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预防医学(二)

绪论

[单选]现代学模式为生物-心里-社会医学模式。

[名词解释]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宏观与微观的技术手段,研究健康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阐明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调高生命质量为目标的一门科学。

2.医学模式:是人类在认识自身健康与防治疾病过程中对医学问题的整个思维方法。

[简答]现代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具有以下特点:

(1)预防工作服务的对象是整个人群,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及患病人群;

(2)研究的内容是防病愈保健;

(3)工作的对策是积极主动;

(4)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与宏观想结合。

[综合]健康的10项标志:

(1)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事物的巨细;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适应环境变化;

(5)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材均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皮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齿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

(9)头发又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第一篇 预防医学概念

第一章 环境与健康概述

[单选、填空]1.英气疼痛的化学元素是镉。

2.生物圈内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功能单位是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内部各个不同营养级别的生物体通过食物网连成一个整体。

4.造成机体损害易感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生物机体的遗传多态性。

[多选、填空]1.次生环境包括生活环境和劳动环境。

2.在生态系统中维持生物种群间物质与能量流动的桥梁是食物链、食物网。

3.根据由无人为活动污染,自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4.自然界中存在各种环境因素,按环境因素的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3类。

5.按照危害的类型,一案板可将环境污染引起的疾病分为公害病、职业病、传染病、食源性疾病。

[名词解释]1.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污染原因,使得进入环境的污染因素的量或作用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织成与性质发生

改变,造成了生态平衡失调,并对人类健康产生了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

2.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放到环境中未经转化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

3.二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后,在环境中发生各种反应转化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理化性状不同的心污染物。

4.剂量——效应关系:是指某化学物质的摄入量与其引起机体生物学效应强度之间的关系。

5.剂量——反应关系,指暴露于指某些化学污染物的群体中,暴露剂量与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的生物学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6.相加作用:多种化学毒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枭应等于个化学毒物单独的毒效应的总和。

7.协同作用:指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大于个化学毒物单独作用时的毒效应的总和,即曾毒作用。

8.加强作用:一种化学物质对某器官或系统本身并不毒性,但与另一种化学毒物同时或先后进入机体时。使其化学毒性增强,称加强作用。

9.拮抗作用:指多种化学毒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小于个化学毒物 单独作用时的毒小勇之和。

10.独立作用:由于各个化学毒物毒作用机制不同或毒作用靶不同其毒效应重点不同,所引发的毒效应也互不干扰,表现为各自的毒效应,此种联合作用为独立的作用。

11.公害病:是指有严重的环境引起,经过政府认定的一类地区性忽然性疾病。

[综合]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和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人与环境形成了一种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依赖与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1)人与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地进行着物质交换、能量沟通与信息交流,保持着冬天平衡,称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2)人与环境的适应性:在人类长期进化发展过程中,各种环境条件是经常变化的,人体经过长期的适应性调节,对环境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现代人类的行为特征、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都是适应其周围环境变化的结果。

(3)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包括人队环境的作用和环境对人的作用,首先,环境为人类提供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环境的组成成分及存在状态的任何改变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其次,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也以各种形式不断地对环境施加影响,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变化。

第二章 生活环境与健康

[单选]1.酸雨的Ph

2.我国最主要的饮水消毒方法是氯化消毒。

[多选]常用的氯化消毒剂有液氯、漂白粉、漂白粉精。

[填空]1.正常成人的每日生理需水量约为2.6~3L。

2.集中式给水的卫生措施主要包括水源选择与水质化的消毒处理。

[名词解释]1.急性危害:当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在短期内急剧增高,使当地居民吸入大量的污染物可造成人体健康的急性损害作用。

2.慢性危害:居民长期接触低浓度的大气化学污染物可引起各种慢性危害,

还可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变态反应,甚至可导致肿瘤与胎儿畸形。

3.温室效应:只地球便面大气中的CO2\CH4 N2O和CFCs等气体吸收地表发射

热辐射,使大气温度增加的现象。

4.臭氧空洞:臭氧层能吸收太阳辐射中大大部分紫外线,是地球的保护层。由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被广泛应用的氯氟烃和溴氟等物质进入大气,导致污染区臭氧层臭氧被消耗,即出现臭氧空洞。

[简答]1.生活应用水的基本卫生要求;

(1)感官性状良好;

(2)流行病学安全;

(3)水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健康;

(4)水量满足需要。

2.饮用水污染危害通常表现的特征:

(1)感官性状发生改变,水体可出现出现异色、异味、臭味、浑浊和肉眼可见物。

(2)引用者出现的不良反应;

(3)水质检验异常;

(4)明显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

3.住宅建筑的卫生要求:

(1)微小气候适宜;

(2)采光照明良好;

(3)室内空气清洁;

(4)隔音性能良好;

(5)卫生设施齐全;

(6)环境安静整洁;

(7)防止疾病传播。

[综合]室内空气污染的来源及不良住宅建筑的健康危害:

(1)污染来源:①室外污染物进入室内;②室内的燃料燃烧;③香烟烟雾的污染;④建筑装饰材料污染;⑤家用电器设备;如计算机等的电磁辐射,空调长期不清洗产生的致病菌等;⑥烹调过程中烟油的污染等。

(2)健康危害;①眼黏膜和呼吸道黏膜刺激症状:建筑材料、装饰修材料和家具,家庭化学品以及烹调、吸烟等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同时,许多地区为了防降暑或防寒保暖、节约能源,要求建筑物有良好的密闭性,使得室内通风换气的性能减低,导致污染物浓度升高,空气质量下降。这些因素可引发在室内生活与工作的人们出现 黏膜与呼吸道黏膜刺激症状。②化学过敏反应:室内空气中存在的许多化学致敏物质作用于机体组织器官或系统,会引起机体的过敏性反应。。排除致病因素后这些症状会改善或消退。③慢性潜在性危害:室内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很低,不容易被发展,长期在被污染了的室内环境工作和生活,会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危害。另外,这些低浓度化学物引起的疾病,症状往往表现为慢性过程。

第三章 食物与健康

[单选]1.食物营养的供给量高于能量时,INQ>1

2.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膳食模式是东方膳食模式。

3.配合检查心脏功能的实验膳食是饱餐实验餐。

4.中国成人正常身体指标数(BMI)是18.5~23.9。

[多选]1.营养调查的NER包括膳食营养调查、人体营养水平的生化检验、营养不足或缺乏的临床检查、人体测量资料的分析。

2.人体营养水平检测的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血脂、血糖、矿物质、维生素。

[填空]1.人体需要的五大类营养素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

2.蛋白质成分约占正常人体重的16%。

3.提高谷类蛋白质最多的视食品是大豆。

4.医院膳食大体分为3类,即基本膳食、治疗膳食、实验膳食。

6.正常人每日体重变异月为±0.1kg

[名词解释]1.实验膳食:指在临床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常用来配合进行某些特殊功能检查的膳食。

2.食物污染:是指食物从种植、养殖到视频生产、加工、储存、运输及销售过程中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食物,使食品安全性、营养性和/或感官性状发生改变的过程。

3.膳食结构:又称为食物结构,是指消耗的食物种类及其数量的相对构成,它宝石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组成关系。

4.合理膳食:又称平衡膳食或健康膳食,是指全面达到营养供给量的膳食。即保证摄食者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全面达到营养生理需要量,又在各种营养素之间建立起一种生理上的平衡。

[简答]1.合理膳食的基本要求:

