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潍坊学院文件-潍坊学院

潍 坊 学 院 文 件

潍院政字„2013‟75号

潍坊学院

关于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1.课程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课程是构成学科、专业的基本单位,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基础,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课程建设也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中的基础工作,是进行教

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载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2.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工作原则。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内涵发展,为建设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课程建设工作坚持“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相结合,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促进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水平的全面提高”的基本原则,根据不同课程的性质,针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师资队伍、教学资源与条件、教学管理等建设内容,全面规划,分类实施,重点建设,整体优化。

二、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

3.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中,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深入探索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结合学科和专业建设,不断改革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认真研究各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明确课程自身的体系结构和教学要求。注意吸收行业和企业人士参与课程体系改革,形成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相融合的课程体系结构。

4.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根据人才培养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合理选取、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理论课程要正确处理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准确把握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内容的关系,注重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内容的设

计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规律。及时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等课程教学文件,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保证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和有效实施。

5.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引导,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开放式教学。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合理进行教学设计,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恰当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合理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改革考试考核方式,优化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6.加强通识课程建设。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研究通识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设计通识课程的总体目标以及相对应的子目标,形成通识课程体系的总体架构。认真审视现有通识课程的内容,围绕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探索构建系统合理的通识课程体系。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历史和发展,发挥教师的学术研究专长,研发开设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的通识课程,建设一批标志性通识课程。加强通识课程的管理,引导学生理性选修通识课程,避免单纯为学分而选的情况。加强通识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改进考核评价方式,提高通识课程的实际效果。

7.注重专业课程群建设。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出发,认真分析课程体系中课程的内在联系,构建适应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培养要求的专业课程群,实现系列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加强专业主干课程群的建设,强化知识关联,减少内容重复,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围绕学生专业发展需要整合和建设专业方向课程群,发挥学科优势,整合知识模块,更新教学内容,优化专业方向。突破专业壁垒,形成学科交叉,促进知识融合,探索尝试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群的建设。

8.强化前沿系列课程建设。密切关注学科和科技发展动态,在相对稳定学科方向前提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向学生提供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趋势。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合理组织教学内容,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状况,便于学生接受理解。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采取探究式和讨论式教学,在开放式教学方法的探索上发挥示范作用。加强校际、校企、校地合作,聘请著名学者、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前沿系列课程的讲授,形成名家讲座资源库,提高教学效果。

9.规范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加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教学目标研究,围绕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培养目标,从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出发,明确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目标和课程标准。构建结构清晰、内容明确,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渗透,各实践环节相互衔接、协调统一,便于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实施的系统完整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针对实验实训、实习、

综合设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不同性质的实践课程,探索形成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和组织形式。加强实践教学课程管理,规范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完善相关教学文件,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实践教学指导,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10.有效开展第二课堂建设。以住宿书院制为依托,深化通识教育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拓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良行为养成、公民基本素质培养、高尚人格塑造、综合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入手,形成书院制下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学方式。加强第二课堂教学活动的管理,探索与人才培养方案运行机制相协调的、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第二课堂课程管理模式。注重第二课堂课程的内容建设,形成与课程体系有机结合与第一课堂互为补充的课程内容体系。提升第二课堂课程的教学质量,凝练特色,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课程体系。

11.继续推动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是在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管理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和特色的示范性课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水平。继续认真抓好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申报工作,力争取得更大突破,带动课程建设全面开展。防止“重申报、轻建设”的倾向,深化已立项精品课程的持续建设,发挥其在推进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上的引领、辐射和示范作用。加强精品课程网站辅教辅学功能的建设和利用,在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上发挥更大作用。加强

双语示范课程的建设,引进国外优质课程资源,积极推动双语教学开展,提高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12.积极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根据教育部开展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要求,对已有精品课程优选后转型升级,并适当补充新的课程,实现由服务教师向服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转变,由网络有限开放到充分开放的转变。选择具有学校特色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与学术讲座进行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主要服务在校学生的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选择优质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主要服务师生的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开放。推动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13.大胆探索创新型课程建设。鼓励和提倡教师积极进行课程创新研究与实践,摆脱传统课程范式的束缚,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培养需要,探索研发创新型课程。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从灌输式教学,转向启发式、开放式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个人学习,转向提倡团队合作学习。课程内容要从单一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变为跨学科合作解决问题。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广泛接触和学习不同的学科知识,完成团队协作和人生体验的学 习,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自主学习的能力。

1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个教师的本职工作,积极参与课程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坚持以课程群为载体,努力培养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的课程负责人,打造责任感强、团结协作,有合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的教学团队。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集体备课制度,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完善教师业务进修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跨专业进修和课程进修,尽快改善新增专业部分课程教师缺乏和部分课程骨干教师不足的状况。支持教师加强实践锻炼,培养一定数量的“双师型”师资,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建设满足教学需要的专兼职结合的实践教学指导队伍。

15.加强课程资源与教学条件建设。加快校园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大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网络课程开发、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及教学管理等课程建设内容的全方位支持作用。完善信息化教学系统平台建设,大力开发网络课程、电子教案、辅助课件、课程录像、电子题库、实验实训项目库、教学案例库等课程资源,特别注意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和互动型课程资源的建设,形成教学兼备、互动交流的教学相长的支撑平台。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在坚持选用优秀教材的同时,提倡教师编写特色教材,特别是符合学生实际、具有明显特点的实践课程、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教材。进一步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验教学条件和图书资料的建设,不断完善教学条件。

三、完善课程建设的管理与评价

16.加强课程建设的组织与管理。学校教学委员会负责领导全校的课程建设工作,教务处负责课程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对全校课程建设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制定课程建设评估验收标准及相关政策,审核各教学单位的建设规划,组织课程建设质量评估验收等。各教学单位负责本单位课程建设工作规划的制定和落实,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检查与监督,并组织相应的评估验收工作。教研室负责课程建设的具体组织与实施。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全面负责课程建设规划的制订、课程项目组的任务分工以及课程建设工作的具体实施等。

17.完善课程建设规划。在学校统一规划协调的基础上,二级学院要对承担课程的建设情况全面分析和系统规划,根据课程性质和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建设,提出明确的建设标准和实施方案。面向全校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程群以及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选修课,重点强化基础好的课程向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转化,促进个别基础相对薄弱课程和新开课程向优质课程转变,进而全面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18.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完善课程建设的检查、评价、验收机制,将课程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教学单位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将承担各类课程建设任务教师的工作成绩纳入教师业绩考核体系,鼓励教师自觉投身于课程建设。实行课程建设负责人责任制,完善课程负责人的遴选办法和退出机制,明确课程负责人职责,充分调动课程负责人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

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教学工作量计算、学生评教、优秀教师评选等制度,公正、公平、客观有效地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继续实施和完善各类教学奖励办法,对在课程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在职务评聘、评奖评优中给予优先考虑。对有条件的课程逐步实施学生自主选择主讲教师的办法,增加学生对教师课程教学能力评价的比重,对于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师暂停教学工作,参加业务培训,对经培训仍不能胜任课程教学的调整其工作岗位。 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建设任务,是一项复杂和细致的工作,全校上下务必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目标,认真研究、合理规划,加强管理、常抓不懈;各教学院部要根据学校课程建设总体规划,深入研究,客观分析,及时制定出本单位的课程建设规划,定期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检查,确保课程建设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广大教师要踏实工作,认真落实,突出实效,不断提高建设水平,努力发挥课程建设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为建设特色鲜明的综合型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潍坊学院

2013年6月26日

主送:各单位、各部门 潍坊学院办公室 2013年6月28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