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神舟5号发射成功

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 “为着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记者与正忙于新一代航天员选拔工作的杨利伟在北京航天城再次相聚。看着自己于2003年9月27日写在记者笔记本上的这句话,杨利伟与记者相视一笑:“对,那时就是这种心情”。 历史将铭记那一刻: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随着航天英雄杨利伟驾“神舟”平稳着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终于成真,中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3个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航天大国。具有象征意义的是,飞船着陆时间正好是当天天安门广场国旗升起的时刻。

来到航天城,记者刻意去寻访一位名叫汪恭质的老研究员,屈指一算,老人今年70岁啦!2003年国庆节、“神舟五号”发射前夕,当时已经64岁、早已过了退休年龄的他和两位同龄老搭档研究员毕可绪和高级实验师曾玉章,曾在“空间医学技术研究组”忙碌的工作台前与记者互致节日问候。3位老人不要组织给一分钱的工资和补助,却风雨无阻天天来上班。他们给组织上提了这样一个要求:“盼了多少年啦,就让我们干到中国航天员上太空那一天吧!”

与记者重逢,回忆起6年前那激动人心的一幕,汪恭质感慨不已:“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立项,中国航天人短短11年就研

制成功‘神舟’号飞船和运载火箭,建立起体现我国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建成了现代化的航天发射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着陆场„„所有这些,靠的就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革命精神啊!”

走进“特种服装与防护”研究室,技术干部刘冀念那瘦削的面庞和弯曲的身躯让人心颤。也是在6年前国庆节之夜,记者遇到了负责航天服头盔设计的他正在加班。如今,年仅35岁的刘冀念依旧天天躬身伏案劳作。谈及往事,他说:“载人航天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跨世纪国家重点工程,承担研制建设任务的有全国约110个研究院所以及3000多个协作配套单位,参与人数之众可想而知。尽管其中一个人能起到的作用也许微乎其微,但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亲身参加这项伟大的事业而自豪!” 6年前,当航天员杨利伟平静地跨进“神舟五号”驾驶舱、自信地对身边技术人员挥手说“明天见”时,当他面带灿烂的微笑跨出返回舱告诉大家“飞船运行正常,我感觉良好”时,“中华飞天第一人”的风采和魅力令世界为之倾倒。如今,走上领导岗位的杨利伟主持着航天员队伍的训练与选拔工作。他说:“英雄航天员大队的每个成员至今都保持着随时能够上天执行任务的良好状态。随着我国第二批航天员选拔工作的推进,我们在建设一支规范的航天员队伍的同时,更加注重建设一支合格的指挥员队伍和教员队伍,努力打造一流的世界航天中心。”

太空一往返,中华五千年。嫦娥奔月、万户升天的故事,寄托着我们民族自古对太空的向往;“神五”、“神六”、“神七”相继发射成功,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之路。

今年6月3日,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第52届大会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杨利伟代表中国航天人登台发言:人类对于外太空和未知世界的探索,彰显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壮丽。中国的航天事业始终体现着“和谐”与“和平”这一主旨,我们将继续朝着“和平利用太空,造福全人类”的目标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