(1)满足机体的需要;

(2)摄入的营养保持平衡;

(3)食物对人体无害;

(4)食物加工与烹调合理;

(5)建立合理的用膳制度和良好的饮食习惯。

2.食物营养价值评定的目的:

(1)全面了解各种食物的天然组成成分,包括营养素、非营养素类物质、抗营养因素等。提出现有主食食品的营养缺陷,并指出改造或创新食品的方向,解决抗营养素因素问题,充分利用食物资源。

(2)了解在加工烹调过程中食品营养的变化和损失,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存食品中的营养含量,提高食品营养价值。

(3)指导人们科学地选购食品和合理配置营养平衡膳食,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及预防疾病的目的。

[综合]基本膳食的膳食原则包括一下方面的内容:

基本膳食按期质地及烹调加工原则可分为普通膳食、软食、半流质、流质4种。

(1)普通膳食的膳食原则:①必须是适合机体需要的平衡膳食,含有充足的各种营养;②一般正常的食品均可采用;③避免应用强烈辛辣刺激性的食品或调味品;④脂肪食品、油炸食品及其他不易消化的食物应少用;⑤烹调应多变花样,注意色、香、美,以增进食欲;⑥每日供应3餐,总能量为6700~10040kj(1600~ 2400lcal),蛋白质70~90g.

(2)软食的膳食原则:①食物套易于消化,便于咀嚼;食物要切碎,烧烂煮熟;②不用油炸及粗纤维多的食物,忌用强烈辛辣的调味品;③注意补充维生素充足的食物:长期采用软饭,因蔬菜都是切碎煮软,维生素损失较多,故要补

充;④营养素含量不低于普通饭,全日能量为5850~9200kj(1400 ~2200kcal),蛋白质,50~70g。饮食需鲜美可口,一日三餐,在经济条件许可时,下午增加一餐点心。

(3)办质流的膳食原则:①食物应极软,易于消化,易于咀嚼及吞咽,呈半流动液体的食物。②少食多餐:通常为每2~3h进餐1次,每天5~6次,其能量在6270~7530kj(1500~1800kcal);蛋白质40~60g。③如有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应采用少渣半流食。对伤寒、痢疾患者的饮食不能给含纤维及胀气的食物,如蔬菜、生水果等,对痢疾患者的饮食不能给牛奶及过甜胀气的食品。④禁用的食物包括油脂多或油煎炸的食物,及粗纤维食物和辛辣调味品等。

(4)流质的膳食原则:①食物呈液体或在口中融化为液体者;②少食多餐:每2~3h供应1次,每日6~7次,每次200~250ml;③凡腹部手术者及痢疾患者,为避免胀气不应供给给牛奶、豆浆及过甜的液体;④喉部手术者,如扁桃体除后给予(冷流质)同时禁用过酸、过咸的饮料;以免伤口刺激疼痛;⑤凡用鼻管理喂人的流质,忌用蛋花汤、浓米汤,以免管道堵塞;⑥不宜长期采用:此种饮食所供能量及营养素不充足,能量少于4180kJ(1000kcal),蛋白质少于30g。

第四章 职业环境与健康

[单选]职业卫生服务的对象是职业人群和劳动环境。

[多选]1.常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致病生物因素、生产过程不良劳动条件、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不良机体状态。

2.职业卫生服务模式包括国家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保健中心、社会健康保险机构、私人卫生保健机构。

[填空]1.生产环境中存在的职业性有害化学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

2.从实际意义上讲,职业生命阶段是指从开始职业活动到离开职业岗位时间段。

3.职业卫生服务的目的是促进职业人群健康。

[名词解释]1.职业健康促进:综合队职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对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政策、法规、制度和组织进行卫生干预,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环境条件,加强职业卫生服务等,达到促进劳动者健康,提高工作生命质量的目的。

2.职业禁忌证:是指不以从事某一特定职业或解除某一特定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特殊生理或病理状态。

[简答]1.提高劳动者职业生命质量的主要措施包括:

(1)避免和减少职业有害因素和安全隐患对劳动者健康造成的损害。

(2)增进劳动者的精神健康和心理卫生。

(3)优化劳动体质,保证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待遇。

(4)加强职业教育,完善和提高劳动者自身的技能素质。

(5)实施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促进和职业卫生服务。

(6)消除和改变劳动者的不良生活方式与行为等。

2.职业卫生服务的内容包括:

(1)职业安全卫生状况的定位和规划。

(2)职业环境卫生监测。

(3)劳动者健康监护

(4)健康危险度评价

(5)危险告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6)实施与劳动者健康有关的其他初级卫生保健服务

[综合]职业环境卫生监测的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对职业者劳动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提高控制措施都需要进行职业环境卫生监测,内容包括职业环境监测和职业者生物检测。

(1)职业环境监测的内容:①监测劳动者的工作组织、劳动情况以及可能影响健康的人体功效学因素;②评估可能对劳动者健康产生危害的职业卫生条件和职业有害因素水平(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③评估劳动者接触到的不利心理因素和不合理工作安排;④评估职业事故和重大灾害的风险;⑤监测安全措施和个人防护装置的使用情况、维护和保养情况等;⑥监测职业有害因素控制系统的运行气孔;⑦评估一般卫生及卫生设备。

(2)职业者生物监测内容:职业生物监测主要是通过监测职业者体内生物标志来进行。包括:①监测生物材料中职业有害化学物机器代谢产物含量,以确定劳动者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水平、有害因素吸收程度机器在人体生物蓄积水平。常见的生物材料有尿、血、头发等,如尿中酚的含量测定可作为苯接触的生物监测指标;②监测劳动者机体的生物效应剂量,评价职业性有害因素损害机体的生物效应剂量。这类指标包括生化、生理、生物物理、免疫等,多以生化指标为主,且大部分是非特异的,需要对该有害物质的毒理学基础知识所了解(尤其是毒作用机制的认识),如放映职业性毒物或其代谢产物多DNA损害的指标有DNA链裂、DNA加合物等。

第五章 医院环境与健康

[单选、填空]1.夏季普通空调房间室温一般应控制在26~28℃。

2.夏天普通空调房间和特殊空调房间的相对湿度一般应分别控制在45%~65%;50%~60%。

3.候诊室、普通病房等场所在室温为22℃左右时,风速应≤0.5m/s.

4.接触皮肤 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cfu/m³。

5.接触皮肤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200cfu/m³.

