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朗读教学指导策略与方法

朗读既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手段,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这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十分重要的。笔者经实践研究,总结了10种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朗读教学策略与方法:

1.文通字顺通畅读

文通字顺通畅读即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通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语句读通顺。通读是感知教材,以了解教材的整体结构及学科知识体系的大致脉络为目的,是对教材初步的感性认识。通过一遍又一遍的通读课文,使学生达到字字音准,句句流畅,文通字顺。它是朗读的储备和酝酿阶段,也是阅读理解的基础。

【案例】《新型玻璃》教学片段

生:(读)19《新型玻璃》。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展览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一个划(丢掉“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丢掉“的”)犯罪。

师:停下来,这句话再读一遍。眼睛看准,不要慌。(第二遍该生仍然把“破”丢掉了。)

师:再看,“划”后面还有一个字。我想你第三遍一定会改好的。(该生第三遍终于读对了。)

师:对了!“破”字读出来了,第三遍读对了。向人介绍介绍你的经验,好不好?怎样才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生:要看准课文。

师:对!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

生:三遍!

师:三遍不行四遍。反正多着呢!这就是你的经验,再往下读。(该生一直读到“抓住了……罪犯”都没错一个字。)

师:非常好,非常好。接着往下读。

…………

2.设计问题理解读

理解就是学生用自己的体会来感受到教师提出问题的想法,阅读中的理解常以回答问题的方式来进行。从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所给予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通过朗读,表现出理解的不同程度或不同水平。设计问题理解读,适合提问后的朗读。

【案例】《花种》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这段话,思考有几种花在不同的时间开放。

“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放了;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生读后回答问题。

3.领会感悟体验读

“领会”指领悟了事物中蕴涵的道理并对其深有体会。领会是建立在对某一特定事物进行深入思考与悉心体悟的基础之上的。真正的领会,归根到底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体验”也叫体会,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感悟生命,留下印象。体验到的东西使得我们感到真实、现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领会感悟体验读适用于重点段教学的朗读指导,教师可结合着设计的问题指导学生朗读,并通过“把文章读在脸上” “从你的声音里听出你的理解”这样的要求来指导学生体验感悟。

【案例】《“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片段

师:读下面这段话,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这些年来,我少年时代听到的这两种声音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精彩极了”,“糟糕透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向我吹来。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

生读后交流体会。

师:带着你的理解、感悟和体会再读这段话。你的体验会更深刻!

4.传情达意表演读

表演读,就是通过再造想象、创造想象,把头脑中平时所积累的表象挑出来重新组合成文章中所描写的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有形有色的事物,达到如睹其物,感到事物的形、色、味;如见其人,感到人物的音容笑貌、性格特点;如临其境,感到环境的恬静或欢腾、旷远或险峻……传情达意表演读可以用自读自演,同桌一读一演,上讲台边导边演等形式。

【案例】《全神贯注》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带着动作读第二自然段,一会儿找同学到前面来表演读。

学生自由带动作朗读。

学生表演读。

生:“一会儿上前(端详、比画),一会儿后退(上下打量、左右比较),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想象可能说什么);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想象可能争吵什么)。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越干越有劲(动作更快、更有力),情绪更加激动了(争吵更激烈)。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喊、吼、跺脚、拍腿……)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想象可能说些什么),然后轻轻地吁了一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括号里的词是学生表演的动作。)

师:这样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罗丹工作“十分投入”、“全神贯注”、“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如痴如醉”、“忘记一切”。

5.理解内化积累读

丰富的语言文字积累,不仅要靠多读,还必须要求熟读以致背诵下来,进而理解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理解内化积累读即通过朗读过程中的多读达到背诵下来的程度,让学生多获取语言材料,储备丰富的语言文字材料,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通过朗读、背诵,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了良好的语感。理解内化积累读适合教学要求背诵的段落,通过多读,以填空的形式让学生完成朗读。

【案例】《圆明园的毁灭》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记住每句话中重要的词语。

生:“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去掉文中的词语能填上吗?

圆明园不但( ),还着最珍贵的( )。上自先秦时代的( ),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 )和各种 ( ),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 )、( )。

生填空读。

师:去掉大部分的内容还能填上吗?

圆明园 。上自 ,

下至 ,所以 。

6.调换词句对比读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朗读教学中的对比手法运用,有利于充分显示人物、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人物、事物的特点,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促进学生的理解、体会。

【案例】《小珊迪》教学片段

师:请你读读这两段话,说说“我”断定他不是哪种人。

我给了他一先令,他转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见他回来,我想可能上当了,但是看那孩子的面孔,看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又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生:他不是那种占便宜的人。

师:我知道你心中有种种答案,就带着你的答案来填填那个括号,读出你的断定,读出你的信任。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贪小便宜的人!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自私自利的人!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小偷小摸的人!

生: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不守信用的人!

师:所以带着我们的断定,带着我们的信任,我们断定——

生:他不是那种人!

7.推进情感复沓读

复沓,又叫重章、重言、复辞、重复,是重复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运用复沓,可以加强语势,抒发强烈的感情,表达深刻的思想,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增强语言节奏感。突出人物特征,强调语气和感情。

【案例】《搭石》教学片段

师: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

生:我从“协调有序”体会到美。

师: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的呢?

生1:就是很有顺序,配合得很好。

师:这是从字面上理解。

生2:就是“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

师:你联系下文理解了。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指一组学生: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

师:(指这组问)你们现在走在哪?

