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沈万三.顾阿瑛与昆曲

陈 益

在古镇周庄沈厅二楼的主人卧室,布置了几件明清时代的字画(当然都是复制品)。其中之一是元代豪富、文学家顾阿瑛手书的词《山坡羊》。这首词,无论是文采还是书法,都显得不俗。不妨欣赏这么几句:

黄金不负英雄汉,

一片世情天地间。

白也是眼,青也是眼……

《山坡羊》,昆曲中最典型一种曲调。作为昆山腔重要创始人的顾阿瑛运用《山坡羊》填词,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显然,只有常常遭人嫉妒和中伤的豪富,才有可能写出这样充满愤忿的词句来。

顾阿瑛书写的条幅悬挂在沈家主人书房,也许仅仅是一种巧合。但是这个巧合,却让我引起了有趣的联想:沈万三、顾阿瑛是同时代人,彼此的空间距离也不远(现在都属昆山市)。一个居住在古镇周庄,经东江而东出海通番,一个居住在阳澄湖畔的古镇正仪,经娄江而东出海通番。两个富甲天下的人物,他们之间应该有过怎样的交往呢?

几乎找遍所有关于沈万三和顾阿瑛的历史资料,都没有发现足以作为佐证的文字。然而,他们的某些共同点——比如对昆山腔(昆曲)的热衷,却萦绕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昆山有一万六千户,十万多人。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很多皇室成员为了躲避战乱,纷纷从北方来江南定居,使昆山的人口迅速增加,也带来了经济的繁荣。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金二十相公”和“陈妃”,便是宋室成员的代表。他们及其眷属的到来,是贞丰里成为周庄镇、锦溪镇变为陈墓镇的根本原因。但,一直到沈万三和顾阿瑛生活的十四世纪末年,昆山一带才真正称得上繁荣昌盛。

那时的昆山起码有两件事情可以载人史册。一是出现了以沈万三为代表的江南豪富,一是孕育了中国戏剧之父——昆曲。

生活在元代末年的顾阿瑛,既是继承家业,“走番”通商的生意人,更是典型的文化人,喜欢赋诗会文、宴饮赏曲。从印度引进的并蒂莲或许是他“走番”的副产品,却流传至今。他轻财结客,家富而豪侠不羁。当时修筑在阳澄湖畔的湖光山色楼,是顾阿瑛的“玉山佳处”的一个部分。他在这座规模恢宏的园林住宅里,多次举办玉山雅集,吸引了江南一带诸多文人雅士前来聚会。剧作家高则诚(《琵琶记》的作者)、柯丹丘(《荆钗记》的作者)和善于吹奏曲笛的诗人杨维桢,都是他的座上宾,他们不仅仅常在一起载歌载舞,还志趣相投地将黄番绰传授的在民间流传的戏曲腔调加工整理,使之逐步完善——这正是昆山腔最初的形式。在千灯人顾坚改良南曲,使之成为昆山腔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顾阿瑛的作用也无法低估。

当年沈万三出海通番发迹后,广辟田宅,富累珠玉。据《云蕉馆纪谈》载:“楼之下,为温室,置一床,制度不与凡等。前为秉烛轩,取‘何不秉烛夜游’之义也。轩之外皆宝石栏杆,中设销金九朵云帐,四角悬琉璃灯。后置百谐桌,义取‘百年谐老’也。前可容歌姬舞女十数……”原来沈万三发富以后,也很懂得附庸风雅,常常在家里宴请达官贵人,除了山珍海味和醇酒美人之外,还拥有三班女乐。陈嘉欣编著的《中国豪富列传?江南首富沈万三》(台北精美出版社)记载,在杯觥交错之余,沈万三常常让年轻貌美的女乐们尽情表演音乐歌舞,以欢娱嘉宾。她们既是歌妓,也是乐师,很能讨得客人们的喜欢。演奏的,大都是沈万三与他的朋友们最爱听的昆曲音乐。演奏时,观看的人们济济一堂。当时仅仅为华屋担任守卫、打更巡逻的更夫等,就多达六十几人,每晚还供应点心酒肴,一个晚上要吃掉十瓮酒和三十盘烧肉。

众所周知,昆曲在十四世纪末并未进人全盛时期,但已经产生较大的影响,连农民出身的明**朱元璋也知道昆曲的优雅。他在洪武六年召见了昆山百岁老人周寿谊,询问道:“闻昆山腔甚嘉,尔亦能吟否?”显然,沈万三欣赏昆曲,犹如今天的人们欣赏流行歌曲一样,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沈万三后来因得罪了明**朱元璋,而被发配充军云南。关于他到云南后的情况,《明史》中没有片言只语。明、清文人笔记中也没有提及。近来有人从云南地方文献《三迤随笔》等资料中,找到一篇“沈万三秀戍德胜驿”。请允许我援引几句如下:沈万三原是充军到辽阳的。因沐英与沈万三有旧。洪武十九年朱元璋召沐英入京问云南事,侃及沈万三事,朱元璋对沈万三的怒气已消。沐英说:“万三通理财,求帝拨万三父子入滇,为西路理财。”朱元璋准奏。入滇后,居沐府三月。万三嫌省城烦乱,愿住大理。沈万三在云南做了一些好事。张继白的《叶榆稗史》中,有一篇“沈万三入滇”,其中写道:“万三精地通源,识银山脉象,为南衙府君得大矿。时,府君囚籍3000余,以背冶银为业。万三怜之,议于府君,俱减轻役,与土人婚,得立家室,德矣。”

其实沈万三在云南大理、丽江一带,不仅从事经济活动,也充当了文化使者的角色。他在带去江南一带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同时,也将当时流行的昆曲带到了边陲之地,并使它与当地的音乐渐渐融合。

当年,除了将大批富豪迁入边陲,明**朱元璋为了安定军心,在派遣三十万军队平云南后,还让官兵们的家属随之迁移到云南。她们大都来自江南一带,对于她们,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的,哪儿去寻找精神慰籍呢?远离故土,与亲人天各一方的人们,时时刻刻都在无尽地思念。那么,唯一能够抚慰心灵的,就只有从小便耳濡目染的昆曲和江南丝竹音乐了。

在云南丽江古城,纳西古乐被称为纳西族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然而,它的许多曲目却渊源于汉族的道教音乐,渊源于江南丝竹,渊源于昆曲。纳西古乐中的《八卦》,一看名字就知道是道教音乐。而《一江风》、《山坡羊》和《一封书》等,明显是昆曲音乐。五年前我曾写过《昆曲,纳西古乐的渊源》一文,发表在深圳的一家刊物。现在,这个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最近从网络上看到,云南的专家学者也有类似的议论。这恰恰给“百戏之祖”提供了印证。

沈万三和顾阿瑛都与昆曲有不解之缘,我想,这至少告诉我们,在研究巨富沈万三时,不仅需要经济的角度,也可以从文化的层面更深入地分析。