6.采用氯化消毒剂进行处理的医疗机构的污水,若直接排入地表水体,应进行脱氯处理

[多选]1.医院环境的室内微小气候主要是指气温、气湿、气流、辐射。

2.医院污物处理对象包括病原微生物、机体废弃组织、化学污染物和药源性废物、废弃医疗器皿、放射性同位素。

[填空]1.冬季时,病房、治疗室等场所室温为18~22℃,分娩准备为20~22℃,手术室及产房为22~26℃。

2.母婴同室、早产儿室、婴儿室、新生儿室及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义务人员受伤,不得检出沙门菌。

3.医院医疗废物处理的“转移联单”应保存3年。

[名词解释]1.感染性废物:是指可能含有原菌(细菌、病菌、寄生虫或真菌)的废弃物。

2.护理职业暴露:是指狐狸人员在医院狐狸工作中,对存在的各种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心理因素的职业接触。

[简答]1.医院室内环境质量要求变现再一下方面:

(1)室内微小气候,主要是指气温、气湿、气流和辐射。

(2)室内噪声卫生标准。

(3)生活饮用水卫生要求。

(4)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卫生要求。

(5)医疗用品与医疗器械的卫生要求。

2.护理区环境卫生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1)物有定位,用后归位,养成随时随地注意清洁清理合计,保持整洁的习惯。

(2)病室内定期除尘,地面及所有物品用湿式清扫法。

(3)及时清除治疗狐狸后的废弃物及病人的排泄物。

(4)非病人必需的生活用品及非医疗护理必需用物一律不得带入病房。

第六章 非物质环境因素与健康

[多选、填空]1.常用的反映人群健康状况的指标有出生率、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

2.在发展中国家,认得主要死亡原因是传染病、呼吸系统疾病。

3.再发达国家,人的主要死亡原因是癌症和心血管疾病。

[名词解释]应激:是指人们面对困难与逆境而产生的压力和反应,亦指机体与环境缺乏适应的一种心理状态,又称为心理压力或紧张刺激。

[简答]1.情绪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特征:

(1)情绪是有客观现实的刺激引起的,不是固定的;

(2)情绪是主观体验,包括情感。情感是与高级的、社会的与行为的社会评价相关系态度体验;

(3)情绪的个人基础需要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的需要。

2.应激对健康的双重影响:

(1)有利方面:可动员机体非特异性适应系统,产生对疾病的抵抗,增强体质和适应能力。给人激励和振奋,使人心情愉快,精力充沛。

(2)不利方面:应激时间刺激过大或刺激过长、引起适应机制失效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及身体障碍。特别与某些精神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如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心身疾病等。应激时间刺激可以引起免疫功能改变,不但会增加对传染病的易感性,而且有促癌、致癌作用。

3.促进健康的行为包括。

(1)积极的休息与睡眠

(2)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

(3)积极的体育锻炼

[综合]文化和教育对健康的影响:

(1)文化教育影响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以经济为基础,以文化为导向,是否拥有一定的物质上生活资料,是经济问题;如何支配这些物质生活资料,是文化问题。教育主要通过培养人的文化素质来指导人的生活方式,因此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能力及行为生活方式,影响人们死亡精神生活,进而影响人们死亡身心健康。人们对生活资料的支配,取决于生活的认识,包括怎样生活的价值取向和如何实现好的生活的知识范畴。教育正是通过传播者两个方面的知识,对人的物质消费进行文化导向,引导人们进行有利于健康的合理消费。

(2)文化教育影响着我保健能力: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的健康保健意识,主动关心自己的健康,寻求较好的生活质量。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容易接受和正确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注重生活质量,保持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心理环境,积极地

保护自己的健康。

(3)文化教育影响后代健康: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对其后代的健康又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随母亲教育水平的提高,其婴儿死亡率降低,父母的文化教育水平高,经济收入高,能为后代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卫生保健服务,后代也能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因而能有效地预防疾病,促进后代的健康成长;而父母的文化程度低,则影响就业,其工作和生活环境恶劣,经济收入低,对其后代的健康有严重的影响。

第七章 预防保健策略与措施

[单选]1.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是计划免疫。

2.海员通过服用维生素C来预防坏血病,者属于计划免疫。

3.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用橙色进行预警的是Ⅱ级。

[多选、填空]1.计划免疫的免疫程序包括儿童基础免疫程序和特殊人群或特殊地区人群免疫程序两种。

2.按卫生监督的性质可分为将其分为预防性卫生监督、经常性卫生监督、应急性卫生监督等。

3.疾病监测步骤包括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资料、信息上报与反馈。

[填空]疾病的发病因素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绝大多数疾病,环境因素在发病中其主要作用。

[名词解释]1.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实施以消除或控制人类健康的生物、物理、化学、社会与心理的致病因素,使人群免受致病因素的危害,病对人群进行卫生宣传教育,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2.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预防或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它是发病期所进行的预防止疾病发展的主要措施。

3.第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是指在疾病的临床期为了防止疾病恶化、预防并发症、减少不良反应、阻止残疾、促进康复、延长寿命而采取的及时而合理的治疗措施。

4.计划免疫:是根据人群免疫状况与疫情监测分析,按照规定程序,在特定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疾病疫苗的预防措施。

5.特殊免疫:是有目的地针对致病因素消除某种类可能危害居民健康的时间而采取的一种具有针对性的公共卫生设施。

6.自我保健:是指居民自己利用多掌握的卫生知识和保健方法,不依赖医务人员、完全靠自己和家庭成员的力量,对身体进行自我监测、观察、诊断、治疗、护理、预防和养生,并建立适合自己家庭成员健康长寿的卫生保健方法。

[简答、名词解释]1.初级卫生保健:

初级卫生保健是指做贴近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科学可靠而又能被居民广泛接受的技术和方法,通过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充分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由国家政府和社区居民依靠自力更生和创新精神在各个发展阶段上有能力负担。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众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简答]1.疾病监测的3个基本特征:

(1)只有长期、连续、系统的收集资料,才能发现疾病的分布规律和影响

因素;

(2)只有将原始资料整理、分析,才能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

(3)只有将信息及时上报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并反馈给有关单位,才能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发挥作用。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1)事件突发性;

(2)影响群体性;

(3)危害社会性;

(4)处理复杂性。

[综合]初级卫生保健的主要任务:

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及时治疗、康复防残”4个方面,其具体工作任务可因不同的国家和居民团体有所不同,但至少应包括以下8个方面的内容:

(1)积极开展社区主要致病因素及其健康危害的预防控制方法的宣传教育,再居民只能够广泛普及卫生科学知识,提高居民参与卫生保健活动的自觉性,倡导居民厉害的是卫生习惯与行为,增强自我保健能力,保心理和身体健康。

(2)改善食品供应,保证人人享有适当的营养,加强食品卫生监督,消除食品污染,提倡合理膳食,纠正不利的饮食习惯,预防营养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3)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学习与居住环境条件和安全饮用水,积极主动除虫灭鼠,消除传媒介,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并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

(4)开展妇幼保健制作,做好优生、优育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婚前与产前健康检查,创造良好的儿童成长环境。

(5)实施计划免疫接种,对常见传染病与突发性传染病的流行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3个环节采取有效的公共卫生设施。

(6)积极开展地方病的预防控制工作,通过改善生活环境条件,消除地方病病因。

(7)妥善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确保环境安全,消除意外伤害隐患,建立社区的基本急救卫生服务设施,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8)保证基本药物的供给。

另外,还要预防与控制非传染性疾病,促进精神卫生,加强劳动环境保护,改善工作条件,预防职业病的发生。

第二篇 疾病预防与控制

第八章 地方病防制

[单选]1.碘的最低生理需要量为每人75ug/d。

2.碘缺乏病的首要防止措施是碘化食盐补碘。

3.我国地方性氟中毒病区的划分依据中,燃煤型氟中毒病区的燃煤污染导致居民经空气和食物总摄氟量大于3.5mg。

4.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划分为标准中,潜在病区的饮水砷含量≥0.05mg/l.

[填空]1.地方病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发生的地球化学性疾病和自然生物源性

地方病的总称。

2.诊断地方性甲状腺肿有两种方法即触诊发和B超发.

