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酬递增之争与马歇尔的方法论1

报酬递增之争与马歇尔的方法论

作者:张日波

摘 要:报酬递增问题是重要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然而它在当代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却与其重要性严重不符。这很大程度上源于1920s 经济思想史上一场关于报酬递增问题的大争论。不过学界对这场大争论的认识存在误读,还原其在经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性,需要将大争论放在马歇尔的方法论二元性的视角下加以审视。

关键词: 报酬递增 马歇尔 方法论二元性 动态学

“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这类“马太效应”的现象,无论在以往历史上还是新经济时代都存在。在经济学中,我们一般将这种现象成为是报酬递增现象。新经济时代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消费等为基础的经济,它与农业、工业经济这些传统的经济不同。传统经济一般以物质为基础,而在非物质要素扮演重要作用的新经济时代,知识、技术、组织等无形要素扮演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使得新经济时代表现出更加明显的报酬递增特征,这是新经济时代的典型标志。在经济思想史上,对报酬递增现象、思想的论述可追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色诺芬,在经济学家斯密、穆勒、马歇尔的体系中,报酬递增思想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如此重要的思想,在主流经济学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缺失的。1980s 以来,伴随着新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等理论的兴起,报酬递增思想才重新回到主流经济学的视野中。为何报酬递增思想的发展会出现中断?这就需要回顾1920s 经济思想史上的一场大争论。

一、大争论的回顾

在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体系中,报酬递增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当马歇尔试图将古典经济学与边际革命的成果整合为一体,致力于经济学的科学化,构建全面的、内部一致的经济学体系时,报酬递增问题在整个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马歇尔不想放弃古典经济学中的关于分工、报酬递增的宝贵思想遗产,他尝试从“个别厂商销售中的困难”、“外部经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三方面对报酬递增和竞争进行调和。不过这引来了1920s 有关马歇尔对报酬递增问题的论述的大争论。遗憾的是该辩论却被经济学界所忽视。在报酬递增问题重新引起经济学关注,以及报酬递增现象的现实重要性日益突出的今天,有必要回顾一下这场持续十多年的辩论。

最早对马歇尔体系进行批评的是Hadley (1897),他认为马歇尔将报酬递增这类动态问题与竞争均衡这类静态问题混在了一起,其体系是混乱的。克拉潘(1922)认为马歇尔、庇古将产业分为三类,即报酬递增、报酬递减和报酬不变的行业,克拉潘认为现实中无法对三种产业进行分类,某一产业究竟属于哪一类是无法衡量的,所以三种产业分类是无法与现实对应。克拉潘的以上批评尤其立足于现实,这与他经济史学家的身份是分不开的。斯拉法(1926,1930)对马歇尔的批判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用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上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报酬递增和递减。对于前者,马歇尔使用的是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对于后者则

借鉴了李嘉图主义的级差地租理论。二是对局部均衡方法的批评。即马歇尔分析中发挥作用的因素对于本产业和其他产业都有影响。这样,“给定其他不变”的假设就难以成立。三是为了均衡的条件与竞争均衡而做出的非常不现实的假定。

庇古(1922)对马歇尔的辩护是:一方面,报酬递增和报酬递减分类的意义不在于它们是否能与现实对应,而是它们对于构建经济科学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咨询行业专家或利用统计学资料,三种产业的分类是有现实支持的。Robertson (1930)立足于马歇尔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试图来维护马歇尔体系的完整性。

大争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导致了罗宾逊夫人不完全竞争理论的诞生,并影响了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更重要的是,此后经济学的发展似乎就此实现了静态学与动态学的分野。对报酬递增、分工问题的分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消失在主流经济学的视野中。遗憾的是,这场争论本身存在对马歇尔的误读:一方面,当时的争论对马歇尔的本意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以自己的理解重新解释了马歇尔,甚至是支持派的庇古也不例外。另外,反对派对马歇尔的方法论的理解存在简单化的倾向。在他们看来,似乎马歇尔的分析方法只有局部均衡法,这一观点在后来的新古典经济学中无疑得到了强化。还原大争论对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性,需要重新挖掘马歇尔的方法论。

二、马歇尔的方法论

静态“局部均衡分析”范式,仅为马歇尔方法论的一方面,甚至是其长期非常谨慎使用的范式。在《经济学原理》等著作中,事实上包含了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两种分析范式,此即马歇尔方法论的二元性。对1920s 有关报酬递增问题的大争论的理解,一定要提升到对马歇尔方法论二元性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