方面医学生的数量逐年递增,另一方面由于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毕业生的质量也大大降低,在就业过程中难度更是越来越大。   2.云南省高职类医学生就业现状   云南省高职类医学生的就业现状总体来说是令人担忧的。   首先,云南省人从古至今就有“家乡宝”的这种意识,不愿意“走出去”,只要能有一息尚存,他们都不会选择离开家乡去省外就业,然而在云南各高校的省外生源,他们对云南省的就业市场却有着极大的偏好,他们有不少一部分毕业生都会选择留下来,因为相较其他各省,省外生源在云南省是具有就业竞争力的,这部分学生的留下,更加增添了云南省籍学生的就业难度,绝大部分云南省籍毕业生对就业前景不报乐观态度。   其次,很多学生由于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就不愿意再回到大山里去,偏远乡村的医生还是极其匮乏的,尽管待遇很好,但他们都不愿“下基层”,他们希望留在省城或者地州市。尽管高职院校近几年来在就业导向上不断地鼓励毕业生“走出去、下基层”,但收效甚微。   这种状况令人堪忧。   再次,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毕业即创业的情形下,云南省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对他们来说,创业是件很遥远的事,也是件很难很苦的事,虽然各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中极力引导,但固有的思想意识很难短期内改变,每年的创业学生凤毛麟角。   另外,高职类医学生由于学历层次较低,他们没有跟本科生竞争的资本,他们只能在没有理想的单位录用的情况下退而求其次,只要能养活自己,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但可喜的是他们绝大部分人不会眼高手低,没有本科生、研究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窘境,但由于无奈的选择,带给他们的是对工作自身的不满,对自己的前途看不到希望,很多学生出现挫败感,认为高职类院校读出来意义不大。   二、高职院校医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通过问卷方式分析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三所学校一至三年级部分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云南省高职院校医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大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可度较高,但对就业前景过于担忧。据调查显示,有75.3%的学生表示喜欢自己的专业,并希望毕业后从事能够从事相关专业,10.2%的学生保持中立态度, 有14.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所学专业,是为父母所逼。其中有54.4%的学生毕业后表示最大的愿望是进入医院工作,但84.1%的学生对自己的前景表示担忧,感觉自己学历低,就业形势如此严峻,他们的竞争力较弱,另外医药行业门槛高,对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只有极少数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二是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不足。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没有足够的认识,对自己的未来走向不明确,感觉职业规划没有多大意义,仅有15.6%的学生对未来有清醒的认识,并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职业生涯规划。64%的学生对学校开展的就业指导课程不感兴趣,认为并不能够提升自己的就业创业能力。   三是对职业定位不明确。虽然绝大部分学生都期待能够进入医疗卫生行业,但他们更多的是担忧找不到相关工作,由于专升本、事业单位、公务员竞争激烈,绝大部分学生只是报着重在参与的态度。另外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云南籍学生的“家乡宝”思想导致他们不愿走出去。在职业目标的选择上,他们还很盲目,容易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   四是就业观念僵化,80%以上的学生选择稳定安逸的单位,对于进入私企持怀疑和悲观态度,对于自己创业更是一件可望而不及的事情,他们认为经历了大学生生活的目的就是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样才能对得起自己多年来的苦读,才能对得起含辛茹苦的父母。   2.通过近三年来的就业工作数据分析存在的问题   由于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对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方面没有做出具体的要求和规定,各高校在就业率方面便没有多大压力,通过近三年的就业工作数据的分析显示,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在逐年增长,这对各高校来说或许是件喜事,但对国家整个教育体系,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来说并非好事。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国家教育部的这种考核体系单纯地提出对就业率的要求,促使高校各显神通,最终都能如愿通过考核,但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高职类医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小觑,一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够找到理想中的工作,甚至毕业两年了还不能够养活自己。二是云南省绝大部分毕业生创业意识不强,近三年来每年毕业生创业人数不足1%。三是在乡镇医生严重缺乏的状况下,就算在解决编制、给予提供优厚福利待遇的诱惑下,同学们对此依然兴趣索然,导致了供求关系脱节现象频发。另外,毕业生的质量逐年下降,这让用工单位也深感无奈。用人单位也希望提供高职类医学生更多的机会,但实践证明,很多学生会让他们失望。   以上问题表明,尽管我们处在较高就业率的光环下,但就业质量却是我们最为棘手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就业质量完善就业工作体系的主要举措   1.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首先,国家要慎重授权高校盲目开设医学专业,高职院校要严格控制扩招医学生,坚决不能只求数量而不顾质量把学生培养成半成品后便推入社会,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要通过国家层面来解决。   其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医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高职医学生给用人单位的感觉是理论知识较弱,动手能力更差,这完全根源于学校教育环节的薄弱。   再次,高校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培养毕业生,要把社会对医学生的需求作为培养目标。另外,可以适当扩招定向农村医学专业学生,以填补乡村医生的空缺。对于泛滥成灾的专业要适当控制。否则,在这种供需不平衡的情况下,既不利于毕业生就业也不利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2.增强校企合作   通过校企一体化办学,建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即校内学习与实训结合企业顶岗实习[1]。   目前,国外已经建立了比较成熟的校企合作体系,他们把学生放入企业,通过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理论知识的学习,这给学校、学生和企业带来了三赢的局面。目前,很多专家针对职业教育如何发展,也在不断地研究提出建设性意见,他们认为,在校企联合的优势下,可以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构建了一个资源共享,利益共享的良好局面。对于高校而言,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优势。将医药类高职学生放企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和锻炼,他们很快就能够成为专业人才。我们学校护理专业正在通过校企合作方式把更多的学生送到医院,效果极佳。很多优秀学生毕业后直接与该医院签订就业协议,一方面解决了就业问题,另一方也促进了就业工作的开展。   3.提高医学生素养   首先,医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更要的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因为医学生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医药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并转而影响学生就业率。对于“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不仅仅流于口头传诵,更重要的是烙在内心深处,要做到真心的接受和认可这一崇高的医学理念,也只要这样才能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适应社会的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次,在学校教育中,还应积极构建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努力挖掘医学生专业课中的人文内涵,丰富人文教学内容。[2] 引导学生树立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理念,培养自觉自信、积极乐观的择业心态。   4.转变就业观念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大学生往往就业期望值偏高,自我定位不准,职业观念僵化,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培养学生树立多方面的就业观,从而解决就业难的问题。[3]在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方面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高技能、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树立职业规划意识,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降低就业层次,拓宽就业领域,提高就业率。[4]   为了促进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国家出台了关于就业创业的一系列政策,一些发达地区高校开始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部分高校设置了大学生创业基金,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机会,甚至把创业率与就业工作挂钩。[5]以更好地完善就业工作体系。   四、结语   高职类医学院校应明确培养目标,在追求就业率的同时,更要注重就业质量的提升,把培养医学生的职业思维、职业道德、职业技能作为主要培养目标,同时不断增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高职院校医学生就业竞争力,从而为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工作更好地开展提供科学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玉侠,大学生就业难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6(3):63-65.   [2] 张艳清 杜长林等 医学研究所人文素质培养的探索[J]医学与哲学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9(1):64-65.   [3] 陈建松 王衍 浅谈如何转变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挂念[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01):75-76.   [4] 周烁,吴蕾蕾等 关于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75-76.   [5] 万茗,刘淑英.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浅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