3. 方性甲状腺肿的分型标准为:弥漫型、结节型和混合型。

4.地方性克汀病可分为3类:神经型、黏液性水肿型、混合型。

[名词解释]1.地球化学性疾病:是指由于地质化学元素的特殊性使地区生活环境中的某种化学元素含量过高或低而引发的一类区域性疾病。

2.自然生物源性地方病:又称自然疫源性地方病,是指因为微生物和寄生虫引发的一类传染性的地方病。

3.碘缺乏病:是因碘摄入量不足所导致机体以智力发育障碍为主要危害的一系列障碍,主要包括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亚临床型克汀病、智力障碍、生殖功能障碍等。

4.地方性甲状腺肿:是指居住在特定地理环境的居民,长期通过饮水、食物摄入低于生理需要量的碘。从而引起的以甲状腺肿大为主要临床体征的一种地方性疾病。

5.地方性克汀病:是指由于环境缺碘,胎盘或胎儿时期碘的摄入不足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而影响脑发育造成的一种疾病。

6.地方性氟中毒:是指由于特定地区环境中氟元素过多,使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的氟而导致的一种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全身性疾病。

7.地方性砷中毒:是指居住在特定地理环境下的居民,长期通过饮水、食物、或空气摄入过量的无机砷而引起的以皮肤色素脱失、色素沉着和掌跖皮肤化或癌变为特征的全身性慢性疾病,其发病有明显的区域性。

[简答、多选]1.典型的地方病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发病地点区域性

(2)致病病因明确性

(3)控制效果显著性

2.地方防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1)政府领导、齐抓共管;

(2)预防为主、科学防治;

(3)突出重点、因地制宜;

(4)统筹规划、分布实施。

[简答]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诊断标准:

地方性甲状腺肿的诊断有两种方法及触诊发和B超发,当两者结果不一致时,以B超发的诊断结果为准。

(1)触诊发诊断地方性甲状腺标准为:①患者生活却碘地区(水碘<10 ug/L);②甲状腺肿大超过受检查拇指末节且可以观察到;③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和甲状腺癌等疾病,即可诊断为甲状腺肿。

(2)B超法诊断地方性甲状腺肿标准为:生活在缺碘地区居民,若甲状腺容积超过性对年龄的正常值,即可诊断为地方性甲状腺肿。

第九章 职业病预制

[单选、填空]1.铅的主要吸入途径是呼吸道。

2.能引起Fanconi综合征得是铅。

3.我国规定的车间空气中的铅尘和铅烟浓度分别为0.05mg/m³>0.03m³。

4.汞中毒患者口腔溃疡时,用于涂抹的药物是1%龙胆紫。

5.一氧化碳中毒时,血液COHb>50%。

6.我国尘肺病最为严重的行业是煤炭业。

7.我国尘肺病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是矽肺。

8.矽肺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过程中是并发肺结核。

9。高温作业是指生产过程中,工作地点平均湿球黑球温度指数≧25℃。

10.超声作业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场所8小时等效接触超声强度≧85dB(A).

[多选]1.职业病诊断依据包括职业接触史、职业卫生现场调查、临床表现、接触指标、效应指标。

2.我国将尘肺分为矽肺、硅酸盐肺、碳尘肺、混合型尘肺、金属尘肺。

[填空]1.职业病诊断时,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接触指标和效应指标。

2.根据职业中毒发生的时间,职业中毒分为急性职业中毒、慢性职业中毒、亚急性中毒3类。

3.职业病的治疗,主要有病因治疗、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3种类型。

4.国家规定的车间空气中,苯的时间加权融许浓度限值为6.0mg/m³,短时

间接触浓度限值为10.0mg/m³。

5.通常将劳动者接触含有10%以上游离二氧化硅的粉尘作业称为矽尘作业。

6.根据发病机制,职业性中暑可划分为热射病、痉挛和热衰竭。

7.超声对人体听觉器官的损伤一般经历由暂时性听阈位移到永久性阈位移

过程。

8.永久性听 位移的病理变化具有不可逆性,根据听力损伤的程度,分为听力缺失、听力损伤和噪声性耳聋。

[名词解释]1.职业中毒: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人体通过各种途径接触生产

性毒物(或工作场所毒物)所引起的组织器官或系统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疾病。

2.尘肺:是一类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长期吸入生产性粉尘并在肺内潴留而

引起弥漫性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3.矽肺。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长期吸入含游离二氧化碳硅粉尘所引起

的以肺部弥漫性纤维化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

4.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

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

5.职业性噪声聋:是指劳动者在工作场所中,由于长期接触噪声而发生的给

渐进性、感音性听觉损害。

6.职业性手臂振动病:是长期从事手传振动作业而引起的末梢循环和/或手

臂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疾病,病能引起手臂骨关节-肌肉的损伤,其典型表现为振动性白指。

[简答]1.职业病的发生取决下列3个因素:

(1)职业性有害因素的性质:有害因素的理化性质是决定健康损害性质与

强度的重要因素。

(2)职业者暴露有害因素的条件:职业健康损害也取决于职业者暴露有害

因素的水平或强度、接触方式、暴露时间与频率等因素。

(3)劳动者对职业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劳动者自身的身心健康状况与职业

病的方式紧密相关。

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职业病应具备的条件有:

(1)患病主体是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

(2)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

(3)必须是因接触粉尘、反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职业病有害

因素所引起的。

(4)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所列的职业病。

3.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单位给职业者提东的工作场所符合职业卫生要求有:

(1)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应符合国家主页卫生标准。

(2)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卫生措施。

(3)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4)有配套的更衣室、洗浴间、休息室等辅助设施。

(5)生产设备或劳动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促进劳动者身心健康的要求。

(6)满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

他要求。

4.针对职业病患者的护理原则有:

(1)以人为本的服务;

(2)创造良好的医疗环境;

(3)及时提供治疗信息;

(4)适当的心理干预;

(5)要因人施护。

5.尘肺病的诊断原则:

根据可靠地生产性粉尘接触史,以技术质量合格的X射线后前位胸片表现作

为主要依据,结合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资料,参考临床表现和实验检查结果,排除其他肺部类似疾病后,对照尘肺病诊断标准,胸片阴影总体密度至少达到Ⅰ级,分布范围至少达到2个肺区,方可作为尘肺病的诊断。

6.尘肺病的处理原则:

尘肺一经诊断,应及时调离粉尘作业岗位,并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积极预防和治疗肺结核及其他并发症,对症治疗减轻临床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延长寿命,提高神话或质量等。

第十章 食源性疾病的防制

[单选]1.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机制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

2.肥胖的年轻女性身体中脂肪组织含量>30%。

3.肥胖者的体质指数≥28。

4.高血压的膳食应为高钾低钠饮食。

5.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指1型糖尿病。

6.糖尿病人每日胆固醇摄入量应低于300mg。

7.为防止糖尿病患者发生视网膜病变,应补充镁。

8.痛风患者的主要能量来源是糖类。

9.沙门菌食物中毒最常见的类型是胃肠炎型。

10.能引起“醉骨病“的食物中毒时赤霉病中毒。

11.能导致“肠源性青紫”的食物中毒时亚硝酸盐中毒。

[多选]1.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营养性疾病、食物过敏、食物中毒有害物质引起的慢性危害。