生:搭石上。

师:不好走啊,走得不好要掉进水里,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引读: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

生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2:紧跟上去。

师:(速度渐快)前面的——

生3: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4:紧跟上去。

师:(速度再渐快)前面的——

生5: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6:紧跟上去。

师: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抬起脚来——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

生齐:轻快的音乐。

师:让我们继续走在搭石上,这边两组走前面,这边两组走后面。

师:前面的——

生(组1):抬起脚来。

师:后面的——

生(组2):紧跟上去(速度渐快,引读3遍)。

师: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又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师:原来这样的动作就叫做——

生:协调有序。

8.以评促读评导读

在朗读教学中如果能及时适度地作出评价,就能保持、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利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朗读训练中,老师要特别重视以评促读,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案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片段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体会暴雨的猛烈。

“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代,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

生读很平淡。

师:雨下得大不大?

生:不大。

师:谁能再读得大一些?

(生读。)

师:大多了,但没有达到暴雨的程度,谁能让我们身临其境,仿佛看到暴雨!

(生读。)

师:感谢你,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令人恐怖的暴雨场景。

9.奠定基调引导读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和学生对读,起到示范、引导的作用,教师的读奠定基调,使学生快速进入文本内容,最大程度地展示自己的潜能,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气息。

【案例】《船长》教学片段

师:从这番对话当中,你又感觉到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船长?请你说。

生:我觉得他是一位指导有方、镇定自若的船长。

师:好的,还有吗?请你说。

生:我觉得哈尔威是一位做事果断的船长。

师:请坐,好的。还有吗?你说。

生:我认为哈尔威船长是一位忠于职守的船长。

师:忠于职守,把自己的职责考虑得是那样清清楚楚。真好。同学们,把你对哈尔威船长的这种感受通过朗读来表现,好吗?

生:好。

师:自己先练一遍。就练这段对话,可以对照屏幕,好吗?

学生练读。

师:谁来读船长的话?(巡视)那么多的同学想读船长的话,好的,想读船长的话都可以站起来。你们都当船长,我当船员。(学生们都站起来)可以看着屏幕读。因为是简短有力的对话,后面有几句老师把提示语去掉了。(齐。)

生:洛克机械师在哪?

师:船长叫我吗?

生:炉子怎样了?

师:停!同学们,不够了,照这样读下去,时间不够了。(范读:)洛克机械师在哪?(齐。)

生:洛克机械师在哪?

师:船长叫我吗?

生:炉子怎样了?

师:被海水淹了。

生:火呢?

师:灭了。

生:机器怎样?

师:停了。

生:奥克勒大副?

师:到!

生:还剩多少分钟?

师:20分钟。

生:够了,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奥克勒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师:在,船长!

生: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师:请坐,同学们。你看,多么精彩而传神的对话呀!就我们学习的这两段对话,一个临危不乱,忠于职守的船长,就再现于我们的面前。看看事实(轻声,也许是激动,手势高扬),在整个救援工作过程中,哈尔威船长都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

生:船长。

10.开扩视界拓展读

拓展阅读,就是以课文为中心,拓展到阅读有关作品。比如说,从节选课文拓展到读整篇文章或者整篇作品;从读课文的引文扩展到读引文出处的全篇;从课文扩展到与课文内容相似或写法相近的其他文章;从课文扩展到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从课文到阅读文章作者的传记,对课文作者作品的评论。又比如从课文中所写的某个人物、某种景物、某个事件、某种细节、某种写法甚至是某句话、某个字也可以拓展到阅读相关作品。开扩视界拓展读可以拓宽阅读的范围,扩大读者的视野,便于沟通课内、课外阅读,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所学的知识网络化,立体化,综合化。而且,可以在知识的相互比较、补充,融合和重新建构中,使学生开拓思路,闪出火花,涌现创意。

【案例】《卖木雕的少年》教学片段

师:我的遗憾学懂了。那少年为什么遗憾呢?

出示: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生:他是因为我不能把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生:他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给我而且也不能让我感到很欣慰。

师:难道只是因为这个吗?

师:我们来读读上面的话。

媒体出示:“您是中国人吧?”那少年望着我,猜测道。

我点了点头。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我也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师:再读一遍,第一句你会发现什么?

生读。

师:再读一遍,因为——

生:不能带回中国感到遗憾。

师:遗憾与我是中国人有关系。老师把这段话改一改,再读一读。

媒体出示:少年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遗憾的神情。少年为我这个中国人不能把这件精美的工艺品带回国而感到遗憾。

师:读着读着,你心里一定有一个大大的问号,你想问?

生:为什么我这个中国人不能把木雕带回国,而他感到遗憾呢?

师:是啊,为什么因为我是中国人而感到遗憾呢?而且遗憾着我的遗憾呢?

师:同学们,这和中非友好往来有关系。

背景音乐起,出图片:

师:我们中国曾派专家到那儿帮助他们,如果现在你就是那个少年,请你跟我一起回忆,中国曾经派遣了100余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到非洲指导农作物种植。

师:如果你就是那个少年,也许你吃的蔬菜就是——

生:中国的专家帮助指导栽种的。

出图片:

师:中国曾派出了100多个医疗队支援非洲;如果你就是那个少年,你的家人有可能接受过——

生:中国的救治。

出图片:

师:中国帮助修建了全长1 860公里的坦赞铁路。为建设这条铁路,中国政府提供无息贷款9.88亿元人民币,共发运各种设备材料 近100万吨,先后派遣工程技术人员近5万人次,高峰时期多达16万人。在这项工程中,中方有64人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赞比亚前总统尼雷尔是这样称赞的 :“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是对非洲人民的伟大贡献。”

师:也许你从小到大无数次听大人们讲过中国人修这条铁路时的感人事迹。

如果你就是那个少年,你看到中国阿姨的背景,此时此刻,你的心一定久久不能平静,你会想什么?

生:中国人为我们做这么多,我却不能给他一个小小的木雕。

师:是啊!少年又会为中国阿姨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