2.符合糖尿病患者饮食要求的是低糖、高蛋白、丰富的维生素、适量的脂肪。

3.痛风患者的膳食指导基本原则包括低嘌呤饮食、低脂饮食、低盐饮食。

4.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临床特点包括腹痛、腹泻、呕吐、发热。

5.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海产品和腌菜。

[填空]1.营养性疾病的防制可以从膳食指导和营养健康教育两个方面进行。

2.肥胖按发生原因可分为遗传性肥胖、续发性肥胖和单纯肥胖3大类。由单纯营养过剩所造成的全身性脂肪过量积累,也可称为膳食性肥胖。

3.高血压多数为原发性高血压。

4.根据引起尿酸增高的原因,痛风可分为原发性和续发性两大类。

5.痛风患者在急性期应严格限制嘌呤量每日在150mg以下。

6.发生骨质疏松症的主要原因是缺钙。

7.骨质疏松症的主要临床表现是骨痛,尤其以腰背部最为常见。

8.根据毒蕈所含有毒称为和中毒的临床表现,大致将毒蕈分为四型:胃肠型、神经精神、溶血型和肝肾损害型。

[名词解释]1.营养性疾病:是指因摄入营养素过多或过少,或不平衡引起

机体营养过剩或营养缺乏以及营养代谢异常的一类疾病。

2.膳食指导:是指患者的病情,给予其恰当的营养素,借以增强机体抵抗

力,促进组织修复,减轻器官负担。

3.肥胖: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储存,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和/或细胞体积增

大,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他组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

4.动脉粥样硬化:指发生在弹性型动脉(如主动脉)以及肌肉型动脉(如

冠状动脉)壁内膜及内膜下,因脂肪(主要是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沉着并伴有中层平滑肌细胞向内膜移动、增殖,形成纤维脂质斑块或粥样病灶。

5.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缺乏以及不同程度的胰岛素抵抗,引

起碳水化合、脂肪及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以持续高血糖为其基本生化特征的一种综合病症。

6.痛风:是与遗传有关的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生成多或尿酸排泄减少所

引起的一组疾病。

7.骨质酥松症:是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观结构破坏特征,致使骨的脆弱

性及骨折危险性增加的全身性骨骼疾病。

[简答]1.肥胖病人的膳食防制内容:

(1)膳食指导:长期控制能量摄入和增加能量消耗,这是现阶段肥胖的基

本治疗缺一不可的两个支柱。饮食治疗是做根本、最安全的肥胖方法。①控制总量摄入量;②选择适当的食物;③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采用恰当的烹调方法。

(2)营养健康教育:①强调肥胖的早期预防;②促进日常健康膳食;③鼓

励参加体育运动。

2.我国目前的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类型:

(1)沙门菌食物中毒;

(2)变形杆菌食物中毒;

(3)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

(4)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5)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

(6)肉菌性食物中毒。

3.细菌性食物中毒的发病原因:

(1)致病菌污染食品;

(2)食品的储存方式不当,导致致病菌大量生长繁殖或产生毒素;

(3)烹调加工不当;

4.食物中毒的处理总则:

(1)及时报告当地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

(2)对病人采取紧急处理。

(3)对中毒的食品控制处理,

(4)对中毒场所的消毒处理。

[综合]1.冠状动脉粥硬化型心肺病的膳食防制:

(1)膳食指导:①控制总能力,保持理想体重;②限制饱和脂肪酸和胆固

醇的摄入;③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食物摄入;④提高植物性蛋白质的摄入;⑤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⑥饮食宜清淡、少盐;⑦适当多吃些保护性食物,少饮酒。

(2)营养健康教育:①做好饮食指导,指导患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低

盐、低脂、低胆固醇、少饮酒。②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2.原发性高血压的膳食防制:

(1)膳食指导:营养防制原则为限制膳食中的钠盐、增加钾的摄入、保持

良好的脂肪酸比例、增加钾、镁、钙和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和限制饮酒。一般居民食盐摄入量不超过6g/d,轻度高血压患者应低于5g/d,重度高血压患者应低于3g/d。

(2)营养健康教育:①做好饮食指导;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③避免酪

胺反应的发生。

3.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

(1)细菌和真菌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主要依据包括:①流行病学调

查资料;②病人的潜伏和特有的中毒表现;③实验室诊断资料和对中毒食品或与中毒食品有关的物品或病人的标本进行检验的资料。

(2)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主要依据包括:①流行病学

调查资料;②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③形态学鉴定资料;④必要时应有实验室诊断资料和对中毒食品进行检验的资料;⑤有条件时,可有简易动物毒性食盐或急性毒性食盐资料。

(3)化学性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主要依据包括:①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②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③如需要时,可有病人的临床检验或辅助、特殊检查的资料;④实验室诊断资料,多中毒食品或与中毒食品相关的物品或病人的标本进行检验的资料。

(4)致病物质不明的食物中毒诊断标准总则:主要依据包括:①流行病学

调查资料;②病人的潜伏期和特有的中毒表现;③必要时由3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评定的资料。

第十一章 传染病预制

[单选]1.自病原体侵入机体最早临床症状开始出现的一段时间成为潜伏期。

2.要确定慢性病原携带者病原携带已消除,至少应连续检查3次。

3.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是经空气传播。

4. 疟原虫传播疟疾的传播方式是生物性传播。

5.传染病报告卡由单位保留的年限为年。

6.

7.

[单选、填空]1.传染病发生必须具备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传染源、传播途

径、易感人群。

2.卡介苗的接种对象为新生儿、婴儿。

[填空]1.临床症状期病人的传染性最大、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也最大。

2.病原携带者按其携带病原种类的不同划分为带菌者、带病毒者和带虫者。

4.传染病经空气传播,包括飞沫、飞沫核和尘埃3中方式。

5.经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包括机械传播和生物性传播两种方式。

6.流感的人群分布特征主要受人群免疫水平和接触机会这两个因素影响。

7.目前临床上将人体传染HIV到发生AIDS的过程分为急性感染期、无症状感染期和AIDS期3期。

8.婴儿和儿童感染HIV的主要途径是垂直传播,该途径包括妊娠传播、分娩传播和母乳喂养传播3中方式。

[名词解释]1.恢复期:指病人的临床症状已消失、机体的损害处于逐渐恢

复的时期。

2.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任何临床表现但能排除病原体认。

3.人畜共患病: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疾病统称为动物性传染病,

又称人畜共患病。

4.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厅内排除后,侵入心的易感宿主前,再

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5.医源性传播: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

作规程,人为地造成某些疾病的传播。

6.垂直传播:是指有可能发生传染病感染的人群。

[简答]1.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传播途径易实现,传播广泛、发病率高。

(2)冬、春季高发。

(3)儿童、少年多见。

(4)无有效免疫条件下,人群发病呈周期性。

(5)受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影响。

2.经节肢动物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地区性:病例分布与节肢动物分布一致。

(2)季节性:发病率高低与节肢动物活动季节一致。

(3)职业、年龄分布:特殊职业人群发病多。

(4)一般无人传人现象。

3.最新的结核病控制策略内容包括:

(1)追求高质量的DOTS扩展和提升。

(2)应对结核/艾滋病毒,耐多药结核和其他挑战。

(3)加强卫生系统的工作。

(4)联合所有的卫生服务提供者。

(5)动员结核病人和社区的力量。

(6)促进科学研究。

[综合]流行性感冒的流行特征:

(1)全球流行概况:全球流感流行特点为:①世界大流行时,传播速度快,

发病率高;②20世纪出现的4次新亚型,后3次均起源于中国,其原因不明,待进一步探讨;③以往,新的亚型出现后,旧的亚型即不再人群中流行,但自新甲1型出现以来,甲3型始终没有消失,直至目前,中国及全球仍处于该两型毒

株并存的局面,其发展趋势如何,需继续跟踪;④甲1型的变异复杂,尤其是人流感病毒与动物流感病毒的基因易发生重组,导致大流行。

(2)中国流行概况:中国50余年来流感流行的特点有:①甲型流行为主,

乙型较少,丙型从未发生流行,仅见某些散发病例;②新亚型出现后,流行范围广、发病率高;③亚型内部变异产生的新变种也可全球传播,但前者传播速度慢、流行规模小;④自1997年薪甲1型再现后,新甲1型和新甲3型在人群中共存;⑤流行规模北方重于南方,且北方有明显的冬春季节高峰,主要感染人群为青少年和婴幼儿;⑥甲型病毒的活力在逐渐减弱而乙型病毒的活力在增强。

第十二章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

[填空]1.慢性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一般为:正常人→高危人群→ 疾病 →并发症。

2.从全球看,高血压、脑卒中和冠心病对健康的危害日益严重,是当前威

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有号杀手”。

[名词解释]1.心脑血管疾病:是包括心中和血管疾病、肺循环疾病和脑血

管疾病的一组循环系统疾病。

2.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和)胰岛素抵抗引起的以高血糖为

要特点的全身性代谢紊乱病。

[简答]慢性病预防控制的对策:

(1)强调在社区和家庭水平上控制慢性病最常见的4中危害因素,病进行

生命全程预防。

(2)三级预防并重,采取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措施,

对各种慢性病进行共同防治。

(3)全人群预防策略和高危人群预防策略并重。

(4)改革创新慢性保健服务模式,鼓励病人共同参与,支持病人自我管理,

加强病人定期随访,加强广泛合作等。

(5)开展社区综合防治,促进社区慢性病防治的行动。

(6)建立综合性社区行为干预项目,以行为改变理论和生态健康促进模式

为指导,以政策和环境改变为主要策略。

[综合]糖尿病的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发达国家2型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北美和西太平洋地

区最高,成年人约1/3~1/2人群患有2型糖尿病,发达国家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我国地区分布有差异,但除城市大于农村外无其他规律性。

(2)时间分布:近几十年来,全球2型糖尿病呈持续增长趋势,发展中国

家上升速度快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增速十分惊人,导致患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老龄化、肥胖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此外,诊治水平提高、保健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等也是影响因素。

(3)人群分布:

①年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40岁后增速加快。今年来由年轻化趋

势,我国亦然。

②性别:欧美国家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日本、韩国男性高于女性,我国

男女基本相等。不同国家性别差异主要与环境和行为有关,而与种族因素无关。

③职业:脑力劳动者的患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

④民族:糖尿病有家庭聚集性。

⑤社会经济地位:再发达国家,2型糖尿病患病率贫穷阶层高于富裕层,可能与文化卫生知识和医疗保健水平有关,在发展中国家,富裕者高于贫穷者,可能与饮食因素、活动少等有关。

第十三章 医源性疾病防制

[单选]1.与人类癌症关系最密切、最主要定的环境因素是化学因素。

2.红细胞内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的人服用疟疾药喹后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这属于特异质反应。

3.

[多选、填空]导致药源性疾病发生的原因有药物因素、机体因素、用药合理性、诊疗技术水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

[名词解释]1.药源性医源性疾病:是指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由于医务人员用药不当所产生有害作用超过有益作用而引发的一类疾病,简称药源性疾病。

2.感染性医源疾病:是指医院内引起的一切感染性疾病,简称医源性感染。

[简答]1.医源性感染的特点:

医源性感染除有感染性疾病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疾原学上,医源性感染流行的菌株多为耐药菌株和条件致病菌,难以治疗;

(2)易感人群抵抗力低,病死率高;

(3)医院外环境污染较为重要、病原体来源广泛,易于方式交叉感染。

2.医源性感染的种类:

(1)外源性感染:也成为交叉感染,是指在防治疾病过程中获得引起的微生物污染。病原体来自病人身体以外;

(2)内源慈性感染:指来自病人自身的感染,病人本身是病原体携带者,由于全身抵抗力而引起自身感染。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的体内或体表。

第十四章 社会病防制

[填空]1.社会病的诊断包括临床个案诊断和社会诊断。

2.WHO指出,人的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个人因素,其中或群体的社会情况(因素)进行调查研究,找出问题并进行分析的过程。

2.临床个案诊断:是针对个体身心健康状况进行判断,病实施相应的治疗方案,根据疗效进行复验过程。

3.戒断反应:毒品作用于人体,使人体产生适应性改变,形成在药物作用下的新的平衡状态,一旦停掉药物,生理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严重反应,称为戒断反应。

[简答]1.社会病的流行特征:

(1)社会阶层性;

(2)职业相关性;

(3)经济依赖性;

(4)社会习俗性;

(5)生活行为性;

(6)区域分布性。

2.社会处方的要点包括:

(1)改善生存环境质量。

(2)提高个人综合素质:①培养良好心态,积极应对紧张;②纠正不利好的生活方式;③合理营养和优化膳食;④适当的体育锻炼。

3自杀的流行特征:

(1)地区分布:呈现出一定的区域分布特点;

(2)性别差异:大部分国家的自杀率男高于女,但我国已逐自杀率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3)年龄分布:大多数国家的自杀率与年龄呈明显正相关,即随着能力的增长而增长;

(4)职业分布:不同职业人群的自杀率有所不同。

(5)文化水平差异:不同文化程度的自杀率明显不同。

4.自杀的影响因素包括:

(1)家族遗传因素;

(2)疾病;

(3)生理、心理因素;

(4)社会因素

5.吸毒的流行特征:

(1)世界性蔓延。

(2)经济及文化水平分布:社会学调查发现,吸毒者的经济状况分布呈“U“字形,高收入或低收入人者相对较高,中等收入者较低;吸毒者文化程度较低。

(3)职业分布:相当一部分吸毒者固定或从事个体职业。

(4)年龄分布:吸毒者平均病例偏轻,进年来开始吸毒的年龄还有逐渐提前的趋势。

(5)性别差异:大多数调查发现,男性吸毒高于女性。

(6)婚姻状况:以未婚、同居等无稳定婚姻关系者吸毒频率较高。

第三篇 人群健康研究方法

第十五章 医学统计概述

[单选]1.某医院拟表示一年中各月病床使用率的变化趋势,应选用的统计图式普通线图。

2.从某学校全体男生随机抽取一部分作为观察的独享,这些对象称为样本。

3.表示某学校不同民族的学生组成比例通常采用圆图。

4.表示某高校历年毕业生就业率变化趋势通常采用线图。

5.进行多组数据分布的比较时最合适采用箱式图。

6.对于箱式图来说,箱子越长表示数据变异程度越大。

[多选]1.所有类型的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组成部分中均包括标题、标目。

2.统计表的构成包括标题、表目、线条、数字。

[填空]1.统计工作可分为4个步骤,即统计涉及、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

2.医学统计资料的来源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统计报表、医疗卫生工作记录和专题调查或实验研究。

3.统计图通常由标题、标目、刻度个图例4个部分组成。

[名词解释]1.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观察单位变量值的集合。

2.误差:是指实测值与真值之差,按其产生的原因和性质可分为随机误差与非随机误差两大类,后者又可分为系统误差与非系统误差两类。

3.随机误差:是一类不恒定的、随机变化的误差,由多种尚无法控制的要素引起。

4.系统误差:是一种不恒定的、随机变化规律的误差,其产生原因往往是可知的或肯能掌握的。

5.统计描述:是利用统计指标、统计表和统计图相结合来描述样本资料的数量特征分布规律。

6.统计推断:是使用样本信息来推断总体特征。统计推断包括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

7.半对数线图:横轴是算术尺度,纵轴是对数尺的线图称为半对数线图。

[简答]统计表的制表原则:

首先是重点突出,即一张一般只包括一个中心内容,不要把过多的内容放在一个庞杂的大表里,宁愿用多个表格表达不同指标和内容。其次,统计表要主谓分明,层次清楚,即主谓语的位置准确,目标的安排及分组层次清楚,符合逻辑,便于分析比较。最后,统计表应简单明了,一切文字、数字和线条都尽量从简。

第十六章 数值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单选、填空]1.作两样本均数(X1和X2-)差别的显著性检验应选用的统计

分许方法是t检验。

2.用来描述数值变量资料的集中趋势指标的是平均数。

3.常用来表示均属的均数的符号是 x-。

4.通常所说的“均数”是指算术均数。

5.常用来表示中位数的字母是M。

6.常用来表示四分位数间距的字母是Q。

7.表示样本标准差的常用字母是S。

8.正态曲线的位置参数是均数µ。

9.医学参考值的概念中所指的“绝大多数”通常是95%。

10.假设检验中检验水准α通常取值为0.05。

11.适用于µ检验的样本含量应大于60。

[多选]1.算术均数的计算方法主要有直接发、加权法。

2.描述数据变异大小的常用统计指标有极差、四分位数间距、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

3.参数估计的方法主要有点估计、区间估计。

4.进行两样本方差齐性谈的主要方法有F检验、Bartlett检验、Levene 检验。

[填空]1.标准正态分布中相对的(-1~1),(-1.96~1.96)和(-2.58~2.58)的区间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68..27%、95%和99%。

2.统计推断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两个重要内容。

3.应用t检验对样本均数进行比较时要求原始数据满足如下三个条件:独立性、正态性和方差齐性。

[名词解释]1.极差:简记为R,亦称全距,即一组变量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放映变量值的离散范围。

2.中位数:将一组变量值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为此局中的变量值成为中位数(简记为M)。

3.抽样误差:由个体变异和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和样本统计量之间的差异,称为抽样误差。

4.标准误:样本均数的标准差成为均数的标准误,简称为标准误,用 49 来表述。

5.参数估计:是指用样本指标(统计量)推断总体指标值(参数)。参数估计分为点(值)估计和区间估计两种方法。

6.置信区间:总体均数的区间估计是按一定的概念(1-α)用一个区间范围来估计总体均数,这个范围称作可信度为(1-α)的可信区间,又称置信区间。

7.假设检验:旧称显著性检验,是统计推断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先对总体的参数或分布作业某种假设,再用适当的统计方法根据样本对总体提供的信息,推断此假设应当拒绝或不拒绝。

[简答]1.频数分布表编制的基本步骤包括:

(1)计算全距;

(2)确定组距;

(3)划分组段;

(4)统计频数;

(5)确定频率与累计频数。

2.频数分布表的主要用途有:

(1)揭示资料的分布类型。

(2)观察资料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

(3)便于发现某些特大或特小的离群值。

(4)便于进一步计算统计指标和做统计处理。

3.正态分布的特征:

(1)在直角坐标的横轴上方呈钟型曲线,两端与X轴永不相交。并且X=µ为对称轴,左右完全对称。

(2)在X=µ处。f(X)取最大值,其值为 51

(3)正态分布有两个参数,即均数µ和标准a.均数µ描述了正态分布的集中趋势位置,若规定a,改变µ值,曲线沿着X轴平行移动,其形状不变,故µ称为位置参数。标准差a描述了正态分布的离散程度,若固定µ,a越小,曲线a描述越陡峭;反之,a 越大,曲线越平坦,故a称为形态参数或离散度参数。

(4)正态曲线下的面积分布有一定的规律。

4.可信度为95%的可信区间的涵义:

如果重复100次样本含量相同的抽样,每个样本均按同一方法构建95%的可信区间,则理论上平均有95个可信区间包含了总体均数,还有5个可信区间未包含总体均数。

5.假设检验应注意的问题有:

(1)资料要来自严格的抽样研究设计。

(2)选用假设检验的方法应符合其应用条件。

(3)正确理解差别有无统计学意义的统计涵义。

(4)假设检验的推断结论不能绝对化。

(5)要根据资料的性质先确定采用双侧检验或单侧检验。

(6)假设检验与可信区间的区别和联系。

[综合]为了初步比较两种降糖药物的治疗效果,分别选取了8名患者测定了其服药前后的血糖值变化如下:

(1)药物1:13,15,7,50,31,22。

(2)药物2:3,2,7,17,5,0,11,9。

则两种药物降糖数值的均数、中未数分别是:

药物1降糖数值的均数为:17.625,中位数为(13+15)/2=14;药物2的均数为:6.750,中位数为(5+7)/2=6。

第十七章 分类变量资料的统计分析

[单选]1.在医学资料中,表示肿瘤的患病率时习惯上采用十万分率。

2.在医学资料中,表示出生率时习惯上采用千分率。

3.正态分布α水平为0.05时的值为1.96。

4.为了解某城市患某种病人手术后1年内的康复情况,随即抽取了250人,其中150人已经完全康复,估计该单位病人的康复率95%可信区间最接近(54%,66%)。

5.X²检验的公式中,A表示实际频数。6.Fisher确切检验概率法理论依据是超几何分布。

[多选] 1.X²检验的理论依据为拟合优度检验、X²分布

2. X²检验的步骤包括建立检验假设、确定检验水准、计算检验统计量、确定P值。

[填空]1.常用的相对数指标有率、构成比和相对比。

2.总体率的区间估计包括查表法和正态近似法两种方法。

[名词解释]1.率:又称频率指标,是某现象实际发生的观察单位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观察单位总数之比,用以说明某现象发生的频率或强度。

2.构成比:表示事物内部某一部分的个体数与该事物各部分个体数的总和之比,用来说明各构成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或分布。

[简答]1.应用相对数时应注意的问题有:

(1)计算相对数应有足够数量。

(2)分析时不能以构成比代替率;

(3)注意资料的可比性;

(4)对样本率(或构成比)的比较要作假设检验。

2.行×列表资料X²检验的注意事项:

(1)一般认为,行×列表资料中合格的理论频数不应小于1,并且1≦T<5的格子数不宜超过格子总数的1/5。诺出现上述情况,可通过以下方法解决:①最好是增加样本含量,使理论频数增大;②根据专业知识,考虑能否删去ulilun频数太小的行货列,能否将理论频数太小的行货列于性质相近的邻行货邻列合并;③改用R×C表资料的Fisher确切概率法。

(2)多个样本率比较,若所得统计推断为拒绝 HO,接受H1.

时。只能认为各总体率之间总的来说有差别,但不能说明任两个总体率之间均有差别。

3.秩和检验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秩和检验一方面由于其方法的稳健性而具备不受总体分布限制,适用范围广的优点,但另一方面,在秩转换的过程中损失原数据的部分信息。如果已知计量资料满足(或近似以满足)t检验应用条件,这是会选秩和检验,由于没有充分利用资料提供的信息,会降低检验效能。即当HO不真时,秩和检验将不如t检验能较灵敏的拒绝HO,犯第2类错误的概率要比t检验大。

(2)对于计量资料,若满足正态和方差齐性条件,应选t检验对总体均数假设检验;当资料偏离假定条件时,选用秩和检验才是可靠的。

(3)对于大样本资料,通过把原变量值或等级转换成秩后,可采用t检验方法对平均秩次进行检验。

第十八章 直线回归和直线相关

[单选]1.对两变量X和Y同时进行相关于回归分析,其结果一定是r>0,b>0。

2.研究两变量间互依变化的数量关系时,常采用的分析方法为相关分析。

4.若两变量X、Y同时增大或减小,变化趋势是同向德,称为正相关。

4.零相关时散点分布为圆形等形状。

[多选]对总体回归系数进行统计推断时,一般采用的分析方法为方差分析、t检验。

[填空]1.相关关系的种类包括正相关、负相关、完全正相关、完全负相关和零相关。

2.对相关系数进行检验的方法包括查表法和t检验法。

[名词解释]1.直线相关:又称简单相关,用于描述两个量变之间线性关联程度与相关方向,适用于双变量正态分布资料。

2.决定系数:为回归平方和与总平方和之比,是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中重要的统计量。

[简答]1.计算直线回归方程的步骤:

(1)根据原始数据画散点图,如资料呈直线趋势,则可进行直线回归分析。

(2)计算∑X、∑Y、∑X²、∑Y²、∑XY。

(3)计算离均差平方和 和离均差乘积和 。

(4)求回归系数b和截距a。

(5)列出回归方程。

2.直线回归方程可应用于以下方面:

|(1)描述变量间数量关系;

(2)统计预测

(3)统计控制

第十九章 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单选]1.

2.

3.

4.

5.臭氧调查时,在调查中应尽量提高“应答”率,为了避免产生较大偏倚,一般认为“应答”率应该超过85%。

6.比值比OR<1

7.

8.

[多选]1.显期、症状缓解期、恢复期。

2.

3.

4.

爆发经过、采取的措施与效果、经验教训与结论。

5.的原则。

6.抽样、多级抽样。

7.队列研究的研究对象暴露组人群包括职业爆率人群、特殊暴露人群、一般人群、有组织的团体人群。

8.验。

9.筛检试验可靠性的评价指标主要有标准差、变异系数、符合率、Kappa值。

10.筛检式样的收益评价指标主要有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值。

11.发现病例对改善预后的程度。

[名词解释]1.三间分布:疾病的分布是指疾病的人群现象,包括疾病在什么地区、什么时间和什么人群中高发,有何规律和特点等,即在人群中对一种疾病测量到的某种变量值或特征类别的频率的总概括,在流行病学简称“三间分布”。

2.健康疾病连续带:疾病和健康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丰富,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故称其为健康疾病连续性。

3.疾病的自然史:疾病从发生到结局的自然发展过程称为疾病的自然史。

4.发病率:是表述某特定人群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1年)出现某病新病例的频率。

5.患病率:又称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所占的比值。

6.续发率:指在某些传染最短潜伏待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解除这总数的百分率。

7.死亡率:是指某人群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1年)的总死亡人数与该人群同期平均人口数之比。

8.病死率:表示在一定时间内患某病的人群中因该病死亡者占总患病人群的比值。

9.生存率:又称为存活率是指在随访期末仍存活的病例数与随访病例的总数之比。

10.系统抽样:也称为机械抽样是按照一定顺序,机械地每隔若干个研究对象抽取一个对象的抽样方法。

11.分层抽样:先按照某些人口学特征或某些标志(如年龄、性别、民族、职业、住址、文化程度等)将研究标志象的总体分成若干组,这些组再统计学上称为层,然后再各层中进行随机抽样,各层抽出的对象就构成项研究的样本。

12.病例对照研究:又称为回顾性研究,是选择患有所研究病例的病人作为病例组,同时选择未患该病的人作为对照组,调查这两组人群既往暴露于假设危险因素的情况,然后比较两组人群对假设因素的暴露比例。

13.匹配过度:匹配时如果期望使病例和对照完全一致而将不必要的要素列入匹配,不仅会增加工作难度,而且会丢失信息,降低研究效率,这种情况称为匹配过度。

14.队列研究:是选定暴露于及未暴露于某因素的两组人群分别为暴露组和

非暴露组,随访观察一定的时期,比较两组人群某种(或某些)疾病的发生或死亡情况,以检验该暴露因素与疾病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强度的一种观察性和分析性研究方法。

15.筛检试验:是指筛检所使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常使用的方法有体检、实验室检查、问卷调查等。

16.依然比:是指病人中出现某种检测结果的概率与非病人中出现该检测结果的概率之比,说明病人出现该结果的机会是非病人的多少倍。

[简答]:1.流行病学的研究目的:

(1)描述疾病与健康的分布;

(2)研究疾病的病因;

(3)研究疾病的自然史;

(4)研究疾病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

(5)疾病监测;

(6)疾病防治效果的评价。

2.筛检的用途有:

(1)早期发现可疑病人,以便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实现疾病的第二级预防。

(2)发现高危人群,以便及早采取预防干预措施,减低疾病发病率,实现疾病的第一级预防。

(3)开展疾病监测;

(4)了解疾病自然史。

3.筛检的应用一种包括:

(1)被筛检的疾病应是当前重大的卫生问题。

(2)筛检食盐方法必须简便、快速、安全、经济、并易被群众接受。

(3)被筛检的疾病应有适宜的诊断方法。

(4)被筛检的疾病应有有效的治疗手段。

(5)筛检应能为群众所接受,必须遵守尊重群众意愿、有益无害、公平公正等伦理学原则。

[综合]1.病例对照研究的缺点:

(1)优点:

①组织实施较容易,省力、省钱、省时间。

②所需研究对象较少,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有时甚至是唯一的选择。 ③可同时研究一种疾病与多个因素的关系,简称“一病多因”。

④一般无伦理学问题。

⑤用途较广泛,可用于病因探索、初步检验假设、干预措施效果考核等。

(2)缺点:

①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暴露率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量。

②暴露因素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因此不能确证因果关系。

③不能计算发病率或死亡率等,因而不能直接计算分析相对危险度。

④选择研究对象时易产生选择偏倚。

⑤回顾性调查时易产生信息偏倚。

2.队列研究的优缺点:

(1)优点:

①研究对象在疾病发生前按暴露情况分组且进行随访,所获得的资料完整

可靠,无回忆偏倚。

②暴露因素与疾病的时间先后顺序清晰,因此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强。 ③可直接计算发病率或死亡率,因而能直接计算相对危险度和特异危险度等指标,直接估计暴露于疾病的联系强度大小。

④有助于了解疾病的责任史。

⑤可同时研究一种因素与多个疾病的关系,简称“一因多病”。

⑥样本量大,结果较稳定。

(2)缺点:

①组织实施较难,费用时间、费力、费钱。

②不适于研究发病率很低的疾病。

③由于随访时间长,所以容易产生失访偏倚。

④设计要求高,收集与分析资料较复杂。

第二十章 疾病病因探讨

[单选]

[多选、填空]1.病因模型的生态学模型主要包括三角模型、伦状模型。

2.有统计学意义的关联包括虚假关联、伴随关联、因果关联。

3.目前有代表性的病因模型主要包括生态学模型、疾病因素模型和网络模型。

4.流行病学病因研究过程可分为提出病因线索、建立因假设、检验病因假设和综合诊断4个基础步骤。

[简答]病因假设形成的基本方法:

(1)求同法;

(2)求异法;

(3)同异并用法;

(4)共变法;

(5)剩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